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疫情之下,因为能够避免人员聚集和接触式交易,电商销售模式备受消费者的欢迎。各大电商平台纷纷利用自身零接触、高效率的优势,为农产品打通销售渠道,维持市场供求平衡。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在电商扶贫进行得如火如荼的同时,也有一些问题亟待解决。比如,有的农产品标准化程度不高,品质难以保证;有的小商户往往在供应链、物流配送、售后服务等环节存在短板,数字化运营能力有待提高;还有一些地区仍没有设置电商的配送站点……这些都阻碍了电商扶贫的新发展。
产品质量有待提升
农产品要把好质量关。相对来说,农产品生产组织化、规模化、标准化程度低,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难以在市场上打通并且导致产品滞销,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电商扶贫的效果。
有消费者反映,自己购买的一些水果等,在收到货品后就发现已变质腐烂无法食用,还有一些货品的质量与价格不符,后期的退换货渠道也不畅通。这些问题大大降低了消费者的热情。
每日一淘相关负责人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表示,造成消费扶贫产品存在质量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消费扶贫的产品主要是农产品,而农产品多属生鲜易腐品,保鲜困难、商品寿命短,容易在物流过程中发生损耗。同时,农产品的品质存在差异,即使按照统一标准生产的农产品品质也不尽相同。而且还存在部分地区的农户盲目跟从的问题,即在不是最适合的地区种植以往很受欢迎的农产品,盲目迎合市场,造成产品品质的下降。
“农产品质量问题本质上是生产标准不高的问题,因为教育水平等的差异,导致一些贫困户在农产品全生产流程的认知上存在一些误区,这样农户在种植、养殖、加工、生产等各个环节中难免对产品把控不够严格,因此会出现各种质量问题。”零售电商行业资深专家庄帅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表示。
不仅如此,农药残留超标也备受关注。今年2月,中国蔬菜协会对126家农产品流通企业开展的《农产品流通领域食品安全调查》显示,96%的受访从业者对蔬菜中农药残留超标表示担心,69%担心农产品违规使用添加剂问题。
中粮集团总裁于旭波认为,目前,我国已针对农药、兽药发布多项食品安全标准,但配套的检验方法尚不健全,跟进速度相对较慢。特别是伴随消费者对天然、绿色、营养、健康农产品需求的不断增长,凸显出农产品营养健康标准的相对滞后。此外,生鲜农产品线上线下快捷消费增长的趋势也对农产品冷链标准体系建设提出了进一步要求。
“电商平台要充分赋能贫困地区,助力其加快农产品标准化体系建设,以优质、安全、绿色为导向,支持开展标准化生产示范;推广食用农产品安全控制规范和技术规程,扩大贫困地区特色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覆盖面。”拼多多研究院副院长陈秋表示。
基础设施相对较差
在农产品进城“最初一公里”和外来产品进村“最后一公里”,很多地方的物流只能通达到乡镇层级,而没有真正深入农村腹地。农村地区电商基础设施薄弱的现状制约了电商扶贫的发展,有些地区电商和物流板块严重分割,物流配送体系不健全导致了农产品销售的困局。
每日一淘相关负责人对记者表示,大多数贫困地区受基础设施薄弱,路途遥远、流通成本偏高、市场产销信息不对称等因素制约,存在运不出、卖不掉、价不高等问题,导致销售难、好产品“养在深闺无人识”。虽然贫困地区的交通近年来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是物流成本过高,也导致一些农产品出现卖难。
近年来,西南大学副校长温涛在各地农村调研时发现:山西祁县酥梨的销售收益大多被中间商赚走;江苏武进翠冠梨的销售由于通过电商平台,农户自身获取的收益大幅增加。温涛表示,祁县当时之所以没有借助电商平台销售农产品,主要是因为尚不具备相应的基础设施。
“当前农村地区的互联网普及率为46.2%,全国仍有很多乡村没有电商的配送站点。”温涛表示。
“目前存在的问题是,产业基础设施不配套,特别是标准化、品牌化、质量安全追溯体系不健全,供应链达不到电商的要求。”每日一淘相关负责人对记者表示。
庄帅表示,近年来,电商扶贫发展成效显著,当然也存在一些不足。产、供、销端衔接不畅的现象一定程度上依然存在,比如像产业供应链水平差、物流成本高等。针对这些问题,有关部门应以“提升电子商务进农村”为总抓手,加强农村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包括交通、仓储等领域。电商扶贫更多还是从农业着手,以商品销售为核心,因此畅通城乡双向流通渠道极为重要。
此外,“传统农村流通组织经营方式较陈旧,数字化程度较低,无法高效地满足本地区农村商业数字化发展需求。”庄帅对记者表示,要加大物流仓、分拣车间等电商基本要素投入。
