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标指出:“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读作为一种简单而又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在新课改的春风下重又放出了它的异彩,受到了越来越多的专家和教师的追捧。然而我们在具体的教学中往往只重视精读领悟阶段的引领,而忽视了自读感知阶段学生的自悟自得和诵读表达阶段学生情感的表达和提升。这样学生对本文的理解往往更多的烙上了教师思维的烙印,而缺失了自己个性的,独特的东西。本文试着从自读感知阶段朗读的“量”,精读领悟阶段教师指导的“度”,和诵读表达阶段学生朗读的“质”,这三个方面谈一些自己浅显的看法。
[关键词]朗读 感知 领悟 表达
我做了8年的小学语文教研员工作,记不清指导和倾听多少节语文课了。我也看到了形形色色的语文教师和课堂教学,见证了语文教师的感叹、困惑、迷惘、惊喜、顿悟。我说不清一个语文教师从不懂语文到懂语文,从不会教到会教的过程是什么样的滋味。在课堂大赛的评比中,我曾看到了教师失败的辛酸和成功的喜悦。我深深地感受到,一个教师真的在教育的旅途中成长起来,不付出艰辛的努力恐怕不行。有的教师教了一辈子语文,却说不清语文教学怎么教,更不能把赏心悦目的课堂教学奉献给学生”。有的语文教师虽然年轻,但是能用自己的智慧点燃课堂教学。于是,我就想,怎样做一个语文教师呢?
新课程来临的时候,我们在理论上对教师进行了多轮的培训,也采取多种形式研讨与交流。可是我们的多数课堂涛声依旧,不能不让人感慨万分。现在,教师牢骚满腹,把矛头指向改革。而我认为,改革没有错误,问题出现在倡导改革的同时,忽视了教师基本素养的提升,以及学生在听,说,读,写技能方面的发展.在语文教学中,教学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形形色色,多如毛牛。听、说、读、写四种技能各有各的要点,密切联系着缺一不可。在这种技能中,我认为“读”是学好语文之本。古人云:“读书百遍,其意自见”。这一语句说穿了读对理解文章内容的主要作用,以下几点,说说“读”在语文教学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一、以读代讲
老师“讲”是为了帮助学生疏通文章思路,指点迷津,指正方向。让学生从中以理解,在此中,教师只是个引导者。因此要讲重点处,关键处、疑难处,对于课文中文学浅显,学生一读就会懂,教师捎以一笔代过,可以以读代讲让学生通过自己读自然达到理解课文的目的。
有位教师在教《小摄影师》一文时,教师并不急于对课文进行条分缕析,而是先让学生认真地读读课文,读通课文并想想主要讲了什么。不一会儿学生们的小手就三三两两地举了起来,教师又让学生再认真地读一读把不懂的词语句子画出来,想想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学生又读开了,当学生们的小手再度举起时,教师还是再一次让学生认真地读课文,想一想自己不懂的地方是否可以通过联系上下文的办法来解决掉。正因为教师给了学生自由阅读的时间,给了他们独立思考、理解课文的机会,学生在之后的小组讨论中非常激烈,气氛甚是活跃,参与的积极性很高。学生对课文的质疑非常深刻,如“小男孩这么希望拍到照片,后来为什么没有来呢?”“高尔基为什么不让杂志社的记者进来,却嘱咐秘书一定要放小男孩进来呢?”等等。正因为教师给了学生自己读,自己思考的时间,因此学生对这篇课文的理解也是非常深刻的。不用教师解答,其他的学生就帮他们把疑难解决了。相信学生,学生就会给你意想不到的惊喜,不是吗?得和诵读表达阶段学生情感的表达和提升。
二、以读引趣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是成功的基因,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乐之者”才会感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语文教学激发兴趣的方法很多,切不可忘记或小视以读激趣的作用。表情朗读,分角色朗读,朗读竞赛以及教师绘声绘色的范读,有关读书的故事诵读可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例如课文中一些对话以朗读及有情趣的采访,大大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了学生对课文的深入理解。
三、以读导学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渔者,学法也。要建立学法指导序列,在具体教学中点点滴滴地渗透,日积月累,使学生达到“自读书”的境界。阅读教学应坚持以导为主,通过多度度多层次多种方法的“读”,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内容,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其中“三读”法符合“感知→理解→评价→运用”的阅读心理发展过程,是一种较科学的方法。
