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人学意蕴

来源 :现代交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rgsd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命题不仅体现了我国对马克思主义的内涵更深刻的理解和把握,更体现了我国对马克思主义更深层次的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的目标,就是“实现人类自由全面的发展”,这是人类追求幸福和实现自由的终极目标和终极信仰。本文遵循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首先分析人的本质,其次探讨人类本真性的实现途径,最后分析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对人类发展的四项追求,得出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人类才能实现幸福和自由。
  关键词:人的本质 现实的人 人类命运共同体 本真性
  中图分类号:D8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8)16-0220-02
  习近平总书记以人类历史发展的视角,站在人类历史发展的伟大进程高度之上,怀揣着兼济天下的信念与情怀,提出要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认识和理解绝不能仅仅只停留在外交的层面上,要更加深入地挖掘“人类命运共同体”所蕴含的深刻的价值诉求,即它蕴含着的意在促进人类生存与人类发展的“共同体”的意识。
  一、马克思的人的本质思想
  马克思对于“人”的主要思想有三个。
  首先,人的本质是人的实践活动即劳动,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一书中,马克思就曾经提到过:“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人类正是因为实践活动,因为劳动和生产才区别于动物,因为人类会按照事物内在的价值尺度去劳动和创造,生产自己需要的物质资料,并且能够发现和掌握事物之间的规律,合理地运用到实践与劳动要改造的对象之中,人类通过实践劳动,提高自身的改造事物的能力,不断提高自身的智慧,充分发挥想象力与智慧去制造工具,在改造自然界的同时也在创造自身的奇迹,人类离开实践活动,就会失去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离开实践与劳动,就不会有生产力,而生产力决定着社会关系,失去了人存在着的社会关系则一切沦为虚空。
  其次,马克思对于“人”的第二种思想——“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一书中曾写道:“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类在实践与劳动中进行生产,从而诞生了人类赖以生存的社会关系,因此在各种社会关系中,生产关系是最根本、最重要的一种社会关系,人类的生活在生产关系的基础之上,又产生了政治、法律等其他的社会关系,这些社会关系以不同的视角体现着人的本质,展现着人的诉求,社会关系是人类生存与交往所必需的基础,人类离开所处的社会关系,则一切都是虚空的、不存在的,人类的发展不能脱离自然,更不能失去已经建立的社会关系。
  最后,人的本质即“人的需要”,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曾写到:“他们的需要即他们的本性”。其中强调指出,“需要的发展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新的证明和人的本质的新的充实。”人类通过得到需要的东西,不断追求自身的自由和幸福。
  马克思阐述的关于人的本质的内涵,深刻揭示了人本身的重要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深刻地认识到了人类的存在不能是相互独立的,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认识和理解要更加深入地挖掘。
  二、人类本真性的实现
  关于实践的理论基础就是马克思对于人类追求自由与幸福生活的实际需要,马克思以实践的理论为出发点,通过论述人类具体的实践活动,阐明了人类社会历史的规律,同时,阐明了人类对实现自由与追求幸福的主要途径,即“人类本真性的实现途径”。
  首先,生产物质生活本身。人类的实践与劳动活动一定是能满足和维持人们生存的最基础的物质资料的,人类要创造历史就一定要先活下去,人类创造历史的前提是能够生存和生活。因此,人类在进行生产和改造之前就是为了能够生存下去,為了生存就需要衣食住行等简单物质基础,生产能够维持基础的物质生活、满足人类自身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是人类想要实现自由、追求幸福生活的首要条件。[1]
