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民国时期的建筑在中国建筑史上有着独特的魅力,这一时期的建筑往往集中了中外建筑大师的全部智慧,民国建筑的设计、构造、风格,既体现了近代以来西方建筑风格对中国的影响,又保持了中国民族传统的建筑特色。武汉市作为历史文化悠久的中部名城,其中不乏大量优秀和经典的民国时期建筑,中西方建筑技术、风格的融合,在武汉市的民国建筑中表现尤为明显。时至今日,武汉市大部分民国建筑保存完好,西洋楼、教堂建筑、商业建筑、银行建筑等构成了武汉市有别于其他城市的独特风貌。本文选取了一些有代表性的建筑,从建筑装饰图案的视角来解析这些老建筑独特的魅力。
关键词:民国建筑装饰图案传承
中图分类号: TQ174.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民国建筑的文化背景:
漫步在武汉市沿江的大街或者小巷,我们总能看到一些精美的,具有某些异域风格的建筑,一般老百姓称之为“洋房”。游走在街边,这些“洋房”仿佛把我们拉回到那个并不太遥远的时代,我们甚至能幻想出身穿民国服装的报童,拉黄包车的民国车夫,让人颇感历史的沧桑。民国建筑的价值不仅体现在它是中西兼容的优秀建筑设计,更因为它本身就是一部无言的历史,是历史的见证物,他用独特的艺术语言吸引着我们更深层次的探寻和研究。
在中国的一些城市,可以零星的看到一些欧洲古典主义风格的建筑,这些建筑大多数是欧洲殖民主义者武力和经济扩张遗留下来的产物,建造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有着百余年的历史。一方面,这些建筑用料讲究、牢固耐用,就建筑本身造型的艺术性和装饰性,已成为城市里一道亮丽的风景。另一方面,在类型上一应俱全,大型行政建筑、大型纪念性建筑、文教建筑、天主教与基督教建筑、公共建筑、商业建筑、里弄住宅、新式住宅、使馆建筑、工业建筑等等,都在中国建筑史上占有重要位置。民国建筑是特定历史时期中外建筑艺术的缩影,一般为砖混结构,建筑物中竖向承重结构的墙、附壁柱等采用砖或砌块砌筑,柱、梁、楼板、屋面板、桁架等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因为这个结构优势,民国建筑往往能延伸使用空间、降低建造成本,也因此有着优秀的性能。从建筑师的创作活动上看,这一时期几乎集中了当时中西著名建筑师的全部智慧。他们的设计经验与手法至今仍常被许多建筑师借鉴。
民国建筑风格可以说是中西结合的一种形式,殖民主义者所带来的商贸发展,极大的推动了城市的建设,而且使城市建设更加合理、卫生、文明。一幢幢“洋楼”出现在昔日的黄摊上,在不知不觉中,殖民者在东方飞土地上,用他们风格迥异的建筑营造了一幕幕独特的风景。特别是西方冒险家们,按照他们的爱好和感受,把他们家乡的建筑文化传播到东方古老的土地上,建造出的这些建筑,或华美,或庄重,或典雅,或清丽,或朴拙,经历百余年时光的侵蚀,仍然不失当年的神采和风韵,在如今高楼大厦林立的城市里,以其精致的艺术性宣告着他们的存在。这些老建筑是这个城市发展变化的脉络,他们是城市最重要的一部分,直观的向人们展示着历史沧桑的脚步。
武汉市民国建筑的装饰图案:
在建筑装饰中,门、窗、立面、楼梯、柱子、屋顶等都是装饰的重点,我们也能轻易的从这些细部上判断出该建筑的风格。民国建筑的外围护结构一般都是素色调为主,相对于墙面的单色,门窗的色彩明度和设计明显要深,要细,这就让门窗在整体建筑中形成一种疏密对比,人们在看民国建筑时,远看有整体的统一风格,近看有精细的门窗花式。
