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探究

来源 :读天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ishsun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大力倡导素养教育的今天,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改革是现在教育的新趋势,道德和法治教学实践立足于学生生活,其重要任务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以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培养学生的优秀的品质和法治素养。文章针对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实践存在的一些问题与有效改善措施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
  初中道德和法治教学是人们长期关注的教育话题,对于初中生这一特殊的人生阶段,走在人生的十字路口,由于这时他们的思想意识还不成熟和完善,缺乏判断是非的能力,这就更需要学校、家庭、教师给予他们必要的关怀和引导。因此,开展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道德和法治教学课程教学是非常重要的。但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和推进,在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实践中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需要我们对此不断地进行探讨,实施有效的措施,进行改善与商榷。
  一、 重应试知识传播,轻道德与法治教育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作为初中阶段的一门基础课程,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甚至在将要面临一些重要的考试时,会占用思想道德与法治教育的课堂,来加强重要应试知识的传授,这种错误的应试教育观念一直束缚着人们思想,使道德与法治教育处于较为尴尬的位置,成为可有可无的课程。然而,从一直以来提倡的素质教育到依法治国,道德与法治教育作为很强育人功能的基础课程,没有是不行的,素质教育要求我们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人才,我们通过各种适合学生的教学方式进行基于核心素养的道德与法治教育,让初中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乐于助人、懂得感恩、朴素勤俭、学会做人,承继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道德品质和观念,才能够实现国家的富强、民族振兴。
  二、 道德与法治教学避免满堂灌
  新课标改革强调,转化传统的师生关系,以教师为课堂的主体,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避免“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基于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特点,一些法律法规学起来死板乏味。如果再照本宣科,更容易使学生产生倦怠的情绪,很难集中学生的注意力。通过在道德与法治的课堂上注入情感教学法,结合着现实在中的案例进行分析,增强故事趣味性,可以有效改善枯燥的课堂氛围,让学生能愉快轻松地学习知识,减轻学习压力和负担。这样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情感教学,规避了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也更容易让学生听进心里,提高思想认识,树立良好的道德观念,学习和熟知法律法规,从而使道德与法治课程实践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 道德与法治相辅相成,双管齐下
  基于核心素养的道德与法治课程教育作为一项重要的教学工作,分为道德与法治两个方面的深入学习。一方面,思想道德的教育,使学生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意识和道德情操,并且锻炼学生在生活中明辨是非的能力,铭记道德的基准,能够自觉规范自己的道德行为。另一方面,教师对学生普及基本的法律法规,从小培养遵纪守法的意识,能够在日常生活中知法守法,大大降低了由于对法律的无知而造成的事故悲剧发生的概率。总之,道德与法治两个方面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只有基于核心素养的道德与法治课程教育双管齐下,才能对中学生的思想品德和法治教育起到良好的效果。此外,这一基础课程的教育也直接关系到中学生整体的人文素质,在这一初中学习特殊阶段的引导和教育,对于他们今后综合素质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四、 中学生的道德与法治认识淡薄
  初中阶段是人生中的黄金时期,中学生的各方面习惯以及思维模式都未成型,可塑性十分强,健康的人格也会在这一时期逐渐地完善与形成。同时,在这一特殊阶段,中学生由于心理还不成熟,道德与法律意识也较为淡薄,因此,教师要抓住这一人生中的关键阶段,基于中学生的特点,课上善于引导學生的行为,课下多与他们沟通交流,给予他们心理上的理解、支持和疏通,能够使其心灵得到健康的成长和发展。同样,这一阶段,中学生的情绪不稳定,遇到困难,容易波动,甚至走向极端,教师要增强学生的抗挫折教育,提高其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意识,对他们进行正面、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教育。使这种基于核心素养的道德和法治教育扎根在学生心里,健康的思想道德和法律意识真正内化为他们自身的思想内涵,使学生从思想意识中自觉地做一名懂法守法且具有高道德素质的合格公民。
  五、 结束语
  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承载着教书育人的重要角色,对于初中生的道德与法治教育,不仅仅是学校和教师的责任,也同样需要社会和家庭的共同努力和支持。教师和家长作为学生道德与法治教育的直接引路人,首先要以身作则,严格要求自己,在生活中,给身边的学生做出良好的榜样,以达到言传身教的作用。只有学校、家庭、社会三管齐下,努力构建起三位一体的教学体系,共同推进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这样才能够为全方位的素质教育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丁权.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德育生活化教学方法浅析[J].新课程导学,2017(3).
  [2]王芳.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几种方法[J].学周刊,2015(11).
  作者简介:
  栗春娟,吉林省通化市,吉林省通化县四棚乡中学。
其他文献
摘 要:在小学时期,关于语文的教学,主要以识字为主,为其他学科的学习打下基础。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其主要传播的渠道在于语文学科,而要想培养学生对这一门学科的兴趣,就必须要结合学生的天性,根据语文特点,构建不一样的教学情景,以此提高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此次论文主要探讨的是浅析如何培养小学生对小学语文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小学生;小学语文;学习兴趣  孔子曾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政府制度创新是世纪之初各国公共行政改革的重要主题.在过去的20多年间,我国围绕政府职能、组织机构、干部人事制度、法治建设、管理现代化等方面积极推进行政管理体制与管理
摘 要:小学作为学生学习发展的基础阶段,小学语文又是小学教学中的根基,如何运用信息产物打造高效小学语文教学课堂成为关键。语文微课程为语文教学注入了新活力,较好地促进了语文教学工作的开展。微课程与数字化技术的完美结合,能为学生提供更为灵活的语文学习方法,对学生学习成效的提升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微课的运用,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满足学生语文学习的个性化需求。本文从微课概念入手,谈谈微课在语文教学中的
大路沟屋基墓地位于重庆市永川区双竹镇石龟寺村,规模较小,分布面积约200平方米。2012年4月,重庆市文物考古所对该墓地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工作,共清理宋代竖穴土扩仿木结构
小学是学生的启蒙阶段,也是奠定学生能力基础的重要时期,尤其是小学语文具有较强的综合特性,对学生的未来发展具有重大的影响。口语交际作为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基础内容,涵盖了
与以往水资源评价中对地表水、地下水资源及水质状况单独进行评价不同,本文从水资源、社会经济、环境三方面协调发展评价角度出发,提出了一套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定量分析方法
观山墓群位于重庆市合川区合阳街道办事处盘龙村六社,地处合川城区北部东西向山丘的南坡,西北为始建于唐开元年间的濮岩寺。2011年,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对该墓葬进行了抢救
11月29日,“本体与重构”——四川美术学院漆艺术展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行。
摘 要:本文通过营造氛围、创设情境、激发兴趣、鼓励质疑、启发讨论、发挥想象力等六个方面阐述了在教学中进行如何创新的做法。  关键词:语文;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通过实践中的具体尝试,我认为教师应以教学面向全体学生为前提,为学生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为其创设情境,激发其学习兴趣。并鼓励学生质疑、合作讨论,发挥其想象力,逐步培养创造性思维,让学生自
研究土地利用变化和气候波动对东江流域水资源及水循环的影响,将为东江流域国民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水资源的有效利用和调配等提供决策依据.以SCS模型为基础,建立适用于东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