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独群体的存在特征、困境及对策分析

来源 :群文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ppyyear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自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所取得的成就是卓著的,但是,作为社会中一种新的弱势群体,失独是我国计划生育实施以来的新情况、新问题。失独群体承受来自生活、养老、精神的多重现实困境,针对失独群体的存在特征、面临的困境及其产生的原因加以分析,并提出几点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失独群体;弱势群体;困境;对策
  一、问题的提出
  自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所取得的成就是非常卓著的,但同时,也逐渐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独生子(女)家庭结构。而成年独生子女的意外死亡,使得独生子女家庭瞬间变为失独家庭。近年来,失去独生子(女)的家庭数量正日益增多。国家民政部副部长窦玉沛2012年9月20日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失独是我国计划生育实施以来的新情况、新问题,下一步民政部将统筹研究这个问题。
  二、失独群体的存在特征
  失独群体,又叫“失独者”,是外界对因各种原因而失去独生子(女)的父母,较多采用的统称。失独群体的存在特征主要表现在:
  (一)以失去独生子(女)为显著特征
  有别于其他群体,失独群体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失去独生子(女)。与核心家庭相比,失独家庭中的父母失去了他们唯一的孩子,失去独生子(女)是失独家庭的一个明显特征。
  (二)群体的数量日益庞大
  失独群体的数量正日益扩大,且已成为社会中一种新的弱势群体,亟待社会关注。根据卫生部《2010年中国卫生统计年鉴》显示,15岁至30岁年龄段的死亡率至少为40人/10万人,由此估计,目前中国每年15—30岁独生子(女)死亡人数至少为7.6万人,由此带来的是每年约7.6万个家庭的分崩离析,即每年约新增失独家庭7.6万个。据专家估算和推测,目前我国的失独家庭实际上已经超过了100万个。
  (三)年龄偏大,且因年龄问题而很难再生育
  失独群体的成员年龄一般都偏大,大多在四、五十岁以上,且因年龄问题而很难再生育。对于失独群体来说,暮年丧独子(女)是他们人生中最大的痛苦,并将伴随一生。
  (四)群体内成员间彼此有强烈的认同感
  失独群体内的每个个体之间都视对方为“同命人”,彼此有着强烈的心理认同感,他们认为只有失独者之间才能彼此体会失独的那种痛苦。对于失独群体内的成员来说,成员之间更容易敞开心扉交流,倾诉各自心中的痛楚、遇到的困难和解决困难的方式等。
  (五)群体成员心理上的封闭性
  失独子(女)的意外亡故使得原来的家庭结构出现不稳定,加上失独父母的精神极度敏感和脆弱,独生子女亡故后,其父母易出现自闭、不愿与他人交往等,逐渐形成一种自我封闭性倾向。此外,这种自我封闭性还表现在群体自闭上,即在群体内部,在共同语言、共同理念和共同情感上,只愿意在同一群体内相互交流,排斥、拒绝与群体以外的人交往。
  三、失独群体面临的困境
  作为当前社会中一种新的弱势群体,由于失去独生子(女),失独群体会面临生活、养老、精神等一系列实际困境,具体表现在:
  (一)生活上,脆弱的家庭可能陷入经济支持的断裂
  对于个体家庭来说,生活上面临的困境是最直接的。相对于多数家庭而言,独生子(女)就是家庭的全部,家庭中的父母将全部精力倾注于独生子(女)身上,而一旦失去独生子(女)且生育无望,脆弱的家庭将会陷入经济支持的断裂,从而陷入极度的生活困境和危机,甚至陷入返贫的境遇。
  (二)养老、医疗问题表现突出
  传统社会里,人们一直有着“养儿防老”的意识。人年老时的一种理想状态是“老有所养、老有所依”,然而,失独群体年老时面临的最大难题是老无所养、老无所依。目前,家庭养老也是养老方式中最主要、最普遍的一种方式,而家庭养老的主要内容是由子女向其年老的父母提供经济上的支持、日常生活的照顾以及精神上的慰藉。但是,一旦家庭养老中的重要一方——独生子(女)的意外亡故,这种养老方式会出现断裂。当前,失独家庭的老人养老、医疗问题是失独群体面临的最大现实难题。
