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大规模的自我复制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in66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如同村上春树的许多其他小说一样,《刺杀骑士团长》故事在缓慢的叙事节奏中推进,笼罩着哀伤与孤独的情绪,弥漫着疏离时代的氛围。作者在小说立意与历史反思等方面,做了一些突破。然而,从主题、主要人物及性格设定、故事推演方向、虚实结合的主要结构,到语言和叙事方式,无一不是缺乏新意,充满了自我复制的痕迹。
  关键词:立意与历史反思;人物及性格设定;虚实结合的结构;自我复制
  作者简介:杨莹雪,复旦大学硕士,现就职于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研究方向为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27--02
  时隔四年,村上春树推出了长篇小说《刺杀骑士团长》(第一部:显形理念篇;第二部:流变隐喻篇)。很快,由林少华翻译的中文版上市,引起评论界和读者热议。然而,阅读《刺杀骑士团长》,有一种强烈的似曾相识的感觉,如同阅读一部村上春树的许多其他小说的杂糅体。
  一、立意与历史反思
  本书中非常重要的主线,也是小说的书名《刺杀骑士团长》,是一幅在屋顶夹层尘封多年的画作,画的是日本飞鸟时期的人物,而内容是歌剧《唐璜》的场面,由雨田举彦创作。如何发现了这幅画?画家和作家到底想要通过这幅画诉说什么?小说在《第一部:显形理念篇》中吊足了读者的胃口,但又始终没有给出答案,显得扑朔迷离。直到第二部,由这幅画提及雨田具彦死去的弟弟参加过南京大屠杀。隐喻变成明喻,也成了本书出版以后立刻引起热议的最重要的一个话题。这部小说解开了尘封的“二战”往事,表达了村上对历史的反思,在虚实相间的叙事中贯通了历史与现实。
  其实,这样的意图在村上之前的小说中已显端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創作的《奇鸟行状录》中,村上曾借一位日本下级军官的口道出他的反思。[1]甚至在1982年的《寻羊冒险记》中,村上就开始试图接触这一话题。
  在《刺杀骑士团长》中,这样的反思更为深切和彻底。村上在《第二部:流变隐喻篇》中进行了细节描述,总计上千字。“有人说中国人死亡数字是四十万,有人说是十万。可是,四十万人与十万人的区别到底在哪里呢?”“若是附近有机关枪部队,可以令其站成一排砰砰砰集体扫射。但普通步兵部队舍不得子弹(弹药补给往往不及时),所以一般使用刃器。尸体统统抛入扬子江。扬子江有很多鲇鱼,一个接一个把尸体吃掉。”[2]这样的描述冷静客观,却让人触目惊心,纵观日本当代作家,没有一位在作品中表现出村上这样的历史担当。他的描述,带有真诚的忏悔与反思,肩负着责任感。雨田继彦在中国经历的一切,给心灵也带来了重重阴霾,回国以后,他写下了一切,并选择割腕自杀,是为了“挽救自己的人性”。弟弟的去世,以及雨田具彦的亲身经历,直接触发了他创作《刺杀骑士团长》这幅画。从故事的设定和走向来看,这部小说的立意突破了以往村上小说着力于内心世界探寻的主题,试图将其延展到社会历史,书中人物“以死谢罪”,承担起更多的社会职责。尤其是在右翼势力的威压之下,村上春树仍然坚持发自初心的创作,确实保持着“文人的道德和良知”[3]。
  二、人物及性格设定
  《刺杀骑士团长》故事情节非常简单,写了一位独身男子,从失去妻子到重新和妻子生活在一起期间的经历。主人公“我”是一名职业肖像画师,妻子出轨之后借住在朋友父亲(画家雨田具彦)的旧居兼画室,过着“孤独而静谧”的生活。故事在他发现《刺杀骑士团长》这幅奇异的画作之后进一步展开。
  主人公与其他村上小说中的主人公的人物设定和性格有着很大的重合性:与时代的疏离,性格内向、被动,又自有一套独处的哲学,生活习惯固守着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行为准则:听老唱片,不用手机,不收发电子邮件,爱喝酒,吃简单的三明治或意面。连“离婚”这个情境设定,读者都可谓看腻了(30岁左右离婚的男子多次出现在村上的长篇小说中,如《舞!舞!舞!》《奇鸟形状录》《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等)。可以说,村上以往小说中的任何一个主人公都可以毫无违和感地来这部作品客串。
  另一个重要的人物免色涉,富裕而神秘的人物设定类似于菲茨杰拉德笔下的盖茨比。“我”在阳台上眺望对面山顶上的豪宅,并猜测:“到底什么人住在那房子里呢?……大体可以肯定,他是在那潇洒的玻璃墙公馆里过着优雅而自由的生活。”[4]像极了《了不起的盖茨比》的开头。当然,两者的性格大相径庭:免色涉一个人孤独地居住在大宅之中,而盖茨比却是夜夜笙歌大宴宾客。然而,两个人物身上萦绕着同样的落寞与哀伤,因为他们“完美”的生活表象下,都藏着可望不可即的“灯塔”。