民国建筑全面展现了中国传统建筑向现代建筑的演变,它在建筑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典型意义。民国建筑风格的建筑装饰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和象征意义,譬如大量吸取了西方古典柱式的精髓:如多立克柱式特點是柱头是个倒圆锥台,没有柱础,柱身有20条凹槽,柱头没有装饰。给人感受到的是一个男人身体的比例,以及他的力与美;爱奥尼柱式的特点是比较纤细秀美,又被称为女性柱,柱身有24条凹槽,柱头有一对向下的涡卷装饰。它被描述为“女性的修长”,而它涡型的柱头则象征“优美的卷发”,柱身上的凹槽则象征女子身上衣服的褶子。有柱础,象征女性的鞋子;科林斯柱式比爱奥尼克柱更为纤细,只是柱头以毛茛叶纹装饰,毛茛叶层叠交错环绕,并以卷须花蕾夹杂其间,看起来像是一个花枝招展的花篮被置于圆柱顶端,其风格也由爱奥尼亚式的秀美转为豪华富丽,装饰性更强。
在下面的一些实例中,会从门、窗、柱子等方面展示某些建筑的风格特色,从细节当中品位这些老建筑的风韵。
汇丰银行大楼
汉口汇丰银行大楼,是汉口最典型的西方古典式建筑,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汉口沿江大道与青岛路交汇处。内部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外部以花岗岩构筑。占地3591平方米,建筑面积10900平方米,主楼地上為3層,附楼地上为4层,高约26.8米,地下均为1层,建筑古朴典雅,雄浑高大,属古希腊建筑风格。2001年在建设武汉外滩时整修,现为光大银行。
建筑沿江立面造型严谨对称,尺度雄伟。正面为宽敞通透柱廊,内廊镶嵌大理石墙裙,内部装饰精致华贵。该楼高约20米,面对长江,横立面开阔伸展,自左至右分5段构图。基座、房身、屋檐为三段式构图。主入口由正中凸出,使立面具有明确的垂直轴线,确定了建筑的主从关系,是西方18世纪古典主义手法。正面是以10根巨大的爱奥尼立柱及6根方柱为支撑,全部为麻石拼接,柱头为爱奥尼式涡卷纹雕饰,柱高至三层顶,丰富了建筑物的物体,具有古朴高雅、雄浑高大的形象。
从装饰细节上看,外墙面装饰复杂多变,基座、门窗、腰线、檐口、压顶等部位都有石刻花饰,这些花饰基本上采用对称的形式,例如在繁复的门头上,采用浮雕的手法,分层刻画不同的主题区域,中间方框内是蓝天白云和飞鸟,画面活泼生动,富有诗意。方框两侧是垂吊的麦穗,下面是波浪状的叶草,这些装饰都极其严谨对称,富有极强的装饰韵味。这些装饰在庄严的同时,也透出一丝灵动和活泼,使整栋大楼具有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贵族享乐主义遗风,带有繁琐、细腻、典雅的特质。
对称的廊柱、格式嵌窗、外墙浮雕装饰是汇丰银行大楼使用最多的建造手法,对称的手法使整栋建筑看上去具有稳定、庄重的艺术效果,同时,浮雕装饰及对称式布局营造出门楼端庄、华丽的建筑外型,又具有殖民帝国主义辉煌时期的宏伟气势和奢华的风气。格窗嵌入式设计既保全了建筑采光的实用性又加强了屋顶结构的观赏性,使建筑摆脱了横向伸展所造成的视觉上的臃重,形成一种整体向上的挺拔态势,给人以稳重而又不失轻盈的外在观感。
(二)美国领事馆大楼
美国领事馆大楼位于车站路南端,与沿江大道交汇处,建于1905年,楼层砖混结构,建筑面积2941平方米。此建筑是江城少有的巴洛克形式的建筑,红砖砌筑,墙面装饰壁柱,窗花及腰线皆为砖雕。其外立面浪形曲面,凸凹起伏,优雅而富于韵律,主入口在中间为凸出的半圆形门楼到顶,一侧是局部四层的八角圆形塔楼,另一侧为凸出的弧形墙面,形成了一个由外向内收的动势。顶部有两个角塔,具有欧洲中世纪城堡的风格。整座建筑非常注重华丽的雕饰及动感多变的造型元素,在建筑美学上至今仍然彰显着珍贵的欣赏价值。
