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一所小学的校内教育研究论坛,能有多大影响力?在2008年11月召开的第二届中国小学校长大会上,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校长熊梅博士介绍的教育研究发表会制度引起了与会人士的高度关注。该校自2005年起,每年定期召开教育研究发表会,每届大会都吸引了全国20多个省市的2000多人参会。一些地区组织骨干教师、一些学校组织全校教师全程参加。教育研究发表会何以有如此大的魅力?这一制度是如何引领学校系统变化的?编者特请该校介绍了相关情况。
[摘要]在“蝴蝶效应”的启示下,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以创建教育研究发表会制度为切入点,进行学校管理创新。各学科平等参与合作研究,研究主题不断深化与发展,提升了基础教育学术研究的质量,促进了学校整个系统的变革与发展。
[关键词]制度创新;“蝴蝶效应”;教育研究发表会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2384(2009)02-0025-03
将学校制度创新作为切入点,进而引领和带动学校系统的、连锁的变化与发展,带动学校的整体变革,这是促进学校发展和教师成长的一条切实可行的变革路径。那么,学校如何寻找制度的创新点呢?在“蝴蝶效应”的启示下,我校以教育研究发表会制度为切入点,通过小制度让教师练就大功夫,取得了初步的成效。
一、“蝴蝶效应”:教育研究发表会制度的灵感之源
我校是一所具有60年历史的实验性学校。学校创立于1948年,现有三个校区,8200多名学生,近500名教职工。进入新世纪以来,学校在回顾和总结几十年办学传统和经验的基础上,明确了学校的办学之路。我们将其称为“三条之路”,即弘扬学校文化传统,坚持走“科研强校”之路;践行“开放式·个性化”办学理念,坚持走“特色兴校”之路;深化课程与教学改革,坚持走“质量立校”之路。
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通过制度创新将三者有机地统整起来,全面促进学校系统的变革与发展,成为我们思考和探索的基本问题。引领学校发展和变革,建立能够为学校变革提供保障、代表变革方向的规则系统是十分必要的。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制度创新仅仅是量的积累。在众多的制度创新和实施中,其实存在一种关键性、核心性的制度创新。有了这种触发性的制度创生,就可以同时将学校各个层面的工作统整起来。
美国气象学家爱德华·罗伦兹提出的“蝴蝶效应”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蝴蝶效应”提出一个基本假设:一只蝴蝶在巴西煽动翅膀,有可能在美国的德克萨斯州引起一场龙卷风。“蝴蝶效应”说明:在一个动力系统中,初始条件下微小关键变量的变化经过不断地放大,能带来整个系统长期的巨大的连锁反应,使其未来状态发生极其巨大的改变。
在学校制度建设中,一个“好的微小的制度”正如“蝴蝶效应”当中的那只蝴蝶,只要我们正确指引,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育,它就可能使整个学校产生革命性的变化。这种“好的微小的制度”,我们称之为制度创新点。
如何找准学校发展的制度创新点,让这只“蝴蝶”掀起“龙卷风”?我们在不断反思学校的历史和现实的基础上,将教育科研作为学校新时期的重要发展战略。其原因在于:
其一,学校具有良好的科研传统,浓郁的科研文化。学校是东北师范大学的附属小学,在建校之初,就将“实验性”与“示范性”作为办学目标。在60年的发展历程中,一直肩负着小学教育改革与实验先行者、引领者的历史使命。学校拥有大学丰厚的学术资源,拥有自主的办学空间,在“坚持实验、探索规律、科学施教、全面育人”的16字办学方针指导下,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科研文化。
其二,学校拥有一位专家型的校长。现任校长熊梅博士,是国内第一位拥有博士学位的小学校长,曾在日本筑波大学作博士后研究,现为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她秉承学校的优良传统,立足世界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前沿,在新世纪为学校确立了“开放式·个性化”的办学理念。开放式办学特色的形成,必须以科研为先导,不断创新学校的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课程教学文化。
