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近几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的经济、科技还有教育都得到了蓬勃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也不断提高,人们对教育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且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事关民族的兴衰,大力发展教育一直以来都是党和政府的宗旨。在新时期的教育背景下,一些民办高校采取了校企合作的新形式,校企合作能够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就业率,也能够解决现阶段劳动力短缺的问题,校企合作成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民办本科院校;校企合作;发展趋势
0引言
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教育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高等教育已经进入了大众化阶段,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尤其是技术型人才。企业不再只看重人才的学历,更加看重人才的实践能力。为了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校企合作运用而生,校企合作是中国教育从精英时代向大众化时代转变的重要制度创新,同时也是扩大我国教育资源的、更好地为社会培养人才的有效途径。
1校企合作的背景、概念
校企合作是21世纪初,汉中籍江苏教育研究学者张俊杰通过唐山朋友和北师大教授帮助,向全国两会提出《西部开发通过半工半读自力求學优先实现普及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提案》。而后在强国论坛、虹桥论坛、苏州教育在线论坛等论坛与国内外朋友广泛讨论探索实践可行性。1958年张俊杰研究了企业孵化半工半读学校的经验,呼吁政府创造条件鼓励企业与职业学校合作创办新型半工半读学校的建议,因此,校企合作这个概念,是在东部与西部、城市与农村、工业与农业巨大差距条件下创办的新型半工半读学校。校企合作是实现“劳学结合,以劳养学”目标的有效途径。
校企合作指的是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当前社会,各个企业之间竞争越来越激烈,而教育也处在一个竞争阶段,众多高校为了谋求自身发展,提高教学能力和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学生的就业率而积极采取与企业合作的方式来开展教育。通过校企合作,学校可以对学生进行针对性培养,实现人才培养的实用性和时效性,促使学生更加符合企业的要求。除了学校,校企合作的受益方当然还有企业,企业同样可以从中获得不少利益,企业可以让学生从事一些生产或销售方面的业务,这样不仅能帮助学生学到职业技能,积累工作经验,又可以解决企业劳动力短缺的问题。一般情况下,校企合作存在“校中厂”(即企业的一部分生产或销售交给学校来完成,学校相关师生按照事前协议在教学和实训中完成任务)和“厂中校”(即学校将一部分教学任务交给企业来完成,让企业为学校的相关专业教学提供实训场所以及承担一部分教学任务)这两中形式。总而言之,校企合作既是一种注重学校和企业之间资源和信息共享的双赢模式,又是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的结合体,相当符合当下社会与教育事业的发展形势。
2校企合作的发展趋势
(1)政府职能主导化:在早期教育中,校企合作是职业学校与企业发展相结合实现的。企业在客观上获得劳动力,这一境况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生产的发展,进而引起政府的重视,开始由“旁观”转变为通过政策,法律的手段加以“指导”。政府的指导对校企合作发挥了积极的引导、协调作用。甚至德国的法律规定企业和学校必须同时承担培养人才的任务,在这个过程中,企业还必须承担:建立合乎一定规模的培训中心,对于那些缺乏能力的企业,政府可以给与帮助、由行业协会完成:企业必须承担招生以及相应的教学任务,企业应根据自身情况面向招生,同时根据法律还应给学生提供生活费,另外一周之内给学生的实践时间不得少于3天等责任。
(2)合作主体多元化:传统的企业都是采取企业、学校双头形式,学校和企业的职能相对独立,企业只为学校提供实践的基地,承担学生技能的培养的责任,并不积极参与到教学当中去。传统的校企合作,是在于企业提供实践到理论的转变,但在实践中,由于企业专业教学人才的缺失和学生对于企业机器机制的陌生,导致了学校与企业的脱节,其合作效果差强人意。21世纪中后期,在看到双头合作的不足后,“双元制”校企合作模式主要成为发达国家的主流,但具体到某个发达国家还是有一定的差异,但其都存在一个共同点。学校和企业共同培养人才和教学计划,学校和企业联合进行课程的设置,机器的开发等,建立联合实习中心,是学生掌握企业真正需要的技能,并争取毕业后真正融人到该企业中去。
(3)校企合作目标多层化:传统的校企合作目标清晰、简单即培养技术型人才,但是随着时代发展和变化,“创新”也成为企业和民办院校发展的第一要素,因此,就要把“创新”融入到校企合作当中去,成为校企合作的新目标。该目标不仅仅在于人才教育的合作,同时也关注着高校中优秀教师的人力资源,高端的科技和企业发展目标之间的整合。在新时期背景下,民办院校和企业合作拓展为两个基本层次:一是人力资源培养的合作;二是创新资源的合作。在这一体系中,院校不仅是技术人员培养基地,同时也是,新技术、新科技的孵化基地。
(4)建立三位一体的协调机制:三位一体即“委员会”制的校企合作协调、管理机构,这一机构应用政府、企业、学校三方面分管领导,其职能是:政府引导、学校主体、企业全程参与。它可以为学生设定培养目标,代表学生和企业建立有效的合作模式,对民办院校和企业的合作引导发展方向,从政策上加以扶持和规范。