巴洛克 (Baroque)此字源于西班牙语及葡萄牙语的“变形的珍珠”(barroco)。巴洛克建筑是17~18世纪在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建筑和装饰风格。其特点是外形自由,追求动态,喜好富丽的装饰和雕刻、强烈的色彩,常用穿插的曲面和椭圆形空间。我们很容易从从美国领事馆大楼中找到强烈的巴洛克风格:构图上采用三段划分处理,厚重的底座条石砌筑,中部是红砖清水墙的建筑主体,上部是水平向檐口,中部设有腰线。半圆砖券拱门窗与半圆形砖雕壁柱配合,给人和谐之美,配上精美的砖雕壁柱头,雍容华贵。装饰矩形凹条的墙面为红色波浪型曲面,优雅而富于韵律,增添了建筑的动感。圆拱窗是巴洛克建筑的典型风格,与起伏的墙面互相衬托,相得益彰。连续的拱券形成一排弧线优美的面,古希腊多立克柱的选用以及虚与实,明和暗之间形成强烈对比。
二层临街面缩进,右侧是四层的八面形角塔,有欧洲中世纪城堡风格。楼层之间装饰檐线,增加了层次感,檐口下有小型凹条墙饰,上部有铁花栏杆。整栋楼的体块错落有致又和谐统一,明快活泼但不零乱,具有强烈的动感却不失庄重,充满梦幻般的旋律,引导人类的意象在自然里跃动,呈现着青春阳光的愉悦,自由奔放的情感。这座建筑贴切于美国人快乐风趣的性格,建筑艺术性及风格在沿江大道上独树一帜。
(三)大智门火车站
走到汉口京汉大道与车站路交汇处,很容易就发现这这一座孤零零的老建筑。它并不高大,却特别打眼,一眼就能看到屋顶上那只振翅欲飞的苍鹰。走近去,苍鹰下“京汉火车站”几个大字清晰可辨。大智门火车站位于车站路1号,建于1903年,新中国成立后改名为汉口火车站。该火车站是中国第一条长距离准轨铁路的大型车站,其主体建筑候车大厅年代较早,为中国近代铁路建设尚存的重要历史见证。
大智门火车站的外观和造型都体现了法国新古典主义风格,顶部又带有哥特式的特征。站房建筑约呈长方形,前面面街,建筑面积约二千平米,为钢筋混凝土结构。车站平面呈横繁体“亚”字形,大厅和两端楼顶为覆斗式屋面;立面造型为中部和两端突出,有五个屋顶;中部四角各修筑有高20米的铁铸塔堡,呈流线方锥形。整座车站外观古朴雅致,具有浓郁的法国中世纪公共建筑特色。
候车厅坐西朝东,正门上方雕塑着只振翅欲飞的苍鹰,居高临下的气势给人一种压迫感,苍鹰下“京汉火车站”几个大字清晰可辨。站房两端都为同样大小的二层楼,楼小为售票、候车用房,楼上办公。整座站房前后一样,呈山字形,中部大厅前后墙设大型半圆拱窗,既可以给室内提供充足的光线,又增添了公共建筑所需要的大气感。大厅四角都有一个哥特式尖顶塔,人称法国四堡式建筑。大厅和两端站房楼顶为覆斗式屋面,是法国特征的建筑元素,绿色铁皮瓦则与站房檐部绿色古瓶式墙栏对应。尖顶塔赋予整个建筑以灵气、灵巧、四个尖顶塔带有鲜明的哥特式建筑特点,哥特式建筑的特点是尖塔高耸、尖形拱门、大窗户及绘有圣经故事的花窗玻璃。在设计中利用尖肋拱顶、飞扶壁、修长的束柱,营造出轻盈修长的飞天感。以及新的框架结构以增加支撐顶部的力量,使整个建筑以直升线条、雄伟的外观和教堂内空阔空间,再结合镶着彩色玻璃的长窗,使建筑产生一种浓厚的宗教气氛。
这座百年老站现在虽然修缮一新,但已经淹没在高楼大厦之中了,当年车水马龙的景象已经一去不复返,待拆迁的百年老街正在默默地引退,建筑本身却诉说着岁月的真实痕迹。
结语:
武汉市还有许多值得品位的优秀建筑,它们悄无声息的散步在我们的城市中,我们在欣赏、品位这些精美建筑的同时,也要考虑到对老建筑的保护问题,保护老建筑,同时也要保护建筑周边的环境,特别是老建筑集中的地方,应该保护整个街区,这样才能在历史的长河中尽我们的微薄之力,使这种美传承下去。
主要参考文献:
(1)朱明石,《汉口老房子》,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2)李百浩,《湖北近代建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3)邓庆坦,《中国近代建筑史》,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4)时影,《民国洋房》,团结出版社;