其三,学校拥有一支朝气蓬勃、充满活力、专业化水平高的教师队伍。我校教师呈现“四化”特点,即“规模化、年轻化、专业化、高学历化”。从规模上看,500人的教师团队,为打造和形成学科研究团队提供了基础和保障。从年龄上看,3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占80%,他们朝气蓬勃,充满活力,对新理念接受快。从专业背景上看,教师具有过硬的教学基本功,一大批中青年教师在国家、省市各级教学比赛中获得佳绩,在省内外拥有广泛影响。从学历上看,我校20%的教师拥有硕士或博士学位,具有较强的科研意识和研究能力。
基于上述思考,2005年,我们创立了教育研究发表会制度。
二、教育研究发表会制度的内涵与特点
教育研究发表会制度,是以学校为发起者和研究主体,定期围绕学校研究的主题或课题,将学校、学科和教师每年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面向校内外教育界同行,进行报告、发表、展示、观摩、交流的学术研究发表制度。其核心价值在于全面提升学校的研究水平和办学品位。
1,建立了自主创新的管理机制
学校研究和制定了《教育研究发表会制度的管理办法》,对实施的目的、宗旨、组织管理、评价与奖励等,做了具体规定,以使教育研究发表会“法定”化、制度化和规范化。
(1)管理部门。学校的教育研究部具体负责会议的组织、管理与实施,教学管理部和其他部门密切配合。
(2)会期安排。每年举办一届教育研究发表会,会期2天。时间为每年9月第三周的周末。
(3)组织实施。组织会议时,以“国家基础教育实验中心小学教育研究基地”为依托,与大学、研究机构和有关学术研究团体密切合作。学校每年为教育研究发表会提供专项经费,主要用于专家讲学、成果出版、表彰奖励等。
(4)评价与奖励。学校设立“探索奖”,包括“发表探索奖”、“教学探索奖”、“成果探索奖”。学校颁发证书并予以物质奖励,以充分调动教师参与研究的积极性,尊重教师的研究成果。
2.使研究主题具有连续性和发展性
每届教育研究发表会均以学校研究课题为主题,学校的学术委员会负责确定每届研究发表会的主题;各学科结合本学科的实际确定研究内容,使各学科研究按照学校总体要求得以贯彻和落实。每届研究发表会的研究主题都具有历史的继承性、连续性和发展性。
迄今为止,我们举办的四届教育研究发表会均围绕学校独立承担的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与实践 研究”展开。2005年,第一届教育研究发表会的主题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模式探索”;2006年,第二届教育研究发表会的主题是“校本课程开发与和谐课堂教学的构建”,在第一届宏观研究的基础上,深入到课堂教学领域中进行研究;2007年,第三届发表会的主题是“校本课程开发与彰显学科特色”,由对教学的研究逐渐延伸到对各个学科品性的探索;2008年,第四届发表会以“校本课程开发与教师专业发展”为研究主题,全校教师与来自欧美、东亚地区以及国内的诸多专家学者一起,围绕主题展开对话与交流。四届教育发表会的研究主题呈现出逐渐递进、不断深入、逐步细化的态势。2009年9月,我校将以‘校本课程的评价研究”为主题,召开第五届教育研究发表会。
3.鼓励各学科平等参与合作研究
学校按照“学校为主导、学科为主体、教师为主力”的管理机制,赋权增能,充分发挥教师群体研究的智慧与能力。
“学校为主导”,即学校根据近期和阶段性发展目标和重点,明确研究主题,主导学校的研究和发展方向。
“学科为主体”,即各学科委员会根据学校确定的研究课题,按照“选题、探究、组织、实施、评价”的运行机制,充分发挥各学科的自主创新性。学校成立了12个学科委员会,各学科委员会主任和学科委员由本学科具有较高学术影响力和研究能力的教师担任。学科委员会成员是各个学科建设与发展的核心成员和领导团队,占全体教师总数的1/4。
“教师为主力”,即各学科委员会由学科骨干教师组成,学科委员会成员共同研究,并引领和吸纳本学科教师参与合作研究,充分发挥团队的智慧与力量,建立“名师引领、骨干为主”的研究共同体,形成了参与合作、对话开放的研究氛围。
