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对安徽省三所具有代表性的民办高校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现状进行了调查,提出民办高校重点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转化能力和目标能力的相应对策,对高校创业教育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关键词:民办高校;创新创业能力;现状;对策
近年来,我国劳动力数量供大于求的矛盾日益凸显,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不断普及,大学毕业生急剧增长,就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2016年的高校毕业生预计765万人,比去年增加了16万人,加上有的中职和初高中生毕业后不打算继续升学的数量,青年的就业群体加在一起非常庞大,就业压力非常大。在人才市场供过于求的环境下,较之公办院校,民办高校毕业生受其固有条件的制约,就业形势更加严峻。民办高校应当实施扩大就业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是提升民办高校学生就业能力的重要途径。
一、安徽民办高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现状调查
1.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选取了安徽省三所具有代表性的民办高校大学生作为样本,调查对象涉及不同性别、专业和年级的学生,共发放问卷900份,回收问卷756份,剔除无效问卷后保留716份。从调查结果来看,毕业后准备就业的学生达55.2%,准备创业的仅占12.2%。
2.对创新创业的兴趣和态度
在对创新创业的兴趣态度方面,表示对创新创业很感兴趣的占24%,比较感兴趣的占35.1%,不感兴趣的占27.9%;认为创新创业能力非常重要的占16.1%,认为比较重要的占37%,认为一般以及不重要的占32%和14.9%;对于创新创业的了解程度,仅有8%的同学表示很了解,70.9%的同学表示知道一点,完全不了解的同学占了21.1%;在学校开设的创新创业课程方面,63%的学生表示会选修;对于职业生涯的规划,有47.6%的学生表示从来没有想过,仅有8%的学生表示有过详细的规划,曾经想过的学生占44.4%。
3.创业意向和实践
从创业意向和实践方面的调查结果来看,16.8%的学生表示一直在为自主创业做准备,有56%的学生曾经也想过创业,27.2%的学生从来没有考虑过;当问到如果有较好的就业机会,是否会选择创业时,71.2%的学生表示会选择就业,17.7%的学生表示仍然选择创业;对于参加过的创业活动,61.9%的学生表示听过创业讲座和报告,8.7%的学生参加过社会实践,4.7%的学生参加过创业计划大赛,什么都没有参加的占24.7%;对于影响创业的因素,有31%的学生认为个人创业能力很重要,家庭、学校、政府的支持几乎同等重要;对于自己的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的评价,仅有3.6和11.4%的学生表示自己能力很强和比较强,41%的学生认为自己能力一般,38.3%的学生认为能力较差,还有5.7%的学生认为自己能力很差。
二、影响安徽民办高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因素分析
从上述数据调查分析得知,高校学生的创新创业意愿较低,影响创业的主要因素中,排在首位的是“个人创业能力”,其次依次为“家庭支持”“学校支持”“政府支持”。调查结果显示,当假设家庭成员支持高校学生创业时,“个人创业能力”占比由31.0%上升到47.5%,而“学校支持”占比由21.4%小幅上升到25.1%,“政府支持”占比由20.7%小幅升高至22.8%,进一步凸显了高校学生认为“个人创业能力”是影响创业的首要因素。
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认为创业需要八大能力(目标能力、专业能力、营销能力、转化能力、社交能力、用人能力、把控能力、革新能力),本次研究将此八大能力列出,选择有创业意愿的127名大学生对每项从重要度和个人能力自评两个方面进行评价。 其中,高校学生对所有项目的能力自评得分最低的为“专业能力”,“专业能力”指创业者对所创业的项目是否具备专业知识。特别在白手起家、资金有限的情况下,专业能力显得尤其重要,创业者必须能统筹全局,能控制项目的进展及质量。此项得分最低反映出高校学生对要创业的项目缺乏必要的专业能力。
高校学生对“转化能力”的自评为第二,得分2.0分。第一种转化是把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转化成产品能力。第二种转化是转化个人能力,转化为社会能力。民办高校学生对此项目自评较低的原因主要是第一种转化,即把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