民国时期的建筑在中国建筑史上有着独特的魅力,这一时期的建筑往往集中了中外建筑大师的全部智慧,民国建筑的设计、构造、风格,既体现了近代以来西方建筑风格对中国的影响,又保持了中国民族传统的建筑特色。武汉市作为历史文化悠久的中部名城,其中不乏大量优秀和经典的民国时期建筑,中西方建筑技术、风格的融合,在武汉市的民国建筑中表现尤为明显。时至今日,武汉市大部分民国建筑保存完好,西洋楼、教堂建筑、商业建筑、银行建筑等构成了武汉市有别于其他城市的独特风貌。本文选取了一些有代表性的建筑,从建筑装饰图案的视角来解析这些老建筑独特的魅力。
关键词:民国建筑装饰图案传承
中图分类号: TQ174.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民国建筑的文化背景:
漫步在武汉市沿江的大街或者小巷,我们总能看到一些精美的,具有某些异域风格的建筑,一般老百姓称之为“洋房”。游走在街边,这些“洋房”仿佛把我们拉回到那个并不太遥远的时代,我们甚至能幻想出身穿民国服装的报童,拉黄包车的民国车夫,让人颇感历史的沧桑。民国建筑的价值不仅体现在它是中西兼容的优秀建筑设计,更因为它本身就是一部无言的历史,是历史的见证物,他用独特的艺术语言吸引着我们更深层次的探寻和研究。
在中国的一些城市,可以零星的看到一些欧洲古典主义风格的建筑,这些建筑大多数是欧洲殖民主义者武力和经济扩张遗留下来的产物,建造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有着百余年的历史。一方面,这些建筑用料讲究、牢固耐用,就建筑本身造型的艺术性和装饰性,已成为城市里一道亮丽的风景。另一方面,在类型上一应俱全,大型行政建筑、大型纪念性建筑、文教建筑、天主教与基督教建筑、公共建筑、商业建筑、里弄住宅、新式住宅、使馆建筑、工业建筑等等,都在中国建筑史上占有重要位置。民国建筑是特定历史时期中外建筑艺术的缩影,一般为砖混结构,建筑物中竖向承重结构的墙、附壁柱等采用砖或砌块砌筑,柱、梁、楼板、屋面板、桁架等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因为这个结构优势,民国建筑往往能延伸使用空间、降低建造成本,也因此有着优秀的性能。从建筑师的创作活动上看,这一时期几乎集中了当时中西著名建筑师的全部智慧。他们的设计经验与手法至今仍常被许多建筑师借鉴。
民国建筑风格可以说是中西结合的一种形式,殖民主义者所带来的商贸发展,极大的推动了城市的建设,而且使城市建设更加合理、卫生、文明。一幢幢“洋楼”出现在昔日的黄摊上,在不知不觉中,殖民者在东方飞土地上,用他们风格迥异的建筑营造了一幕幕独特的风景。特别是西方冒险家们,按照他们的爱好和感受,把他们家乡的建筑文化传播到东方古老的土地上,建造出的这些建筑,或华美,或庄重,或典雅,或清丽,或朴拙,经历百余年时光的侵蚀,仍然不失当年的神采和风韵,在如今高楼大厦林立的城市里,以其精致的艺术性宣告着他们的存在。这些老建筑是这个城市发展变化的脉络,他们是城市最重要的一部分,直观的向人们展示着历史沧桑的脚步。
武汉市民国建筑的装饰图案:
在建筑装饰中,门、窗、立面、楼梯、柱子、屋顶等都是装饰的重点,我们也能轻易的从这些细部上判断出该建筑的风格。民国建筑的外围护结构一般都是素色调为主,相对于墙面的单色,门窗的色彩明度和设计明显要深,要细,这就让门窗在整体建筑中形成一种疏密对比,人们在看民国建筑时,远看有整体的统一风格,近看有精细的门窗花式。
