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网络给人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改变着当代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思维方式,影响着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机遇和挑战。我们应当分析这种机遇和挑战,探寻新的对策,切实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关键词]网络 高校 思想政治教育
[作者简介]惠保德(1966- ),男,郑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副教授,主要从事高校德育教学和研究工作。(河南 郑州 450054)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8)15-0103-02
网络的迅猛发展,使人类社会正经历着一场意义深远的革命。网络正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人们的学习、工作、生活、交往与思维方式,并深刻地影响着当今世界和未来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教育与科技变革的进程。高等院校处于网络发展的前沿,随着校园网络技术教育的发展与普及,以大学生为主体的上网一族规模日趋壮大,网络对他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思维方式、行为模式、个性心理等都产生着十分广泛和深刻的影响,也给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许多值得深思的问题。为此,研究网络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产生的影响及采取何种对策以适应其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一、网络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
网络作为一种在现代条件下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新手段,为思想政治教育既带来了教育手段的现代化,也带来了教育观念和内容的现代化,从这个意义上讲,网络给当今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难得的新机遇。
1.网络使思想政治教育具有迅捷性。巨大的速度优势,是信息网络最重要的特征。方便快捷的网络,使高校师生不光可按传统方式在规定时间内到规定的场所接受教育,还可以在任何一个设有终端的地方随意获取所需的知识,或有针对性地进行咨询,并及时反馈意见,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进一步深化。同时,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能对其他媒体的信息进行整合,并通过数字化处理后移植到网络上,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大众传媒的结合与互补,从而使受教育者更加方便、快捷、全面地获取信息。
2.网络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具形象性。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接受外来信息的83%是通过视觉感官实现的。而网络信息因具有图文并茂、声色俱全等特点,更易为人们接受。加之“多媒体”教学的感官刺激功能,可以创造一种轻松、愉悦的受教育情景,使大学生犹如身临其境,感知的信息更为深刻、全面,其效果是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所无法比拟的。
3.网络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具针对性。网络的隐匿性可使学生在没有思想负担的前提下,敞开心扉,毫无保留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发表个人的意见和建议,从而使教育者可以更真实地了解到学生的思想动态,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具有针对性。
4.网络使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互动性。网络的交互性沟通,将吸引人由传统的被动式接受“灌输”教育方式变为主动参与思想交流的方式。在这个不论地位、身份、年龄,人人一律平等的网络中,可以实现把人际心理缩到最短的目标,使各种观点和情感交流更具有直接性、真实性。
5.网络使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广泛性。一是由于网络没有地理上的界限,使交互式远程教育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广阔的传播途径。高校“围墙”的概念将逐步消失,不同地点的高校学生,既可通过网络共享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又可在网上自由地向老师咨询思想问题,与其他同学开展思想交流与讨论。二是网络使学校与家庭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连为一体。通过网络,家长可随时查询学生在学校的政治思想、学习生活等状况,学校也可随时与家长保持联系。因此,网络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空间变得更为广阔、更为开放。
