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日,美国白人辅警齐默尔曼枪杀黑人少年马丁被判无罪,引发多个城市民众抗议。7月19日,在白宫新闻发布会上,美国总统奥巴马出人意料地就此发表言论。他表示,这一判决令非洲裔美国人“深感痛心”,而他本人则对此“感同身受”——因为在美国,黑人早已习惯于生活在他人对自己的异样目光之中。他甚至说,“倘若在35年前,我本人也可能遭受和马丁同样的命运。”
那么,“马丁的命运”究竟意味着什么?马丁-齐默尔曼案又何以引发如此轩然大波?奥巴马的表态,固然安抚了非洲裔美国人,但既有干预司法之嫌,又可能加剧种族间的对立,他为何敢于冒险“趟雷”?
马丁-齐默尔曼案件发生在2012年2月,地点是佛罗里达州桑福德镇内。
事发时,17岁黑人少年特雷文·马丁正在当地一个封闭管理的社区里闲逛。一些目击者称,齐默尔曼抵达现场后,与马丁发生口角。随后,齐默尔曼拔枪击中马丁胸部。最终,马丁不幸身亡。
事发后,齐默尔曼辩称,自己在执法过程中遭遇马丁抗拒,是出于“正当防卫”才开枪。目击者也作证称,马丁曾在扭打中将齐默尔曼“压在身下”。随后赶来的警方认定,齐默尔曼头部受伤流血,因此拒绝将之拘捕。
该案件经媒体传播后,很快在美国形成族裔间截然对立的两派意见。支持马丁的一派指出,在美国许多地方(尤其是种族歧视较为严重的南方各州),警察对待黑人的确较对待白人更粗暴。黑人男子往往仅仅因为其肤色,便不得不忍受更多的警方盘查,并更可能遭遇警方暴力;而反对的一派则认为,事发地点系访客不能随意进入的封闭社区,马丁出现在其中本身就是“形迹可疑”。齐默尔曼作为负责社区安全的辅警,加以盘查是职责所在,马丁拒不配合盘查并与之争斗,遭遇意外只能怪他自己。
去年4月,在白宫和司法部相继施压后,佛罗里达州塞米诺尔县法庭终于开庭审理该案。检方起诉的罪名,是“二级谋杀”和“故意杀人”,而齐默尔曼及其辩护律师则仍以“正当防卫”加以辩护。今年7月13日,法庭终于作出判决,6名陪审员一致裁定齐默尔曼无罪,应予当庭释放,并解除电子监控装置。
早在案件调查过程中,支持马丁一方的美国民权团体“全美有色人种协会”就发起了“要求严惩凶手”的网络签名。一年间,在网站上签名者据称超过200万;塞米诺尔县法庭宣判齐默尔曼无罪后,该网站再度发起网络请愿,呼吁对齐默尔曼启动民事诉讼和联邦公民权利诉讼。在短短一周时间内,签名人数就超过80万。
民权组织“国家行动网络”领导人、美国著名反种族歧视活动人士夏普顿牧师随即发起抗议判决的“正义守夜拉力”,希望在7月20日发起全美“百城和平抗议”。这一倡议得到马丁的母亲富尔顿·西布里纳的支持,和歌星碧昂斯以及Jay-Z夫妇、纽约市长候选人克里斯蒂娜·奎因等名人的响应。7月20日,多个美国城市的民众走上街头。
在许多黑人看来,如果不就该案明确表明立场,“我们都可能是特雷文。”
毋庸讳言,奥巴马的演讲对“正义守夜拉力”起到极大作用:总统的同情姿态,鼓舞更多人走到联邦法院门前;总统在演讲中同时强调“国家正朝非种族社会方向发展”,并呼吁活动组织者理性,在很大程度上也约束了次日活动的激烈程度。
事实上,奥巴马和司法部长埃里克·霍尔德,已不止一次在齐默尔曼-马丁案发展进程中发挥作用。
去年3月,警方拒绝拘捕齐默尔曼,该案陷入僵局。奥巴马发表演讲称,“如果我有儿子,他看上去或许会很像马丁”,并呼吁全美“应检讨一下自己的良心”。这被认为是“我们都可能是特雷文”口号的源头。
与此同时,霍尔德下令调查齐默尔曼的开枪动机。7月15日,霍尔德强调,联邦司法部并将“根据事实和法律”对案件进行审查,以确定是否以“侵犯公民权利”为由,要求联邦法院对齐默尔曼进行起诉。
霍尔德的上述言论虽并未逾越职权范畴 ,却被许多观察家认为和随后的奥巴马演讲一样,对抗议者起到了鼓舞作用。