  其次,物质资料的再生产。人类通过实践活动和劳动满足了自身能够生存下去的物质基础,但随着实践活动拓展和劳动技术的发展,人们不再满足于简单的物质基础从而产生了新的需求,而实现这种新的需求的,就促生了新的劳动生产活动——物质资料的再生产,人类的发展得到了物质的保证,物质资料的再生产是人类实现自由、追求幸福的实在性条件。
  再次,人类自身的生产。人类创造历史,在创造历史的同时,作为历史的主人也要实现生命的延续,“现实的人”的生产与再生产——繁殖,人类通过相互的交往与结合组成各自的家庭,使人类自身不断繁衍子嗣,这也是人类实现自由、追求获得幸福的重要条件。
  最后,社会关系的生产。人类满足了生存的需要,满足了新需求的生产,完成了自身的繁衍之后,自然的形成了相互交往的社会关系,人类实现自由、追求幸福的根本就在于社会关系的形成,人类在社会关系之中,在这种“共同体”当中相互交往、相互交流,每个单独的人所追寻的幸福和自由都与他人的自由与幸福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
  人类在遵循各种途径和规律追求幸福、实现自由的同时,就是在实现人的“本真性”,实现人的“本真性”,就是实现人类的本质,要想能够实现人类的本质,首先实现人类本质回归的前提一定是“现实的人”,那么什么是“现实的人”呢?“现实的人”就是真实存在的、富有鲜活生命力的人,是在一定的社会和一定的历史中存在的人,是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以及一定的社会关系下生活的人,是在满足自身的物质需要、精神需要以及社会需要的人,是能够进行实践活动、具有能动性的人。
  只有当人是“现实的人”之时,人类才能够真正理解和把握历史存在的前提,才能进一步认识其实践活动的本质,才能真正实现自由和幸福。“现实的人”在社会关系之中形成了人的“社会属性”,因此,使人与自然之间、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实现了在根本利益上的内在的统一,消除了压迫,消除了对他人的统治与支配,在“人类命运共同体”之中,将自由充分发挥。   三、人类命运共同体对人类发展的追求
  对于人的本质的内涵追求。社会发展过程中人类所追求的自由和幸福,回归人的本真,成为真正的“现实的人”,不是唯利是图,不是一味追求经济效益,不是执著于功利主义,而是在于注重人类的整体性发展,在于共同构建美好的生活。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以人类历史发展的视角,站在人类历史发展的伟大进程高度之上,怀揣着兼济天下的信念与情怀,提出要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伟大命题。“人类命运共同体”体现了我国在新时期的这一背景下,对世界格局的发展趋势、对世界经济的发展方向的认识和把握,更体现了我国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认识和理解绝不只是在外交层面上的推进,而是在于充分挖掘其蕴含的“促进人类共同生存与人类共同发展”的这一价值诉求。
  对于人类绿色发展的和谐性的追求。人类在实践中发挥主观能动性,实现人的“本真性”,要遵循生态环境的自然规律,每一个人的命运与所处的环境是息息相关的,要实现真正的自由和幸福就要大力发展生产力,但要将生产力发展的焦点转移到“现实的人”的身上,不能忽视环境的影响。追求生产力与经济的发展要重视生态与人类的契合點,人类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全球生态环境问题的日益严峻,生态环境问题必须遵从人类共同利益的角度来认识,因此,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点就在于坚持绿色发展,坚持以“保障全球生态环境系统的可持续性”为根本,真正做到将生产力的发展转移到人的身上,以人为主要出发点,不盲目发展。生态绿色的家园是我们共同的家园,人类要在“共同体”之中一起守护,当生态的优势真正变成经济优势,就会由此形成和谐的关系,这是我们共同的责任,更是一种高尚的境界。
  对于人类文明发展的自觉性追求。文明建设与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建设应是步调一致、紧密相连的,文明与生态的建设要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因此,我们要文明自觉地将建设生态的思想目标转化为自觉实践的行动力,使自觉的文明行动成为一种推动力,以文明兴衰的程度去衡量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性,体现了我国在建设“人类共同的家园”的问题上保持了高度的文明自觉,更体现了人类在共建生命之网之时,要达到高度文明自觉的价值底蕴。在建设“人类美好生活的生命共同体”基础之上,坚持高度的文明的自觉,才能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强调“合”,“合”文化包含了和平、和谐、合众以及合作等含义,深刻地体现了“共同体”的价值所在。习近平总书记在各重大会议中曾经多次强调,维护世界和平稳定的发展、推动人类文明共同进步的重要动力,就在于文明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借鉴,文明因为有了交流而变得丰富多彩。[2]“和谐”终将会取代“冲突”,成为全世界人心中的共同诉求,终将会打破霸权,令世界缤纷繁荣,中国正在全世界的范围内传播和推广“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识理念。
