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究是职高生学好数学的关键。在数学教学中,可以通过创设环境、展示探索、开放思维和理清知识网络等方式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从而达到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目的。
[关键词]数学教学 自主学习 培养能力
学生自主学习是一种自律学习,是一种主动学习。在教学中,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材为主线,将学生、教师、教材有机地结合起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把自己放在客体的位置,要求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使学生在自觉、主动、深层次参与中,经历和体验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强调学习的主体性,使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一、创设自主学习的环境
学生的心理是在外界环境的影响下发生发展起来的,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必须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最佳氛围。
1.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做学生喜爱的老师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进行正常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率的保证,对师生双方良好品质的形成也起着重要的作用。为了加强对学生的了解,增近彼此的感情,在课间可以多与学生交流,特别是一些学困生,多关心他们,不仅在学习方面,在生活方面特别是心理方面要更加关心,成为学生的好朋友,这样学生就喜欢你,只要你上课,他们就爱听,因为他们知道老师很关心他们,是为他们好。
2.尽力营造一个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
关于学习氛围,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生的思维同他的情感分不开,这种情感是发展学生智力和创造力极其重要的土壤,学生只有在情感愉悦的气氛里思维才会活跃。因此,课堂上要做到关注每一位学生,鼓励学生发表不同意见,即使说错了,对学生的发言也加以肯定,保护学生自尊心,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对提问的学生给予表扬、鼓励,这样就形成了课堂上师生的互动交流。
二、培养学生兴趣,增强主体意识
学生在数学课堂上的感受主要有下面几种情况:第一,对数学学习内容和过程感到有趣(乐趣感);第二,虽然谈不上对学习感到兴趣,但完成学习任务或取得好的成绩时感觉到愉快和满足(成功感);第三,对考试和测验的焦虑,对考试成绩很担心(焦虑感);第四,厌倦数学或数学学习活动(厌倦感)。职高生在初中时,大多数学生数学成绩不是很理想,处于焦虑感或厌倦感,因此,在这些学生进入职高这个新环境中,周围同学成绩也不是很理想的情况下,要培养他们的兴趣,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大多数的职高生是从小学开始没有掌握好的学习方法,因此,我们在教学时要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让学生学会怎样学习,从而让学生自主地参与到数学课堂教学中来。
三、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我曾记得有这么有一句话“学生要牢固地掌握数学,就必须用内心的创造和体验的方式来学数学”。也就是说,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要让学生自己去体验、去创造、去感悟,从而建构自己的认知结构。但这种“创造、体验和感悟”离不开老师的指导和帮助,毕竟学生的思维发展不够完善,对抽象程度较高的知识难以理解,特别是我们职高生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差。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用问题来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学习能力。例如,在学习高一第四章《指数函数的性质和图像》时,设计这样一个游戏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老师每天给你10元钱,你第一天给我1角钱,第二天给我2角钱,第三天给我4角钱……按这个规则下去,互相给一个月,有哪位同学愿意与老师一同做这个游戏?这个游戏中谁更合算?