这种合作参与方式并不仅仅限于本校教师。学校建立了教育专家资源库,充分发挥教育专家的引领作用。学校不断吸纳高校学者、学术机构的研究人员、具有共同研究旨趣的同行参与合作研究,建立校内外共同参与的研究共同体。每届发表会,学校都会根据研究主题,邀请在该研究领域具有较高造诣的专家来校讲学,以提高研究的质量和效果。
4.从多方面展示与交流研究成果
每届教育研究发表会,学校都从5个方面展示与交流阶段性研究成果,我们将其概括为“五个一”。
(1)一个学校研究主报告。由校长向大会做60分钟的主报告,从总体上阐述学校研究的进展情况和阶段性成果。
(2)一组专家学术报告。每届教育研究发表会,学校都邀请一些国内外教育专家做学术报告,以不断提升研究质量和水平,明确今后的努力方向。四届大会,学校先后邀请了来自加拿大、日本、韩国、国内及台湾地区的40多位专家作学术报告。
(3)一系列学科研究发表。学科研究发表每半天为一个时段,共分3个时段,各学科有同等的发表机会,12个学科在各自的会场进行展示和交流。每位学科委员会主任向大会做20分钟的学科报告。
(4)一系列教学研讨课。每个学科由本学科的骨干教师上两节教学研讨课,反映各学科阶段性的研究成果。课后由专家点评,与听课者作互动交流。
(5)一系列研究成果。每届教育研究发表会举办时,学校都要将一年来的专题研究成果结集发表,具体包括一本研究纪要、一系列研究论文、一系列课程资源、一系列学生学习成果。
5.以此制度促进学校整个系统的变革与发展
通过教育研究发表会制度,可以将学校宏观战略发展、学校各部门主要工作以及学校制度建设有机地统整起来,使学校各个层面、各元素之间相互促进,协同发展。
学校每年各部门在工作规划与实施中,都围绕研究发表会主题,布置各个学科的教学及研究工作。教育研究部门负责研究方向的整体把握与指导、评价;教学管理部门负责教学及教师培养工作的实施与协调,行政后勤部门负责日常教育教学活动的保障工作。教育研究发表会制度将教师队伍建设、学科建设等有机地统整在阶段性的研究主题中来,成为学科之间、教师之间重要的桥梁和纽带。
教育研究发表会制度虽然只是学校科研工作中的一个方面,但却是凸显学校“开放式”办学理念、实现特色兴校的重要载体,是进一步提升学校教学质量,实现质量立校的保障。因此,可以说,教育研究发表会制度的有效实施,直接促进学校整体性的变革与发展。
三、教育研究发表会制度实施的初步成效
1.弘扬了学校文化传统,践行了学校办学理念
教育研究发表会制度的实施,进一步凸显了科研强校的办学特色,弘扬了“坚持实验,探索规律,科学施教,全面育人,”的办学传统,使“科学、民主、开放、自由”的研究氛围更加浓厚,“开放式·个性化”的办学理念进一步深化。
2.学科自主创新权责得以实现,促进了各学科共同发展
教育研究发表会制度为每个学科提供了平等的研究发表机会,赋予学科教育研究更大的权利与责任,充分尊重每个学科研究群体的自主创新性,有效地促进了各学科均衡、优质、持续的发展。教师在与国内外专家和同行进行广泛的学术交流与对话的过程中,开阔了研究的视野,提高了研究的质量。
3.增强了教师的研究意识,提高了教育研究能力
教育研究发表会制度的建立,激发了教师进行教育教学研究的兴趣,使教师在参与研究的过程中不断增强问题意识,在对话交流中提高反思与评价的能力,在成功体验中增强自尊与自信,亲身感受到教育研究的魅力与价值。几年来,使教师逐步从“被动的改革者”走向“自主的研究者”。
学校在第四届研究发表会召开之时,对全校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参与调查的教师中有92.5%的教师感到通过参加教育研究发表会,增强了自尊与自信;89.1%的教师体会到做教师的幸福;44.6%的教师认为他们最大的收获在于“提高了课程开发的能力”;36.2%的教师认为,“科研能力的提高”是他们最大的收获。
4.深化了课程教学改革,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
四届教育研究发表会均以“校本课程开发”为主题,进一步深化了学校的课程与教学改革。教师对教学研究的深入、师生对外交往范围的扩大,有效地促进了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
5.提升了基础教育学术研究的质量,学校整体实力不断增强