首先预读。预读是整体感知课文,培养自学能力的开始,可分为三步:第一,由教师提供预习提纲范例;第二,让学生沿着扫清字词障碍整体感知内容→弄清句段意思,分辨文章主次→理清句段联系,理解作者意图的思路学习;第三,让学生自列题纲进行阅读。
然后细读。细读是指让学生认真仔细地阅读课文,理清文章的思路,抓住重点,弄清句段的联系和含义,探索文章的中心思想。旨在释疑解惑。
如教学《小鹿的玫瑰花》时在初步分析了课文后,我问道小鹿的玫瑰是不是白栽了,学生一致回答没有白栽,但当问到为什么没有白栽时,大多数学生的回答却仅仅是因为玫瑰花很美。显然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存在问题,如果这时教师对他们进行点拨启发,学生也能理解,但这种理解是教师强加给他们的,而缺乏自身的感受和体会。为此我没有马上对课文加以分析而是以“读”为主,让学生找找描写玫瑰花很美的句子,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微风、黄莺的话,并展开想象,想象微风、黄莺当时还会说些什么?还有那些动物?他们还会说些什么?再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分角色表演读,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充分进入角色,从小动物的角度深深感受到玫瑰花给自己带来的快乐,从而深刻地体会到“为别人创造幸福,自己从中也能得到快乐。”这种感受显然是教师的分析和讲解所不能达到的。
四、以读释疑
学贵有疑,何处生疑?读,在读中生疑,学生担心的问题越深刻,说明理解越深入,何处释疑?读,在读中释疑。学生初读课文时,产生的颖问有许多是由于对课文理解不深引起的,对于这疑句,只要指导学生认真读课文深入理解就能消除。
如果阅读《拔苗助长》中,学生在初读时质疑:“真怪呀?”我巴望禾苗快长,为什么把它往高处拔竞枯萎了呢?课后教师指导学生认真细读课文就理解了:原来违反事物的发展规律,毕竞要坏事的道理。
五、以读激情
激发情感的方法很多,其中表情朗读的方法颇有效。表情朗读有助于学生深刻理解课文,学生也只有理解了课文才能表情朗读。因此,指导学生表情朗读的过程也只是指导学生理解课文的过程。教学中要高度重视表情朗读,以读助讲,运用表情朗读把学生引入意境中去,促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学习,提高效果。
如阅读《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师以“同学们,你看小女孩这么寒冷,饥饿、痛苦、孤独,你有什么想法呢?”诱出同学们对小女孩的同情之情,以“同学们,小女孩盼望得到食物、温暖、快乐和人的爱抚,她的愿望能实现吗?这要变换角色,可以境引情,以情诱情,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获得阅读的情感效应。
叶圣陶先生曾说:“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能驾驭文字。”我们语文教学应“读”占鳌头,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读书,让他们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读中抒情,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角.总之,“读”是学好语文的基础,也是学好语文的关键,不会“读书”的人,要去学好语文,只能是一句空话。教师应该要有目的,有计划、多方式地引导学生怎样去默读、朗读,分角色读等,怎样引导学生从读中去发现,去理解,去应用是非常重要。
(作者单位:1.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区富滩中心小学,2.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区东固中学)
[关键词]朗读 感知 领悟 表达
我做了8年的小学语文教研员工作,记不清指导和倾听多少节语文课了。我也看到了形形色色的语文教师和课堂教学,见证了语文教师的感叹、困惑、迷惘、惊喜、顿悟。我说不清一个语文教师从不懂语文到懂语文,从不会教到会教的过程是什么样的滋味。在课堂大赛的评比中,我曾看到了教师失败的辛酸和成功的喜悦。我深深地感受到,一个教师真的在教育的旅途中成长起来,不付出艰辛的努力恐怕不行。有的教师教了一辈子语文,却说不清语文教学怎么教,更不能把赏心悦目的课堂教学奉献给学生”。有的语文教师虽然年轻,但是能用自己的智慧点燃课堂教学。于是,我就想,怎样做一个语文教师呢?
