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视野下陶瓷文化艺术的交流与传播

来源 :收藏与投资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lylj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我国的陶瓷文化艺术拥有悠久的历史,是数千年文化的结晶,也是非常宝贵的财富,带有浓郁的民族文化风韵,同时也在海内外传播发展的过程中彰显中国的大国风范。伴随国家间交流往来的增强,特别是在文化艺术领域交流的增强,提高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已经成了一种必然需求。对陶瓷文化艺术进行有效交流和传播,引导广大群众建立文化自信,实现对这一悠久文化艺术的传承和发扬,是提升文化软实力的一个重要突破口。文章重点就如何立足文化自信和对陶瓷文化艺术进行有效交流传播进行探究。
  关键词:文化自信视野;陶瓷文化艺术;交流传播
  伴随着国家经济事业的稳定发展,我国在国际上的地位也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不过在发展国家经济事业的同时,还需要注意文化艺术传播能力的发展,以便将具备代表性和民族特色的文化艺术传播到世界各国,实现对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使其在历经数千年洗礼之后仍旧能显现出巨大的生机与活力。陶瓷文化艺术拥有数千年的东方雅韵,是向世界展现中国文化艺术水平的名片。在提出文化自信之后,基于这一角度对陶瓷文化艺术的交流传播策略进行创新研究是非常必要的,只有坚定文化自信,并将其融入陶瓷文化艺术的发展当中,才能够让我国的传统陶瓷文化艺术产生极大的影响力,实现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展现大国魅力与风范。
  一、文化自信视野下的陶瓷文化艺术概述
  文化自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当中的核心理论,现如今已然在中国文化的各个方面实现了有效渗透,推动了国家文化艺术的创新,同时也给中华民族文化重回世界文化之巅提供了重要机遇。认识文化自信视野下的陶瓷文化艺术需要重点把握以下内容:第一,形成科学认知是文化自信视野下陶瓷文化艺术发展的基础。基于文化自信发展陶瓷文化艺术,推动其广泛传播并不是盲目自信,而是要将建立科学正确的认知作为基础。盲目自信并非是文化自信,而是文化自大,只有正确认识中国陶瓷文化艺术的特征与魅力,才能够在推动其发展过程中把握正确的方向,让文化自信得以真正落实。第二,强化价值认同是推动陶瓷文化艺术中文化自信的内在动因。文化自信是高度认可与主动践行文化价值,也就是说,价值认同是助推文化自信目标实现的内因。面对传统的陶瓷艺术文化价值不受认可、西方陶艺长时间占主导的情况,只有在真正意义上认同我国传统陶瓷艺术文化的优势以及特征,使其文化价值得到真正意义上的体现,才能够让更多的专业工作者和群众建立准确判断,在认可我国陶瓷文化艺术价值的同时助推其传播发展。第三,坚持自觉行动是发挥陶瓷文化艺术中文化自信作用的力量所在。为了在传播发展陶瓷文化艺术的过程中真正做到文化自信,必须要有广大陶艺工作者的自觉参与以及主动行动,依靠个人对陶瓷文化艺术以及民族传统文化的理解,对陶艺创作手法进行有效创新,推出更多传统和创新结合的优秀作品,彻底扭转中国陶瓷艺术文化发展质量不理想的局面,打造出更多的陶瓷艺术文化精品。
  二、文化自信视野下的陶瓷文化艺术传播发展的作用
  面对我国传统陶瓷文化艺术不受重视甚至是处在边缘位置的现实情况,想要解决这样的问题、消除其传播发展的阻碍,就需要从坚定文化自信着手,并立足文化自信视角,为陶瓷文化艺术发展提供推动力。文化自信对眼下陶瓷文化艺术的传播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其一是有助于提高传统陶瓷文化艺术的地位,使其得到科学准确的认知与价值认可。在西方文化不断冲击本国文化的情况下,我国的传统陶瓷文化艺术发展受到了极为不利的影响,其价值也无法得到准确的认知和认同,甚至逐步被排挤到边缘,有被西方陶艺取代的风险。通过建立文化自信,并以此为指导发展陶瓷文化艺术,能够从根本上解决这样的问题,尤其是可以改变过去盲目迷信和推崇西方陶艺与创作方法的情况,让传统陶艺受到重视和得到文化自信的指导,重新回到大众视野并得到充分关注。二是有助于提高陶艺工作者复兴我国陶瓷文化艺术的责任感以及使命感。全面复兴我国的陶瓷文化艺術是新时代传统文化繁荣发展的内在要求,但是因为在培养陶艺人才的过程中习惯沿用西方的教育培养以及创作方法,影响了陶艺工作者复兴和传播发展传统陶艺的责任感以及使命感。在文化自信的正确引导以及渗透之下,能够让文化自信如同种子一般播种于陶艺工作者的内心,强化其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在认同传统陶艺的同时承担起复兴责任,并在艺术交流传播当中发挥积极推动作用。三是有利于助推陶瓷文化艺术和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融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正如火如荼地进行,且步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当然这也是文化自信得以提出的一个关键因素。在文化自信的引导之下,可以使传播发展我国的陶瓷文化艺术与当下的文化发展进行深层次融合,实现中国陶艺的复兴,最终为民族复兴目标的实现打好基础。
