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杨家将故事的广泛流传,萧太后也几乎家喻户晓,但无论是舞台上还是小说中,她都被涂抹成专恣诡谲、残暴好杀的异国女主。历史上杨家将的许多人物无从考证,但萧太后确有其人,她不像小说所描写的那样是率领虎狼之师侵略中原的夜叉,而是一代文治武功、修身兴国的女杰。
辽朝皇室耶律氏和萧氏世为婚姻,皇后多为萧氏。这里所说的萧太后,是辽景宗耶律贤的皇后萧绰(953~1009年),小字燕燕,辽北院枢密使兼北府宰相萧思温之女,历史上被称为“承天太后”。其父萧思温历事太宗、世宗、穆宗、景宗4朝,身居险要,又有援立景宗之功,可谓权倾一时;其母燕国公主是辽太宗的长女,可见萧绰出身之显赫与尊贵。萧绰少女时代就显现了她的“早慧”。“思温尝观诸女扫地,惟后洁除,喜曰‘此女必能成为家”’,也许是历史的偶然,萧绰后来成为历史上少有的一代英后。她17岁入宫,先为贵妃,旋册皇后,是时耶律贤多疾,巨细事务均由她裁决。乾亨四年(982年)辽景宗死,圣宗即位,萧绰被尊为“承天皇太后”,复改国名契丹。从此,“军国大事听皇后命。”直到统合二十七年“归政于帝”,病崩于行宫。在她参预朝政近40年中,实施了一系列旨在加强和巩固辽朝统治的改革措施,使辽朝度过“中衰”而走向“中兴”,达于鼎盛。
洞察时弊锐意改革
当初萧太后改国号“大辽”为“大契丹”,就表明她立了恢复祖业、重振辽邦的决心。在改革图强的思想指导下,她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收到了显著成效。
由于辽国前期穷兵黩武、连年征战,到了萧太后代政初期,出现了民生凋敝、百废待兴的局面。萧太后采取了休养生息政策,鼓励发展农业生产。首先是招农垦荒。《辽史·食货志》载:统和七年二月壬子朔,迁徙三百户居民到檀、顺、蓟三州,选择肥沃的土地,给牛、种谷。这种鼓励移民,又助牲畜耕种的措施,大大提高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直接拉动了辽朝经济的发展。她还多次下令保护农田,禁误农时,并亲自“观稼”,遣使劝农,进一步起到了鼓励农业生产的作用。
其次是减免租赋。统和七年(989年)六月,诏燕乐、密云二县荒地许民耕种,免赋役lO年;统和十四年,南京道重定税法,萧太后认为新法过重,指令减少。次年,募民耕滦州荒地,免其租赋10年。
据不完全统计,在她执政的27年中,减免赋税,赈济贫民、流民、灾民的诏令达30次之多。萧太后本着“息民薄赋”的原则,减轻了农民负担,改善了农民生活,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承天皇太后不仅劝农桑,薄赋徭,还“诏疏旧渠”,兴修水利,“诏诸道劝农种树”等等一系列措施,调动了农民积极性,推动了辽朝农牧业生产的发展,使辽朝达到鼎盛时期。
萧太后的青少年时代是在燕京度过的,深受汉文化的陶冶。她执政时期,极力推行儒学教育。诏开贡举,设科取士,扩大选拔人才的范围,为有才能的人入仕打开了通路。从统和六年(公元988年)到统和二十七年(公元1009年)间,总共放贡举17次,几乎一年一贡举。据考证,辽代试进士凡53次,为有才能的人入仕打开了通路,也为景宗、圣宗时期的改革奠定了人才基础。
针对穆宗“赏罚无章”所造成的局面,萧太后称制后“留心听断,尝劝帝(圣宗)宜宽法律”。她修订和废除苛法酷刑,“当时更定法令凡十数事,多合人心”,其中最突出的是奴婢“犯罪至死,听送有司,不得擅杀”。辽国旧例,契丹人和汉人相殴致死,轻处契丹人,重处汉人。她当政时改为“一以汉法论”,同罪同科,各民族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在她执政期间,辽朝一些地方出现了“以狱空闻”、社会安定。的局面。