新课程来临的时候,我们在理论上对教师进行了多轮的培训,也采取多种形式研讨与交流。可是我们的多数课堂涛声依旧,不能不让人感慨万分。现在,教师牢骚满腹,把矛头指向改革。而我认为,改革没有错误,问题出现在倡导改革的同时,忽视了教师基本素养的提升,以及学生在听,说,读,写技能方面的发展.在语文教学中,教学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形形色色,多如毛牛。听、说、读、写四种技能各有各的要点,密切联系着缺一不可。在这种技能中,我认为“读”是学好语文之本。古人云:“读书百遍,其意自见”。这一语句说穿了读对理解文章内容的主要作用,以下几点,说说“读”在语文教学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一、以读代讲
老师“讲”是为了帮助学生疏通文章思路,指点迷津,指正方向。让学生从中以理解,在此中,教师只是个引导者。因此要讲重点处,关键处、疑难处,对于课文中文学浅显,学生一读就会懂,教师捎以一笔代过,可以以读代讲让学生通过自己读自然达到理解课文的目的。
有位教师在教《小摄影师》一文时,教师并不急于对课文进行条分缕析,而是先让学生认真地读读课文,读通课文并想想主要讲了什么。不一会儿学生们的小手就三三两两地举了起来,教师又让学生再认真地读一读把不懂的词语句子画出来,想想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学生又读开了,当学生们的小手再度举起时,教师还是再一次让学生认真地读课文,想一想自己不懂的地方是否可以通过联系上下文的办法来解决掉。正因为教师给了学生自由阅读的时间,给了他们独立思考、理解课文的机会,学生在之后的小组讨论中非常激烈,气氛甚是活跃,参与的积极性很高。学生对课文的质疑非常深刻,如“小男孩这么希望拍到照片,后来为什么没有来呢?”“高尔基为什么不让杂志社的记者进来,却嘱咐秘书一定要放小男孩进来呢?”等等。正因为教师给了学生自己读,自己思考的时间,因此学生对这篇课文的理解也是非常深刻的。不用教师解答,其他的学生就帮他们把疑难解决了。相信学生,学生就会给你意想不到的惊喜,不是吗?得和诵读表达阶段学生情感的表达和提升。
二、以读引趣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是成功的基因,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乐之者”才会感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语文教学激发兴趣的方法很多,切不可忘记或小视以读激趣的作用。表情朗读,分角色朗读,朗读竞赛以及教师绘声绘色的范读,有关读书的故事诵读可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例如课文中一些对话以朗读及有情趣的采访,大大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了学生对课文的深入理解。
三、以读导学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渔者,学法也。要建立学法指导序列,在具体教学中点点滴滴地渗透,日积月累,使学生达到“自读书”的境界。阅读教学应坚持以导为主,通过多度度多层次多种方法的“读”,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内容,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其中“三读”法符合“感知→理解→评价→运用”的阅读心理发展过程,是一种较科学的方法。
首先预读。预读是整体感知课文,培养自学能力的开始,可分为三步:第一,由教师提供预习提纲范例;第二,让学生沿着扫清字词障碍整体感知内容→弄清句段意思,分辨文章主次→理清句段联系,理解作者意图的思路学习;第三,让学生自列题纲进行阅读。
然后细读。细读是指让学生认真仔细地阅读课文,理清文章的思路,抓住重点,弄清句段的联系和含义,探索文章的中心思想。旨在释疑解惑。
如教学《小鹿的玫瑰花》时在初步分析了课文后,我问道小鹿的玫瑰是不是白栽了,学生一致回答没有白栽,但当问到为什么没有白栽时,大多数学生的回答却仅仅是因为玫瑰花很美。显然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存在问题,如果这时教师对他们进行点拨启发,学生也能理解,但这种理解是教师强加给他们的,而缺乏自身的感受和体会。为此我没有马上对课文加以分析而是以“读”为主,让学生找找描写玫瑰花很美的句子,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微风、黄莺的话,并展开想象,想象微风、黄莺当时还会说些什么?还有那些动物?他们还会说些什么?再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分角色表演读,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充分进入角色,从小动物的角度深深感受到玫瑰花给自己带来的快乐,从而深刻地体会到“为别人创造幸福,自己从中也能得到快乐。”这种感受显然是教师的分析和讲解所不能达到的。
四、以读释疑
学贵有疑,何处生疑?读,在读中生疑,学生担心的问题越深刻,说明理解越深入,何处释疑?读,在读中释疑。学生初读课文时,产生的颖问有许多是由于对课文理解不深引起的,对于这疑句,只要指导学生认真读课文深入理解就能消除。
如果阅读《拔苗助长》中,学生在初读时质疑:“真怪呀?”我巴望禾苗快长,为什么把它往高处拔竞枯萎了呢?课后教师指导学生认真细读课文就理解了:原来违反事物的发展规律,毕竞要坏事的道理。
五、以读激情
激发情感的方法很多,其中表情朗读的方法颇有效。表情朗读有助于学生深刻理解课文,学生也只有理解了课文才能表情朗读。因此,指导学生表情朗读的过程也只是指导学生理解课文的过程。教学中要高度重视表情朗读,以读助讲,运用表情朗读把学生引入意境中去,促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学习,提高效果。
如阅读《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师以“同学们,你看小女孩这么寒冷,饥饿、痛苦、孤独,你有什么想法呢?”诱出同学们对小女孩的同情之情,以“同学们,小女孩盼望得到食物、温暖、快乐和人的爱抚,她的愿望能实现吗?这要变换角色,可以境引情,以情诱情,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获得阅读的情感效应。
叶圣陶先生曾说:“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能驾驭文字。”我们语文教学应“读”占鳌头,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读书,让他们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读中抒情,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角.总之,“读”是学好语文的基础,也是学好语文的关键,不会“读书”的人,要去学好语文,只能是一句空话。教师应该要有目的,有计划、多方式地引导学生怎样去默读、朗读,分角色读等,怎样引导学生从读中去发现,去理解,去应用是非常重要。
(作者单位:1.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区富滩中心小学,2.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区东固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