又如,在学习等比数列时用《几何画板》演示“塞尔平斯地毯”和“斐波那契”兔子繁衍问题,让学生一上课就有了兴趣,很快进入自主学习状态,就会自主地去探究。
四、展示知识探索,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学习数学知识的最佳途径是学生自己去发现。通过自己发现,能够深刻理解知识,并掌握知识内在的联系和规律。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探索解题过程,并进一步推广到一般情形,多角度多层次地进行一题多解或题目的改编的探索,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例如,在学习高二第七章《向量》时有这样一个题目:已知平行四边形ABCD的顶点A,B,C的坐标分别是(-3,1),(1,-2),(3,0),求顶点D的坐标。
五、开放学生思维,给学生充分思考的空间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思维发展是外部活动转化为内部的过程。教师在课堂上要有问题提出,学生有了问题才会去探究。因此,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参与课堂讨论,并鼓励学生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思考问题,通过观察、尝试、操作、讨论参与探究知识的规律,为知识的掌握、消化创造条件。教材中处处有探究的内容,生活中的情景的再现,需要我们教师认真去钻研教材并结合实际,创造性地将教材中的知识结论变成我们探究的问题,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学习的兴趣,只有让学生置于问题情景之中,积极主动参与、探究并主动获取知识,才能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中,例题设计要有一定的层次,将学生思维一步一步地引向深入,不仅能激发学习的兴趣,更能通过学生参与,不断地发现新的结论,新的体会。学生的解题视野就变得开阔了,解题过程也就不枯燥乏味了,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积极进取,勇于探索的良好品质。
可见,给学生充分思考的空间,能为学生的个性化的学习提供广阔的学习空间,让学生体会知识发生、发展及形成过程,感受成功的喜悦,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六、让学生自己整理知识之间网络,寻找解题规律、技巧,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每一单元或每一章学了之后,注重让学生自己整理知识,在整理时学会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答问题。例如,在复习指数函数、对数函数知识时,课前让学生对照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的知识,归纳两者之间的区别和联系,然后分小组,让每个小组结合所学的知识编制一些例题、习题或探究性问题,让全体学生讨论,教师适当地点拨,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课后,让学生自己再整理一下这两个函数的知识及例题。又比如,在学习高一第五章《三角函数》的正弦函数、余弦函数的图像和性质时,把这两个函数的图像和性质放在一起,让学生对照比较,来归纳他们之间区别和联系能更透彻地理解正弦函数、余弦函数图像和性质,也学会了让学生自主地学习数学,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
总之,对数学这门课,大部分职高生一向害怕学,教师要学会与学生培养感情,让学生信任你,听你的话,在平时的教学中,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地参与课堂教学中来,并切合学生实际,培养学生兴趣,让学生喜欢上数学课,并在自主探索思考的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乐趣,必将为以后的学习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数学解题通论[M].广西教育出版社.
(作者单位:浙江宁波北仑大社区教育学院)
[关键词]数学教学 自主学习 培养能力
学生自主学习是一种自律学习,是一种主动学习。在教学中,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材为主线,将学生、教师、教材有机地结合起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把自己放在客体的位置,要求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使学生在自觉、主动、深层次参与中,经历和体验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强调学习的主体性,使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一、创设自主学习的环境
学生的心理是在外界环境的影响下发生发展起来的,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必须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最佳氛围。
1.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做学生喜爱的老师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进行正常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率的保证,对师生双方良好品质的形成也起着重要的作用。为了加强对学生的了解,增近彼此的感情,在课间可以多与学生交流,特别是一些学困生,多关心他们,不仅在学习方面,在生活方面特别是心理方面要更加关心,成为学生的好朋友,这样学生就喜欢你,只要你上课,他们就爱听,因为他们知道老师很关心他们,是为他们好。
2.尽力营造一个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
关于学习氛围,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生的思维同他的情感分不开,这种情感是发展学生智力和创造力极其重要的土壤,学生只有在情感愉悦的气氛里思维才会活跃。因此,课堂上要做到关注每一位学生,鼓励学生发表不同意见,即使说错了,对学生的发言也加以肯定,保护学生自尊心,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对提问的学生给予表扬、鼓励,这样就形成了课堂上师生的互动交流。
二、培养学生兴趣,增强主体意识
学生在数学课堂上的感受主要有下面几种情况:第一,对数学学习内容和过程感到有趣(乐趣感);第二,虽然谈不上对学习感到兴趣,但完成学习任务或取得好的成绩时感觉到愉快和满足(成功感);第三,对考试和测验的焦虑,对考试成绩很担心(焦虑感);第四,厌倦数学或数学学习活动(厌倦感)。职高生在初中时,大多数学生数学成绩不是很理想,处于焦虑感或厌倦感,因此,在这些学生进入职高这个新环境中,周围同学成绩也不是很理想的情况下,要培养他们的兴趣,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大多数的职高生是从小学开始没有掌握好的学习方法,因此,我们在教学时要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让学生学会怎样学习,从而让学生自主地参与到数学课堂教学中来。
三、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我曾记得有这么有一句话“学生要牢固地掌握数学,就必须用内心的创造和体验的方式来学数学”。也就是说,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要让学生自己去体验、去创造、去感悟,从而建构自己的认知结构。但这种“创造、体验和感悟”离不开老师的指导和帮助,毕竟学生的思维发展不够完善,对抽象程度较高的知识难以理解,特别是我们职高生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差。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用问题来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学习能力。例如,在学习高一第四章《指数函数的性质和图像》时,设计这样一个游戏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老师每天给你10元钱,你第一天给我1角钱,第二天给我2角钱,第三天给我4角钱……按这个规则下去,互相给一个月,有哪位同学愿意与老师一同做这个游戏?这个游戏中谁更合算?