萧太后改革吏治,推进廉政。摄政之初,她就号令百官:要以国事、公事为重,对上级官员既不阿谀奉承,也不能盲从。统和九年,又“诏诸道举才行,察贪酷,抚高年,禁奢潜。有殁于王事者官其子孙”。严惩贪官污吏,只要违反诏令,不论职位高低,皆绳之以法,不予宽容。这些以法治吏的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萧太后锐意改革,推进了契丹社会的封建化,使辽朝走向中兴,出现了“国无悻民,纲纪修举,吏多奉职,人重犯法”的相对稳定的社会局面,不愧为伟大的改革家。
明达治道选贤任能
萧太后重才取士,善士用人,以才、学、德为选用标准,蕃汉并用,打破选用官吏的民族界限,冲破了世选制的旧框框,建立了“蕃汉诸臣集众共议”制度。她执政时期,重用一些有智谋和武略的大臣辅国,如有“经国之材”的耶律斜轸,“配古名将”的耶律休哥,还有“有理剧才”的枢密使兼北府宰相的汉人室防,“治世良相”南院枢密使汉人韩德让。此外,她还重用邢抱朴、郭袭、马得臣、王继忠和刘景等大批汉族人士,这些人中萧太后最见倚任的还是韩德让。
韩德让便是那位在杨家将故事中出现的“蕃国大将韩昌韩延寿”。除了韩德让有“重厚有智略,明治体”之能外,传说他和萧太后还有“辟阳侯之幸”的特殊关系。据陆振《乘轺录》载:“萧后幼时,尝许嫁韩氏,即德让也,行有曰矣。而耶律氏求妇于萧氏,萧氏夺韩氏妇以纳之”。后耶律死,隆绪尚幼,萧后曾谓德让曰:“吾尝许嫁子,愿谐旧好,则幼主当国,亦汝子也”。自是,“德让出入帏帐,无间然也”。记载是否属实,尚在争议,但韩德让和萧后“与决国政”,圣宗对他也“见则尽敬,至父视之”,“位兼将相,其克敌制胜,进贤辅国,功业茂矣。”足见其功劳之大,地位之显。
在萧太后摄政的27年中,“明达治道,闻善必从,故群臣皆谒其志。”又“善驭左右。多得其死力”。其选贤任能的举措巩固了辽朝的统治,不愧为伟大的政治家。
习知军政与宋议和
萧绰在军事上也有许多建树。她主张“兵贵精”,从严治军,整顿军纪,简汰禁军。令耶律休哥行均戍法,立更休法,劝农桑,修武备,边境大治。在军事上,她“亲御戎车,被甲督战”,东降女真,西取党项,北收回鹘,南攻宋朝,极大地扩展了统治区域。
979年,宋太宗攻打辽南京(今北京),萧皇后命名将耶律休哥、耶律钭轸救援。于高梁河(北京西直门外)大败宋军,史称高梁河之战。
公元986年,宋军曹彬、潘美、杨业3路大军“北伐”,萧太后带圣宗亲至前线督战,仅遣军10余万,便败曹、伤潘,更获大胜于陈家谷,生擒骁将杨业(杨继业),史称“雁云大捷”。雁云大捷是宋辽之间具有转折意义的一场大战,从此,辽国取得了战争的主动权。
公元1004年,她易守为攻,“亲御戎车,指麾三军”,率20万辽国精锐部队南征大宋,她赏罚分明,将士们一路下保州、取瀛州,直逼澶州(今河南濮阳)。由于宋军的顽强抵抗,战争陷入了胶着的状态。萧太后洞察全局,深知大宋不可征服。“惟后(萧绰)愿固盟好”,她首倡与宋议和,宋也遣使请和。由她主持签定了“澶渊之盟”:宋真宗赵恒称萧绰为叔母,称耶律隆绪为兄弟:每年向辽贡绢20万匹、白银10万两。从此,双方结束了多年不息的争战,进入了长达百余年的相对和平,双方信使往来,开放互市,开创了宋辽两国共同发展的时期,加强了边疆和内地民族之间的友好往来。
在景宗时期和圣宗前期,萧绰分别以皇后和皇太后的身份总摄国政,在辽国政治舞台上活跃了近40年,是中国历史上不多见的少数民族女政治家和战略家。她文治武功,苦心经营,尤其是她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方面的锐意改革,使辽国由衰而复兴,也加快了契丹社会的历史进程,促进了北方的开发和民族的融合。
