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的雕刻艺术在表现形式上呈现出它的丰富多彩,如石雕、木雕、砖雕、泥塑等不同材质表现出来的雕刻艺术,在我国历史悠久、技艺精湛,具有很高的艺术性、实用性和装饰性,并在不同的领域里发挥着应有的作用。作为雕刻艺术表现形式之一的石雕艺术,在我国民间石雕工艺渊源久远。有着独特的民族风格与地方特色。
一、石雕的源流
石雕是以青石、沙石、花岗石、大理石等为材料的雕刻艺术品。东汉以来,佛教传人中国,由于佛教艺术的盛行,而使宗教石雕得到较快的发展,如云冈石窟、龙门石窟及莫高窟的石雕造像代表了这个时期石雕艺术的巅峰水平。这些石雕不追求自然形体的逼真摹写,而是重视结构形式的韵律,力图通过动物的跃动瞬间以及内在结构来表现动物旺盛的生命力,达到形神兼备、静中欲动的艺术效果。
中国古代石雕艺术相对集中于历代石窟造像与陵墓石雕作品中。保存至今的六朝、唐、宋时期的石窟造像与陵墓石雕为数众多,为我们探求石雕艺术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宋、元以后,石雕艺术向世俗化、多元化方向发展。民间石雕、工艺石雕、建筑石雕逐渐成为石雕艺术的主流。明清时期石雕艺术除广泛用于建筑石雕以外,小型佛像、陈设小品、印纽等观赏性作品极为流行,石雕题材形式多样,技艺精湛,达到了很高的藝术造诣。
二、民间石雕的题材范围及运用
民间石雕的题材内容,以写实性人物、动物、花鸟居多。大致有三个方面。
1.吉祥图案。“吉祥”自古就是福寿喜庆的祝吉之词,也是国人孜孜以求的人生理想。依照世俗的观念,人生的最高理想是加官晋爵、子孙满堂、富贵永年。因此,吉祥的内容是多福、添子、增寿。还有如“吉庆有余”“龙凤呈祥”“松鹤延年”“一路连科”“狮子绣球”“福”“寿”等,都是人们祈盼吉祥的重要内容。
2.戏曲人物、古代英雄、神话传说以及日常生活,如“渔樵耕读”“杨家将”等。
3.避邪纳福的吉祥物与祥瑞的动物。如狮子、麒麟、凤凰、大象、鹿、仙鹤、蝙蝠及十二生肖等。
近代民间石雕广泛运用于建筑的诸多部位上,如民间建筑的梁枋、廊心墙、台基、栏杆、门狮、柱础、门枕石以及桥梁、石牌坊、石碑、镇庄兽、拴马桩以及陵墓雕刻等。其中典型的民间石雕,如石牌坊、石狮子、拴马桩、门枕石、石桥、柱础等。都具有浓郁的民族民间特色。
民间工艺是民间艺术中的一枝奇葩,而民间石雕运用在建筑装饰中,尤其是用于明清时期的建筑石雕装饰,因其有逐渐消失的趋势而更显弥足珍贵。
运用于建筑中的民间石雕艺术有石牌坊、石狮子、拴马桩、门枕石等。
牌楼即牌坊,是我国一种古老的建筑形式。牌坊直接渊源于汉唐时期的里坊门、其形制与古老的衡门、乌头门和棂星门有关。明朝中期,坊门的结构渐趋繁杂,形制也越来越高大,逐步演变成牌坊。牌坊以“一间两柱”为基本形式,即竖立的两柱间横接一至两根额枋,上下两根额枋之间镶牌或透雕的花板;柱要深埋,还要箍“夹杆石”以求稳定。大型的牌坊可横向展开成“三间四柱…五间六柱”等。牌坊的形制相当自由,甚至可以使用一般民间建筑禁忌的斗拱,屋顶由斗拱承托形成楼檐。牌坊的斗拱、额枋、夹杆石和屋顶都是重点装饰的部位。
