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当前,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正在逐步深化。可是,我们常常会发现这一平常的理念在写话教学中却变得异常艰难。反思当前的写话教学,我们发现儿童这一主体被忽视了,其精神遭遇到严重制约。因此笔者对此现状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一些策略,努力让写话教学回归儿童心灵,为他们孕育一颗饱满的“童心”。
关键词:写话教学;现状;策略
一、当前写话教学的现状
1.虚假写话,违背儿童情感。我们常常认为孩子们就是一张张白纸,我们如何在上面涂画,他们就呈现怎样的画面。可实际上,当孩子们在来到学校时,就已带着某些经验,他们是一个个独立的个体,是特殊文化的携带者。孩子们拥有自己丰富多彩的世界,每天都有精彩的故事发生着,但我们的教师总是依照自己的想法去指導孩子,忽视了对儿童生活的关注和挖掘,更忽视了儿童的生活体验和独特感受,让他们遵循我们的思路、经验去写,只要能完成任务即可。这样导致孩子们为了迎合老师的心意,只得说大话、假话,去编写一些根本不存在的事。
2.成人化语言,毫无儿童心理。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理念的多元化,儿童语言在家庭、社会等众多因素的影响下,开始产生“成人化”倾向。 当我们翻开一些具有影响力的儿童刊物,看到的不是闪耀的“童心”,而是成人的话语及没有灵魂的文字。不少儿童过早地告别了应当属于自己的童年时光,他们的作品是成人作品的“微型版”。比如一年级看图写话中,小乌龟帮助小兔子过河采蘑菇,老师往往会教育孩子在文章的结尾要写上:这是我应该做的,不用谢!所以我们要学会乐于助人等冠冕堂皇的话语。
3.追求写话共性,忽视儿童个性。《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中提到:“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在我看来,这就是要孩子们用自己的笔在书写自己的话,从而使写话彰显出个性。但是每次的写话指导教学中,教师总是认为孩子们不会写话,然后就不厌其烦地教他们写作方法,且总要温馨地炮制出一条条“友情提示”,以为“只要方法在手,作文从此不用愁”。殊不知即使面对同样的活动,孩子们也会有不一样的感受,不一样的爱好,不一样的言语呈现方式。所以教师的“爱”,让我们的孩子们语言大多雷同,缺乏个性。
4.教学任务驱使,湮没儿童兴趣。走进孩子们的写话,我们会发现“原本应该柔美、丰盈、舒展的语言,在有些儿童的笔下变得那么生硬、枯萎、窘迫;原本轻松、自如、愉悦的表达,在有些儿童的心中变得如此压抑、煎熬、痛苦!”[1]
在现行的语文教科书中,每个园地都设置了一个口语交际训练,每次考试也总会有看图写话或者命题写话,因此老师往往把视注意力集中在了教学任务的完成上,忽视了学生的基本需要。其实这跟教材原本的初衷是相违背的,毕竟教材讲究的是面上的适合度,它需要教师根据学生们当下的生活向外延伸,从而提高学生对写话的兴趣,可这些往往未被重视,让习作从写话开始就成为了负担,享受不到其中所带来的快乐。
二、写话教学的解决策略
1.融入童真的世界,与儿童一起做“梦”。我们都在追寻理想的写话课堂,但在很多情形下我们都忽略的课堂的主体——儿童。作为儿童的第一位语文教师,在他学习写作最关键的阶段,我们该播撒怎样的种子呢?
