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我们都知道,数学来自于生活。在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的指导下,我探索了数学与生活的关系,试图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数学,在生活中运用数学。在本文中,我将从挖掘生活内容、创设生活情境等方面做出详细说明。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活教育理论;生活化教学;教学对策
20世紀30年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了生活教育理论。在探索这一教育理论的过程中,陶行知先生始终把教学活动的实施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并指导教师在教学活动开展中,需要把握知识与生活的关系,采用生活化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感知、理解和运用数学知识,提高数学学习质量。在此基础上,我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的实施过程中,从挖掘生活内容、创设生活情境这两面对如何实现生活化教学进行了探究。
一、挖掘生活内容,引导学生感知数学
众所周知,教材是教师组织小学数学教学活动的基础。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指导下,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教材编写人员选择了许多贴近学生生活的内容,将其引入到数学教材中,如此为在数学教学活动的开展中展现生活内容提供了有效的资源。在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活动开展中,教师之所以无法实现生活教学,是因为其没有深入挖掘教材,忽视了数学知识背后的生活内容。针对该情况,我尝试打破教材知识的束缚,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入分析,探索生活内容,以此在课堂中进行灵活运用。我在分析所使用的数学教材的时候发现,教材编写人员在教学内容、教学模块等中为我们展现了丰富的生活资源,这就为实现生活教学提供了依据。由此,我在组织教学活动之前,一般会先对教材中现成的生活内容进行分析,并以此为切入点,回归生活,在体验生活的过程中,探寻与之相关的其他内容,从而实现生活内容与教材内容的整合,之后展现给学生,帮助学生在内容分析中开拓眼界,积累生活经验。
二、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体验生活
情境创造的目的是激发学生对数学的探索兴趣,更好地进入数学课堂,在情境体验中获得有价值的知识内容。在开展小学数学教学活动时,我立足数学与生活的关系,利用多种手段为学生创造了多样的生活情境。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不是教师由灌输得到的,而是由学生在现有知识体系的作用下独立建构起来的。然而,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实施过程中,我们需要认识到,小学生往往受到年龄限制,会先成为学习情感的主人,然后成为知识学习的主人。基于此发现,我在组织数学教学活动的时候,会从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出发,创设问题情境,调动学生的数学探究欲望,这样他们就可以在积极情感的作用下自主地参与到数学探究活动之中了。以“平移、旋转、轴对称”为例,在课堂教学活动开展中,我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现了生活中常见的一些现象,如开合窗户、火车飞驰、飞机飞行、餐厅大门转动、飞车转动、蝴蝶飞舞、剪切喜字等,以此为学生创设熟悉的情境,并根据这些现象,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观察分析这些现象,你能发现它们有什么特点吗?在如此问题的驱使下,学生会产生探究兴趣,进而自主地走进新知学习氛围,对数学知识展开分析,为有效掌握课堂所学打好基础。
2.创设活动情境,引导学生探究
在生活教育理论中,陶行知先生也提出了“教学做合一”的观点。也就是说,在教育活动的开展中,教师必须打破传统灌输式教学的局限,立足教学需要,为学生创造多种实践操作活动,使学生在动手、动脑等的过程中实现解放,以此在自主性的发挥下,提高对知识的感性感知,提高数学学习水平。基于此,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的实施过程中,我经常根据教学内容为学生创设操作活动,指导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透过现象把握数学本质,深刻理解所学知识。以“分数的初步认识”为例,在现实生活体验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分割东西的场景,其涉及到了分数内容,因此,我在组织数学教学活动的时候,以此为着眼点,为学生设计了这样的生活情境:猪八戒跑了很长的路,化来了一块西瓜,馋的它直流口水。悟空作为大师兄承担起了分西瓜的责任,只见,悟空刷刷几下,将西瓜分为了四块。八戒东看看西瞧瞧,觉得西瓜是自己化来了,却分到了一块,很不公平。于是,要求悟空重新分。此时,悟空拿起八戒的那一块,分成了三分。八戒看到西瓜的块数增多了,很开心。你们觉得八戒的西瓜真的变多了吗?在这样的情境驱使下,学生不仅可以可以产生数学探究兴趣,并实现对所学知识的运用,深刻地理解数学知识,还可以积累生活经验,为有效地参与社会生活打好了基础。
总之,在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论的指导下,教师应该认识到数学与生活的关系,在教学实施过程中,以数学教材为基础,探索生活的内容,并灵活地运用情境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在不同的活动体验中感知、理解数学,扎实掌握所学,促进数学学习质量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梁丽平.生活化教学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西部素质教育,2018,4(02):251+253.
