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社会稳定风险是工程项目建设的内在属性,并且遵循着“技术生产—制度诱发—主观建构”的生成与演化过程.项目建设的施工安全、邻避效应开启了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与治理,然而社会稳定风险具有明显的动态性,同时还包含着风险程度与级别的差异化呈现,以及不同主体的差异化行动策略加剧了社会稳定风险的生产与演化.根据达伦多夫的理论阐释,将工程项目社会稳定风险的程度归结为“低强度—低烈度、高强度—低烈度、低强度—高烈度、高强度—高烈度”四种类型.在此基础上可以进行主体分歧的弥合,以及实现社会稳定风险诱发变量的分解与阻隔.同时,我国
【机 构】
:
上海海事大学马克思主义海洋文明与中国道路研究中心,上海200237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社会稳定风险是工程项目建设的内在属性,并且遵循着“技术生产—制度诱发—主观建构”的生成与演化过程.项目建设的施工安全、邻避效应开启了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与治理,然而社会稳定风险具有明显的动态性,同时还包含着风险程度与级别的差异化呈现,以及不同主体的差异化行动策略加剧了社会稳定风险的生产与演化.根据达伦多夫的理论阐释,将工程项目社会稳定风险的程度归结为“低强度—低烈度、高强度—低烈度、低强度—高烈度、高强度—高烈度”四种类型.在此基础上可以进行主体分歧的弥合,以及实现社会稳定风险诱发变量的分解与阻隔.同时,我国工程项目社会稳定风险治理及政策导向有着鲜明的本土意涵,风险治理需要立足于工程项目技术风险及其“相处”问题,明确本土风险治理的制度环境,促进公众有效的风险沟通与权益表达正常化、规范化,才能实现工程项目社会稳定风险的有效规避与常态化治理.
其他文献
宅基地“三权分置”,是党中央稳妥推进并扩大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的重要政策抓手,也是各试点地区积极探索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的重要依循路径,但有关宅基地“三权分置”中资格权问题,存在宅基地资格权派生逻辑之争、宅基地资格权法律属性之争、宅基地资格权权能内容之争、宅基地资格权取得标准之争等诸多争议.欲消弭这诸多争议,取得共识,需要厘清资格与资格权之法理关系,准确把握宅基地资格权之生成逻辑,合理界定其法律属性,审慎廓清其权能内容,科学界定其判断标准,对此,还需要对照各地区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试点进行实践检视.由此
社区是城市居民生活的共同体,是社会治理的基本单元.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我国采取联防联控工作机制,多地实现“双重社区”的强制交叠,有效阻断了疫情蔓延,密切了党委、政府与居民的联系,也极大提升了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能动性.随着疫情防控的常态化,居民各自回归原来的生活,“双重社区”再次面临分离困境,社区治理将重回低参与、低自治状态.在后疫情时期,通过党建引领、转变政府职能、加强社区自治、健全法治保障和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来实现社区的韧性治理,促使“双重社区”良好互动并逐步趋同,将推动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
通过“自观”“学观”与“他观”三个维度可以更准确地揭示中国共产党的百年生存发展之道.以《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国内CSSCI期刊相关研究成果以及国外对于中国共产党百年的相关研究和报道为依据,在这些同中有异和异中有同的研究结论中,透视出中国共产党是一个极具自省能力、践行能力、担当自觉的先进政党.它在正确处理党与国家、人民关系上,始终坚持特色优势与尊重规律的统一,始终坚持自我革命与理想信念的统一,始终坚持国内视域与国际视野的统一,这也成为它下个百年发展应该继续坚持的核心发展之道.
乡村振兴背景下,有效的县域治理是乡村建设的重要基础.以中部Y县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项目为例,从2005年开始,Y县在中央和地方财政支持下持续发展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主要围绕工程建设和保障运营两部分展开.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具有强烈的民生保障性质,也是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县级政府通过任务指标分解和配置资源,将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政策目标向下落实,乡镇政府负责落实水厂经营主体,村级组织负责协调服务,水厂经营主体则负责饮水生产和供给.在保障工程运营过程中,存在利润空间有限、经营主体难以落实以及农村涉水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已经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加大中西部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治理和农村贫困治理成为弥补生态文明建设和民生领域短板的重要举措,建立生态与民生相互促进并加快改善的机制成为中西部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乡村治理的基本目标.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中西部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乡村关系逐渐由指导关系为主演变为合作关系为主,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村级治理体系逐步建立和健全,村民小组(自然村)的自治功能逐渐强化,村级集体经济开始发展壮大,
在社会转型时期,从个体到基层社区都面临着重重挑战.农村家庭作为村庄秩序变动的基本单元,其变动直接影响着村庄的治理格局.通过透视家庭结构的变动,从自下而上的视角重新理解社区的治理境况,发现转型中的农村因家庭单元中传统与现代、乡土与都市因素的交织并存,造成了基层治理的根本困境.因此,理顺村庄内部的双元关系,吸纳传统乡土性融于现代性之内,重建家庭共同体,是解决社区治理问题的有效途径.
以2008-2020年CNKI数据库收录的820篇关于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的文献为样本,采用知识图谱可视化方法和描述性统计分析,对我国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研究领域进行图景呈现,包括年代发布、研究前沿、研究热点、研究方法与研究队伍等.结果 显示,我国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研究随国家政策导向呈波动上升态势,研究热点包括政府采购、政社关系、购买模式、公共体育服务、养老服务、项目制、合作治理等;研究方法以定性研究方法为主,逐步采用定量研究方法;研究队伍初具规模,以高校为主,研究作者合作网络较为单一.基于此,概括我国
用CiteSpace可视化软件和Nvivo质性分析软件,对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数据库中以“城市贫困”为主题的546篇文献进行分析发现,城市贫困研究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整体呈现出“早期繁盛、中期低迷、近期热度回归”的特征.城市贫困研究已形成多个合作网络且呈现出清晰的征引脉络,人口类、城市地理类和综合性期刊是其主要刊发地.就研究热点看,聚类结果和高频词词云显示,相对贫困、贫困人口、医疗救助是核心关键词,并已演化出数个子主题,包括城市贫困家庭、贫困致因与多维贫困、反贫困制度与政策、贫困空间格局等数
公共文化服务是国家和地方政府化解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矛盾的重要文化抓手,公共文化服务政策作为文化政策工具,是否有效促进了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探析公共文化服务政策促进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机理,利用扎根理论分析2010-2019年中央和30个省(市、自治区)的公共文化服务政策文本,识别出影响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政策维度;并从融合发展、开放发展、均衡发展和品质发展四个方面构建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指数.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揭示了公共文化服务政策与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之间的非线性
不同时代的国际传播工作重心反映着本时代最鲜明的实践,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实践方式也反映着本时代最前沿指导思想的时代伟力.习近平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论述是对马克思主义国际传播理论的创新发展,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体现出新时代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时代要求.在国家层面,中国从不“挨打、挨饿”到不“挨骂”提出新要求,是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国内愿景;在国际场域,由“话语霸权”到“话语平等”规定新任务,是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国际图景;在世界历史中,从超越“霸权主导”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新思路,是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全球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