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从几何学的角度认识面的概念,认为:凡是线运动的轨迹,就会形成面。这是一种抽象概念的面,有助于我们从本质上认识面的形态和特性,在造型设计中发挥想像力,在构思中生成各种面构成的形态。在陶瓷造型形体构成要素中,面的作用也极为显著。本文主要浅析面在陶瓷造型中的应用。
关键词:陶瓷;造型;面的应用
各种陶瓷造型的形体结构、体量大小、表层质地、线角转折、色彩变化等,都和面有着紧密的关系。前面谈到各种面的表现,必须通过光的作用,没有光的照射,就不可能产生视觉对于面的认识。在造型设计时,面的应用要注重光的作用,必须认识光的照射在面上产生的种种现象并寻找出规律来加以应用。
陶瓷造型在日常生活中,或是使用,或是陈设,都是在正常生活环境中的光线下存在的。日常生活环境的光线,不同于展览陈列的环境照明或拍摄陶瓷图片的特殊效果的灯光。这些特殊光线的运用,是为了加强和突出陶瓷作品的艺术效果,和正常情况下的光线有一定差别,不能作为研究光对于造型表面作用的依据。我们要注重在般室内环境中,正常的自然光或灯光作用下,各种面所呈现的效果。
综观中国传统陶瓷造型和现代陶瓷造型,形体以近于球状体和柱状体的居多。首先是因为这两类形体适合使用,便于制作,节省材料,并能获得较大的容量。其次是从力学角度分析,球体和柱体的曲面,具有较大的应力,坚固耐用。另外从形式美的角度来观察,光线作用于球体曲面时,由于是复曲面,无论在横向还是纵向上,都有丰富的明暗变化。球体曲面对于各种光线的适应能力较强,即使光线有较大的变化,形体表面的特征仍能有所表现。
圆柱体造型的曲面,在光线作用下,明暗变化比较单纯。因为圆柱体的面是单曲面,形体表面的明暗变化只表现在横向的渐次过渡,所以纵向的明暗基本一致,没有多大变两侧轮廓线向里弯曲的圆柱体造型,表面是复曲面,在纵向上中间部分向里弯曲,明暗变化比柱体面要丰富得多。在正常光线下,除去横向有渐次的明暗变化外,纵向也有明暗变化,由于自身遮挡明暗变化比较丰富化。
从适应工艺材料的特点来看,基本形呈球体的陶瓷造型适应范围较大。润洁光亮的白瓷,粗朴浑厚的陶器,胎体裸露的无釉陶,用球面表现造型的面与材质结合,都比较谐调和融洽,有很好的效果。当然这并不排除在圆球体的面型上加以变化,在局部处理上采用不同的手法。
球面造型对于釉层光亮和胎质细腻的高级白是瓷,更为恰当合体。因为釉层光亮的细瓷,除去在造型上有明暗渐次变化之外,还有高光点,对于陶瓷造型的立体感和材质的特点,都有一定的表现,同时对视觉有一定的刺激作用。高光点面
积较小而集中,效果比较好。高光点面积大而散不仅不利于表现工艺材料的特点,还会使人感到眼花缭乱,影响造型的外观效果。高光点的面积小而且比较集中,在面的整体明暗变化中,能够起到加强立体感的作用,并且对于衬托材料质地的莹润光洁,也是很相宜的。
基本形为柱体的陶瓷造型,柱面上高光点为纵向直线状态,能够起到加强形体垂直感的作用。柱形面在现代陶瓷工艺材料制作的造型中被大量应用,炻器、精陶造型比较多地利用柱面作为造型的主体,都能很好的表现材质的特点。
如果所运用的工艺材料反光性比较弱,变形缩也比较小,在造型上则可以表现较大的平面,而不不会出现前面所讲的情况。在紫砂陶器、无釉陶,或是无光釉瓷器的造型上,表面没有强烈的反光且变形率很低,造型出现平面时,能够得到正常的表现。如果工艺制作方面致使造型稍有变形,也不会感到十分显著,能够达到较好的效果。
在用反光较强又容易变形的陶瓷材料制作的造型上,应注意尽量缩小平面的面积,或与曲面组合在一起,形成对照。面积小的平面不容易变形,一旦出现轻微的变形,由于线的分割,也会相对减弱这种感觉。利用形状不同的比较小的平面组合在一起,也可以构成比较有特点的造型。
为了克服平面反光杂乱的弊病,对于光泽较强,反光性能较好的陶瓷材料,处理造型平面时,稍微把面鼓起来,使平面变成微曲面,可以缩小反光点,在整体上仍然保持有平面的感觉不仅可以减少烧成时的变形,同时又能克服筑粹平面易出现的单调、呆板、缺少变化的缺点。
用平面组合在一起,构成白瓷的造型,要注意每一平面的面积不能过大。六棱柱体和八棱柱体的造型,要比四方柱体的造型效果好,这是因为棱越多,面也加多,每个面变窄,面积小就不容易变形。从整体效果来看,表面的明暗层次反而更丰富了。如果是四方体,不仅表面的变形比较明显,而且明暗变化过于单调。
圆球面可以在横向上伸展,成为扁圆球面;也可以在纵向上伸展成为长圆球面。扁圆球面在纵向上的曲度变化比较突出,明暗对比显著。在最大直径之上的曲面,最易受到光的照射,表面光亮。最大直径之下的曲面,因为角度和位置不容易直接受光照射,表面深暗上下两部分的曲面呈明暗对比关系,中间过渡部分的面,曲度最大,明暗交接,最具表现力。
结语
陶瓷造型设计不仅要处理好面的形态,还要特别注意充分利用各种材料的表面质地,只有这样才能很好加強造型的表现力。
参考文献
[1]李泽厚.《美的历程》.北京:文物出版社,1981年版.
