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研究持续质量改进对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的效果,为临床提供一定的经验和方法。方法:选择我院2013年1月-2013年12月36例行中心静脉置管的患者作为对照组,另选择2014年1月-2014年12月37例行中心静脉置管的患者作为观察组,对照组患者未实施持续质量改进;而实验组患者实施持续质量改进措施。观察两组患者的CRBSI发生情况。结果:通过临床数据得出,观察组CRBSI发生例数为1例(占2.70%),对照组为6例(占16.67%),两组患者CRBSI发生率具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持续质量改进可以有效降低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的发生率,值得在临床上应用以及推广。
【关键词】持续质量改进;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发生率
【中图分类号】R-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2-0372-01
现代医学中,中心静脉导管的用途变得日益广泛,由于其在血管中停留的时间较长[1],将会直接导致患者发生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如果患者发生CRBSI,会使病情加重,住院时间延长,危害十分严重。如果患者发生CRBSI,将导致病情加重,住院时间延长。持续质量改进强调要关注质量的整个过程,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地提出更高的标准,使医疗的质量始终在一个良性轨道上运作。它的目的就是追求更好的治疗效果和质量[2]。为控制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发生率,我们做出了如下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3年1月-2013年12月36例行中心静脉置管的患者作为对照组,其中男19例,女17例,年龄50~80岁,平均(65.7±11.2)岁;该组患者留置导管的时间为4~93天,平均(73.2±2.7)天。另选择2014年1月-2014年12月37例行中心静脉置管的患者作为观察组,其中男20例,女17例,年龄51~82岁,平均(68.6±9.7)岁,该组患者留置导管的时间为7~89天,平均(71.9±4.3)天。对照组未实施持续质量改进;观察组实施持续质量改进措施。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导管留置时间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持续质量改进方法
①建立持续质量改进团队。任命置管医生以及手术室的护士长为主要责任人,护士、病房责任人为成员。团队可以根据患者的情况共同设计、制定、实施护理方案。定时的对团队成员进行教育培训,尤其是护士以及家属,使他们明白持续质量改进的标准和基本操作规则。②执行的细节标准。病房护士应该严格控制环境质量,改进消毒隔离的措施,保持病房的通风,随时清洁病房,然后根据医师的指导,规范置管后的护理程序。③数据收集。护士应每日填写检测日志表,每月将检测指标进行小结,不断提高数据的准确性,定期公布反馈,不断修正护理计划。④组合干预措施。施行手卫生,从而对手卫生的依从性得以提高;对患者的伤患处进行治疗时必须用酒精消毒15秒以上; 穿刺操作时改用扩大的无菌巾进行操作。
1.3观察指标
患者同时具备以下任何两点就可以认定为发生CRBSI:①有明确的临床感染表现,例如发热、寒战等,但没有其他的明确病症;②从导管的片段和外周血液的标本中分离到同一种病原微生物;③中心静脉导管血液标本中分了的细菌大于外周静脉血液标本细菌量的5倍;④中心静脉导管得到的血标本定性培养呈阳性的时间比外周静脉血标本早2小时以上。密切观察两组患者的CRBSI发生情况,并进行记录分析。
1.4 统计学方法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发生CRBSI的患者有1例,占2.70%,对照组发生CRBSI的患者有6例,占16.67%;观察组患者的CRBSI发生率比对照组低,两组患者的CRBSI发生率具有明显的差异(P<0.05)。
3 讨论
3.1 组合干预举措效果分析
影响患者发生CRBSI风险的主要因素就是护士对置管患者的护理水平。由于中心静脉导管在人体内置留的时间较长,导管使用的频率较高,直接导致了导管接头的污染[3]。在治疗时先用酒精进行消毒,可降低发生CRBSI风险,提高工作效率;另外,使用纱布及输液胶帶将穿刺点进行覆盖,不仅透气效果好,经济实惠,而且细菌的定植率大大减低。在本研究中,我们施行手卫生,对患处进行消毒以及使用无菌巾,这些措施大大减低了患者感染的几率。
3.2 持续质量改进的有效性分析
由于持续质量改进侧重于“过程”,主要强调的是组织以及体系的管理方法。因此,持续质量改进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另外根据研究显示,置管操作者的技术水平直接影响了患者是否感染,无经验的人员进行置管操作可能会使患者发生感染的风险提高6倍左右[4]。因此,对置管操作者的培训有利于降低患者的CRBSI的发生率。进行教育培训、严格执行细节标准、收集数据并分析讨论以及组合干预措施是降低CRBSI发生率的有效措施,具有极其重要的临床意义。
综上所述,对中心静脉导管加强管理是预防CRBSI发生的一项最重要的内容。从本次研究中可以看出,组合干预举措配合持续质量改进可以大幅度的降低CRBSI发生率,使患者得到更好的治疗,提高其生活质量,是一种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的有效措施。
参考文献:
[1]任军红,李六亿,贾会学.持续质量改进对ICU导管相关性感染的控制效果[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2,23(12):67-69.
[2]林娟,钟既宁,陈丽.ICU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持续质量改进的成效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3,9(12):23-25.