  小说中的其他人物也都远离现实,一直生活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就连十三岁的秋川真理惠也几乎不用手机——她带着手机但很少打开,形同摆设。少女也是村上小说中的典型形象,例如《舞!舞!舞!》的“雪”,以及《奇鸟行状录》的笠原May。将她们放在一起,模糊了面孔。
  三、虚实结合的结构
  神秘的无面人、《刺杀骑士团长的》日本画、早逝的妹妹、免色涉的秘密、南京大屠杀、骑士团长,种种现实、历史、超现实的线索编织在一起,隐喻和象征纵横交错,成为叙事迷宫,如同一曲结构复杂的复调交响曲。
  骑士团长自称idea(隐喻事物的原型),从画上走了下来,介入“我”的生活。这个情节设定超乎常理,让读者称奇。在故事的结尾处,他发挥了关键性作用。“我”在为免色涉创作肖像画时看到了潜藏在他意识深处的暴力性。免色涉引导麻理惠偷偷跑进他家里探查真相,并在秘密房间的衣柜里度过三天。“我”知道麻理惠面临危险,根据骑士团长的指引,来到雨田具彦的病床前,“再现”杀死骑士团长这一行为,成功脱离了危险区域。借助骑士团长这一隐喻所提供的关联性,“我”与麻理惠的境遇在合二为一。
  而村上的小说中,这却是惯用手段——虚实结合是典型特点——《寻羊冒险家》中的羊博士先生,《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中的影子,《舞!舞!舞!》中的羊男、《1Q84》中的Q年代等。村上春树试图打破真实与虚幻的界限,在两个世界之间穿行。作品流露出一种漂浮感和独特性,其意象的多元化留下了庞大的言说和阐释的空间。   四、自我复制
  长久以来,村上春树的小说以一种执著的态度默默寻找着属于自己的人生意义和社会整体应有的价值取向。[5]《刺杀骑士团长》的主题依然围绕这这一主题,“我”通过一幅画,寻找关于历史和现实的出口。
  這部小说的语言和叙事方式也非常“村上”,具有典型性。当然,阅读中文版,很大程度还取决于译者林少华。整部小说字里行间中弥散着“懒洋洋”“打不起精神来”“节奏缓慢”的村上格调。“恍若一场短梦。但我清楚知道这不是梦。倘若是梦,我生存的这个世界本身就该整个化为一场梦。”[6] “到底缺什么呢?我无法准确锁定那个什么。但最后若让我直言不讳的话,这些是纵使没有也别无所谓的画。即便就这样永远消失在哪里,也不至于有人感到不便。说法或许过于残酷,但千真万确。”[7]……村上春树一直以别具艺术特色的语言风格赢得无数读者的喜爱,而这部新作却显得过分絮叨,以至于许多读者都失去了读下去的兴趣。
  综上所述,这部长达上千页的作品,从主要人物及性格设定、故事发展、虚实结合的结构,到语言和叙事方式和节奏,无一不充满了自我复制的痕迹。像是一部村上春树之前所有作品的大杂烩、大集合、大融合,许多在“村上”小说中曾经出现过的情节和明显带有“村上”特色的元素庞杂地揉捏在一起。这也许可以看作一位成熟小说家的个人风格,中文译者林少华先生将之称为“旧的砖块,新的墙壁”[8]。也有人称之为“问题冒险大回归。村上元素大汇集,村上总决算。”[9]然而,无论从阅读体验来讲,还是从艺术创作来看,《刺杀骑士团长》都未免过于老调重弹,让人遗憾。回望村上早期的作品,这是村上创作小说以来明显露出衰退的迹象。
  注释:
  [1]村上春树,林少华译,《奇鸟形状录》,上海译文出版社,2014年。
  [2]村上春树,林少华译,《刺杀骑士团长》第二部:流变隐喻篇,上海译文出版社,2018年。
  [3]雒鹤飞,向有良知的日本文学巨匠致敬——村上春树《刺杀骑士团长》带给我们什么,《文存阅刊》,2018年2期。
  [4]村上春树,林少华译,《刺杀骑士团长》第一部:显形理念篇,上海译文出版社,2018年,第60页。
  [5]刘海英,关醒,解读村上春树的“寻找”意识,《日本研究》,2010年4期。
  [6]村上春树,林少华译,《刺杀骑士团长》,上海译文出版社,2018年,引言第3页。
  [7]村上春树,林少华译,《刺杀骑士团长》第一部:显形理念篇,上海译文出版社,2018年,第55页。
  [8]林少华《刺杀骑士团长:旧的砖块,新的墙壁》,文学自由谈,2017年3期。
  [9]鸿巢友季子,《刺杀骑士团长》推介语,上海译文出版社,2018年。
其他文献
摘 要:在辛亥革命前,王国维曾一度醉心于西方康德、叔本华哲学的研究。他运用康叔理论,整理我国哲学遗产,写下了许多重要的译介论文。然而这次西学过程中,也使王国维由“学习”向“立论”的转变,其中,“古雅”说的提出,可视为王国维西学的一次反应。  关键词:古雅;王国维;形式;美  作者简介:陈齐霞,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2015级文艺学硕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B83-0 [文献标识码]:A  [
