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的 了解达菲治疗儿童流感的临床效果并能够进行分析。方法: 对2013年几个月份的内科门诊临床诊断为流行性感冒的患者,并且病程在2.5d以内的儿童患者,按1:1随机分配,分为对照组以及治疗组,每组的患儿都有50例,同时给予药物,开始进行达菲用药的研究分析。结果:达菲可以用于对于小儿的流行性感冒的治疗。同时进一步根据临床的研究结果证明,患有流行性感冒的患儿使用达菲治疗会有比较好的效果。结论:达菲可以有效的治疗儿童感冒。
【关键词】 达菲 儿童流感 临床效果
1 资料与研究对象
1.1 资料
自1999年,达菲在瑞士首次上市销售。传入到我国大约在 2001年10月,同时开始正式上市。达菲是一种效果显著的感冒药,它不仅能减少抗生素的使用,同时还可以防止并发症的发生,因此是用来治疗流感的常用药物,它主要通过影响被感染的细胞释放病毒,来使甲型或乙型流感病毒的扩散被阻挡。
1.2 对象
我们根据2002年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的诊断标准[1]可以分析疾病具有以下两个特点:首先是在感冒多发的季节里,通常一个地区或者是整个医院的流感患者都会增加,而且其表现出来的临床表现也都和感冒很相似;其次是对于发热的程度高于37.8℃的患者,必须具有以下的特征中的两种,包括,鼻塞、鼻塞、全身无力、咽喉胀痛、咳嗽以及寒战、出汗和头痛。2013年2月一2013年5月及2013年6月一2013年9月,我们选择了,在这段时间在我院内科门诊看病的3岁以上临床拟诊流行性感冒的小孩子,这些小孩子中最小只有3岁,最大的不超过5岁,生病时间均在2.5 天以内。女孩53人,占53%,男孩47人,占47%。将这100个孩子按1:1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随机分到50个小朋友。
之后再将每组进行分离,一组是病毒分离组,一组则是模拟诊断组;从每组的孩子中各个抽出30个孩子进行咽拭子病毒分离的实验,进行病原学的诊断,要保证两组的外界因素一致性,主要是年龄以及性别等的一致性。要求P>0.05。而且在选取病例时所依据的标本必须是2002年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的诊断标准。
2 方法
2.1 实验方法
治疗组和对照组均随机抽30例患儿做取咽拭子病毒分离,且均于首诊时采集咽拭子标本,放置于4℃冰壶中,然后送到我所在的病毒室进行病毒分离。
2.2 给药方法
给治疗组的小朋友服用达菲,每天两次,五天一个疗程。 给对照组的朋友服用金刚乙胺口服液 (立安)5 mg/(kg·d),每天一次,同样是五天一个疗程。所有观察的病例均不准用其他任何抗生素。且所有病例饮食,生活环境等保持一致。每天定时记录入选病例的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查(WBC、CRP)的结果,均于发病第5、10天复诊。
2.3 疗效判断
观察患者发热、咳嗽、鼻塞3项症状改变情况和症状消失所需时间。
3 结果病毒病原学检测
3.1 病毒病原学检测
通过咽拭子病毒分离,治疗组30个小朋友中有28个阳性,阳性率92%。这30人中感染甲型流感病毒20个人感染,乙型流感病毒8个人。对照组30个人中有29个阳性,阳性率96%。这29个23个小朋友感染甲型流感病毒,6个感染乙型流感病毒。
3.2 临床资料
这些小孩子的得病时间都在48小时以内,最早的在4小时左右。治疗组中拟诊组共20人其中发热为20人,占100%;咳嗽18人,占90%;鼻塞16人,占80%。病毒分离组共30人其中发热30人,占100% ;咳嗽27人,占90%;鼻塞23人
占73%。对照组中拟诊组共20人其中发热20人,占100%;咳嗽16人,占80%;鼻塞18人,占90%。病毒分离组共30人其中发热30人,占100%;咳嗽25人,占83%;鼻塞27人,占90%。
4 讨论
目前看,M2受体抑制剂和达菲这两种药物对治疗流感有比较好的效果。M2受体抑制剂主要是先阻挡病毒的脱壳,病毒无法脱壳后就无法感染其他细胞,病毒的感染力降低了,但是存在着缺陷,就是只对甲型流感病毒有效果,因为缺乏乙型病毒的表面受体,所以对乙型病毒没有效果。所以这种药物的实用性不大,并且,有人指出说,病毒已经对这种药物产生了抗药性,由此来看,这个药物作用并不理想。但是达菲不同,它不仅仅对于乙型流感由作用,对于甲型流感也具有作用,而且即使病毒发生变异,也不会对于大菲的治疗效果产生影响。目前医学界的人士认为神经氨酸苷酶抑制剂产生作用的主要的原因,就是由于利用抑制流感病毒的神经氨酸苷酶,然后再继续影响病毒的复制以及循环作用,从而逐渐的使乙型流感病毒减少,最后彻底的小妹流感病毒,减少流行性感冒的扩散。通过观察,我们了解到达菲治疗流行性感冒的作用更加的明显。而且我们发现,在做过病原学分离的小朋友与没有做过的不存在任何不同的地方,按照中华医学会中临床诊断标准,对拟诊流行性感冒的小朋友用达菲同样有比较显著地效果,由此可见达菲为那些尚无病原学检测设备的基层医院提供了参考。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流行性感冒诊断和治疗标准》
[2]期刊论文 流感样疾病对门诊数的影响-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3]期刊论文 江苏省2005年流感概况及其特征- 现代预防医学