  (三)精神心理上的沉痛打击
  对于独生子(女)时代的父母来说,越来越多的家庭面临独子(女)养老问题,而养老并非简单的经济支持。对于失独父母来说,关键是精神心理上的打击,老来无依。一旦脆弱的家庭失去独生子女且生育无望,家庭将会陷入极度的精神危机。此外,这种独生子(女)三角形结构的家庭系统中,一旦独生子(女)意外亡故,另一方父母会陷入愧疚和痛苦之中,精神上出现崩溃。而且,失独群体由于生活困难、社会偏见等原因,心理异常敏感,很容易与社会产生隔阂甚至冲突。
  四、原因分析
  (一)风险社会下,生存和生活的安全风险增加,家庭的稳定性也受到影响
  风险社会下,生存和生活的安全风险增加。由于自然生态环境日益脆弱,个体生存环境也充满种种挑战和不确定性。造成独生子(女)意外死亡的原因很多,如疾病、自然灾害、交通事故等。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根据四川省政府公布的数据,共有5335名学生在地震中遇难或失踪。死难的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这样有近五千多家庭成为失独家庭。据媒体报道,近三分之一丧子母亲因年龄和经济状况而无法再生育。汶川地震灾难带来的失独家庭数量剧增,也让人们深切领教高风险社会潜藏的残酷。
  此外,家庭的稳定性也会因风险的增加而受到影响。费孝通认为,家庭的三角结构具有稳定性,孩子是家庭结构稳定的基础,夫妇关系和亲子关系“这两种关系不能分别独立,夫妇关系以亲子关系为前提,亲子关系也以夫妇关系为必要条件”。但是,一旦因意外风险而失去独生子(女),家庭的三角结构也会受到影响。从家庭结构、家庭职能和家庭观念来看,独生子(女)在家庭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但在独生子(女)家庭中,存在着一定的风险概率,风险性主要表现在独生子(女)的唯一性,而老年人面临的一个很大的风险就是他们将只有很少或者根本没有来自年轻一代的赡养。在现实生活中,一旦独生子(女)发生意外亡故,其家庭就可能演变为弱势家庭,如果没有外界提供支持和帮助,其家庭很难摆脱生活困境。   (二)现行计划生育政策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中国现行的计划生育政策已实施多年,所取得的成就是十分卓著的,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都发生大幅度的下降,已进入稳定低生育水平阶段,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一个有利的人口环境。但是,它也为大多数家庭增大了生活的风险,成为影响家庭稳定的不确定因素。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穆光宗教授认为,独生子(女)家庭本质上是风险家庭,其养老功能比多子女家庭要相对弱小,而且所有的独生子(女)家庭都具有风险家庭的性质。因为,独生子(女)家庭的养老支持具有唯一性,缺乏起码的回旋余地,这和多子女家庭多支柱的养老支持显著不同。一旦独生子(女)出现意外亡故,其父母就缺乏可替代的家庭养老支持,不存在其它形式的家庭养老支柱。
  独生子(女)家庭的风险在不同的生命周期阶段是不同的,且越是到了家庭生命周期的中后期,其风险性越大。同时,独生子(女)家庭养老的风险也会随着家庭生命周期的推进而放大,即越是到了家庭生命周期的后期,独生子(女)的养老风险就越大。
  (三)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还很不完善,收养(领养)的难度大
  目前,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和政策法规还很不完善。家庭支持,即子女支持依然是年老者养老的主要方式。这不仅仅是因为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还不完善,还因为我国是一个有着庞大农村老年人口的国家,他们中的绝大部分没有养老金、退休金和养老保险,晚年生活基本上要完全依靠子女的供养。但是,对于独生子(女)家庭来说,一旦独生子(女)出现意外亡故,将会给其父母带来巨大影响。部分社会养老机构规定进养老院需要其子女的签字,但是对于失去独生子(女)的年老者来说,这一规定使得他们面临进养老院都会被拒绝的尴尬困境。
