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赵民间舞蹈的审美文化“修辞性”研究

来源 :内蒙古艺术学院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5913936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运用审美形态学的方法,从根性、情趣、历史、精神四个方面对燕赵大地上至今仍活跃的民间舞蹈进行集体特征的审美性研究.认为燕赵民间舞蹈文化审美特性具有乡土情味的“土”且“俗”、乡土情趣的“油”且“浪”、乡土记忆的“哀”且“悲”、乡土神韵的“壮”且“豪”.并运用“修辞性”思维对这些审美特性进行剖析,从对审美情感孕育的文字形态进行“字之来源”的语言层面深挖,对审美情感孕育的文化心态进行“字之引申”的文化层面解读,对审美情感孕育的舞蹈形态进行“字之表现”的舞蹈层面探寻,以此来印证民间舞蹈审美特质的深厚度与真实性.燕赵民间舞蹈文化中蕴含着燕赵儿女集体的历史情感,它是对社会需求欲望的态度体验,这种态度体验沉淀凝练为文化审美记忆之中,而民间舞蹈则是文化审美记忆的重要抒情媒介.
其他文献
修建地上仿木结构石质墓葬建筑,是川、渝等西南地区明清时期重要的丧葬习俗,这些阴宅与土地庙、字库塔、祠堂等建筑共同构成了传统乡村聚落的人文景观.大量的田野考察发现,处于村落公共空间中的墓葬建筑,不仅代表了中国传统石构建筑的特殊营建技艺,建筑上大量的雕刻彩绘纹饰、各类戏曲故事、乡绅文人撰书的碑刻书法,实质上也成为了文化传播和观念传习的重要场所,更是实现乡村教化和乡风文明传承的重要力量.本文围绕对四川通江县铁佛镇熨斗坪村的蒲氏清代家族墓地的实地考察,试图挖掘“湖广填四川”移民地区传统乡村的人文遗存,同时呈现传统
新时代背景下,传统意义上的乌兰牧骑要不断跟随时代的步伐进行革新与发展,队员的使命也不仅仅局限于做草原上的文艺兵,在表演的同时,担负着传承与传播地区文化艺术遗产和瑰宝的责任.内蒙古自治区在近几年通过增加文化服务供给、加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等举措,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得到了极大地提高.其中,乌兰牧骑最具代表性.随着《乌兰牧骑条例》《乌兰牧骑事业中长期发展规划(2021-2030)》等办法的出台,推动形成了自治区重视民族文化事业、重视乌兰牧骑发展的生动局面.为了树立好“草原红色文艺轻骑兵”这面旗帜,乌兰牧骑在新时代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