民国建筑全面展现了中国传统建筑向现代建筑的演变,它在建筑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典型意义。民国建筑风格的建筑装饰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和象征意义,譬如大量吸取了西方古典柱式的精髓:如多立克柱式特點是柱头是个倒圆锥台,没有柱础,柱身有20条凹槽,柱头没有装饰。给人感受到的是一个男人身体的比例,以及他的力与美;爱奥尼柱式的特点是比较纤细秀美,又被称为女性柱,柱身有24条凹槽,柱头有一对向下的涡卷装饰。它被描述为“女性的修长”,而它涡型的柱头则象征“优美的卷发”,柱身上的凹槽则象征女子身上衣服的褶子。有柱础,象征女性的鞋子;科林斯柱式比爱奥尼克柱更为纤细,只是柱头以毛茛叶纹装饰,毛茛叶层叠交错环绕,并以卷须花蕾夹杂其间,看起来像是一个花枝招展的花篮被置于圆柱顶端,其风格也由爱奥尼亚式的秀美转为豪华富丽,装饰性更强。
在下面的一些实例中,会从门、窗、柱子等方面展示某些建筑的风格特色,从细节当中品位这些老建筑的风韵。
汇丰银行大楼
汉口汇丰银行大楼,是汉口最典型的西方古典式建筑,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汉口沿江大道与青岛路交汇处。内部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外部以花岗岩构筑。占地3591平方米,建筑面积10900平方米,主楼地上為3層,附楼地上为4层,高约26.8米,地下均为1层,建筑古朴典雅,雄浑高大,属古希腊建筑风格。2001年在建设武汉外滩时整修,现为光大银行。
建筑沿江立面造型严谨对称,尺度雄伟。正面为宽敞通透柱廊,内廊镶嵌大理石墙裙,内部装饰精致华贵。该楼高约20米,面对长江,横立面开阔伸展,自左至右分5段构图。基座、房身、屋檐为三段式构图。主入口由正中凸出,使立面具有明确的垂直轴线,确定了建筑的主从关系,是西方18世纪古典主义手法。正面是以10根巨大的爱奥尼立柱及6根方柱为支撑,全部为麻石拼接,柱头为爱奥尼式涡卷纹雕饰,柱高至三层顶,丰富了建筑物的物体,具有古朴高雅、雄浑高大的形象。
从装饰细节上看,外墙面装饰复杂多变,基座、门窗、腰线、檐口、压顶等部位都有石刻花饰,这些花饰基本上采用对称的形式,例如在繁复的门头上,采用浮雕的手法,分层刻画不同的主题区域,中间方框内是蓝天白云和飞鸟,画面活泼生动,富有诗意。方框两侧是垂吊的麦穗,下面是波浪状的叶草,这些装饰都极其严谨对称,富有极强的装饰韵味。这些装饰在庄严的同时,也透出一丝灵动和活泼,使整栋大楼具有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贵族享乐主义遗风,带有繁琐、细腻、典雅的特质。
对称的廊柱、格式嵌窗、外墙浮雕装饰是汇丰银行大楼使用最多的建造手法,对称的手法使整栋建筑看上去具有稳定、庄重的艺术效果,同时,浮雕装饰及对称式布局营造出门楼端庄、华丽的建筑外型,又具有殖民帝国主义辉煌时期的宏伟气势和奢华的风气。格窗嵌入式设计既保全了建筑采光的实用性又加强了屋顶结构的观赏性,使建筑摆脱了横向伸展所造成的视觉上的臃重,形成一种整体向上的挺拔态势,给人以稳重而又不失轻盈的外在观感。
(二)美国领事馆大楼
美国领事馆大楼位于车站路南端,与沿江大道交汇处,建于1905年,楼层砖混结构,建筑面积2941平方米。此建筑是江城少有的巴洛克形式的建筑,红砖砌筑,墙面装饰壁柱,窗花及腰线皆为砖雕。其外立面浪形曲面,凸凹起伏,优雅而富于韵律,主入口在中间为凸出的半圆形门楼到顶,一侧是局部四层的八角圆形塔楼,另一侧为凸出的弧形墙面,形成了一个由外向内收的动势。顶部有两个角塔,具有欧洲中世纪城堡的风格。整座建筑非常注重华丽的雕饰及动感多变的造型元素,在建筑美学上至今仍然彰显着珍贵的欣赏价值。