运用于建筑中的民间石雕艺术之二的石狮子。传说佛祖释迦牟尼诞生时,一手指天,一手指地,作狮子吼:“天上天下,唯我独尊。”从此狮子被逐渐神话,人们认为它能避邪护法,而成为佛法威力的象征。狮子又被称为“百兽之王”,人们认为它可镇百兽。由于东汉开始,历代帝王陵墓石兽中均沿用石狮子护陵,用以避邪镇墓。狮子还常成为菩萨的坐骑和寺庙的建筑装饰。狮子的形象被融入中国文化中,成为最具民族特色和民间色彩的典型艺术形象,深受百姓的喜爱。广泛用于石牌坊、桥梁、望柱、建筑小品、门枕石、拴马桩等雕刻上。
运用于建筑中的民间石雕艺术之三的拴马桩。明末至近代农村的石雕工艺品。在农村宅院用来拴马、牛等牲口的一种石雕桩。拴马桩的材料多为青灰石、黑青石。石桩分为桩头、桩颈、桩根三部分,其重点在桩头圆雕。雕刻题材丰富,有人物、动物、神话故事人物等,其中以石猴、人与动物等造型居多。多应用圆雕、浮雕与线刻相结合的手法对石桩各部位进行装饰。圆雕造型浑厚、稚拙、粗犷,富有浓郁的地方色彩与生活情趣。
运用于建筑中的民间石雕艺术之四的门枕石。也叫抱鼓石或门墩,是一种石材做成的极具结构功能和艺术欣赏价值的建筑构件,位于大门的门轴下。主要功能为承托大门起转动门轴的作用。门枕石突出门外的部分称为门鼓石、门墩,是装饰的重点。做成圆形的称为圆门鼓,做成方形的称为方门鼓。门墩的文化内涵主要表现在:传统文化、佛家文化和道家文化三个方面。门墩上的“狮子绣球”“五福捧寿”“九世(狮)同居”“白猿偷桃”“三羊开泰”“刘海戏金蟾”“麟吐玉书”“岁寒三友”“暗八仙”等图案,内容丰富,多姿多彩。我国各地民居的门枕石类型繁多,风格迥异
作为中国雕刻艺术中的石雕艺术,前人给我们留下了不可多得的宝贵文化艺术遗产,我们不仅要好好借鉴和传承优秀的民间石雕艺术的精髓,更要在传统的基础上提高并创新出为我们人类造福的建筑雕刻艺术,使其更好地为我所用。
一、石雕的源流
石雕是以青石、沙石、花岗石、大理石等为材料的雕刻艺术品。东汉以来,佛教传人中国,由于佛教艺术的盛行,而使宗教石雕得到较快的发展,如云冈石窟、龙门石窟及莫高窟的石雕造像代表了这个时期石雕艺术的巅峰水平。这些石雕不追求自然形体的逼真摹写,而是重视结构形式的韵律,力图通过动物的跃动瞬间以及内在结构来表现动物旺盛的生命力,达到形神兼备、静中欲动的艺术效果。
中国古代石雕艺术相对集中于历代石窟造像与陵墓石雕作品中。保存至今的六朝、唐、宋时期的石窟造像与陵墓石雕为数众多,为我们探求石雕艺术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宋、元以后,石雕艺术向世俗化、多元化方向发展。民间石雕、工艺石雕、建筑石雕逐渐成为石雕艺术的主流。明清时期石雕艺术除广泛用于建筑石雕以外,小型佛像、陈设小品、印纽等观赏性作品极为流行,石雕题材形式多样,技艺精湛,达到了很高的藝术造诣。
二、民间石雕的题材范围及运用
民间石雕的题材内容,以写实性人物、动物、花鸟居多。大致有三个方面。
1.吉祥图案。“吉祥”自古就是福寿喜庆的祝吉之词,也是国人孜孜以求的人生理想。依照世俗的观念,人生的最高理想是加官晋爵、子孙满堂、富贵永年。因此,吉祥的内容是多福、添子、增寿。还有如“吉庆有余”“龙凤呈祥”“松鹤延年”“一路连科”“狮子绣球”“福”“寿”等,都是人们祈盼吉祥的重要内容。