儿童的心理与成人有着很大的差异,他们思维简单但又想象丰富,他们有自己独特的语言密码,他们会萌发许多奇异的梦。在他们的眼中,世界犹如童话一般。教师如果依照自己的视角去解读文本,依照课程目标去塑造学生,以自己的思维去组织语言,那得到的就是对写话感到灰暗的儿童。
正如罗素所说:“泯灭儿童期的幻想就等于把现存的一切变为约束,使儿童成为拴在地上的生物,因此就不能创造天堂。”[2]所以,面向儿童的写话教学,教师需要有一双儿童的眼睛,有一颗孩子的心,弯下腰来,和他们一起看世界,有我们就是一个长大的孩子的观念。尊重儿童,留给儿童足够想象的空间,让课堂上流动着“孩子气”,引领儿童用自己的言语表达自我、创造自我,和孩子们一起点亮童年这五彩斑斓的梦。
2.演绎个性的自我,拥有自由的心。人们对外部事物的独特感知,对客观世界的独特认识,是其形成个性语言作品的重要前提。[3]因此写话要体现个性化,重要之处就是要发展学生的个性,让儿童拥有一颗自由的心。
没有个性,失去自由,儿童无异于笼中之鸟,无论如何扑腾翅膀,也飞不出华丽的鸟笼,只能终日重复着单调的歌曲。儿童的天性是活泼好动的,当他们的四肢得到自由舒展,当他们在精神上得到释放,他们才会有独特的生命体验,才能达到最佳的写作状态,而不是一味地按照老师的语式一遍遍地模仿着。这就要求在写话前,教师要带领学生走向生活、走向自然、走向社会,并让他们自主地选择观察的角度、观察的细节、观察的方法,让他们的心灵自由放飞,从而获得独特的情感体验。
3.与儿童文学相融合,提高语言积累。儿童为什么惧怕写作?其根本原因也在于缺乏一定的语言积累。语言积累包括了字、词、句、段、篇及表达方式等的积累。而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最重要的是字、词、句的积累。这就好比要盖一座高楼大厦,基础工程很重要。试想,没有那一砖一瓦,焉能有高楼?没有基础,焉能发展?所以 “儿童应该多亲近文学,尤其是儿童文学作品。”(梅子涵先生)并将儿童的阅读与他们的写话相结合,以读促写,以写引读。
4.培养写话兴趣,浸润儿童心灵。写话作为习作的起步阶段,兴趣超过了写作技巧。在传统的写话教学中,兴趣的激发通常是来自于教师对作文的预设,有了一定的时间、空间,甚至对写话目标的都进行诠释,这样的兴趣只是单纯的感官刺激,没有延伸到孩子的内心。因此,写话教学都只能是一时的。那如何才能让儿童们保持长久而持续的兴趣呢?
这就要求“教师站在儿童的立场上,慢工微火地去精心催化,逐渐让写作走进儿童心灵,成为一种童年的文化自觉。”[4]即教师在培养儿童写话兴趣时要以儿童为主体,以儿童的精神需要为参考,不受时间和空间的影响,及时地把握儿童兴趣的脉搏,巧妙地把他们的兴趣点迁移到写话中,让写话教学洋溢着童年的气息,这样发乎于心的写话一定能激发起儿童的兴趣。久而久之,孩子们对写话就会热爱起来。
三、结语
周一贯先生说:“童年是最富有想象的一段岁月。在儿童的世界里,鸟兽能言,桌椅能语,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憋……”由此可见,儿童是一群富有想象力的群体,他们时时处处都处在新鲜美妙的生活中。我们必须意识到,我们只是处于次要的地位,应以伴随儿童的成长为荣,而不是压抑他们的精神。因此,低年级的写话教学,应当从儿童的视野出发,把被束缚的儿童言语解放出来,使写话回归到儿童精神的原点,从而让低年段写话变得扎实有效,让孩子们那一颗颗纯真的心在写话活动中“飞”起来,“乐”起来。
注释:
[1]余文森、林高明、郑华枫.可以这样教作文[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6月第一版.150页.
[2] 波特兰·罗素著.欧阳梦兰等译.《论教育尤其是儿童教育》[M].文化艺术出版社.1988年第一版.第558页.
[3]余文森、林高明、郑华枫.可以这样教作文[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6月第一版.139页.
[4]吴勇.童化作文[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4月第一版.13页.
参考文献:
[1]余文森、林高明、郑华枫.可以这样教作文[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6月第一版.
[2] 波特兰·罗素著.欧阳梦兰等译.论教育尤其是儿童教育[M].文化艺术出版社,1988年第一版.
[3] 吴勇.童化作文[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4月第一版.