  三、文化自信视野下的陶瓷文化艺术传播发展的有效策略
  (一)完善艺术评价体系
  文化自信视野下的陶瓷文化艺术传播与发展,要有诸多优质陶瓷艺术作品作为强有力的支撑。但是因为文化自信具备明显的理论性,不能够直接判断创作出来的陶瓷作品是否能够体现文化自信。为了解决这样的问题,需要持续完善陶瓷文化艺术的评估评价体系,也就是将抽象化的文化自信具体化,运用更加明确的标准评估陶瓷作品是否体现了文化自信的内涵。政府层面可以发挥带头指导作用,积极引导陶瓷行业的专家和人才构建基于文化自信的陶瓷文化艺术评价体系,同时结合目前的陶艺发展现况,做好评价体系的完善工作。当然在这一过程当中需要特别注意的问题是:文化自信无法完全借助准确的评价体系规定出来,而是要结合实际情况学会变通,基于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二)传承创新陶艺创作
  在全面渗透文化自信的背景下,我国陶瓷文化艺术的传播发展离不开对陶艺创作方法进行创新以及优化完善,以便在实践当中推动陶艺创作水准的提高,不断提升我国陶艺的综合竞争力,改善传统陶艺的现状。在对陶艺作品进行实际创作的过程中,不能够一味地运用现代化的创作手法而完全抛弃传统创作方案,也要注意对传统手法进行有效吸收和借鉴,把精华要素融入作品。当然也不能够因为过度重视传统而忽略创新,否则很容易因为不能与时俱进而被时代淘汰。真正体现文化自信的优秀陶艺作品,应该是把传统与现代有机结合,实现继承和创新交融的创作成果。
  (三)加强陶艺人才培养
  在文化自信视野下助推我国陶瓷文化艺术的繁荣发展,必须要把培养优秀的陶艺人才作为一个重要落脚点,尤其是要引导陶艺人才建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以及强大的文化自信心,在真正意义上认同我国的陶瓷艺术文化,认可其内在价值,并主动对其进行传承和发扬。在陶艺人才培养过程中,政府应该和行业加强协作,根据目前整个市场的需求情况和陶瓷艺术文化的发展要求制定有效的人才培养方案,确保培养出来的人才能够在文化自信的引领之下主动承担起复兴我国陶瓷艺术文化的责任,并在实际创作当中扎实提升、秉持工匠精神、完善专业素质。
  文化自信的提出对国家陶瓷文化艺术的发展,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当然也带来了更多的发展机遇。面对本国传统陶瓷文化艺术不受重视,无法对传统文化艺术进行传承与发展的现状,西方陶瓷艺术在极大程度上冲击着传统陶艺,只有坚定文化自信,正确认识传统陶瓷文化艺术的魅力和传承发展价值,才能够让我国的陶瓷文化艺术繁荣发展,为我国陶瓷文化艺术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在文化自信的带动之下强化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
  作者简介
  冯璐远,1990年生,江西景德镇人,江西陶瓷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陶瓷艺术学院讲师,景德镇陶瓷大学硕士。曾获校级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全校青年教师说课比赛二等奖、全校教师教学能力大赛二等奖等。先后發表论文《宋代景德镇青白瓷粉盒造型及功能探究》《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中职德育教学中的运用》等5篇。2017年5月,《高职陶瓷艺术应用型人才技能培养与教学模式的创新实践》获江西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019年,《大师引领活态传承项目驱动基地融合—现代陶瓷专业育人模式创新实践》获得江西省教学成果一等奖。
  叶虹,江西陶瓷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
  邱建,1984年4月生,江西陶瓷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讲师。
  参考文献
  [1]陆璇.文化自信视角下陶瓷艺术的创新发展路径探索[J].现代经济信息,2019(14):50-51.
  [2]朱家红.文化自信对陶瓷艺术创新发展的实践作用[J].陶瓷艺术与创新经济,2019(22):85-86.
  [3]李冰.陶瓷艺术以文化自信为基础的发展创新策略探究[J].经济与科技,2019(20):71-72.