又如,在学习等比数列时用《几何画板》演示“塞尔平斯地毯”和“斐波那契”兔子繁衍问题,让学生一上课就有了兴趣,很快进入自主学习状态,就会自主地去探究。
四、展示知识探索,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学习数学知识的最佳途径是学生自己去发现。通过自己发现,能够深刻理解知识,并掌握知识内在的联系和规律。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探索解题过程,并进一步推广到一般情形,多角度多层次地进行一题多解或题目的改编的探索,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例如,在学习高二第七章《向量》时有这样一个题目:已知平行四边形ABCD的顶点A,B,C的坐标分别是(-3,1),(1,-2),(3,0),求顶点D的坐标。
五、开放学生思维,给学生充分思考的空间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思维发展是外部活动转化为内部的过程。教师在课堂上要有问题提出,学生有了问题才会去探究。因此,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参与课堂讨论,并鼓励学生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思考问题,通过观察、尝试、操作、讨论参与探究知识的规律,为知识的掌握、消化创造条件。教材中处处有探究的内容,生活中的情景的再现,需要我们教师认真去钻研教材并结合实际,创造性地将教材中的知识结论变成我们探究的问题,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学习的兴趣,只有让学生置于问题情景之中,积极主动参与、探究并主动获取知识,才能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中,例题设计要有一定的层次,将学生思维一步一步地引向深入,不仅能激发学习的兴趣,更能通过学生参与,不断地发现新的结论,新的体会。学生的解题视野就变得开阔了,解题过程也就不枯燥乏味了,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积极进取,勇于探索的良好品质。
可见,给学生充分思考的空间,能为学生的个性化的学习提供广阔的学习空间,让学生体会知识发生、发展及形成过程,感受成功的喜悦,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六、让学生自己整理知识之间网络,寻找解题规律、技巧,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每一单元或每一章学了之后,注重让学生自己整理知识,在整理时学会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答问题。例如,在复习指数函数、对数函数知识时,课前让学生对照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的知识,归纳两者之间的区别和联系,然后分小组,让每个小组结合所学的知识编制一些例题、习题或探究性问题,让全体学生讨论,教师适当地点拨,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课后,让学生自己再整理一下这两个函数的知识及例题。又比如,在学习高一第五章《三角函数》的正弦函数、余弦函数的图像和性质时,把这两个函数的图像和性质放在一起,让学生对照比较,来归纳他们之间区别和联系能更透彻地理解正弦函数、余弦函数图像和性质,也学会了让学生自主地学习数学,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
总之,对数学这门课,大部分职高生一向害怕学,教师要学会与学生培养感情,让学生信任你,听你的话,在平时的教学中,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地参与课堂教学中来,并切合学生实际,培养学生兴趣,让学生喜欢上数学课,并在自主探索思考的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乐趣,必将为以后的学习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数学解题通论[M].广西教育出版社.
(作者单位:浙江宁波北仑大社区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