二、网络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1.网络加剧了大学生进行政治信仰、道德标准和价值观念选择的复杂性。网络信息的全球化,使人们在网上交换信息的过程中,不同国家之间的思想观念、文化传统、宗教信仰、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冲突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大量西方国家的价值观念、意识形态和生活方式等内容不断涌入。大学阶段恰恰是青年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网络发展而形成的思想、道德、价值观念,文化意识形态的融合、渗透与冲突,对大学生的影响都极为明显。
2.信息污染腐蚀着大学生的思想和意志,影响学生的是非判断和行为选择。网络是一个信息宝库,同时也是信息的垃圾场。网络中充斥着不健康甚至反动的东西,网络犯罪的手段也多种多样,如金融诈骗、非法窃取机密情报、散布谣言和恶意诽谤等。特别是一些西方反动势力利用网络攻击社会主义制度,误导一些缺乏鉴别力的学生,影响了大学生的是非判断和行为选择。
3.网络的虚拟和现实之间的矛盾容易导致青年学生的人际交往障碍和道德弱化。一方面,网络中的主体行为往往在“虚拟实在”情形下进行,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不是面对面的,而是间接的,长期如此,必然会影响甚至改变人的生活方式,产生新的人际障碍,使人产生孤独、苦闷、焦虑、压抑,甚至出现消沉、精神不振等情绪。另一方面,网络使人可以匿名存在,隐藏真实身份,在匿名发布消息时,削弱了发布者的责任感和受到惩戒的担心,因而会诱发一些人的破坏欲望。青年人,特别是一些缺乏自控力的青年大学生,或出于无聊,或证明自己的存在能量,或为了发泄心中的愤懑,往往会做出一些出轨的网络行为,如发布虚假信息、造谣中伤,甚至攻击网站等。“网络社会”的隐匿性,使得外界不易对其进行有效的监督,传统社会道德规范的约束力在网上相对减弱,这种影响一旦反馈到现实生活中,容易使学生不自觉地放松自我的道德约束。
4.沉迷上网和网恋成瘾不利于大学生的学习和身心健康。网络的发展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新的活动天地,部分自控力差的学生整日沉迷于上网、聊天、游戏之中,长期如此,会导致他们无心向学,对学校的集体活动漠不关心。更为严重的是,一些青年学生网恋成瘾,迷恋“虚无的恋情”,有的甚至上当受骗或欺骗他人,这一切都对大学生的学习和身心健康产生了不良的影响。
三、探索网络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的新途径
使用网络无疑已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面对网络给我们带来的机遇和挑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应当积极寻找对策,充分发挥网络的优势,扬长避短,开辟教育工作的新天地。
1.建立具有正确政治导向的网站,积极拓展网上思想政治教育阵地。要建立具有正确政治导向的网站,当前,尤其要注重对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宣传教育,确保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有一个正确的舆论导向。要引导青年大学生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要围绕一些重大的思想政治问题,旗帜鲜明地宣传和发表评论,进行积极的引导,对错误言论、思潮要敢于批评。在网站上,不仅要坚持有党、团组织的声音,还要通过“两课”教育、人生修养、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等内容进行专题宣传教育,增强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尽快建立网络监控机制,强化网络社会的安全管理。“网络社会”提供给人们的极大自由,已超出了现有社会道德和法律水准所能适应的范围。由此,高校必须尽快建立网络行为监控机制,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有关规章制度,规范网络运行,加强对局域网、校园网的管理,加强对免费个人主页及其链接的审查,落实实名登记制。对涉及政治、军事、民族、外交和易引发社会争议的焦点问题要及时进行审查;对违反四项基本原则和上级管理部门明确禁止的内容要尽快清理;对发表违规文章和散布不良信息的人要予以警告,严重的要坚决追究其法律责任;在敏感时期要加强监控,以抵御境外敌对势力的信息攻击,维护校园的政治稳定;对上网学生要加强管理,建立信息反馈渠道,若发现有违反网上道德与法规的情况,要严格处理,绝不姑息。要将教育和管理结合起来、自律与他律结合起来,通过各种形式,增强学生上网的法制意识、责任意识、政治意识、自律意识和安全意识,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和高尚情操。
3.充分利用网络优势,对思想政治工作的传统方法与手段进行改革和创新。高校网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可利用网络的独特优势,对包括文字、声音、数据、图画等形式的思想政治信息进行优化整合,达到对大学生的思想、行为进行感知、教育、激励、调控的目的。一是要利用网络信息具有可复制性、共享性、实时传输性的特点,使社会上政治教育的成功典范、专家辅导、电视教育片可以共同进入网络课堂,并借助“多媒体”教学的刺激功能,使受教育者感知的信息更为深刻、全面,提高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传播与利用率。二是要利用网络能对其他媒体的信息进行整合,并通过数字化处理后移植到网上的功能,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大众传媒的结合与互补,从而拓宽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信息沟通来源,并通过对大众传媒的理性分析,提高受教育者对各种纷繁复杂而又变幻莫测的信息的分析能力,大大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辐射力、吸引力、感染力。三是要利用网络的广泛性和便捷性,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方法,使受教育者能依据自身的实际情况,不受时间、地域限制,随时受教育,并可以有针对性地向有关网站进行咨询,或及时反馈意见。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这种双向交流,也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进一步深入。