每届教育研究发表会都吸引了全国20多个省市的2000多人参会。一些地区组织骨干教师、一些学校组织全校教师全程参会,学校正在成为“示范一方,影响全国”的教育研究示范校。2007年9月,在第三届研究发表会上,国家基础教育实验中心将我校确定为全国首个“小学教育研究基地”,以激励我们加强基础教育研究,探索教育规律,为我国小学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示范。
编辑 孙金鑫
[摘要]在“蝴蝶效应”的启示下,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以创建教育研究发表会制度为切入点,进行学校管理创新。各学科平等参与合作研究,研究主题不断深化与发展,提升了基础教育学术研究的质量,促进了学校整个系统的变革与发展。
[关键词]制度创新;“蝴蝶效应”;教育研究发表会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2384(2009)02-0025-03
将学校制度创新作为切入点,进而引领和带动学校系统的、连锁的变化与发展,带动学校的整体变革,这是促进学校发展和教师成长的一条切实可行的变革路径。那么,学校如何寻找制度的创新点呢?在“蝴蝶效应”的启示下,我校以教育研究发表会制度为切入点,通过小制度让教师练就大功夫,取得了初步的成效。
一、“蝴蝶效应”:教育研究发表会制度的灵感之源
我校是一所具有60年历史的实验性学校。学校创立于1948年,现有三个校区,8200多名学生,近500名教职工。进入新世纪以来,学校在回顾和总结几十年办学传统和经验的基础上,明确了学校的办学之路。我们将其称为“三条之路”,即弘扬学校文化传统,坚持走“科研强校”之路;践行“开放式·个性化”办学理念,坚持走“特色兴校”之路;深化课程与教学改革,坚持走“质量立校”之路。
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通过制度创新将三者有机地统整起来,全面促进学校系统的变革与发展,成为我们思考和探索的基本问题。引领学校发展和变革,建立能够为学校变革提供保障、代表变革方向的规则系统是十分必要的。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制度创新仅仅是量的积累。在众多的制度创新和实施中,其实存在一种关键性、核心性的制度创新。有了这种触发性的制度创生,就可以同时将学校各个层面的工作统整起来。
美国气象学家爱德华·罗伦兹提出的“蝴蝶效应”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蝴蝶效应”提出一个基本假设:一只蝴蝶在巴西煽动翅膀,有可能在美国的德克萨斯州引起一场龙卷风。“蝴蝶效应”说明:在一个动力系统中,初始条件下微小关键变量的变化经过不断地放大,能带来整个系统长期的巨大的连锁反应,使其未来状态发生极其巨大的改变。
在学校制度建设中,一个“好的微小的制度”正如“蝴蝶效应”当中的那只蝴蝶,只要我们正确指引,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育,它就可能使整个学校产生革命性的变化。这种“好的微小的制度”,我们称之为制度创新点。
如何找准学校发展的制度创新点,让这只“蝴蝶”掀起“龙卷风”?我们在不断反思学校的历史和现实的基础上,将教育科研作为学校新时期的重要发展战略。其原因在于:
其一,学校具有良好的科研传统,浓郁的科研文化。学校是东北师范大学的附属小学,在建校之初,就将“实验性”与“示范性”作为办学目标。在60年的发展历程中,一直肩负着小学教育改革与实验先行者、引领者的历史使命。学校拥有大学丰厚的学术资源,拥有自主的办学空间,在“坚持实验、探索规律、科学施教、全面育人”的16字办学方针指导下,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科研文化。
其二,学校拥有一位专家型的校长。现任校长熊梅博士,是国内第一位拥有博士学位的小学校长,曾在日本筑波大学作博士后研究,现为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她秉承学校的优良传统,立足世界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前沿,在新世纪为学校确立了“开放式·个性化”的办学理念。开放式办学特色的形成,必须以科研为先导,不断创新学校的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课程教学文化。