[4]王宝强.深度教学——构建优质高效课堂的方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8月第一版.
[5]陈恩黎.童年的另类书写[J].当代文坛,2003(3).
关键词:写话教学;现状;策略
一、当前写话教学的现状
1.虚假写话,违背儿童情感。我们常常认为孩子们就是一张张白纸,我们如何在上面涂画,他们就呈现怎样的画面。可实际上,当孩子们在来到学校时,就已带着某些经验,他们是一个个独立的个体,是特殊文化的携带者。孩子们拥有自己丰富多彩的世界,每天都有精彩的故事发生着,但我们的教师总是依照自己的想法去指導孩子,忽视了对儿童生活的关注和挖掘,更忽视了儿童的生活体验和独特感受,让他们遵循我们的思路、经验去写,只要能完成任务即可。这样导致孩子们为了迎合老师的心意,只得说大话、假话,去编写一些根本不存在的事。
2.成人化语言,毫无儿童心理。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理念的多元化,儿童语言在家庭、社会等众多因素的影响下,开始产生“成人化”倾向。 当我们翻开一些具有影响力的儿童刊物,看到的不是闪耀的“童心”,而是成人的话语及没有灵魂的文字。不少儿童过早地告别了应当属于自己的童年时光,他们的作品是成人作品的“微型版”。比如一年级看图写话中,小乌龟帮助小兔子过河采蘑菇,老师往往会教育孩子在文章的结尾要写上:这是我应该做的,不用谢!所以我们要学会乐于助人等冠冕堂皇的话语。
3.追求写话共性,忽视儿童个性。《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中提到:“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在我看来,这就是要孩子们用自己的笔在书写自己的话,从而使写话彰显出个性。但是每次的写话指导教学中,教师总是认为孩子们不会写话,然后就不厌其烦地教他们写作方法,且总要温馨地炮制出一条条“友情提示”,以为“只要方法在手,作文从此不用愁”。殊不知即使面对同样的活动,孩子们也会有不一样的感受,不一样的爱好,不一样的言语呈现方式。所以教师的“爱”,让我们的孩子们语言大多雷同,缺乏个性。
4.教学任务驱使,湮没儿童兴趣。走进孩子们的写话,我们会发现“原本应该柔美、丰盈、舒展的语言,在有些儿童的笔下变得那么生硬、枯萎、窘迫;原本轻松、自如、愉悦的表达,在有些儿童的心中变得如此压抑、煎熬、痛苦!”[1]
在现行的语文教科书中,每个园地都设置了一个口语交际训练,每次考试也总会有看图写话或者命题写话,因此老师往往把视注意力集中在了教学任务的完成上,忽视了学生的基本需要。其实这跟教材原本的初衷是相违背的,毕竟教材讲究的是面上的适合度,它需要教师根据学生们当下的生活向外延伸,从而提高学生对写话的兴趣,可这些往往未被重视,让习作从写话开始就成为了负担,享受不到其中所带来的快乐。
二、写话教学的解决策略
1.融入童真的世界,与儿童一起做“梦”。我们都在追寻理想的写话课堂,但在很多情形下我们都忽略的课堂的主体——儿童。作为儿童的第一位语文教师,在他学习写作最关键的阶段,我们该播撒怎样的种子呢?