4.完善高校网络建设,增强网络服务功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要取得实效,关键在于吸引大学生的关注,这就要求必须增强网络的服务功能,将教育与服务融为一体。一是要将学生管理工作信息、学生生活信息和学校重大活动内容上网公布,便于学生了解学校教育整改的措施和要求,自觉规范自己的言行;同时也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校的改革和建设,共同促进学校的发展。二是要开展网上心理咨询,利用网络隐蔽性的特点,对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心理疏导,排除其心理障碍,缓解学生心理压力和各种思想矛盾。三是要开设网上毕业生就业服务系统,一方面,要便于用人单位更全面、方便地了解毕业生的具体情况和择业意向,更重要的是,要增加就业信息公布渠道,提高信息的公开性和实效性,为学生的择业、就业提供帮助。
5.建设一支既懂思想政治教育艺术又懂网络技术的新型政工干部队伍。无论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指导思想的确立、贯彻还是信息系统的建立、维护、改进,都离不开一支既有过硬政治思想水平和觉悟,又具备较高的网络管理才能和信息时代思维方式的工作队伍。要建立这样一支队伍,首先,要培养思想政治教师具有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道德观和自觉维护这种价值观、道德观的责任感;其次,要使他们熟练掌握网络知识和技能,使网络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工具;同时,还应培养他们具备敏锐的思维和快速反应能力,能迅速、准确抓住问题的关键,有的放矢地开展工作。更重要的是,要培养教师具有强烈的开拓创新精神,不断克服困难,勇于探索、实践,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化进程,开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张瑜.努力探索德育的有效性[J].中国高等教育,2000(18).
[2]魏爱棠,郭锦星.“网络社会”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负面影响及其教育对策[J].理论与改革,2000(3).
[3]徐建军.信息化对大学德育的影响及对策[J].有色金属高教研究,1999(4).
[4]李元,饶兰兰.信息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J].教育与职业,2008(2).
[5]张俊琴,龚俊松,唐天奎.网络环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浅析[J].江苏高教,2008(1).
[关键词]网络 高校 思想政治教育
[作者简介]惠保德(1966- ),男,郑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副教授,主要从事高校德育教学和研究工作。(河南 郑州 450054)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8)15-0103-02
网络的迅猛发展,使人类社会正经历着一场意义深远的革命。网络正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人们的学习、工作、生活、交往与思维方式,并深刻地影响着当今世界和未来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教育与科技变革的进程。高等院校处于网络发展的前沿,随着校园网络技术教育的发展与普及,以大学生为主体的上网一族规模日趋壮大,网络对他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思维方式、行为模式、个性心理等都产生着十分广泛和深刻的影响,也给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许多值得深思的问题。为此,研究网络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产生的影响及采取何种对策以适应其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一、网络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
网络作为一种在现代条件下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新手段,为思想政治教育既带来了教育手段的现代化,也带来了教育观念和内容的现代化,从这个意义上讲,网络给当今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难得的新机遇。
1.网络使思想政治教育具有迅捷性。巨大的速度优势,是信息网络最重要的特征。方便快捷的网络,使高校师生不光可按传统方式在规定时间内到规定的场所接受教育,还可以在任何一个设有终端的地方随意获取所需的知识,或有针对性地进行咨询,并及时反馈意见,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进一步深化。同时,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能对其他媒体的信息进行整合,并通过数字化处理后移植到网络上,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大众传媒的结合与互补,从而使受教育者更加方便、快捷、全面地获取信息。