[4]中国新药杂志 2003 12(11)
[5]《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08年 第17期
【关键词】 达菲 儿童流感 临床效果
1 资料与研究对象
1.1 资料
自1999年,达菲在瑞士首次上市销售。传入到我国大约在 2001年10月,同时开始正式上市。达菲是一种效果显著的感冒药,它不仅能减少抗生素的使用,同时还可以防止并发症的发生,因此是用来治疗流感的常用药物,它主要通过影响被感染的细胞释放病毒,来使甲型或乙型流感病毒的扩散被阻挡。
1.2 对象
我们根据2002年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的诊断标准[1]可以分析疾病具有以下两个特点:首先是在感冒多发的季节里,通常一个地区或者是整个医院的流感患者都会增加,而且其表现出来的临床表现也都和感冒很相似;其次是对于发热的程度高于37.8℃的患者,必须具有以下的特征中的两种,包括,鼻塞、鼻塞、全身无力、咽喉胀痛、咳嗽以及寒战、出汗和头痛。2013年2月一2013年5月及2013年6月一2013年9月,我们选择了,在这段时间在我院内科门诊看病的3岁以上临床拟诊流行性感冒的小孩子,这些小孩子中最小只有3岁,最大的不超过5岁,生病时间均在2.5 天以内。女孩53人,占53%,男孩47人,占47%。将这100个孩子按1:1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随机分到50个小朋友。
之后再将每组进行分离,一组是病毒分离组,一组则是模拟诊断组;从每组的孩子中各个抽出30个孩子进行咽拭子病毒分离的实验,进行病原学的诊断,要保证两组的外界因素一致性,主要是年龄以及性别等的一致性。要求P>0.05。而且在选取病例时所依据的标本必须是2002年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的诊断标准。
2 方法
2.1 实验方法
治疗组和对照组均随机抽30例患儿做取咽拭子病毒分离,且均于首诊时采集咽拭子标本,放置于4℃冰壶中,然后送到我所在的病毒室进行病毒分离。
2.2 给药方法
给治疗组的小朋友服用达菲,每天两次,五天一个疗程。 给对照组的朋友服用金刚乙胺口服液 (立安)5 mg/(kg·d),每天一次,同样是五天一个疗程。所有观察的病例均不准用其他任何抗生素。且所有病例饮食,生活环境等保持一致。每天定时记录入选病例的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查(WBC、CRP)的结果,均于发病第5、10天复诊。
2.3 疗效判断
观察患者发热、咳嗽、鼻塞3项症状改变情况和症状消失所需时间。
3 结果病毒病原学检测
3.1 病毒病原学检测
通过咽拭子病毒分离,治疗组30个小朋友中有28个阳性,阳性率92%。这30人中感染甲型流感病毒20个人感染,乙型流感病毒8个人。对照组30个人中有29个阳性,阳性率96%。这29个23个小朋友感染甲型流感病毒,6个感染乙型流感病毒。
3.2 临床资料
这些小孩子的得病时间都在48小时以内,最早的在4小时左右。治疗组中拟诊组共20人其中发热为20人,占100%;咳嗽18人,占90%;鼻塞16人,占80%。病毒分离组共30人其中发热30人,占100% ;咳嗽27人,占90%;鼻塞23人
占73%。对照组中拟诊组共20人其中发热20人,占100%;咳嗽16人,占80%;鼻塞18人,占90%。病毒分离组共30人其中发热30人,占100%;咳嗽25人,占83%;鼻塞27人,占90%。
4 讨论
目前看,M2受体抑制剂和达菲这两种药物对治疗流感有比较好的效果。M2受体抑制剂主要是先阻挡病毒的脱壳,病毒无法脱壳后就无法感染其他细胞,病毒的感染力降低了,但是存在着缺陷,就是只对甲型流感病毒有效果,因为缺乏乙型病毒的表面受体,所以对乙型病毒没有效果。所以这种药物的实用性不大,并且,有人指出说,病毒已经对这种药物产生了抗药性,由此来看,这个药物作用并不理想。但是达菲不同,它不仅仅对于乙型流感由作用,对于甲型流感也具有作用,而且即使病毒发生变异,也不会对于大菲的治疗效果产生影响。目前医学界的人士认为神经氨酸苷酶抑制剂产生作用的主要的原因,就是由于利用抑制流感病毒的神经氨酸苷酶,然后再继续影响病毒的复制以及循环作用,从而逐渐的使乙型流感病毒减少,最后彻底的小妹流感病毒,减少流行性感冒的扩散。通过观察,我们了解到达菲治疗流行性感冒的作用更加的明显。而且我们发现,在做过病原学分离的小朋友与没有做过的不存在任何不同的地方,按照中华医学会中临床诊断标准,对拟诊流行性感冒的小朋友用达菲同样有比较显著地效果,由此可见达菲为那些尚无病原学检测设备的基层医院提供了参考。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流行性感冒诊断和治疗标准》
[2]期刊论文 流感样疾病对门诊数的影响-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3]期刊论文 江苏省2005年流感概况及其特征- 现代预防医学
[4]中国新药杂志 2003 12(11)
[5]《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08年 第1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