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传奇的延安窑洞

来源 :源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ngjianfei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窑洞,是陕北黄土高原上特有的民居形式。自古以来,陕北人就以得天独厚的黄土和丰富的沙石建造窑洞,祖辈在窑洞安居乐业。如今,陕北虽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然而,窑洞仍然是人们主要的居住形式。
  70多年前,毛泽东曾在南方游击多年,没有找到坚固根据地。后来,长征到陕北,住进延安窑洞,从此,小小窑洞与中国革命前途命运紧密相连。中国工农红军迂回在连绵纵横的黄土高原,得到掩护、得到补充、得到营养,成功了革命,孕育了延安精神,中国革命也从此走进了一个崭新的时代。毛泽东曾说:“在陕北,我和周恩来、任弼时同志在两个窑洞指挥了全国的战争。”
  在延安众多的窑洞中,最引人关注的是当年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等老一辈革命家居住过的窑洞。走进糊着白纸窗花、门窗斑驳的窑洞里,映入眼帘的却是如此一辙的陈设:破旧的木桌、木椅、木沙发、木床,木桌上还摆放着一盏小小的油灯。这里,说雅一点称作窑洞,说俗一点叫泥洞或土洞,地上是泥土,洞墙是泥土,洞顶还是泥土。窑洞内有一个隧道式小门相通,这些窑洞都是卧室兼办公、接待多种用途。很难想象,老一辈革命家就是居住在这样的环境里。然而,置身其间,你一定会感受到这窑洞无穷的魅力,艰苦、浪漫、温馨的气氛扑面而来。尽管窑洞生活艰苦,但毛泽东等革命前辈始终保持着高昂的革命斗志和革命乐观精神。老区的老乡介绍:有一次,国民党进攻延安的炮弹落在了毛泽东居住的窑洞前面,把地面炸了一个大坑,飞起的弹片还把附近的一棵大树的树皮都炸掉很多,毛泽东依然坐在窑洞里批阅文件。警卫员从外面拣回两块弹片递给毛泽东看,并焦急地劝他赶快撤离延安。可是,毛泽东接过弹片,在手上掂了掂,轻轻地敲着说:“嗬,真是块好钢呀,还可以打两把菜刀嘛!”当敌人逼近了延安,周恩来焦急地再次请毛泽东动身时,毛泽东却一身轻松地说:“好吧。现在还有点时间,咱们吃了饭再走。”这就是毛泽东,泰山崩顶眼不眨!就在这窑洞,一次次重大决策、一个个战略部署、一场场革命风暴都是在这里形成。在这里,党中央、毛主席运筹帷幄领导和指挥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大生产运动,召开了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窑洞生活、战斗了整整13个春秋。
  无论走进王家坪、杨家岭或是枣园,你都会发现毛泽东的窑洞里,都摆着书柜或书架。不难看出,毛泽东视书如宝,惜书如命,在烽火连天的战争年代,还始终坚持博览群书,阅古批今。除此之外,便是桌上的煤油灯。在杨家岭的窑洞里,有一盏用铁皮制成小小的油灯,表面褐红色的油漆随着岁月的流逝已经脱落,延安时期干部、群众都是点着这种油灯。为了节省灯油,毛泽东非常注意节约用油,每当他凝神思考时,就把灯芯拧进一些,调小灯光,待动手写作时再将灯芯拧高,调大灯光。毛泽东就是在这种条件下,用这种油灯,在这阴暗、潮湿的窑洞里,夜以继日地看书学习,坚持写作。一次,脚下的木炭烧着棉鞋发出焦味他才发觉。《实践论》、《矛盾论》、《论持久战》、《为人民服务》等著名篇章,就是在这种条件下写成的。《毛泽东选集》四卷159篇文章中,就有112篇是在延安窑洞完成的。简朴的窑洞产生了毛泽东思想,微弱的灯光照出了真理的光芒,照亮了中国前进的征程。没有延安窑洞的灯光,哪有祖国的东方红!
  在杨家岭毛泽东居住的窑洞里,挂着一幅毛泽东在窑洞前给120师指战员作报告的画。主席两眼充满必胜的信心,凝视前方,双手掰着指头在数数的姿态,身上穿着一套粗布衣,裤子的双腿上打着两快大大的补钉。这就是当年生活的真实写照,这就是我们的领袖的风范。望着这幅画,激起了人们对革命先辈的无尽的思念,无限的崇敬,更加热爱毛泽东主席艰苦朴素的崇高品质。这,也丝毫没有影响他的光辉形象。
  在枣园周恩来同志窑洞前,摆放的纺线车似乎还在不停转动。它是大生产运动的历史见证。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由于日寇的进攻和国民党的经济封锁,边区物资供应遇到极大困难。于是,党中央号召边区军民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开展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毛泽东、朱德等领导同志在百忙中坚持参加生产劳动,各自都承包了“责任田”,带头种菜、锄草、施肥。当地老农还把朱德同志称为“种菜高手”。1943年秋,周恩来、任弼时同志在军民纺线比赛中还双双获得“纺线能手”称号。
  在那难忘的延安窑洞里,没有等级的差异,没有心灵的樊篱,从领袖到战士、学员人人平等,谁也没有特殊。在这里高级将领和普通士兵促膝谈心,一起对弈,情同手足,亲如一家。
  这,就是充满魅力的延安的窑洞。它是革命的洞,孕育延安精神的洞。然而,窑洞的艰苦生活虽然远离我们,但窑洞精神永不过时,延安精神永放光芒,它将引领和激励全国人民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继续奋斗,再创辉煌!