抗议裁决结果者指出,由6人组成的陪审团,清一色系女性白人,陪审团构成和陪审员遴选都“大有疑问”。
但支持裁决者认为,总统和司法部长频频就案件吹风,是违反美国三权分立原则、用行政权干预司法独立的行为。此外,奥巴马和霍尔德都是黑人,后者年轻时曾两次疑似因种族歧视而在高速公路上被警察无端“拦超速”。作为首位非洲裔司法部长,霍尔德的倾向性明显。他还是内阁中最激烈主张禁枪的成员。
奥巴马之所以两次公开表态,并非仅仅因为其族裔背景。
号称“零售总统”的他,当初在大选中以黑马之姿后来居上,靠的是三大法宝:包括演讲和网络互动在内的基层民粹激励大法,紧贴选民增长率最快的少数族裔需求,在热点话题上大做文章。“肤色”和“枪”恰同时符合上述三大要素,因此在“打江山”和“坐江山”过程中被他屡试不爽。
奥巴马就曾多次借族裔和控枪话题影响广大受众,并屡屡引发争议。2008年总统竞选期间,曾是奥巴马“心灵导师”的芝加哥南区三一联合教会黑人牧师怀特发表激进言论,被共和党对手抓住把柄攻讦,奥巴马几经反复后,宣布与之断绝关系。在几次震惊美国的枪案发生后,他也屡屡用最擅长的电视演讲方式,发表倾向于严格控枪的言论。
族裔牌是奥巴马屡试不爽的“绝招”,也是压制共和党保守派的拿手好戏。由于族裔对比对有色人种越来越有利,从长远而言,这样的姿态对奥巴马总体上是大有好处。
少数族裔人口基数及比例的提升,和黑人总统的出现,让传统上常有“受害情结”的黑人,有了更多“有理说理”的底气。此次“正义守夜拉力”场面比较有秩序,表明有色人种对于美国司法体系有了更多的信心。
或许剔除族裔背景去解读案件,会得出更客观的结论:齐默尔曼的父亲是白人,母亲是秘鲁移民。在“深南方”的美国白人眼里,他也未必会被视作“自己人”,将齐默尔曼-马丁案简单视作“黑白对立”未免有些牵强。这种解读或许反倒影响了对案件本身的研判。
然而,正如一些参与“正义守夜拉力”的人士所言,针对有色族裔的另眼相看客观存在,并非法庭上对种族问题不置一词,种族问题就不存在。在这种彼此的隔阂感彻底淡化之前,不论如何努力,想让类似齐默尔曼-马丁案这样的案例和族裔对立背景“脱敏”,都恐非易事。
那么,“马丁的命运”究竟意味着什么?马丁-齐默尔曼案又何以引发如此轩然大波?奥巴马的表态,固然安抚了非洲裔美国人,但既有干预司法之嫌,又可能加剧种族间的对立,他为何敢于冒险“趟雷”?
“我们都可能是特雷文”
马丁-齐默尔曼案件发生在2012年2月,地点是佛罗里达州桑福德镇内。
事发时,17岁黑人少年特雷文·马丁正在当地一个封闭管理的社区里闲逛。一些目击者称,齐默尔曼抵达现场后,与马丁发生口角。随后,齐默尔曼拔枪击中马丁胸部。最终,马丁不幸身亡。
事发后,齐默尔曼辩称,自己在执法过程中遭遇马丁抗拒,是出于“正当防卫”才开枪。目击者也作证称,马丁曾在扭打中将齐默尔曼“压在身下”。随后赶来的警方认定,齐默尔曼头部受伤流血,因此拒绝将之拘捕。
该案件经媒体传播后,很快在美国形成族裔间截然对立的两派意见。支持马丁的一派指出,在美国许多地方(尤其是种族歧视较为严重的南方各州),警察对待黑人的确较对待白人更粗暴。黑人男子往往仅仅因为其肤色,便不得不忍受更多的警方盘查,并更可能遭遇警方暴力;而反对的一派则认为,事发地点系访客不能随意进入的封闭社区,马丁出现在其中本身就是“形迹可疑”。齐默尔曼作为负责社区安全的辅警,加以盘查是职责所在,马丁拒不配合盘查并与之争斗,遭遇意外只能怪他自己。
去年4月,在白宫和司法部相继施压后,佛罗里达州塞米诺尔县法庭终于开庭审理该案。检方起诉的罪名,是“二级谋杀”和“故意杀人”,而齐默尔曼及其辩护律师则仍以“正当防卫”加以辩护。今年7月13日,法庭终于作出判决,6名陪审员一致裁定齐默尔曼无罪,应予当庭释放,并解除电子监控装置。