  对于人类幸福自由必然性的追求。马克思关于“人类社会发展历史规律”的观点,人类终将会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摆脱自身、社会以及自然界等的束缚。但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异化、人的生产和劳动异化、人的幸福异化”使人痛苦,无法追求自由,也无法获得幸福,根本原因就在于其私有制,因此,实现人的自由和幸福,就要消除异化,消灭资本主义。人类追取幸福的前提必须是作为“现实的人”,要回归人的天性本质,因此,实现人的自由,要实现人的幸福,回归人的天性本质,就必须消灭资本主义、消灭私有制,只有无产阶级才能最终实现“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只有无产阶级才能让人类真正享受到幸福。人类的幸福感只有在共同体中才能真正得到实现,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制度”为奋斗目标,打造能够真正实现人类理想的幸福社会。
  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展现了我国对世界发展趋势的把握,展现了我国对人类前途命运的思考,展现了我国在新的时期、新的时代背景下坚定的自信与能力,不断积极、主动地参与和世界的对话,努力推动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努力推动着社会主义的繁荣和发展,更努力推动着共产主义的伟大实现。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责任编辑:于蕾
其他文献
为了更深一步地了解国家治理机制的核心,更好地构建基于公共经济内在矛盾的国家治理体系,本文根据公共经济中产生的内在矛盾,深究我们人类社会经济发展本质,进而提出实现国家
摘 要: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经济物质水平的不断提高,网络文学作品也在此大环境下蓬勃发展了起来,因其观看阅读人口流量巨大,因此便衍生了巨额的利润,因此,网络文学作品的保护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从网络文学的创作,发表,出版以及IP转换各个环节都需要进行强有力的著作权保护。本文针对网络文学著作权保护所面临的侵权成本低,作品容易被侵权,网民的知识产权意思淡薄,侵权问题难以取证且维权成本高,网络平台为了获得
商务印书馆编辑、印刷、发行的《出版周刊这》,创刊于1924年1月。1932年1月28日,由于日本侵略军炸毁了商务印书馆在上海闸北的厂房,《出版周刊》被迫中断出版; Commercial
医学院校团支部是医学院校共青团开展活动的基本单位,其成长发展将直接影响医学院校的政治思想建设.本文提出了当下高校团支部建设管理所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医学生的自身特点,
摘 要:“微时代”背景下,社交网络已迅速占领高职学生日常,利用社交网络对高职生进行思想疏导教育已成为当前思想教育的关键所在,本文通过分析现阶段社交网络对高职院大学生的正反两方面的影响,探索其成因,为增强高职院大学生思想疏导教育实效性提供一些参考和对策。  关键词:“微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社交网络  中图分类号:G641;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379-(201
在姹紫嫣红的期刊百花园中,《阳光》杂志肯定排不到花中皇后、东君使者的座次。然而,对于那些劳作于一种特殊生存环境中的盗火者而官,《阳光》却是他们引以为荣的独特拥有;
【摘要】就业指导是技工学校一项重要的工作。本文从技校毕业生的基本特点入手,分析其就业方面存在的没有处理正确的就业观、职业角色定位不正确、依赖性强、缺乏应聘技巧四个困难,进而从择业观指导、就业形势指导、就业心理指导、就业技巧指导、社会适应指导五个方面提出了技校在指导学生就业方面应当关注的重点环节。  【关键词】技工学校;毕业;就业指导  一、引言  “技工教育就是就业教育”,技工学校学生的就业质量直
传统年画在现代社会中的生存和发展,从目前的迹象看有如下几年方向:
具有相同质子数,不同中子数的同一元素对应的不同核素互为同位素.在19世纪末先发现了放射性同位素,随后又发现了天然存在的稳定同位素,并测定了同位素的丰度.大多数天然元素
1981年金秋,发表后,适逢召开全国记者会.我被邀请去讲述这个作品的诞生经过.写作,是我内心激情的流泻,是我的生活根底使然.以我之见,任何一个作品都是时代的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