责任编辑 王 凯
辽朝皇室耶律氏和萧氏世为婚姻,皇后多为萧氏。这里所说的萧太后,是辽景宗耶律贤的皇后萧绰(953~1009年),小字燕燕,辽北院枢密使兼北府宰相萧思温之女,历史上被称为“承天太后”。其父萧思温历事太宗、世宗、穆宗、景宗4朝,身居险要,又有援立景宗之功,可谓权倾一时;其母燕国公主是辽太宗的长女,可见萧绰出身之显赫与尊贵。萧绰少女时代就显现了她的“早慧”。“思温尝观诸女扫地,惟后洁除,喜曰‘此女必能成为家”’,也许是历史的偶然,萧绰后来成为历史上少有的一代英后。她17岁入宫,先为贵妃,旋册皇后,是时耶律贤多疾,巨细事务均由她裁决。乾亨四年(982年)辽景宗死,圣宗即位,萧绰被尊为“承天皇太后”,复改国名契丹。从此,“军国大事听皇后命。”直到统合二十七年“归政于帝”,病崩于行宫。在她参预朝政近40年中,实施了一系列旨在加强和巩固辽朝统治的改革措施,使辽朝度过“中衰”而走向“中兴”,达于鼎盛。
洞察时弊锐意改革
当初萧太后改国号“大辽”为“大契丹”,就表明她立了恢复祖业、重振辽邦的决心。在改革图强的思想指导下,她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收到了显著成效。
由于辽国前期穷兵黩武、连年征战,到了萧太后代政初期,出现了民生凋敝、百废待兴的局面。萧太后采取了休养生息政策,鼓励发展农业生产。首先是招农垦荒。《辽史·食货志》载:统和七年二月壬子朔,迁徙三百户居民到檀、顺、蓟三州,选择肥沃的土地,给牛、种谷。这种鼓励移民,又助牲畜耕种的措施,大大提高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直接拉动了辽朝经济的发展。她还多次下令保护农田,禁误农时,并亲自“观稼”,遣使劝农,进一步起到了鼓励农业生产的作用。
其次是减免租赋。统和七年(989年)六月,诏燕乐、密云二县荒地许民耕种,免赋役lO年;统和十四年,南京道重定税法,萧太后认为新法过重,指令减少。次年,募民耕滦州荒地,免其租赋10年。
据不完全统计,在她执政的27年中,减免赋税,赈济贫民、流民、灾民的诏令达30次之多。萧太后本着“息民薄赋”的原则,减轻了农民负担,改善了农民生活,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承天皇太后不仅劝农桑,薄赋徭,还“诏疏旧渠”,兴修水利,“诏诸道劝农种树”等等一系列措施,调动了农民积极性,推动了辽朝农牧业生产的发展,使辽朝达到鼎盛时期。
萧太后的青少年时代是在燕京度过的,深受汉文化的陶冶。她执政时期,极力推行儒学教育。诏开贡举,设科取士,扩大选拔人才的范围,为有才能的人入仕打开了通路。从统和六年(公元988年)到统和二十七年(公元1009年)间,总共放贡举17次,几乎一年一贡举。据考证,辽代试进士凡53次,为有才能的人入仕打开了通路,也为景宗、圣宗时期的改革奠定了人才基础。
针对穆宗“赏罚无章”所造成的局面,萧太后称制后“留心听断,尝劝帝(圣宗)宜宽法律”。她修订和废除苛法酷刑,“当时更定法令凡十数事,多合人心”,其中最突出的是奴婢“犯罪至死,听送有司,不得擅杀”。辽国旧例,契丹人和汉人相殴致死,轻处契丹人,重处汉人。她当政时改为“一以汉法论”,同罪同科,各民族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在她执政期间,辽朝一些地方出现了“以狱空闻”、社会安定。的局面。