儿童的心理与成人有着很大的差异,他们思维简单但又想象丰富,他们有自己独特的语言密码,他们会萌发许多奇异的梦。在他们的眼中,世界犹如童话一般。教师如果依照自己的视角去解读文本,依照课程目标去塑造学生,以自己的思维去组织语言,那得到的就是对写话感到灰暗的儿童。
正如罗素所说:“泯灭儿童期的幻想就等于把现存的一切变为约束,使儿童成为拴在地上的生物,因此就不能创造天堂。”[2]所以,面向儿童的写话教学,教师需要有一双儿童的眼睛,有一颗孩子的心,弯下腰来,和他们一起看世界,有我们就是一个长大的孩子的观念。尊重儿童,留给儿童足够想象的空间,让课堂上流动着“孩子气”,引领儿童用自己的言语表达自我、创造自我,和孩子们一起点亮童年这五彩斑斓的梦。
2.演绎个性的自我,拥有自由的心。人们对外部事物的独特感知,对客观世界的独特认识,是其形成个性语言作品的重要前提。[3]因此写话要体现个性化,重要之处就是要发展学生的个性,让儿童拥有一颗自由的心。
没有个性,失去自由,儿童无异于笼中之鸟,无论如何扑腾翅膀,也飞不出华丽的鸟笼,只能终日重复着单调的歌曲。儿童的天性是活泼好动的,当他们的四肢得到自由舒展,当他们在精神上得到释放,他们才会有独特的生命体验,才能达到最佳的写作状态,而不是一味地按照老师的语式一遍遍地模仿着。这就要求在写话前,教师要带领学生走向生活、走向自然、走向社会,并让他们自主地选择观察的角度、观察的细节、观察的方法,让他们的心灵自由放飞,从而获得独特的情感体验。
3.与儿童文学相融合,提高语言积累。儿童为什么惧怕写作?其根本原因也在于缺乏一定的语言积累。语言积累包括了字、词、句、段、篇及表达方式等的积累。而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最重要的是字、词、句的积累。这就好比要盖一座高楼大厦,基础工程很重要。试想,没有那一砖一瓦,焉能有高楼?没有基础,焉能发展?所以 “儿童应该多亲近文学,尤其是儿童文学作品。”(梅子涵先生)并将儿童的阅读与他们的写话相结合,以读促写,以写引读。
4.培养写话兴趣,浸润儿童心灵。写话作为习作的起步阶段,兴趣超过了写作技巧。在传统的写话教学中,兴趣的激发通常是来自于教师对作文的预设,有了一定的时间、空间,甚至对写话目标的都进行诠释,这样的兴趣只是单纯的感官刺激,没有延伸到孩子的内心。因此,写话教学都只能是一时的。那如何才能让儿童们保持长久而持续的兴趣呢?
这就要求“教师站在儿童的立场上,慢工微火地去精心催化,逐渐让写作走进儿童心灵,成为一种童年的文化自觉。”[4]即教师在培养儿童写话兴趣时要以儿童为主体,以儿童的精神需要为参考,不受时间和空间的影响,及时地把握儿童兴趣的脉搏,巧妙地把他们的兴趣点迁移到写话中,让写话教学洋溢着童年的气息,这样发乎于心的写话一定能激发起儿童的兴趣。久而久之,孩子们对写话就会热爱起来。
三、结语
周一贯先生说:“童年是最富有想象的一段岁月。在儿童的世界里,鸟兽能言,桌椅能语,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憋……”由此可见,儿童是一群富有想象力的群体,他们时时处处都处在新鲜美妙的生活中。我们必须意识到,我们只是处于次要的地位,应以伴随儿童的成长为荣,而不是压抑他们的精神。因此,低年级的写话教学,应当从儿童的视野出发,把被束缚的儿童言语解放出来,使写话回归到儿童精神的原点,从而让低年段写话变得扎实有效,让孩子们那一颗颗纯真的心在写话活动中“飞”起来,“乐”起来。
注释:
[1]余文森、林高明、郑华枫.可以这样教作文[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6月第一版.150页.
[2] 波特兰·罗素著.欧阳梦兰等译.《论教育尤其是儿童教育》[M].文化艺术出版社.1988年第一版.第558页.
[3]余文森、林高明、郑华枫.可以这样教作文[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6月第一版.139页.
[4]吴勇.童化作文[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4月第一版.13页.
参考文献:
[1]余文森、林高明、郑华枫.可以这样教作文[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6月第一版.
[2] 波特兰·罗素著.欧阳梦兰等译.论教育尤其是儿童教育[M].文化艺术出版社,1988年第一版.
[3] 吴勇.童化作文[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4月第一版.
[4]王宝强.深度教学——构建优质高效课堂的方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8月第一版.
[5]陈恩黎.童年的另类书写[J].当代文坛,20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