[2]杨素,王淑清.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与学生生活实际的结合[J].学周刊,2018(05):42-43.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活教育理论;生活化教学;教学对策
20世紀30年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了生活教育理论。在探索这一教育理论的过程中,陶行知先生始终把教学活动的实施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并指导教师在教学活动开展中,需要把握知识与生活的关系,采用生活化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感知、理解和运用数学知识,提高数学学习质量。在此基础上,我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的实施过程中,从挖掘生活内容、创设生活情境这两面对如何实现生活化教学进行了探究。
一、挖掘生活内容,引导学生感知数学
众所周知,教材是教师组织小学数学教学活动的基础。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指导下,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教材编写人员选择了许多贴近学生生活的内容,将其引入到数学教材中,如此为在数学教学活动的开展中展现生活内容提供了有效的资源。在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活动开展中,教师之所以无法实现生活教学,是因为其没有深入挖掘教材,忽视了数学知识背后的生活内容。针对该情况,我尝试打破教材知识的束缚,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入分析,探索生活内容,以此在课堂中进行灵活运用。我在分析所使用的数学教材的时候发现,教材编写人员在教学内容、教学模块等中为我们展现了丰富的生活资源,这就为实现生活教学提供了依据。由此,我在组织教学活动之前,一般会先对教材中现成的生活内容进行分析,并以此为切入点,回归生活,在体验生活的过程中,探寻与之相关的其他内容,从而实现生活内容与教材内容的整合,之后展现给学生,帮助学生在内容分析中开拓眼界,积累生活经验。
二、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体验生活
情境创造的目的是激发学生对数学的探索兴趣,更好地进入数学课堂,在情境体验中获得有价值的知识内容。在开展小学数学教学活动时,我立足数学与生活的关系,利用多种手段为学生创造了多样的生活情境。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不是教师由灌输得到的,而是由学生在现有知识体系的作用下独立建构起来的。然而,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实施过程中,我们需要认识到,小学生往往受到年龄限制,会先成为学习情感的主人,然后成为知识学习的主人。基于此发现,我在组织数学教学活动的时候,会从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出发,创设问题情境,调动学生的数学探究欲望,这样他们就可以在积极情感的作用下自主地参与到数学探究活动之中了。以“平移、旋转、轴对称”为例,在课堂教学活动开展中,我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现了生活中常见的一些现象,如开合窗户、火车飞驰、飞机飞行、餐厅大门转动、飞车转动、蝴蝶飞舞、剪切喜字等,以此为学生创设熟悉的情境,并根据这些现象,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观察分析这些现象,你能发现它们有什么特点吗?在如此问题的驱使下,学生会产生探究兴趣,进而自主地走进新知学习氛围,对数学知识展开分析,为有效掌握课堂所学打好基础。
2.创设活动情境,引导学生探究
在生活教育理论中,陶行知先生也提出了“教学做合一”的观点。也就是说,在教育活动的开展中,教师必须打破传统灌输式教学的局限,立足教学需要,为学生创造多种实践操作活动,使学生在动手、动脑等的过程中实现解放,以此在自主性的发挥下,提高对知识的感性感知,提高数学学习水平。基于此,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的实施过程中,我经常根据教学内容为学生创设操作活动,指导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透过现象把握数学本质,深刻理解所学知识。以“分数的初步认识”为例,在现实生活体验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分割东西的场景,其涉及到了分数内容,因此,我在组织数学教学活动的时候,以此为着眼点,为学生设计了这样的生活情境:猪八戒跑了很长的路,化来了一块西瓜,馋的它直流口水。悟空作为大师兄承担起了分西瓜的责任,只见,悟空刷刷几下,将西瓜分为了四块。八戒东看看西瞧瞧,觉得西瓜是自己化来了,却分到了一块,很不公平。于是,要求悟空重新分。此时,悟空拿起八戒的那一块,分成了三分。八戒看到西瓜的块数增多了,很开心。你们觉得八戒的西瓜真的变多了吗?在这样的情境驱使下,学生不仅可以可以产生数学探究兴趣,并实现对所学知识的运用,深刻地理解数学知识,还可以积累生活经验,为有效地参与社会生活打好了基础。
总之,在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论的指导下,教师应该认识到数学与生活的关系,在教学实施过程中,以数学教材为基础,探索生活的内容,并灵活地运用情境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在不同的活动体验中感知、理解数学,扎实掌握所学,促进数学学习质量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梁丽平.生活化教学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西部素质教育,2018,4(02):251+253.
[2]杨素,王淑清.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与学生生活实际的结合[J].学周刊,2018(05):4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