早在案件调查过程中,支持马丁一方的美国民权团体“全美有色人种协会”就发起了“要求严惩凶手”的网络签名。一年间,在网站上签名者据称超过200万;塞米诺尔县法庭宣判齐默尔曼无罪后,该网站再度发起网络请愿,呼吁对齐默尔曼启动民事诉讼和联邦公民权利诉讼。在短短一周时间内,签名人数就超过80万。
民权组织“国家行动网络”领导人、美国著名反种族歧视活动人士夏普顿牧师随即发起抗议判决的“正义守夜拉力”,希望在7月20日发起全美“百城和平抗议”。这一倡议得到马丁的母亲富尔顿·西布里纳的支持,和歌星碧昂斯以及Jay-Z夫妇、纽约市长候选人克里斯蒂娜·奎因等名人的响应。7月20日,多个美国城市的民众走上街头。
在许多黑人看来,如果不就该案明确表明立场,“我们都可能是特雷文。”
奥巴马的惊人之语
毋庸讳言,奥巴马的演讲对“正义守夜拉力”起到极大作用:总统的同情姿态,鼓舞更多人走到联邦法院门前;总统在演讲中同时强调“国家正朝非种族社会方向发展”,并呼吁活动组织者理性,在很大程度上也约束了次日活动的激烈程度。
事实上,奥巴马和司法部长埃里克·霍尔德,已不止一次在齐默尔曼-马丁案发展进程中发挥作用。
去年3月,警方拒绝拘捕齐默尔曼,该案陷入僵局。奥巴马发表演讲称,“如果我有儿子,他看上去或许会很像马丁”,并呼吁全美“应检讨一下自己的良心”。这被认为是“我们都可能是特雷文”口号的源头。
与此同时,霍尔德下令调查齐默尔曼的开枪动机。7月15日,霍尔德强调,联邦司法部并将“根据事实和法律”对案件进行审查,以确定是否以“侵犯公民权利”为由,要求联邦法院对齐默尔曼进行起诉。
霍尔德的上述言论虽并未逾越职权范畴 ,却被许多观察家认为和随后的奥巴马演讲一样,对抗议者起到了鼓舞作用。
抗议裁决结果者指出,由6人组成的陪审团,清一色系女性白人,陪审团构成和陪审员遴选都“大有疑问”。
但支持裁决者认为,总统和司法部长频频就案件吹风,是违反美国三权分立原则、用行政权干预司法独立的行为。此外,奥巴马和霍尔德都是黑人,后者年轻时曾两次疑似因种族歧视而在高速公路上被警察无端“拦超速”。作为首位非洲裔司法部长,霍尔德的倾向性明显。他还是内阁中最激烈主张禁枪的成员。
奥巴马的动机
奥巴马之所以两次公开表态,并非仅仅因为其族裔背景。
号称“零售总统”的他,当初在大选中以黑马之姿后来居上,靠的是三大法宝:包括演讲和网络互动在内的基层民粹激励大法,紧贴选民增长率最快的少数族裔需求,在热点话题上大做文章。“肤色”和“枪”恰同时符合上述三大要素,因此在“打江山”和“坐江山”过程中被他屡试不爽。
奥巴马就曾多次借族裔和控枪话题影响广大受众,并屡屡引发争议。2008年总统竞选期间,曾是奥巴马“心灵导师”的芝加哥南区三一联合教会黑人牧师怀特发表激进言论,被共和党对手抓住把柄攻讦,奥巴马几经反复后,宣布与之断绝关系。在几次震惊美国的枪案发生后,他也屡屡用最擅长的电视演讲方式,发表倾向于严格控枪的言论。
族裔牌是奥巴马屡试不爽的“绝招”,也是压制共和党保守派的拿手好戏。由于族裔对比对有色人种越来越有利,从长远而言,这样的姿态对奥巴马总体上是大有好处。
少数族裔人口基数及比例的提升,和黑人总统的出现,让传统上常有“受害情结”的黑人,有了更多“有理说理”的底气。此次“正义守夜拉力”场面比较有秩序,表明有色人种对于美国司法体系有了更多的信心。
或许剔除族裔背景去解读案件,会得出更客观的结论:齐默尔曼的父亲是白人,母亲是秘鲁移民。在“深南方”的美国白人眼里,他也未必会被视作“自己人”,将齐默尔曼-马丁案简单视作“黑白对立”未免有些牵强。这种解读或许反倒影响了对案件本身的研判。
然而,正如一些参与“正义守夜拉力”的人士所言,针对有色族裔的另眼相看客观存在,并非法庭上对种族问题不置一词,种族问题就不存在。在这种彼此的隔阂感彻底淡化之前,不论如何努力,想让类似齐默尔曼-马丁案这样的案例和族裔对立背景“脱敏”,都恐非易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