  此外,收养(领养)难度很大,由于计划生育政策使得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使收养(领养)或过继发生的概率微乎其微,甚至不可能实现。收养(领养)的办法仓促而勉强,也远超出年老者身心的承受能力。
  五、对策与建议
  针对失独群体的困境和产生的原因,笔者提出几点对策与建议:
  (一)政策制度上,出台保护失独群体权益的相关政策或法规
  目前,针对失独者的关怀也多是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并没有从根本上帮助失独者解决养老、医疗等重大困难。因此,需要国家从整体考虑,制定一些面向失独者的人性化关怀政策制度,比如,出台失独家庭的国家补偿政策,建立失独家庭专项扶助基金,失独家庭养老将参照“三无”老人标准,帮助失独家庭老人解决在生活上面临的实际困难等。
  (二)建立特殊养老院,促进社区集中养老,加强社会支持与社会救助
  从精神关怀上讲,应该给予失独群体人性化的关怀,鼓励社会力量健全失独群体的精神生活,保障他们的心理健康,如为失独群体专门建立养老院,解决失独群体在精神慰藉上的实际困难等。在独子养老的时代,养老也绝非是单纯经济支持意义上的,失独家庭除了经济上可能出现的困境之外,更多的是心理精神层面的孤独与痛苦。此外,促进社区内失独家庭的集中养老。充分考虑失独家庭的特殊性,尝试建立失独者的独立养老院,以此来促进失独群体内部成员之间的互帮互助,完善失独家庭的社会支持网络。
  (三)适度调整现行计划生育政策,加强生命教育,控制与减少其新增数量
  由于社会化养老不可能立即实现,家庭养老是目前养老方式中重要的方式,而家庭养老中的重要一方——子(女)也就显得越来越重要,在家庭养老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失独群体的数量日益庞大,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来看,要控制与减少失独群体的新增数量,行之有效的办法是,国家在可能的情况下,适度调整或改变现行计划生育政策。此外,将生命教育融入到独生子(女)的日常生活中,加强生命教育,提高其防范生活风险的能力。
  六、结语
  目前,失独群体已成为一个新的社会弱势群体,需要社会职能部门、组织积极应对,解决失独群体的实际困境。失独问题已是严峻的社会心理问题,失独问题解决不好,也是对改善民生的不负责任。让失独群体不再孤独,考量着一个国家的文明和国家责任。让失独群体“老有所养”、“老有所依”真正落到实处,才是真正的社会和谐所在。
  参考文献:
  [1]费孝通.乡土中国 生育制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2][英]大卫·丹尼.风险与社会[M].马缨,王嵩,陆群峰,译.北京:北京出版社,2009.
  [3][德]乌尔里希·贝克.风险社会[M].何博闻,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
  [4]桂世勋,王秀银,李兰永等.对成年独生子女意外伤亡家庭问题的深层思考[J].人口研究,2004(1).
  (作者简介:魏玉生(1987—),男,安徽舒城人,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10级社会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应用社会学。)
其他文献
摘要:文章着眼于探讨1937年陈独秀出狱后晚年的思想。当时他虽然生活困苦,疾病缠身,却能独立思考,对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民主的深刻认识影响深远。虽然他的思想在当时看来不合时宜,但却是后来不能绕过的话题,具有一定的超前性。文章将对其晚年思想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  关键字:陈独秀;晚年;资本主义;民主;社会主义  一、引言  陈独秀是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是“五四运动的总司令”,是中国共产党的主要缔造者
期刊
