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敬畏·自律

来源 :江西教育A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it6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讨论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看一则材料——“有无信仰的两个家族”。
  在美国,有两个同时代的家族:一个是有信仰的爱德华兹家族,另一个是无信仰的马克·尤克斯家族。马克·尤克斯曾对爱德华兹说:“你信的那个信仰,我永远不信!”
  美国学者A.E.Winship1900年做了一项研究,比较这两个家族,写成《Jukes-Edwards》一书。他追踪两个家族近200年来的繁衍发展,得出了一组有趣的数字:爱德华兹家族人口数1394人,其中大学教授100人,大学校长14人,律师70人,法官30人,医生60人,作家60人,牧师、神学家300人,议员3人,副总统1人。马克·尤克斯家族人口总数903人,其中流氓310人,坐牢13年以上130人,杀人犯7人,酒徒100人,小偷60人,妓女190人,商人20人,其中有10人是在监狱学会经商的。
  “两个家族”之所以天壤之别,实则源于有无信仰。一般来说,有信仰的人会心存敬畏,会时刻记得“头顶三尺有神明”,从而自我要求,自我约束。虽独处一室,仍感有“十目所视” “十手所指”,不敢有丝毫的放纵;而缺乏信仰的人则无敬畏之心,进而无畏无耻——“我是流氓我怕谁?”就没有他们不敢干的事。
  有人形象地把敬畏比作江河的两个堤坝,一边是敬,一边是畏。江河的堤坝足够高,不管河水怎么波涛汹涌,都会在可控范围之内。信仰崩塌了,敬畏的堤坝变低了或者破坝了,欲望的河流就会泛滥成灾。
  我一直在试图思考——“我们有信仰吗?”我无力回答这个宏大而厚重的问题。在这里,我引用尹振球在《我们时代的精神困境——关于信仰问题的对话》中一段话:“我们没有确立所有目的的那个最高目的,没有确立所有原则的那个最高原则,没有产生所有信念的那个最高信念,没有确定一切标准的那个终极标准……所有的一切归为一点,就是我们没有真正的信仰,这是我们今天的万恶之源,万病之根。”或许能说明一点什么。
  这些年来,的确有太多的人把“信仰”给弄丢了!改革头20多年,重在解决人和物质之间的关系,“脱贫”“温饱”“小康”“翻两番”,都是物质的概念。“真诚”“友情”“适可而止”“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等说得少了,甚至为一些人所不屑,觉得这都啥年代了,还谈这些,真是“老土”、out了。
  我们承认,每个人都有自己合理合法的私利,我们不反对每个人把自己和家庭生活搞得殷实一点。马克思、恩格斯曾指出:“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然而,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仅在自己的私利和安乐窝里打转,充其量只是爱因斯坦所说的“猪栏的理想”而已。爱因斯坦在《我的世界观》一文中是这样说的:“每个人都有一定的理想,这种理想决定着他的努力和判断的方向。在这个意义上,我从来不把安逸和享乐看作是生活目的本身——这种伦理基础,我叫它猪栏的理想。照亮我的道路,并且不断地给我新的勇气去愉快地正视生活的理想,是善、美和真。”美国著名诗人惠特曼说得好:没有信仰,就没有名副其实的品行和生命;没有信仰,就没有名副其实的国土。有了正确的理想信念,为了国家与民族的根本利益发热发光,就会像陨石一样,在穿透大气层时不惜消陨自己。
  按照本文的标题,我想用“逆推法”,人必须自律,而自律的前提是敬畏,敬畏的前提是信仰。所以,寻找信仰,是当今中国最大的命题,自然也是中国教育的最大命题。
其他文献
每次假期开学前或是每周上学前,我们总会听到有些孩子发出这样的感叹:“唉!真烦人,又要开学了,又要回到讨厌的学校了。”每次听到这样的感叹,我心里都是五味杂陈。现在的孩子为什么就那么不喜欢学校呢?想想20多年前我们还是学生的时候,那时学校条件很差,但绝对是我们的乐园,放学后都不想回家,早晨更是像快乐的小鸟般飞奔去上学……  现在呢?条件好了,可孩子们却开始讨厌学校了,甚至视学校如牢狱……学校是孩子童年
今天是周五,下午的点心是糖包,我们将糖包分发到小朋友的手里后,随着一声:“大家请!”孩子们开始吃包子了。  可过了几分钟,我发现有一部分孩子拿着包子,愁眉苦脸的,一动也不动。我不禁走过去,弯下腰来问其中的一个孩子郭陈烁:“你怎么不吃呀?”他回答:“汤老师,我不爱吃糖包。”我扭过头问其他孩子:“你们也不爱吃吗?”“是的!”他们异口同声地回答。  “怎么办呢?”我望着桶里圆圆的包子发愁。突然,我灵机一
据报道,近日,广东省高州市一些小学的学生家长反映,为了迎接上级检查,学校花大力气改善教学设施。但由于资金有限,学校便号召家长们捐款,还设定了最低捐款额度。家长们认为,这是一种变相的“强捐”。  诚然,家长捐款能够改变学生就学环境,最后受益的是孩子,但是以此作为“强捐”的借口,恐怕有点说不过去。九年义务教育,正是国家以免除中小学生大部分费用为方式来减轻家长的负担,以达到提高全民素质的目的。而学校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