以扶贫资金管理为例,如何高效运作一直是扶贫工作的重中之重。有关部门发布的《扶贫项目资金绩效管理辦法》强调,切实加强财政扶贫项目资金管理,落实资金监管责任,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传统的社会捐赠扶贫资金管理存在两方面难题:一方面,扶贫项目规划不科学不合理,容易导致资金闲置浪费;另一方面,通过线下采购扶贫商品,使得扶贫资金的使用难以公开得到监督。而数字化技术的出现,则为提高扶贫资金管理效率提供了一条崭新路径。
人才队伍仍有缺口
随着电商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使得人才缺乏的短板显得越来越突出。农村电商发展起步较晚、基础设施不完善、薪资待遇不佳等因素,导致农村电子商务人才极其匮乏。
农村电商在策划、设计、营销、运营等各个岗位都有不同程度的人才缺失矛盾存在,尤其是高端复合型人才。同时,由于相关培训教育未能及时跟进,农村电子商务知识结构存在较大断层。 据淘宝发布的人才缺口调查数据显示,24.86%的电商最缺美工,24.29%最缺運营人才,22.6%最缺推广人才,19.77%最缺客服。当电商发展到一定规模时,除了上述岗位紧缺外,运营管理方面的高端人才也日渐紧缺。
电商扶贫当前还处于拓荒阶段,一般的运营操作人员已非常匮乏,遑论电商战略人员或者先进技术(例如大数据领域)的操作人员了。即使有的电商人员具备丰富的理论经验和实战经验,可这些电商人才下乡工作的意愿也普遍不强。
而这并不是没有原因的,业界认为主要由于三大因素:一是当前的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网购市场较为初级化,对电商人才而言缺少吸引力。二是产品层次差,电商从业人员工资低,电商的从业意愿并不强烈。三是农村电商发展持久性不足,电商人员缺乏长期的坚守。所谓的持久性,是指电商扶贫人员在从事市场开拓方面的周期。
比如,当前很多农村青壮年因为农产品市场的严重不振而选择到城市打工,而在农村留守的老人和儿童或者其他群体则不会成为电商试点的助推力,因此表现出发展持久性不足的特点。
“目前,农村中既懂互联网又懂经营管理的人才严重缺乏。”温涛说,“农村地区缺乏通晓互联网尤其是数字经济的从业人员,是制约电商扶贫全面发展的重要瓶颈。”
贵州省铜仁市万山区万山镇电子商务服务中心负责人华茜对此深表认同:“要让互联网知识下山进村,让电商扶贫新模式真正落地山区,增加农民收入,逐步走上产业脱贫致富路。”
品牌辨识度较低
库尔勒香梨、吐鲁番葡萄干、精河枸杞入选中欧地理标志首批保护名录,这是新疆农产品依托地理标志商标独特优势开拓广阔市场的成功实践,充分证明地理标志具有开拓广阔市场的巨大潜力。
地理标志是重要的农产品质量标志,农产品一旦拥有了地理标志,就相当于拥有了输出的“通行证”,其对于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致富以及构建特色产业发展的核心优势具有重要作用。
但对于当前的多数农产品而言,品牌辨识度依然较低。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同类产品之间的内在品质差异不大,产品各个方面高度雷同;二是虽在内在品质上有些差异,但在外观上并不能充分显现。如果不借助仪器,不经过品尝,很难直观分辨出来。如果通过有效的市场运作把那些具有地理标志商标的产品使用好、保护好,提高它们的知名度,必将带活一方经济、富裕一方百姓,为脱贫攻坚、农业转型升级提供有力支撑。
众所周知,自“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县建设”项目开展以来,由于对“产品上行”有要求,推动本地产品尤其是农产品上网成为农村电商运营者的重要工作内容。面对一地散乱的“土货”,最简便的办法就是用一个品牌统领所有的产品,让“土货”秒变“网货”。然而,“一牌多品”虽然解决了从业者的不少“难题”,但却给消费者带来了困惑,也往往导致一地产业发展错失良机。
“有些历史品牌如果有所积淀会好很多,而若单纯从产品品牌着手的话,品牌建设的难度是非常大的。”庄帅认为,电商能起到的作用更多还是在渠道和销售方面,因此,品牌和营销能否碰撞出新火花因平台而异。像淘宝这样的平台,它可能以直播开店等模式,以前端销售为核心去为农户赋能。而像拼多多这样的平台更依赖于后端供应链体系,京东则在仓储配送方面比较强有优势。电商平台应结合自身独特优势在电商扶贫中发挥出各自的作用。
此外,在现实中,个别品牌斥巨资进行宣传推广,在一定区域内打响了品牌的知名度,但因为“品”“牌”不对应,始终难以促成消费者的购买行为,投入产出不成比例。
“农产品的标准化比较难,不容易形成品牌,成群结队的超级单品恰恰是孕育农产品品牌的沃土。”拼多多农业农村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韩东原表示,“通过云端对供需两端同步进行‘归零为整’的智能匹配对接,不仅能够同时造福分散小农和消费者,更可能针对中国‘大国小农’的现状探索出一条可行的独特三农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