萧太后改革吏治,推进廉政。摄政之初,她就号令百官:要以国事、公事为重,对上级官员既不阿谀奉承,也不能盲从。统和九年,又“诏诸道举才行,察贪酷,抚高年,禁奢潜。有殁于王事者官其子孙”。严惩贪官污吏,只要违反诏令,不论职位高低,皆绳之以法,不予宽容。这些以法治吏的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萧太后锐意改革,推进了契丹社会的封建化,使辽朝走向中兴,出现了“国无悻民,纲纪修举,吏多奉职,人重犯法”的相对稳定的社会局面,不愧为伟大的改革家。
明达治道选贤任能
萧太后重才取士,善士用人,以才、学、德为选用标准,蕃汉并用,打破选用官吏的民族界限,冲破了世选制的旧框框,建立了“蕃汉诸臣集众共议”制度。她执政时期,重用一些有智谋和武略的大臣辅国,如有“经国之材”的耶律斜轸,“配古名将”的耶律休哥,还有“有理剧才”的枢密使兼北府宰相的汉人室防,“治世良相”南院枢密使汉人韩德让。此外,她还重用邢抱朴、郭袭、马得臣、王继忠和刘景等大批汉族人士,这些人中萧太后最见倚任的还是韩德让。
韩德让便是那位在杨家将故事中出现的“蕃国大将韩昌韩延寿”。除了韩德让有“重厚有智略,明治体”之能外,传说他和萧太后还有“辟阳侯之幸”的特殊关系。据陆振《乘轺录》载:“萧后幼时,尝许嫁韩氏,即德让也,行有曰矣。而耶律氏求妇于萧氏,萧氏夺韩氏妇以纳之”。后耶律死,隆绪尚幼,萧后曾谓德让曰:“吾尝许嫁子,愿谐旧好,则幼主当国,亦汝子也”。自是,“德让出入帏帐,无间然也”。记载是否属实,尚在争议,但韩德让和萧后“与决国政”,圣宗对他也“见则尽敬,至父视之”,“位兼将相,其克敌制胜,进贤辅国,功业茂矣。”足见其功劳之大,地位之显。
在萧太后摄政的27年中,“明达治道,闻善必从,故群臣皆谒其志。”又“善驭左右。多得其死力”。其选贤任能的举措巩固了辽朝的统治,不愧为伟大的政治家。
习知军政与宋议和
萧绰在军事上也有许多建树。她主张“兵贵精”,从严治军,整顿军纪,简汰禁军。令耶律休哥行均戍法,立更休法,劝农桑,修武备,边境大治。在军事上,她“亲御戎车,被甲督战”,东降女真,西取党项,北收回鹘,南攻宋朝,极大地扩展了统治区域。
979年,宋太宗攻打辽南京(今北京),萧皇后命名将耶律休哥、耶律钭轸救援。于高梁河(北京西直门外)大败宋军,史称高梁河之战。
公元986年,宋军曹彬、潘美、杨业3路大军“北伐”,萧太后带圣宗亲至前线督战,仅遣军10余万,便败曹、伤潘,更获大胜于陈家谷,生擒骁将杨业(杨继业),史称“雁云大捷”。雁云大捷是宋辽之间具有转折意义的一场大战,从此,辽国取得了战争的主动权。
公元1004年,她易守为攻,“亲御戎车,指麾三军”,率20万辽国精锐部队南征大宋,她赏罚分明,将士们一路下保州、取瀛州,直逼澶州(今河南濮阳)。由于宋军的顽强抵抗,战争陷入了胶着的状态。萧太后洞察全局,深知大宋不可征服。“惟后(萧绰)愿固盟好”,她首倡与宋议和,宋也遣使请和。由她主持签定了“澶渊之盟”:宋真宗赵恒称萧绰为叔母,称耶律隆绪为兄弟:每年向辽贡绢20万匹、白银10万两。从此,双方结束了多年不息的争战,进入了长达百余年的相对和平,双方信使往来,开放互市,开创了宋辽两国共同发展的时期,加强了边疆和内地民族之间的友好往来。
在景宗时期和圣宗前期,萧绰分别以皇后和皇太后的身份总摄国政,在辽国政治舞台上活跃了近40年,是中国历史上不多见的少数民族女政治家和战略家。她文治武功,苦心经营,尤其是她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方面的锐意改革,使辽国由衰而复兴,也加快了契丹社会的历史进程,促进了北方的开发和民族的融合。
责任编辑 王 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