[2]辛华泉.《形态构成学》.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9年版.
[3]清华大学.《建筑构图原理》.北京:中国工业出版社,1962年版.
关键词:陶瓷;造型;面的应用
各种陶瓷造型的形体结构、体量大小、表层质地、线角转折、色彩变化等,都和面有着紧密的关系。前面谈到各种面的表现,必须通过光的作用,没有光的照射,就不可能产生视觉对于面的认识。在造型设计时,面的应用要注重光的作用,必须认识光的照射在面上产生的种种现象并寻找出规律来加以应用。
陶瓷造型在日常生活中,或是使用,或是陈设,都是在正常生活环境中的光线下存在的。日常生活环境的光线,不同于展览陈列的环境照明或拍摄陶瓷图片的特殊效果的灯光。这些特殊光线的运用,是为了加强和突出陶瓷作品的艺术效果,和正常情况下的光线有一定差别,不能作为研究光对于造型表面作用的依据。我们要注重在般室内环境中,正常的自然光或灯光作用下,各种面所呈现的效果。
综观中国传统陶瓷造型和现代陶瓷造型,形体以近于球状体和柱状体的居多。首先是因为这两类形体适合使用,便于制作,节省材料,并能获得较大的容量。其次是从力学角度分析,球体和柱体的曲面,具有较大的应力,坚固耐用。另外从形式美的角度来观察,光线作用于球体曲面时,由于是复曲面,无论在横向还是纵向上,都有丰富的明暗变化。球体曲面对于各种光线的适应能力较强,即使光线有较大的变化,形体表面的特征仍能有所表现。
圆柱体造型的曲面,在光线作用下,明暗变化比较单纯。因为圆柱体的面是单曲面,形体表面的明暗变化只表现在横向的渐次过渡,所以纵向的明暗基本一致,没有多大变两侧轮廓线向里弯曲的圆柱体造型,表面是复曲面,在纵向上中间部分向里弯曲,明暗变化比柱体面要丰富得多。在正常光线下,除去横向有渐次的明暗变化外,纵向也有明暗变化,由于自身遮挡明暗变化比较丰富化。
从适应工艺材料的特点来看,基本形呈球体的陶瓷造型适应范围较大。润洁光亮的白瓷,粗朴浑厚的陶器,胎体裸露的无釉陶,用球面表现造型的面与材质结合,都比较谐调和融洽,有很好的效果。当然这并不排除在圆球体的面型上加以变化,在局部处理上采用不同的手法。
球面造型对于釉层光亮和胎质细腻的高级白是瓷,更为恰当合体。因为釉层光亮的细瓷,除去在造型上有明暗渐次变化之外,还有高光点,对于陶瓷造型的立体感和材质的特点,都有一定的表现,同时对视觉有一定的刺激作用。高光点面
积较小而集中,效果比较好。高光点面积大而散不仅不利于表现工艺材料的特点,还会使人感到眼花缭乱,影响造型的外观效果。高光点的面积小而且比较集中,在面的整体明暗变化中,能够起到加强立体感的作用,并且对于衬托材料质地的莹润光洁,也是很相宜的。
基本形为柱体的陶瓷造型,柱面上高光点为纵向直线状态,能够起到加强形体垂直感的作用。柱形面在现代陶瓷工艺材料制作的造型中被大量应用,炻器、精陶造型比较多地利用柱面作为造型的主体,都能很好的表现材质的特点。
如果所运用的工艺材料反光性比较弱,变形缩也比较小,在造型上则可以表现较大的平面,而不不会出现前面所讲的情况。在紫砂陶器、无釉陶,或是无光釉瓷器的造型上,表面没有强烈的反光且变形率很低,造型出现平面时,能够得到正常的表现。如果工艺制作方面致使造型稍有变形,也不会感到十分显著,能够达到较好的效果。
在用反光较强又容易变形的陶瓷材料制作的造型上,应注意尽量缩小平面的面积,或与曲面组合在一起,形成对照。面积小的平面不容易变形,一旦出现轻微的变形,由于线的分割,也会相对减弱这种感觉。利用形状不同的比较小的平面组合在一起,也可以构成比较有特点的造型。
为了克服平面反光杂乱的弊病,对于光泽较强,反光性能较好的陶瓷材料,处理造型平面时,稍微把面鼓起来,使平面变成微曲面,可以缩小反光点,在整体上仍然保持有平面的感觉不仅可以减少烧成时的变形,同时又能克服筑粹平面易出现的单调、呆板、缺少变化的缺点。
用平面组合在一起,构成白瓷的造型,要注意每一平面的面积不能过大。六棱柱体和八棱柱体的造型,要比四方柱体的造型效果好,这是因为棱越多,面也加多,每个面变窄,面积小就不容易变形。从整体效果来看,表面的明暗层次反而更丰富了。如果是四方体,不仅表面的变形比较明显,而且明暗变化过于单调。
圆球面可以在横向上伸展,成为扁圆球面;也可以在纵向上伸展成为长圆球面。扁圆球面在纵向上的曲度变化比较突出,明暗对比显著。在最大直径之上的曲面,最易受到光的照射,表面光亮。最大直径之下的曲面,因为角度和位置不容易直接受光照射,表面深暗上下两部分的曲面呈明暗对比关系,中间过渡部分的面,曲度最大,明暗交接,最具表现力。
结语
陶瓷造型设计不仅要处理好面的形态,还要特别注意充分利用各种材料的表面质地,只有这样才能很好加強造型的表现力。
参考文献
[1]李泽厚.《美的历程》.北京:文物出版社,1981年版.
[2]辛华泉.《形态构成学》.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9年版.
[3]清华大学.《建筑构图原理》.北京:中国工业出版社,1962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