排名第三的为“目标能力”,得分2.4分。目标能力是首先要具备的能力,在选定创业项目之前,要有明确的项目目标,到底要做到什么样的状态?不是为了创业而去创业,而是为了做好一件事情,做大一件事情。而且这目标是一定能够做大的,而不仅仅是为了自娱自乐。
调查结果显示自评结果排名前三的项目也是在创业启动和初期创业时较为关键的能力,高校学生自评较低也反映出创业的起步难。
自评排名第四至第八位的依次为“革新能力”“用人的能力”“营销能力”“把控能力”“社交能力”。除了“营销能力”在创业初期有较大相关外,其余的四项能力主要和创业启动后做大做强相关。
三、提高民办高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建议
1.提高民办高校学生的专业能力
第一,建议高校可对创业的项目进行分类,如现在创业门槛相对较低的电商、饮食、服务、动漫等。针对不同的分类设立不同的社团,分社团进行针对性的培养,提升高校学生的专业能力。第二,各民办高校可突出自己的优势学科,在优势学科上多下功夫,结合人才市场需求,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技能,使学生有一技之长。例如:饮食、服装、网络、汽车、语言、财经等。第三,高校加大实践课程的开设力度,让学生将掌握的专业知识应用到实践当中去。
2.提高民办高校学生的转化能力
第一,提高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能力。各高校可成立创业中心,与企业合作成立研究项目,校企对接,提供平台,让学生提前了解市场,提前参与市场竞争。第二,高校可以提供关于学籍的创业政策,让学生在学习期间发现好的项目,给予一定的资金扶持,允许学生休学保留学籍,让学生能大胆的尝试。第三,提高学生转化为适应社会的能力。高校可开设与创业相关的课程,重点讲解关于企业家精神、企业运营、法律、社会责任、税务等方面的知识,并请企业相关人员讲解实际经验,让学生提前做好准备。
3.提高民办高校学生确定项目目标的能力
第一,通过开设相关创业课程、培训项目,让学生熟悉从市场调研到售后服务等全过程的流程内容,特别是关于财务管理、投资、成本等知识以及项目管理的知识。第二,通过举办创业大赛,培育创业的氛围,指导学生编写创业计划,找准消费者关心的痛点,落实创业项目中的关键路线和各里程碑节点。
4.提高民办高校学生创业的其他能力
第一,在创业起步后,更重要的是守业。高校可针对革新能力、用人的能力、营销能力、把控能力及社交能力提供专业的选修课程。第二,开设现代企业管理中运用较普遍的绩效管理、压力管理、时间管理、执行力、品质管理、沟通技巧等课程,邀请外部讲师来校培训。第三,高校可在创业中心内提供外部培训的信息,当已创业的项目发展到一定程度需要培训提升自我和企业管理时,方便已毕业学生联络,使其不断进步。
关键词:民办高校;创新创业能力;现状;对策
近年来,我国劳动力数量供大于求的矛盾日益凸显,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不断普及,大学毕业生急剧增长,就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2016年的高校毕业生预计765万人,比去年增加了16万人,加上有的中职和初高中生毕业后不打算继续升学的数量,青年的就业群体加在一起非常庞大,就业压力非常大。在人才市场供过于求的环境下,较之公办院校,民办高校毕业生受其固有条件的制约,就业形势更加严峻。民办高校应当实施扩大就业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是提升民办高校学生就业能力的重要途径。
一、安徽民办高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现状调查
1.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选取了安徽省三所具有代表性的民办高校大学生作为样本,调查对象涉及不同性别、专业和年级的学生,共发放问卷900份,回收问卷756份,剔除无效问卷后保留716份。从调查结果来看,毕业后准备就业的学生达55.2%,准备创业的仅占12.2%。
2.对创新创业的兴趣和态度
在对创新创业的兴趣态度方面,表示对创新创业很感兴趣的占24%,比较感兴趣的占35.1%,不感兴趣的占27.9%;认为创新创业能力非常重要的占16.1%,认为比较重要的占37%,认为一般以及不重要的占32%和14.9%;对于创新创业的了解程度,仅有8%的同学表示很了解,70.9%的同学表示知道一点,完全不了解的同学占了21.1%;在学校开设的创新创业课程方面,63%的学生表示会选修;对于职业生涯的规划,有47.6%的学生表示从来没有想过,仅有8%的学生表示有过详细的规划,曾经想过的学生占44.4%。
3.创业意向和实践