2.网络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具形象性。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接受外来信息的83%是通过视觉感官实现的。而网络信息因具有图文并茂、声色俱全等特点,更易为人们接受。加之“多媒体”教学的感官刺激功能,可以创造一种轻松、愉悦的受教育情景,使大学生犹如身临其境,感知的信息更为深刻、全面,其效果是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所无法比拟的。
3.网络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具针对性。网络的隐匿性可使学生在没有思想负担的前提下,敞开心扉,毫无保留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发表个人的意见和建议,从而使教育者可以更真实地了解到学生的思想动态,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具有针对性。
4.网络使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互动性。网络的交互性沟通,将吸引人由传统的被动式接受“灌输”教育方式变为主动参与思想交流的方式。在这个不论地位、身份、年龄,人人一律平等的网络中,可以实现把人际心理缩到最短的目标,使各种观点和情感交流更具有直接性、真实性。
5.网络使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广泛性。一是由于网络没有地理上的界限,使交互式远程教育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广阔的传播途径。高校“围墙”的概念将逐步消失,不同地点的高校学生,既可通过网络共享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又可在网上自由地向老师咨询思想问题,与其他同学开展思想交流与讨论。二是网络使学校与家庭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连为一体。通过网络,家长可随时查询学生在学校的政治思想、学习生活等状况,学校也可随时与家长保持联系。因此,网络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空间变得更为广阔、更为开放。
二、网络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1.网络加剧了大学生进行政治信仰、道德标准和价值观念选择的复杂性。网络信息的全球化,使人们在网上交换信息的过程中,不同国家之间的思想观念、文化传统、宗教信仰、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冲突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大量西方国家的价值观念、意识形态和生活方式等内容不断涌入。大学阶段恰恰是青年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网络发展而形成的思想、道德、价值观念,文化意识形态的融合、渗透与冲突,对大学生的影响都极为明显。
2.信息污染腐蚀着大学生的思想和意志,影响学生的是非判断和行为选择。网络是一个信息宝库,同时也是信息的垃圾场。网络中充斥着不健康甚至反动的东西,网络犯罪的手段也多种多样,如金融诈骗、非法窃取机密情报、散布谣言和恶意诽谤等。特别是一些西方反动势力利用网络攻击社会主义制度,误导一些缺乏鉴别力的学生,影响了大学生的是非判断和行为选择。
3.网络的虚拟和现实之间的矛盾容易导致青年学生的人际交往障碍和道德弱化。一方面,网络中的主体行为往往在“虚拟实在”情形下进行,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不是面对面的,而是间接的,长期如此,必然会影响甚至改变人的生活方式,产生新的人际障碍,使人产生孤独、苦闷、焦虑、压抑,甚至出现消沉、精神不振等情绪。另一方面,网络使人可以匿名存在,隐藏真实身份,在匿名发布消息时,削弱了发布者的责任感和受到惩戒的担心,因而会诱发一些人的破坏欲望。青年人,特别是一些缺乏自控力的青年大学生,或出于无聊,或证明自己的存在能量,或为了发泄心中的愤懑,往往会做出一些出轨的网络行为,如发布虚假信息、造谣中伤,甚至攻击网站等。“网络社会”的隐匿性,使得外界不易对其进行有效的监督,传统社会道德规范的约束力在网上相对减弱,这种影响一旦反馈到现实生活中,容易使学生不自觉地放松自我的道德约束。
4.沉迷上网和网恋成瘾不利于大学生的学习和身心健康。网络的发展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新的活动天地,部分自控力差的学生整日沉迷于上网、聊天、游戏之中,长期如此,会导致他们无心向学,对学校的集体活动漠不关心。更为严重的是,一些青年学生网恋成瘾,迷恋“虚无的恋情”,有的甚至上当受骗或欺骗他人,这一切都对大学生的学习和身心健康产生了不良的影响。
三、探索网络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的新途径
使用网络无疑已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面对网络给我们带来的机遇和挑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应当积极寻找对策,充分发挥网络的优势,扬长避短,开辟教育工作的新天地。