巴洛克 (Baroque)此字源于西班牙语及葡萄牙语的“变形的珍珠”(barroco)。巴洛克建筑是17~18世纪在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建筑和装饰风格。其特点是外形自由,追求动态,喜好富丽的装饰和雕刻、强烈的色彩,常用穿插的曲面和椭圆形空间。我们很容易从从美国领事馆大楼中找到强烈的巴洛克风格:构图上采用三段划分处理,厚重的底座条石砌筑,中部是红砖清水墙的建筑主体,上部是水平向檐口,中部设有腰线。半圆砖券拱门窗与半圆形砖雕壁柱配合,给人和谐之美,配上精美的砖雕壁柱头,雍容华贵。装饰矩形凹条的墙面为红色波浪型曲面,优雅而富于韵律,增添了建筑的动感。圆拱窗是巴洛克建筑的典型风格,与起伏的墙面互相衬托,相得益彰。连续的拱券形成一排弧线优美的面,古希腊多立克柱的选用以及虚与实,明和暗之间形成强烈对比。
二层临街面缩进,右侧是四层的八面形角塔,有欧洲中世纪城堡风格。楼层之间装饰檐线,增加了层次感,檐口下有小型凹条墙饰,上部有铁花栏杆。整栋楼的体块错落有致又和谐统一,明快活泼但不零乱,具有强烈的动感却不失庄重,充满梦幻般的旋律,引导人类的意象在自然里跃动,呈现着青春阳光的愉悦,自由奔放的情感。这座建筑贴切于美国人快乐风趣的性格,建筑艺术性及风格在沿江大道上独树一帜。
(三)大智门火车站
走到汉口京汉大道与车站路交汇处,很容易就发现这这一座孤零零的老建筑。它并不高大,却特别打眼,一眼就能看到屋顶上那只振翅欲飞的苍鹰。走近去,苍鹰下“京汉火车站”几个大字清晰可辨。大智门火车站位于车站路1号,建于1903年,新中国成立后改名为汉口火车站。该火车站是中国第一条长距离准轨铁路的大型车站,其主体建筑候车大厅年代较早,为中国近代铁路建设尚存的重要历史见证。
大智门火车站的外观和造型都体现了法国新古典主义风格,顶部又带有哥特式的特征。站房建筑约呈长方形,前面面街,建筑面积约二千平米,为钢筋混凝土结构。车站平面呈横繁体“亚”字形,大厅和两端楼顶为覆斗式屋面;立面造型为中部和两端突出,有五个屋顶;中部四角各修筑有高20米的铁铸塔堡,呈流线方锥形。整座车站外观古朴雅致,具有浓郁的法国中世纪公共建筑特色。
候车厅坐西朝东,正门上方雕塑着只振翅欲飞的苍鹰,居高临下的气势给人一种压迫感,苍鹰下“京汉火车站”几个大字清晰可辨。站房两端都为同样大小的二层楼,楼小为售票、候车用房,楼上办公。整座站房前后一样,呈山字形,中部大厅前后墙设大型半圆拱窗,既可以给室内提供充足的光线,又增添了公共建筑所需要的大气感。大厅四角都有一个哥特式尖顶塔,人称法国四堡式建筑。大厅和两端站房楼顶为覆斗式屋面,是法国特征的建筑元素,绿色铁皮瓦则与站房檐部绿色古瓶式墙栏对应。尖顶塔赋予整个建筑以灵气、灵巧、四个尖顶塔带有鲜明的哥特式建筑特点,哥特式建筑的特点是尖塔高耸、尖形拱门、大窗户及绘有圣经故事的花窗玻璃。在设计中利用尖肋拱顶、飞扶壁、修长的束柱,营造出轻盈修长的飞天感。以及新的框架结构以增加支撐顶部的力量,使整个建筑以直升线条、雄伟的外观和教堂内空阔空间,再结合镶着彩色玻璃的长窗,使建筑产生一种浓厚的宗教气氛。
这座百年老站现在虽然修缮一新,但已经淹没在高楼大厦之中了,当年车水马龙的景象已经一去不复返,待拆迁的百年老街正在默默地引退,建筑本身却诉说着岁月的真实痕迹。
结语:
武汉市还有许多值得品位的优秀建筑,它们悄无声息的散步在我们的城市中,我们在欣赏、品位这些精美建筑的同时,也要考虑到对老建筑的保护问题,保护老建筑,同时也要保护建筑周边的环境,特别是老建筑集中的地方,应该保护整个街区,这样才能在历史的长河中尽我们的微薄之力,使这种美传承下去。
主要参考文献:
(1)朱明石,《汉口老房子》,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2)李百浩,《湖北近代建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3)邓庆坦,《中国近代建筑史》,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4)时影,《民国洋房》,团结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