从创业意向和实践方面的调查结果来看,16.8%的学生表示一直在为自主创业做准备,有56%的学生曾经也想过创业,27.2%的学生从来没有考虑过;当问到如果有较好的就业机会,是否会选择创业时,71.2%的学生表示会选择就业,17.7%的学生表示仍然选择创业;对于参加过的创业活动,61.9%的学生表示听过创业讲座和报告,8.7%的学生参加过社会实践,4.7%的学生参加过创业计划大赛,什么都没有参加的占24.7%;对于影响创业的因素,有31%的学生认为个人创业能力很重要,家庭、学校、政府的支持几乎同等重要;对于自己的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的评价,仅有3.6和11.4%的学生表示自己能力很强和比较强,41%的学生认为自己能力一般,38.3%的学生认为能力较差,还有5.7%的学生认为自己能力很差。
二、影响安徽民办高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因素分析
从上述数据调查分析得知,高校学生的创新创业意愿较低,影响创业的主要因素中,排在首位的是“个人创业能力”,其次依次为“家庭支持”“学校支持”“政府支持”。调查结果显示,当假设家庭成员支持高校学生创业时,“个人创业能力”占比由31.0%上升到47.5%,而“学校支持”占比由21.4%小幅上升到25.1%,“政府支持”占比由20.7%小幅升高至22.8%,进一步凸显了高校学生认为“个人创业能力”是影响创业的首要因素。
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认为创业需要八大能力(目标能力、专业能力、营销能力、转化能力、社交能力、用人能力、把控能力、革新能力),本次研究将此八大能力列出,选择有创业意愿的127名大学生对每项从重要度和个人能力自评两个方面进行评价。 其中,高校学生对所有项目的能力自评得分最低的为“专业能力”,“专业能力”指创业者对所创业的项目是否具备专业知识。特别在白手起家、资金有限的情况下,专业能力显得尤其重要,创业者必须能统筹全局,能控制项目的进展及质量。此项得分最低反映出高校学生对要创业的项目缺乏必要的专业能力。
高校学生对“转化能力”的自评为第二,得分2.0分。第一种转化是把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转化成产品能力。第二种转化是转化个人能力,转化为社会能力。民办高校学生对此项目自评较低的原因主要是第一种转化,即把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
排名第三的为“目标能力”,得分2.4分。目标能力是首先要具备的能力,在选定创业项目之前,要有明确的项目目标,到底要做到什么样的状态?不是为了创业而去创业,而是为了做好一件事情,做大一件事情。而且这目标是一定能够做大的,而不仅仅是为了自娱自乐。
调查结果显示自评结果排名前三的项目也是在创业启动和初期创业时较为关键的能力,高校学生自评较低也反映出创业的起步难。
自评排名第四至第八位的依次为“革新能力”“用人的能力”“营销能力”“把控能力”“社交能力”。除了“营销能力”在创业初期有较大相关外,其余的四项能力主要和创业启动后做大做强相关。
三、提高民办高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建议
1.提高民办高校学生的专业能力
第一,建议高校可对创业的项目进行分类,如现在创业门槛相对较低的电商、饮食、服务、动漫等。针对不同的分类设立不同的社团,分社团进行针对性的培养,提升高校学生的专业能力。第二,各民办高校可突出自己的优势学科,在优势学科上多下功夫,结合人才市场需求,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技能,使学生有一技之长。例如:饮食、服装、网络、汽车、语言、财经等。第三,高校加大实践课程的开设力度,让学生将掌握的专业知识应用到实践当中去。
2.提高民办高校学生的转化能力
第一,提高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能力。各高校可成立创业中心,与企业合作成立研究项目,校企对接,提供平台,让学生提前了解市场,提前参与市场竞争。第二,高校可以提供关于学籍的创业政策,让学生在学习期间发现好的项目,给予一定的资金扶持,允许学生休学保留学籍,让学生能大胆的尝试。第三,提高学生转化为适应社会的能力。高校可开设与创业相关的课程,重点讲解关于企业家精神、企业运营、法律、社会责任、税务等方面的知识,并请企业相关人员讲解实际经验,让学生提前做好准备。
3.提高民办高校学生确定项目目标的能力
第一,通过开设相关创业课程、培训项目,让学生熟悉从市场调研到售后服务等全过程的流程内容,特别是关于财务管理、投资、成本等知识以及项目管理的知识。第二,通过举办创业大赛,培育创业的氛围,指导学生编写创业计划,找准消费者关心的痛点,落实创业项目中的关键路线和各里程碑节点。
4.提高民办高校学生创业的其他能力
第一,在创业起步后,更重要的是守业。高校可针对革新能力、用人的能力、营销能力、把控能力及社交能力提供专业的选修课程。第二,开设现代企业管理中运用较普遍的绩效管理、压力管理、时间管理、执行力、品质管理、沟通技巧等课程,邀请外部讲师来校培训。第三,高校可在创业中心内提供外部培训的信息,当已创业的项目发展到一定程度需要培训提升自我和企业管理时,方便已毕业学生联络,使其不断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