1.建立具有正确政治导向的网站,积极拓展网上思想政治教育阵地。要建立具有正确政治导向的网站,当前,尤其要注重对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宣传教育,确保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有一个正确的舆论导向。要引导青年大学生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要围绕一些重大的思想政治问题,旗帜鲜明地宣传和发表评论,进行积极的引导,对错误言论、思潮要敢于批评。在网站上,不仅要坚持有党、团组织的声音,还要通过“两课”教育、人生修养、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等内容进行专题宣传教育,增强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尽快建立网络监控机制,强化网络社会的安全管理。“网络社会”提供给人们的极大自由,已超出了现有社会道德和法律水准所能适应的范围。由此,高校必须尽快建立网络行为监控机制,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有关规章制度,规范网络运行,加强对局域网、校园网的管理,加强对免费个人主页及其链接的审查,落实实名登记制。对涉及政治、军事、民族、外交和易引发社会争议的焦点问题要及时进行审查;对违反四项基本原则和上级管理部门明确禁止的内容要尽快清理;对发表违规文章和散布不良信息的人要予以警告,严重的要坚决追究其法律责任;在敏感时期要加强监控,以抵御境外敌对势力的信息攻击,维护校园的政治稳定;对上网学生要加强管理,建立信息反馈渠道,若发现有违反网上道德与法规的情况,要严格处理,绝不姑息。要将教育和管理结合起来、自律与他律结合起来,通过各种形式,增强学生上网的法制意识、责任意识、政治意识、自律意识和安全意识,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和高尚情操。
3.充分利用网络优势,对思想政治工作的传统方法与手段进行改革和创新。高校网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可利用网络的独特优势,对包括文字、声音、数据、图画等形式的思想政治信息进行优化整合,达到对大学生的思想、行为进行感知、教育、激励、调控的目的。一是要利用网络信息具有可复制性、共享性、实时传输性的特点,使社会上政治教育的成功典范、专家辅导、电视教育片可以共同进入网络课堂,并借助“多媒体”教学的刺激功能,使受教育者感知的信息更为深刻、全面,提高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传播与利用率。二是要利用网络能对其他媒体的信息进行整合,并通过数字化处理后移植到网上的功能,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大众传媒的结合与互补,从而拓宽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信息沟通来源,并通过对大众传媒的理性分析,提高受教育者对各种纷繁复杂而又变幻莫测的信息的分析能力,大大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辐射力、吸引力、感染力。三是要利用网络的广泛性和便捷性,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方法,使受教育者能依据自身的实际情况,不受时间、地域限制,随时受教育,并可以有针对性地向有关网站进行咨询,或及时反馈意见。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这种双向交流,也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进一步深入。
4.完善高校网络建设,增强网络服务功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要取得实效,关键在于吸引大学生的关注,这就要求必须增强网络的服务功能,将教育与服务融为一体。一是要将学生管理工作信息、学生生活信息和学校重大活动内容上网公布,便于学生了解学校教育整改的措施和要求,自觉规范自己的言行;同时也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校的改革和建设,共同促进学校的发展。二是要开展网上心理咨询,利用网络隐蔽性的特点,对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心理疏导,排除其心理障碍,缓解学生心理压力和各种思想矛盾。三是要开设网上毕业生就业服务系统,一方面,要便于用人单位更全面、方便地了解毕业生的具体情况和择业意向,更重要的是,要增加就业信息公布渠道,提高信息的公开性和实效性,为学生的择业、就业提供帮助。
5.建设一支既懂思想政治教育艺术又懂网络技术的新型政工干部队伍。无论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指导思想的确立、贯彻还是信息系统的建立、维护、改进,都离不开一支既有过硬政治思想水平和觉悟,又具备较高的网络管理才能和信息时代思维方式的工作队伍。要建立这样一支队伍,首先,要培养思想政治教师具有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道德观和自觉维护这种价值观、道德观的责任感;其次,要使他们熟练掌握网络知识和技能,使网络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工具;同时,还应培养他们具备敏锐的思维和快速反应能力,能迅速、准确抓住问题的关键,有的放矢地开展工作。更重要的是,要培养教师具有强烈的开拓创新精神,不断克服困难,勇于探索、实践,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化进程,开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张瑜.努力探索德育的有效性[J].中国高等教育,2000(18).
[2]魏爱棠,郭锦星.“网络社会”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负面影响及其教育对策[J].理论与改革,2000(3).
[3]徐建军.信息化对大学德育的影响及对策[J].有色金属高教研究,1999(4).
[4]李元,饶兰兰.信息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J].教育与职业,2008(2).
[5]张俊琴,龚俊松,唐天奎.网络环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浅析[J].江苏高教,2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