2.戏曲人物、古代英雄、神话传说以及日常生活,如“渔樵耕读”“杨家将”等。
3.避邪纳福的吉祥物与祥瑞的动物。如狮子、麒麟、凤凰、大象、鹿、仙鹤、蝙蝠及十二生肖等。
近代民间石雕广泛运用于建筑的诸多部位上,如民间建筑的梁枋、廊心墙、台基、栏杆、门狮、柱础、门枕石以及桥梁、石牌坊、石碑、镇庄兽、拴马桩以及陵墓雕刻等。其中典型的民间石雕,如石牌坊、石狮子、拴马桩、门枕石、石桥、柱础等。都具有浓郁的民族民间特色。
民间工艺是民间艺术中的一枝奇葩,而民间石雕运用在建筑装饰中,尤其是用于明清时期的建筑石雕装饰,因其有逐渐消失的趋势而更显弥足珍贵。
运用于建筑中的民间石雕艺术有石牌坊、石狮子、拴马桩、门枕石等。
牌楼即牌坊,是我国一种古老的建筑形式。牌坊直接渊源于汉唐时期的里坊门、其形制与古老的衡门、乌头门和棂星门有关。明朝中期,坊门的结构渐趋繁杂,形制也越来越高大,逐步演变成牌坊。牌坊以“一间两柱”为基本形式,即竖立的两柱间横接一至两根额枋,上下两根额枋之间镶牌或透雕的花板;柱要深埋,还要箍“夹杆石”以求稳定。大型的牌坊可横向展开成“三间四柱…五间六柱”等。牌坊的形制相当自由,甚至可以使用一般民间建筑禁忌的斗拱,屋顶由斗拱承托形成楼檐。牌坊的斗拱、额枋、夹杆石和屋顶都是重点装饰的部位。
运用于建筑中的民间石雕艺术之二的石狮子。传说佛祖释迦牟尼诞生时,一手指天,一手指地,作狮子吼:“天上天下,唯我独尊。”从此狮子被逐渐神话,人们认为它能避邪护法,而成为佛法威力的象征。狮子又被称为“百兽之王”,人们认为它可镇百兽。由于东汉开始,历代帝王陵墓石兽中均沿用石狮子护陵,用以避邪镇墓。狮子还常成为菩萨的坐骑和寺庙的建筑装饰。狮子的形象被融入中国文化中,成为最具民族特色和民间色彩的典型艺术形象,深受百姓的喜爱。广泛用于石牌坊、桥梁、望柱、建筑小品、门枕石、拴马桩等雕刻上。
运用于建筑中的民间石雕艺术之三的拴马桩。明末至近代农村的石雕工艺品。在农村宅院用来拴马、牛等牲口的一种石雕桩。拴马桩的材料多为青灰石、黑青石。石桩分为桩头、桩颈、桩根三部分,其重点在桩头圆雕。雕刻题材丰富,有人物、动物、神话故事人物等,其中以石猴、人与动物等造型居多。多应用圆雕、浮雕与线刻相结合的手法对石桩各部位进行装饰。圆雕造型浑厚、稚拙、粗犷,富有浓郁的地方色彩与生活情趣。
运用于建筑中的民间石雕艺术之四的门枕石。也叫抱鼓石或门墩,是一种石材做成的极具结构功能和艺术欣赏价值的建筑构件,位于大门的门轴下。主要功能为承托大门起转动门轴的作用。门枕石突出门外的部分称为门鼓石、门墩,是装饰的重点。做成圆形的称为圆门鼓,做成方形的称为方门鼓。门墩的文化内涵主要表现在:传统文化、佛家文化和道家文化三个方面。门墩上的“狮子绣球”“五福捧寿”“九世(狮)同居”“白猿偷桃”“三羊开泰”“刘海戏金蟾”“麟吐玉书”“岁寒三友”“暗八仙”等图案,内容丰富,多姿多彩。我国各地民居的门枕石类型繁多,风格迥异
作为中国雕刻艺术中的石雕艺术,前人给我们留下了不可多得的宝贵文化艺术遗产,我们不仅要好好借鉴和传承优秀的民间石雕艺术的精髓,更要在传统的基础上提高并创新出为我们人类造福的建筑雕刻艺术,使其更好地为我所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