其三,学校拥有一支朝气蓬勃、充满活力、专业化水平高的教师队伍。我校教师呈现“四化”特点,即“规模化、年轻化、专业化、高学历化”。从规模上看,500人的教师团队,为打造和形成学科研究团队提供了基础和保障。从年龄上看,3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占80%,他们朝气蓬勃,充满活力,对新理念接受快。从专业背景上看,教师具有过硬的教学基本功,一大批中青年教师在国家、省市各级教学比赛中获得佳绩,在省内外拥有广泛影响。从学历上看,我校20%的教师拥有硕士或博士学位,具有较强的科研意识和研究能力。
基于上述思考,2005年,我们创立了教育研究发表会制度。
二、教育研究发表会制度的内涵与特点
教育研究发表会制度,是以学校为发起者和研究主体,定期围绕学校研究的主题或课题,将学校、学科和教师每年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面向校内外教育界同行,进行报告、发表、展示、观摩、交流的学术研究发表制度。其核心价值在于全面提升学校的研究水平和办学品位。
1,建立了自主创新的管理机制
学校研究和制定了《教育研究发表会制度的管理办法》,对实施的目的、宗旨、组织管理、评价与奖励等,做了具体规定,以使教育研究发表会“法定”化、制度化和规范化。
(1)管理部门。学校的教育研究部具体负责会议的组织、管理与实施,教学管理部和其他部门密切配合。
(2)会期安排。每年举办一届教育研究发表会,会期2天。时间为每年9月第三周的周末。
(3)组织实施。组织会议时,以“国家基础教育实验中心小学教育研究基地”为依托,与大学、研究机构和有关学术研究团体密切合作。学校每年为教育研究发表会提供专项经费,主要用于专家讲学、成果出版、表彰奖励等。
(4)评价与奖励。学校设立“探索奖”,包括“发表探索奖”、“教学探索奖”、“成果探索奖”。学校颁发证书并予以物质奖励,以充分调动教师参与研究的积极性,尊重教师的研究成果。
2.使研究主题具有连续性和发展性
每届教育研究发表会均以学校研究课题为主题,学校的学术委员会负责确定每届研究发表会的主题;各学科结合本学科的实际确定研究内容,使各学科研究按照学校总体要求得以贯彻和落实。每届研究发表会的研究主题都具有历史的继承性、连续性和发展性。
迄今为止,我们举办的四届教育研究发表会均围绕学校独立承担的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与实践 研究”展开。2005年,第一届教育研究发表会的主题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模式探索”;2006年,第二届教育研究发表会的主题是“校本课程开发与和谐课堂教学的构建”,在第一届宏观研究的基础上,深入到课堂教学领域中进行研究;2007年,第三届发表会的主题是“校本课程开发与彰显学科特色”,由对教学的研究逐渐延伸到对各个学科品性的探索;2008年,第四届发表会以“校本课程开发与教师专业发展”为研究主题,全校教师与来自欧美、东亚地区以及国内的诸多专家学者一起,围绕主题展开对话与交流。四届教育发表会的研究主题呈现出逐渐递进、不断深入、逐步细化的态势。2009年9月,我校将以‘校本课程的评价研究”为主题,召开第五届教育研究发表会。
3.鼓励各学科平等参与合作研究
学校按照“学校为主导、学科为主体、教师为主力”的管理机制,赋权增能,充分发挥教师群体研究的智慧与能力。
“学校为主导”,即学校根据近期和阶段性发展目标和重点,明确研究主题,主导学校的研究和发展方向。
“学科为主体”,即各学科委员会根据学校确定的研究课题,按照“选题、探究、组织、实施、评价”的运行机制,充分发挥各学科的自主创新性。学校成立了12个学科委员会,各学科委员会主任和学科委员由本学科具有较高学术影响力和研究能力的教师担任。学科委员会成员是各个学科建设与发展的核心成员和领导团队,占全体教师总数的1/4。
“教师为主力”,即各学科委员会由学科骨干教师组成,学科委员会成员共同研究,并引领和吸纳本学科教师参与合作研究,充分发挥团队的智慧与力量,建立“名师引领、骨干为主”的研究共同体,形成了参与合作、对话开放的研究氛围。
这种合作参与方式并不仅仅限于本校教师。学校建立了教育专家资源库,充分发挥教育专家的引领作用。学校不断吸纳高校学者、学术机构的研究人员、具有共同研究旨趣的同行参与合作研究,建立校内外共同参与的研究共同体。每届发表会,学校都会根据研究主题,邀请在该研究领域具有较高造诣的专家来校讲学,以提高研究的质量和效果。
4.从多方面展示与交流研究成果