3总结
随着知识经济以及全球化的到来,校企合作面临这新的发展趋势和发展环境,民办院校的理论教学必须与实践对接,使实践教学成为教育的常态或日常课程。从国家高层次培养应用技术人员的角度看,无论是技术人才的合理构成还培养效率,都是有利于国家教育系统的发展和教育水平的提高,可以较好的解决转型道路发展中遇到的诸多问题,探索出一条中国特色校企合作的发展道路。
关键词:民办本科院校;校企合作;发展趋势
0引言
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教育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高等教育已经进入了大众化阶段,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尤其是技术型人才。企业不再只看重人才的学历,更加看重人才的实践能力。为了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校企合作运用而生,校企合作是中国教育从精英时代向大众化时代转变的重要制度创新,同时也是扩大我国教育资源的、更好地为社会培养人才的有效途径。
1校企合作的背景、概念
校企合作是21世纪初,汉中籍江苏教育研究学者张俊杰通过唐山朋友和北师大教授帮助,向全国两会提出《西部开发通过半工半读自力求學优先实现普及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提案》。而后在强国论坛、虹桥论坛、苏州教育在线论坛等论坛与国内外朋友广泛讨论探索实践可行性。1958年张俊杰研究了企业孵化半工半读学校的经验,呼吁政府创造条件鼓励企业与职业学校合作创办新型半工半读学校的建议,因此,校企合作这个概念,是在东部与西部、城市与农村、工业与农业巨大差距条件下创办的新型半工半读学校。校企合作是实现“劳学结合,以劳养学”目标的有效途径。
校企合作指的是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当前社会,各个企业之间竞争越来越激烈,而教育也处在一个竞争阶段,众多高校为了谋求自身发展,提高教学能力和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学生的就业率而积极采取与企业合作的方式来开展教育。通过校企合作,学校可以对学生进行针对性培养,实现人才培养的实用性和时效性,促使学生更加符合企业的要求。除了学校,校企合作的受益方当然还有企业,企业同样可以从中获得不少利益,企业可以让学生从事一些生产或销售方面的业务,这样不仅能帮助学生学到职业技能,积累工作经验,又可以解决企业劳动力短缺的问题。一般情况下,校企合作存在“校中厂”(即企业的一部分生产或销售交给学校来完成,学校相关师生按照事前协议在教学和实训中完成任务)和“厂中校”(即学校将一部分教学任务交给企业来完成,让企业为学校的相关专业教学提供实训场所以及承担一部分教学任务)这两中形式。总而言之,校企合作既是一种注重学校和企业之间资源和信息共享的双赢模式,又是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的结合体,相当符合当下社会与教育事业的发展形势。
2校企合作的发展趋势
(1)政府职能主导化:在早期教育中,校企合作是职业学校与企业发展相结合实现的。企业在客观上获得劳动力,这一境况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生产的发展,进而引起政府的重视,开始由“旁观”转变为通过政策,法律的手段加以“指导”。政府的指导对校企合作发挥了积极的引导、协调作用。甚至德国的法律规定企业和学校必须同时承担培养人才的任务,在这个过程中,企业还必须承担:建立合乎一定规模的培训中心,对于那些缺乏能力的企业,政府可以给与帮助、由行业协会完成:企业必须承担招生以及相应的教学任务,企业应根据自身情况面向招生,同时根据法律还应给学生提供生活费,另外一周之内给学生的实践时间不得少于3天等责任。
(2)合作主体多元化:传统的企业都是采取企业、学校双头形式,学校和企业的职能相对独立,企业只为学校提供实践的基地,承担学生技能的培养的责任,并不积极参与到教学当中去。传统的校企合作,是在于企业提供实践到理论的转变,但在实践中,由于企业专业教学人才的缺失和学生对于企业机器机制的陌生,导致了学校与企业的脱节,其合作效果差强人意。21世纪中后期,在看到双头合作的不足后,“双元制”校企合作模式主要成为发达国家的主流,但具体到某个发达国家还是有一定的差异,但其都存在一个共同点。学校和企业共同培养人才和教学计划,学校和企业联合进行课程的设置,机器的开发等,建立联合实习中心,是学生掌握企业真正需要的技能,并争取毕业后真正融人到该企业中去。
(3)校企合作目标多层化:传统的校企合作目标清晰、简单即培养技术型人才,但是随着时代发展和变化,“创新”也成为企业和民办院校发展的第一要素,因此,就要把“创新”融入到校企合作当中去,成为校企合作的新目标。该目标不仅仅在于人才教育的合作,同时也关注着高校中优秀教师的人力资源,高端的科技和企业发展目标之间的整合。在新时期背景下,民办院校和企业合作拓展为两个基本层次:一是人力资源培养的合作;二是创新资源的合作。在这一体系中,院校不仅是技术人员培养基地,同时也是,新技术、新科技的孵化基地。
(4)建立三位一体的协调机制:三位一体即“委员会”制的校企合作协调、管理机构,这一机构应用政府、企业、学校三方面分管领导,其职能是:政府引导、学校主体、企业全程参与。它可以为学生设定培养目标,代表学生和企业建立有效的合作模式,对民办院校和企业的合作引导发展方向,从政策上加以扶持和规范。
3总结
随着知识经济以及全球化的到来,校企合作面临这新的发展趋势和发展环境,民办院校的理论教学必须与实践对接,使实践教学成为教育的常态或日常课程。从国家高层次培养应用技术人员的角度看,无论是技术人才的合理构成还培养效率,都是有利于国家教育系统的发展和教育水平的提高,可以较好的解决转型道路发展中遇到的诸多问题,探索出一条中国特色校企合作的发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