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效教学的核心就是教学的效益,即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再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即本文提及的“负效”行为。
在高中物理科学探究的教学过程,教师的“负效”行为往往导致学生在实际学习中得不到进步或发展,即教学没有效益。是什么因素导致教师的“负效”行为产生?在这里笔者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探讨。
一、教学环节把握不当
《标准》中根据科学探究的一般要求,结合高中物理课程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将科学探究分为7个要素,并对每一要素提出了探究能力的要求。在科學探究过程中,要给每个学生创造机会。明确他们所承担的任务,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出主意、想办法。要让每个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发挥积极主动的作用。在日常教学环节中,如果处理不当,也是导致教师“负效行为”产生的原因。笔者分以下几个方面讨论:
1.对实验处理不当
如今促进科学教育的一句流行语就是“探究式学习”(inquiry-based learning)——就是在学习中,给予学生亲自动手的机会,以开发他们那种天生的对世界如何变化的好奇心。
在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中列出的实验分为演示实验、探究实验、设计实验等,不同的实验所具有的功能是不同的,其要求也不相同。有效实验,不一定是要学生都亲自动手操作才有效,要看实验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教师如果把握不好实验的主要目的,那么实验就是低效实验或负效实验。例如:在学习《牛顿第二定律》一节,探究质量与加速度的关系和外力与加速度的关系。如果放手让学生自行操作,采取放任自由的教学方式。由于高中学生的思维以及知识储备限制,可想而知学生尽管完成了实验,但对知识点依然含糊不清,更不用说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因此在科学探究中的实验部分不仅要求教师精心设计实验,还要精心准备实验,充分考虑实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同时,实验的目的、功能必须清晰可见。尤其是要学生做的演示实验更要充分考虑实验中可能出现的一些偶发性因素、学生心理因素、学生能否准确理解实验的目的和教师的意图等。实验设计要简单、方便、安全,实验现象明显,学生做实验有成就感,同时实验目的也得以体现。学生印象深刻。
2.对提问、思考、讨论处理不当
中学老师应该具有一种神秘感,也就是说不能仅仅把问题的答案告诉给学生,然后要求学生记住问题的答案,而是让学生们学会提出问题,验证自己的想法,换句话说,就是要像科学家一样思考问题。动手体验式学习不仅仅是在课堂上玩玩而已。在课堂上,老师应该引领学生使用科学性的词汇和数学方法,这样的话,因为学生对科学有‘面对面’的体验。
有效提问是一个很微妙的教学技巧。一个恰到好处的问题,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思维积极性,它能够使学生全神贯注进行思考、进入良好的思维情景中。反之,一个不严谨、不科学的问题,则使学生茫然、无所适从,打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思维积极性,它能够使学生精力分散、进入无绪的遐想中。因此,教师的提问,必须是有严密的科学性、逻辑性,即教师善于提问。一方面所提出的问题是促进学生发展的,对学生的知识、技能有提高的,并且,是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另一方面问题提出后还要善于引导学生去讨论、思考、探究,给予学生充足的讨论、思考、探究时间,鼓励学生积极回答,即使学生回答错误,也不能打击学生的积极性。更不能是教师包办,自问自答。例如:在讲《功率》时,课前提问:我们在前面学习了有关“功”的哪些知识?学生理解教师的提问意图,照课本将上一节的知识看了一遍;反之在讲《功率》时,课前提问一是我提一桶水不动,问:我做功了吗—学生回答:没有;二是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是—学生来回答;三是动笔写出功的计算公式、单位,这样使学生的对上一节课内容的复习更为深刻些。
因此,有效的课堂提问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并会在师生、生生之间形成交流与共鸣,对启发和推动学生积极思维,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课堂效率等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教师情感“误区”
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来看,个体教育实践是受教育观念的支配与影响的,而教育观念对教育行为的影响往往是潜在的和不自觉,因此教学改革首先是思想观念的改革。教师在传统教育观念下对于科学探究抱有敷衍态度或对于科学探究的教学原理和指导思想不了解,可以想象他在科学探究教学行为是何等“负效”。
所以,一个教师只有认真学习、掌握科学的教育理论,树立正确的教育观点,更新观念,提高对“探究式教学”的认识,在工作中才能表现出更大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取得显著的教育效果。
三、社会的功利态度
我国几十年来的教育功能化工具化倾向明显,学生意识不到自己,你自己究竟是什么?你自己的兴趣究竟是什么?你孤独吗?你喜欢你所学的专业吗?你真正了解你的专业吗?你的专业真的会成为你生命的一部分吗?你了解专业外面的世界吗?你了解感情吗?等等,几乎没有人问你。
同时,目前教学的评价手段自身的局限性,更是使教师对于教学方式趋向传统的教学方式,即注重知识的传授。使得科学探究流于形式,甚至只存在于“公开课”的“做秀”。
在知识飞速更新发展的时代,要求我们教育战线的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给学生,更重要的是要教会他们学习的方法,培养他们自主去探究知识的能力。只有具备了这种能力,才能适应二十一世纪知识经济发展的要求。著名美籍华人杨振宁在南大的一次报告中曾讲到中国青年有良好的理论基础,但需要加强创新意识。开展多样化的探究式教学,无疑会给我们的教育带来盎然生机。
参考文献
[1]谢璞,胡敏;试论物理教学方法[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年01期
[2]邵瑞珍、皮连生、吴庆麟主编《教育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