每届教育研究发表会,学校都从5个方面展示与交流阶段性研究成果,我们将其概括为“五个一”。
(1)一个学校研究主报告。由校长向大会做60分钟的主报告,从总体上阐述学校研究的进展情况和阶段性成果。
(2)一组专家学术报告。每届教育研究发表会,学校都邀请一些国内外教育专家做学术报告,以不断提升研究质量和水平,明确今后的努力方向。四届大会,学校先后邀请了来自加拿大、日本、韩国、国内及台湾地区的40多位专家作学术报告。
(3)一系列学科研究发表。学科研究发表每半天为一个时段,共分3个时段,各学科有同等的发表机会,12个学科在各自的会场进行展示和交流。每位学科委员会主任向大会做20分钟的学科报告。
(4)一系列教学研讨课。每个学科由本学科的骨干教师上两节教学研讨课,反映各学科阶段性的研究成果。课后由专家点评,与听课者作互动交流。
(5)一系列研究成果。每届教育研究发表会举办时,学校都要将一年来的专题研究成果结集发表,具体包括一本研究纪要、一系列研究论文、一系列课程资源、一系列学生学习成果。
5.以此制度促进学校整个系统的变革与发展
通过教育研究发表会制度,可以将学校宏观战略发展、学校各部门主要工作以及学校制度建设有机地统整起来,使学校各个层面、各元素之间相互促进,协同发展。
学校每年各部门在工作规划与实施中,都围绕研究发表会主题,布置各个学科的教学及研究工作。教育研究部门负责研究方向的整体把握与指导、评价;教学管理部门负责教学及教师培养工作的实施与协调,行政后勤部门负责日常教育教学活动的保障工作。教育研究发表会制度将教师队伍建设、学科建设等有机地统整在阶段性的研究主题中来,成为学科之间、教师之间重要的桥梁和纽带。
教育研究发表会制度虽然只是学校科研工作中的一个方面,但却是凸显学校“开放式”办学理念、实现特色兴校的重要载体,是进一步提升学校教学质量,实现质量立校的保障。因此,可以说,教育研究发表会制度的有效实施,直接促进学校整体性的变革与发展。
三、教育研究发表会制度实施的初步成效
1.弘扬了学校文化传统,践行了学校办学理念
教育研究发表会制度的实施,进一步凸显了科研强校的办学特色,弘扬了“坚持实验,探索规律,科学施教,全面育人,”的办学传统,使“科学、民主、开放、自由”的研究氛围更加浓厚,“开放式·个性化”的办学理念进一步深化。
2.学科自主创新权责得以实现,促进了各学科共同发展
教育研究发表会制度为每个学科提供了平等的研究发表机会,赋予学科教育研究更大的权利与责任,充分尊重每个学科研究群体的自主创新性,有效地促进了各学科均衡、优质、持续的发展。教师在与国内外专家和同行进行广泛的学术交流与对话的过程中,开阔了研究的视野,提高了研究的质量。
3.增强了教师的研究意识,提高了教育研究能力
教育研究发表会制度的建立,激发了教师进行教育教学研究的兴趣,使教师在参与研究的过程中不断增强问题意识,在对话交流中提高反思与评价的能力,在成功体验中增强自尊与自信,亲身感受到教育研究的魅力与价值。几年来,使教师逐步从“被动的改革者”走向“自主的研究者”。
学校在第四届研究发表会召开之时,对全校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参与调查的教师中有92.5%的教师感到通过参加教育研究发表会,增强了自尊与自信;89.1%的教师体会到做教师的幸福;44.6%的教师认为他们最大的收获在于“提高了课程开发的能力”;36.2%的教师认为,“科研能力的提高”是他们最大的收获。
4.深化了课程教学改革,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
四届教育研究发表会均以“校本课程开发”为主题,进一步深化了学校的课程与教学改革。教师对教学研究的深入、师生对外交往范围的扩大,有效地促进了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
5.提升了基础教育学术研究的质量,学校整体实力不断增强
每届教育研究发表会都吸引了全国20多个省市的2000多人参会。一些地区组织骨干教师、一些学校组织全校教师全程参会,学校正在成为“示范一方,影响全国”的教育研究示范校。2007年9月,在第三届研究发表会上,国家基础教育实验中心将我校确定为全国首个“小学教育研究基地”,以激励我们加强基础教育研究,探索教育规律,为我国小学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示范。
编辑 孙金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