其他文献
日前,姚明以全新的身份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来京。出发前,“姚委员”接受了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表示,两会记者们要刹一刹“追星风”,“大家不要看到一个有点名气的委员就‘逼提案’,逼出来的提案不会是好提案!”姚明甚至表示,“刘翔那时被你们逼得很惨!”真是难为政协委员了,不过,记者们更为难啊,记者采访要有料啊,为什么委员就不自觉一点写提案,喂点料给记者,非得要人家去逼呢?  笔者当了两届市委员。对于提案,笔者认
期刊
3月6日,茂名市扶贫促进会召开第二届理事会第二次会议。许木咏会长作了工作报告,老领导邓刚、周仲伟、沈芸、陈子璜,市、县(市、区)扶促会理事及有关同志70多人参加了会议。  茂名市扶贫基金已达近4000万元,全部用来购买实业,严格按《章程》运行,做到了万无一失,增值所得全部用于扶贫,惠及民生。2012年使用基金增值收益178.26万元,今年安排190万元,比去年增加10万元。其中:农村青年“升大”奖
期刊
根据省政府《关于推进我省农村低收入住房困难户住房改造建设工作的意见》和肇庆市扶贫有关文件精神,革命老区广宁县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农村贫困户住房改造,在有关省市部门的支持下,困难户住房改造用两年时间提前完成目标任务,为老区群众办了一件大好事、大实事。  今年春节,许多贫困户告别了祖祖辈辈居住的破烂泥砖房,高高兴兴地搬进新楼房里。有一户还在楼门前贴上一副对联:“感党恩扶贫双到惠泽百姓,谢政府老区群众住
期刊
日前,在五华县扶贫开发局的安排下,我跟随梅州市国税局驻五华县双华镇公平村扶贫开发“双到”工作组张国栋组长等人前往该村走访。  公平村,又名雷公坪,位于双华镇东北角的大山嶂中,是五华县革命老苏区双华镇最边远的山村之一,也是双华镇四个省定贫困村之一。通常情况,外人是不会造访那里的,三年前我也是因为下基层采风偶然路过该村,现在还依稀记得:公平村仿佛深藏在山嶂中的一处坪地上,进村的道路陡峭崎岖,十分难走。
期刊
大革命失败时期陆丰地下党组织的两个根据地之一、交通站活动活跃的博美镇溪墘村,近年抢抓机遇发展特色农业经济,助推老区群众致富。  “冬吃萝卜夏吃姜”,无论是酒家还是居家,萝卜都是大家餐桌上不可或缺的美味菜肴。溪墘村地势平坦,土质肥沃疏松,干湿度适中,水质无污染,村民历来有种萝卜的独特“招数”,再加上农业专业种养新技艺,种植出来的萝卜以表皮细薄且光滑亮泽、肉质脆嫩多汁闻名遐迩。  为使特色农业经济快速
期刊
自开展扶贫开发“双到”工作以来,原中央苏区县兴宁市坚持把该项工作作为改变贫困村落后面貌,缩小城乡发展差距的重要举措。三年来,在各级帮扶单位的共同努力下,共投入帮扶资金超过5亿元,其中到户资金1.07亿元,到村资金3.94亿元,帮助贫困村、贫困户发展生产,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农村经济得到持续发展,昔日的贫困村如今都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贫困户也摘掉了“穷帽子”。  贫困户“扶”之后还要“富”  据悉,在
期刊
蛇年春节一过,“用工荒”如约而来,至今这种情况已经持续了八、九年。在这样的背景下,作为教师的我要大声呼吁:全社会都要齐抓共管,想方设法,要严格控制中小学校学生流失,绝不能让未成年学生弥补“用工荒”腾出来的空缺!  对此,中小学校有义不容辞的责任。中小学校应该通过家访、开展有益于身心的课外活动和切合学生实际的素质教育等多种方式方法,留住学生读完九年义务教育。当地党委、政府和村(居)委员会也是“控流”
期刊
阳江市老促会请来本市顶级农业科技专家,连续两天到阳西县上洋镇,深入到四个老区村的千亩西瓜垌,施以援手,为种植专业户诊断西瓜病,指导瓜农科学用药杀菌除毒祛病,抢救大面积已“病入膏肓”的濒危西瓜苗蔓。此举受到当地老区群众热烈欢迎,他们纷纷称:市老促会请来了“田头医生”!  阳西县上洋镇既是阳江市老区大镇,又是粤西著名的西瓜产区。该镇今年西瓜种植出现大面积病虫害,瓜苗大片枯萎。瓜农忧心忡忡,急得如热窝上
期刊
在谢家灭门惨案的当天,实际上有三人幸免遇难。一个是谢的前妻,一个是他们的女儿谢莹,一个是谢的侄女,即大伯的女儿。谢育才的前妻和女儿是被抓住以300大洋卖到外地,女儿到处流浪,被侄女带回家乡孤苦过活。9年后,1937年6月谢育才作为闽西南军政委员会代表与国民党当局谈判。正因为这次公开的谈判,报纸上登载了谢育才出任共方和谈代表的消息,让远在海南的乡亲知道他还尚在世间。海南地下党组织当即派出游击队员梁居
期刊
一个孩子的出生是一个家庭期盼已久、最为高兴的事。然而,这个小男孩1941年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却在国民党的监狱里。当时正在坐牢的共产党员爸爸、妈妈给他起了个名字叫谢继强。  小男孩刚出生就被卷进国共两党博弈中一件重大事件——“南委事件”里,成为“南委事件”中最小的当事人。  1940年10月,中共南方局指示成立了中共南方工作委员会(简称“南委”),统一领导广东、广西、江西、湘南、福建西南、香港等广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