[3]闫金铎主编,梁树森著《物理学习论》,广西教育出版社出版。
[4]赵翰章 鲍车明主编邱学华著《尝试教学新论》,辽宁人民出版社。
在高中物理科学探究的教学过程,教师的“负效”行为往往导致学生在实际学习中得不到进步或发展,即教学没有效益。是什么因素导致教师的“负效”行为产生?在这里笔者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探讨。
一、教学环节把握不当
《标准》中根据科学探究的一般要求,结合高中物理课程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将科学探究分为7个要素,并对每一要素提出了探究能力的要求。在科學探究过程中,要给每个学生创造机会。明确他们所承担的任务,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出主意、想办法。要让每个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发挥积极主动的作用。在日常教学环节中,如果处理不当,也是导致教师“负效行为”产生的原因。笔者分以下几个方面讨论:
1.对实验处理不当
如今促进科学教育的一句流行语就是“探究式学习”(inquiry-based learning)——就是在学习中,给予学生亲自动手的机会,以开发他们那种天生的对世界如何变化的好奇心。
在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中列出的实验分为演示实验、探究实验、设计实验等,不同的实验所具有的功能是不同的,其要求也不相同。有效实验,不一定是要学生都亲自动手操作才有效,要看实验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教师如果把握不好实验的主要目的,那么实验就是低效实验或负效实验。例如:在学习《牛顿第二定律》一节,探究质量与加速度的关系和外力与加速度的关系。如果放手让学生自行操作,采取放任自由的教学方式。由于高中学生的思维以及知识储备限制,可想而知学生尽管完成了实验,但对知识点依然含糊不清,更不用说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因此在科学探究中的实验部分不仅要求教师精心设计实验,还要精心准备实验,充分考虑实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同时,实验的目的、功能必须清晰可见。尤其是要学生做的演示实验更要充分考虑实验中可能出现的一些偶发性因素、学生心理因素、学生能否准确理解实验的目的和教师的意图等。实验设计要简单、方便、安全,实验现象明显,学生做实验有成就感,同时实验目的也得以体现。学生印象深刻。
2.对提问、思考、讨论处理不当
中学老师应该具有一种神秘感,也就是说不能仅仅把问题的答案告诉给学生,然后要求学生记住问题的答案,而是让学生们学会提出问题,验证自己的想法,换句话说,就是要像科学家一样思考问题。动手体验式学习不仅仅是在课堂上玩玩而已。在课堂上,老师应该引领学生使用科学性的词汇和数学方法,这样的话,因为学生对科学有‘面对面’的体验。
有效提问是一个很微妙的教学技巧。一个恰到好处的问题,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思维积极性,它能够使学生全神贯注进行思考、进入良好的思维情景中。反之,一个不严谨、不科学的问题,则使学生茫然、无所适从,打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思维积极性,它能够使学生精力分散、进入无绪的遐想中。因此,教师的提问,必须是有严密的科学性、逻辑性,即教师善于提问。一方面所提出的问题是促进学生发展的,对学生的知识、技能有提高的,并且,是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另一方面问题提出后还要善于引导学生去讨论、思考、探究,给予学生充足的讨论、思考、探究时间,鼓励学生积极回答,即使学生回答错误,也不能打击学生的积极性。更不能是教师包办,自问自答。例如:在讲《功率》时,课前提问:我们在前面学习了有关“功”的哪些知识?学生理解教师的提问意图,照课本将上一节的知识看了一遍;反之在讲《功率》时,课前提问一是我提一桶水不动,问:我做功了吗—学生回答:没有;二是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是—学生来回答;三是动笔写出功的计算公式、单位,这样使学生的对上一节课内容的复习更为深刻些。
因此,有效的课堂提问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并会在师生、生生之间形成交流与共鸣,对启发和推动学生积极思维,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课堂效率等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教师情感“误区”
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来看,个体教育实践是受教育观念的支配与影响的,而教育观念对教育行为的影响往往是潜在的和不自觉,因此教学改革首先是思想观念的改革。教师在传统教育观念下对于科学探究抱有敷衍态度或对于科学探究的教学原理和指导思想不了解,可以想象他在科学探究教学行为是何等“负效”。
所以,一个教师只有认真学习、掌握科学的教育理论,树立正确的教育观点,更新观念,提高对“探究式教学”的认识,在工作中才能表现出更大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取得显著的教育效果。
三、社会的功利态度
我国几十年来的教育功能化工具化倾向明显,学生意识不到自己,你自己究竟是什么?你自己的兴趣究竟是什么?你孤独吗?你喜欢你所学的专业吗?你真正了解你的专业吗?你的专业真的会成为你生命的一部分吗?你了解专业外面的世界吗?你了解感情吗?等等,几乎没有人问你。
同时,目前教学的评价手段自身的局限性,更是使教师对于教学方式趋向传统的教学方式,即注重知识的传授。使得科学探究流于形式,甚至只存在于“公开课”的“做秀”。
在知识飞速更新发展的时代,要求我们教育战线的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给学生,更重要的是要教会他们学习的方法,培养他们自主去探究知识的能力。只有具备了这种能力,才能适应二十一世纪知识经济发展的要求。著名美籍华人杨振宁在南大的一次报告中曾讲到中国青年有良好的理论基础,但需要加强创新意识。开展多样化的探究式教学,无疑会给我们的教育带来盎然生机。
参考文献
[1]谢璞,胡敏;试论物理教学方法[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年01期
[2]邵瑞珍、皮连生、吴庆麟主编《教育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
[3]闫金铎主编,梁树森著《物理学习论》,广西教育出版社出版。
[4]赵翰章 鲍车明主编邱学华著《尝试教学新论》,辽宁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