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正> 随着许多史料被发掘和披露,人们用惊异的眼光来重新认识这位文学巨匠了。他在政治上的动摇,他在生活中的风流韵事,打破了许多文学崇拜者的伟人梦幻。大约从一九八三年开始,我有幸参加了《茅盾全集》的编辑工作,在浩如烟海的史料钩沉中,在泱泱千万言的茅盾著作阅读中,我读了十多年的茅盾,终于算读出了个中的些许真谛。茅盾之所以为“矛盾”(他在第一部创作时的署名就是如此,“矛”字的草子头是叶圣陶所加),这便是其人格内涵使然,换言之,他在矛盾的时候能够写出最出色的作品;而他在不矛盾的时候却才思枯槁,不得不放下他那支创作的笔。作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茅盾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充当作理论的先锋,从社会角色的不断变换中,在大量的社会问题论文的撰写中可以看出他政治上的远大抱负。但一九二七年大革命失败后的脱党造成了他的人格分裂。血腥和污秽构筑起的小布尔乔亚悲观情绪大大激发了他那奔涌的创作思潮,那份真实的情感尽管不被当时左翼的文人以及后来的茅盾所认可和承诺,但在廿世纪文学史上却应该清晰地镌刻下《蚀》三部曲和《野蔷薇》(包括《创造》、《自杀》、《一个女性》、《昙》、《诗与散文》五个短篇)这样的时代写真。剔除一切政治和社会的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