摘要:韩非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的著作《韩非子》第五篇《主道》论述了君主的道术,全面阐明了君主统治臣民的基本原则及其哲学基础。由此得出,一位领导者的自身素质对国家、团体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具体而言,一位英明的现代行政领导者除了过人的业务能力之外,对自身素质也有着特定的要求。  关键词:领导者;韩非子;领导智慧  道家论道,韩非也论道。韩非把道家那视为万物本源的道和虚静无为的哲学思想引入社会生
期刊
摘要:大学生文化生活圈是当代中国大学生文化环境的重要内容,分析大学生文化生活圈存在的隐忧并分析其对策关系到我国高等人才素质教育的提高,也是我国社会转型内容的重要方面。  关键词:文化;大学生;生活圈  国际和国内环境的变化使大众的生活理念、消费方式、文化观念、品德修养发生着重大变化,这促使人们的生活圈也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本文针对社会转型环境下大学生的文化生活圈存在的隐忧分析并提出相关对策研究有
期刊
摘要:计算机软件的保护问题一直有争议,尤其在国内,有专家认为软件进行专利法保护标准过高,不利于小型的企业的科技发展;有专家认为应当对软件进行专利法,主要原因是软件不是单纯的文字游戏,包括相当的创造性等。文章主要从各国的专利保护情况、专利保护标准及我国当前的情况来论证,我国应对计算机软件进行专利法保护,是顺应世界潮流,更是鼓励创新,提高我国的科技水平。  关键词:软件;专利;保护;创造性  当今世界
期刊
摘要:所有的表演艺术,都是通过演员丰富的生活基础体现出来的。演员创作的实质就是让生活和艺术的统一,整个创作过程就是“缩短”演员和角色差距的过程,它是艰苦、漫长的。演员要从生活中吸取养分,生动准确地运用在表演中,为角色积累素材。  关键词:表演 ;真实地对待生活;生活体验;情绪记忆  作为一名群文工作者,我一直在琢磨群众文化表演的实质是什么?表演这门艺术的实质由其复杂的艺术奥秘,不是轻而易举的,它涉
期刊
摘要:一部《舌尖上的中国》在创下收视率新高的同时引起了全国乃至全球范围内华人的广泛讨论,那么这部纪录片能创造这种奇迹的原因何在呢?文章在分析《舌尖上的中国》的基础上认为不仅是那些饕餮盛宴吸引了观众的胃更是美食背后所蕴含的文化认同牢牢抓住了观众的心,而这也正是这部纪录片最成功之处。  关键词: 纪录片;美食热;文化认同  众所周知,纪录片相较影视作品的很大一个区别便是其较小的受众群。传统意义上,中产
期刊
摘要:文章对雷平阳《铁匠》一文中所运用的创作技巧进行了论述,分析了《铁匠》一文之中诸多的铺垫和暗示与最后的“发现”之间符合“可然律”的紧密联系,论述了作者以无数的暗示与最终的“发现”相拼凑而将小说的艺术效果发挥到极致的创作手法。  关键词: 发现;创作技巧;雷平阳;《铁匠》  作为一篇微型小说,《铁匠》具有篇幅短,字数少,题材小而挖掘深等特点。整篇小说的虽然内容情节简单,但在作者的笔下却笼上了一股
期刊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全面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会议精神对于如何恢复和充分发挥工人文化宫“职工的学校和乐园”的作用提出了更新的更高的要求。徐州市工人文化宫作为公益性事业单位,始终坚持为社会主义服务,为职工群众服务的“两为”方针。认真贯彻落实全总、省总关于推动企业文化职工文化建设的一系列指示精神,以服务和满足全市职工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为目标,以“五个一”工程(铸就一种精神、建立一
期刊
摘要:亚里士多德的自然哲学主张一种“自然所为论”,即认为“自然”不是机械的、僵死的东西,而是能动的、鲜活的有机体,它有生命,有追求,有所为,并且,他认为,自然所为的目的就是“好”或“善”,就是完全、完美、完满和完整。但是这里就必将涉及这样一个问题:亚里士多德极力主张的这个自然所为的目的,是内在的还是外在的?文章主张,亚里士多德的自然目的论是一种内在目的论。可是很多学者会主张外在目的论,是因为他们认
期刊
“我是一个俄罗斯的作曲家,生于斯,长于斯,他塑造了我的性格,决定了我人生之路的基调。既然音乐是我性格的缩影,那么它必定也是俄罗斯民族、俄罗斯音乐的缩影。这是顺利成章的事情,我从未刻意为之。”  ——《拉赫玛尼洛夫传·序言》  读完《罗沃尔特音乐家传记丛书·拉赫玛尼洛夫》,如果过去只是停留在对拉赫的作品听觉上感官的喜爱,现在则是对这个音乐家深入了解之后的欣赏。一本人物传记,通过客观朴实的文字描写,让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