[3]王小芳.持续质量改进在护理安全管理中的应用[J].医院管理论坛, 2012,16(2):43-46.
[4]张天敏,刘芙蓉,佟飞.三级责任护理管理制在重症医学科患者中的应用[J]. 齐鲁护理杂志,2013,18(5):78-80.
【关键词】持续质量改进;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发生率
【中图分类号】R-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2-0372-01
现代医学中,中心静脉导管的用途变得日益广泛,由于其在血管中停留的时间较长[1],将会直接导致患者发生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如果患者发生CRBSI,会使病情加重,住院时间延长,危害十分严重。如果患者发生CRBSI,将导致病情加重,住院时间延长。持续质量改进强调要关注质量的整个过程,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地提出更高的标准,使医疗的质量始终在一个良性轨道上运作。它的目的就是追求更好的治疗效果和质量[2]。为控制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发生率,我们做出了如下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3年1月-2013年12月36例行中心静脉置管的患者作为对照组,其中男19例,女17例,年龄50~80岁,平均(65.7±11.2)岁;该组患者留置导管的时间为4~93天,平均(73.2±2.7)天。另选择2014年1月-2014年12月37例行中心静脉置管的患者作为观察组,其中男20例,女17例,年龄51~82岁,平均(68.6±9.7)岁,该组患者留置导管的时间为7~89天,平均(71.9±4.3)天。对照组未实施持续质量改进;观察组实施持续质量改进措施。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导管留置时间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持续质量改进方法
①建立持续质量改进团队。任命置管医生以及手术室的护士长为主要责任人,护士、病房责任人为成员。团队可以根据患者的情况共同设计、制定、实施护理方案。定时的对团队成员进行教育培训,尤其是护士以及家属,使他们明白持续质量改进的标准和基本操作规则。②执行的细节标准。病房护士应该严格控制环境质量,改进消毒隔离的措施,保持病房的通风,随时清洁病房,然后根据医师的指导,规范置管后的护理程序。③数据收集。护士应每日填写检测日志表,每月将检测指标进行小结,不断提高数据的准确性,定期公布反馈,不断修正护理计划。④组合干预措施。施行手卫生,从而对手卫生的依从性得以提高;对患者的伤患处进行治疗时必须用酒精消毒15秒以上; 穿刺操作时改用扩大的无菌巾进行操作。
1.3观察指标
患者同时具备以下任何两点就可以认定为发生CRBSI:①有明确的临床感染表现,例如发热、寒战等,但没有其他的明确病症;②从导管的片段和外周血液的标本中分离到同一种病原微生物;③中心静脉导管血液标本中分了的细菌大于外周静脉血液标本细菌量的5倍;④中心静脉导管得到的血标本定性培养呈阳性的时间比外周静脉血标本早2小时以上。密切观察两组患者的CRBSI发生情况,并进行记录分析。
1.4 统计学方法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发生CRBSI的患者有1例,占2.70%,对照组发生CRBSI的患者有6例,占16.67%;观察组患者的CRBSI发生率比对照组低,两组患者的CRBSI发生率具有明显的差异(P<0.05)。
3 讨论
3.1 组合干预举措效果分析
影响患者发生CRBSI风险的主要因素就是护士对置管患者的护理水平。由于中心静脉导管在人体内置留的时间较长,导管使用的频率较高,直接导致了导管接头的污染[3]。在治疗时先用酒精进行消毒,可降低发生CRBSI风险,提高工作效率;另外,使用纱布及输液胶帶将穿刺点进行覆盖,不仅透气效果好,经济实惠,而且细菌的定植率大大减低。在本研究中,我们施行手卫生,对患处进行消毒以及使用无菌巾,这些措施大大减低了患者感染的几率。
3.2 持续质量改进的有效性分析
由于持续质量改进侧重于“过程”,主要强调的是组织以及体系的管理方法。因此,持续质量改进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另外根据研究显示,置管操作者的技术水平直接影响了患者是否感染,无经验的人员进行置管操作可能会使患者发生感染的风险提高6倍左右[4]。因此,对置管操作者的培训有利于降低患者的CRBSI的发生率。进行教育培训、严格执行细节标准、收集数据并分析讨论以及组合干预措施是降低CRBSI发生率的有效措施,具有极其重要的临床意义。
综上所述,对中心静脉导管加强管理是预防CRBSI发生的一项最重要的内容。从本次研究中可以看出,组合干预举措配合持续质量改进可以大幅度的降低CRBSI发生率,使患者得到更好的治疗,提高其生活质量,是一种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的有效措施。
参考文献:
[1]任军红,李六亿,贾会学.持续质量改进对ICU导管相关性感染的控制效果[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2,23(12):67-69.
[2]林娟,钟既宁,陈丽.ICU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持续质量改进的成效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3,9(12):23-25.
[3]王小芳.持续质量改进在护理安全管理中的应用[J].医院管理论坛, 2012,16(2):43-46.
[4]张天敏,刘芙蓉,佟飞.三级责任护理管理制在重症医学科患者中的应用[J]. 齐鲁护理杂志,2013,18(5):78-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