摘 要:李佩甫曾用十六个字来概括平原人:吃苦耐劳、败中求生、小中求活、生生不息,[1]这是千年来扎根于土地的平原精神。但在城乡急速转型的社会背景下,平原客们不得不从泥土中拔根而起,原本古朴坚毅的平原精神也随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面是对在城市中求活的渴望,一面是来自乡村故土的牵绊,平原客的精神轨迹是充满矛盾的,是憧憬与痛并存的。在渴求生存与留恋乡土的扭曲中,平原客终于迷失了,他们遭遇了由于失去根
基金项目: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资助 论《都柏林人》中的“精神顿悟”,编号:2017-ZZJH-072。  摘 要:在《都柏林人》中,乔伊斯大量使用了精神顿悟技巧。《都柏林人》中,读者和主人公们的“顿悟”看似表现的是某一瞬间的灵光显现,但它实际上并不是一种孤立和突如其来的感悟,而是在小说情景中由人物自身心理活动变化而酝酿和引发的。乔伊斯巧妙地在精神顿悟出现的过程中塑造人物形象,其主人公经
摘 要:配音与字幕是英文电影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英文电影走向国际化的重要途径。通常来说,英文电影的配音与字幕是一项重要且复杂的工作,不仅要考虑到当地人的语言风格以及对外来文化的接受度,还要尽量按照原著的表达去翻译。在英文电影汉译研究过程中,可以发现,其翻译主要通过直译、意译、音译和把其中两者相结合的方法,并且注重观众的接纳度和评价。笔者认为,一部好电影无论是配音还是字幕都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關
摘 要:意象,表意之象,是诗人主观情感的外在之象,是诗人内心世界的外在表达。笔者通过对白居易的诗歌意象进行分析,可以发现诗歌意象是诗人语言内部言语的构思和组织过程,是诗人在民族文化的制约下,恰当选择客观事物充当意象载体,建构诗歌意象语言以寄托其情感和思维的过程,通过建构意象语言,从而使其主观情感能够生动形象地表达出来的过程。  关键词:诗歌意象;白居易;王维;杜甫;情感  作者简介:张丹(1980
摘 要:选自吴敬梓的《儒林外史》中的一文《范进中举》,描写了范进中举时癫狂的丑态和他周围各色人等趋炎附势的嘴脸。有力地抨击了封建制度毒害知识分子的罪恶,辛辣地嘲讽了科举制度下人与人的关系。作者生动地刻画了这个为功名利禄而神魂颠倒的科举制度的殉道者典型形象,范进将自己20-54岁的时间都押在了科举这座“独木桥”上,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现实。  关键词:儒林外史;讽刺小说;科举制度;范进  作者
摘 要:以文字为媒介的知识传播和知识建构的历史,大约可以追溯到公元前4、5千年。文字传播媒介的巨大优势让人类社会得以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获得足够的经验积累从而对社会演进历史发展产生了举足轻重的辅助功能,直到今天依旧为我们所倚赖。但是随着技术革命的大浪潮,新的传媒手段层出不穷。针对人类学这门学科而言,影视人类学作为一门新近加入人类学大家庭的分支学科更是在科研工作中充分运用了新的传媒技术,让受众在知识建
摘 要:本文旨在分析討论董桥的散文创作,基于艺术审美与现实关照两个层面展开。从艺术审美与文化关怀角度,董桥的散文典丽精工,意境似宋元山水,行文布局缜密,修辞灵动丰饶,文体大胆创新。他的文章字里行间流露出晚明小品文的闲适与静气,以及跨越中西的文化乡愁。从现实关照与哲理思辨角度,董桥的文章对机械文明、教育模式、香港政局都有讨论,他早期研究马克思的学术经历使他的部分文章具有哲理性与思辨性。  关键词:董
基金项目:本文系西安外国语大学2017年硕士研究生科研基金项目,项目名称:从生态批评视角解读《断头台》和《狼图腾》,项目编号:syjs201777。  摘 要:在主题学视野的关照下,探析《狼图腾》和《断头台》中蕴含的自然生态思想,和各自的生态问题。通过文本细读对两部作品进行不同国别的生态意识的平行研究,进行深层的生态批评。通过平行研究,以期在深度和广度上得以拓展生态意识,对文本外的人类目前的精神生
“柳梢绿小眉如印,乍暖还寒犹未定。”府城初春,不时飘起绵绵细雨,让人的心儿变得敏感而柔软。巾山路的玉兰花娇娇柔柔的,带出了江南油菜花泛黄涌金;括苍山下的桃花、梨花、杏花也次第开放了,你不让我,我不让你,粉的似霞,白的赛雪。一群群赏花人在府城烟雨中,朦胧了如花的笑脸,迷醉了似花的心田。  同样的春日,同样的万紫千红,2015年,禾睦先生精心编著的《艺苑游仙》问世了。越两年,在同样万花迷醉的今天,我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