其他文献
摘要:嘉兴蚕歌融合了生产和生活的智慧,是人们在生产劳动中表明思想、抒发感情、记录生活的民间歌谣,也是浙江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其特点与传承进行研究,深入挖掘江南蚕歌民俗文化内涵,对于促进和发展蚕歌文化的生命力、传承和保护蚕歌文化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嘉兴蚕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  一、嘉兴蚕歌文化的特点  悠久的蚕桑历史孕育出嘉兴的特色蚕歌文化。蚕歌作为富有特色的民间歌谣之一,是
期刊
摘要:江西省博物馆藏有几枚民主革命时期农民协会印鉴,包括实体印鉴和文件上的印鉴。时间上有大革命时期的,也有土地革命时期的;形制上以圆形为主,质地多为木质,书体以篆体为主。这些印鉴折射的是民主革命时期农民运动和农民协会的革命实践。  关键词:民主革命时期;印鉴;农民协会  一、农民协会印鉴  农民协会是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农民群众组织,以贫农、雇农为核心成员,简称农会或农协。1922年到1
期刊
摘要:战国至两汉时期厚葬之风盛行,彩绘陶主要用作陪葬用品,在唐代后期,彩绘陶作为陪葬用品的功能逐渐消失,本文将从彩绘陶自身、厚葬风尚的转变和工艺的进步三个方面来分析彩绘陶作为陪葬用品逐渐消失的原因。  关键词:彩绘陶;陪葬品;消失原因  厚葬之风在战国至汉朝盛行,《后汉书·光武本纪》中提到“世以厚葬为德,薄终为鄙”,文帝又规定陪葬器物“皆瓦器,不得以金银铜锡为饰”,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彩绘陶的发展,
期刊
摘要:董其昌作为明代著名的书画理论家,其书法出入晋唐,自成一格,形成了淡雅的艺术风格,其书论及画论对明末清初的艺坛影响很大。他将自己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融于书画之道,形成了独特的“画禅”。本文主要从学古变古、熟后能生、高雅淡泊的书学理念入手,阐释董其昌在书法文化中继承出新的艺术形成过程。  关键词:董其昌;“尚淡”;书风;晋唐  董其昌作为书画兼能的艺术家,不仅在明代声名显赫,还影响了清代书画艺坛数百
期刊
摘要:元乂出身北魏宗室,在北魏孝明帝初期把持朝政长达五年,地位十分显赫,后被赐死。元乂墓志详细记载了元乂的生平,补充了史书的缺漏。元乂墓志的志文竭尽褒美之辞,却对元乂专权之罪只字不提,还刻意描述元乂为“忠贞守死”之臣,反映了撰文者的政治立场,其客观性远逊于《魏书》。本文对墓志拓片内容进行考证,以期对文史、文物及博物学有所裨益。  关键词:北魏;元乂;墓志  元乂,字伯儁,河南洛阳人,北魏宗室大臣,
期刊
于杰,1988年4月出生于河北,现任景德镇美术馆展藏部副主任。江西省工艺美术师,高级会展策划师,江西省青年美术家协会会员,景德镇市美术家协会会员,景德镇市女书法家协会会员。2011年毕业于景德镇陶瓷学院(景德镇陶瓷大学)陶艺专业,获学士学位,后继续深造传统陶艺与现代陶艺研究,师从宁钢教授、裴继刚教授,并于2014年取得硕士研究生学位。  于杰以研究传统工艺与现代艺术为起点,吸收现代外来艺术的视觉方
期刊
摘要:博物馆是社会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是沟通历史、现在和将来的重要场所。数字技术以及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其带来了更好的发展机会,同时也以潜移默化的方式改变着博物馆的传播方式。建设智慧博物馆,能够让稀缺文物资源之间实现共享与互通,丰富历史文物的展现形式,增强文化自信,让“睡”在博物馆中的文物“活”起来。博物馆与新技术间有着不解之缘,新技术能对博物馆的功能进行拓展与深化,因此,要对其加以利用,让文物保护与
期刊
摘要:我们脚下的这块土地,发生过吴越之争、王朝更迭,百姓仍生生不息,比历史更长久的是人类本身。早在新石器时期晚期,我们的先祖就有了种桑养蚕的农作,历史更迭,沧海桑田,不禁让人感慨。桑蚕文化带来了许多民风民俗、神话传说,但究竟是什么让蚕歌留在了嘉兴?本文将通过对杭嘉湖的多维度分析,探究杭嘉湖蚕歌的形成因素。关键词:杭嘉湖;蚕歌;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传承;民风民俗  华夏五千年的历史中,桑蚕文化延续了
期刊
吴笠仙(1869—1938年),名树本,号秋圃老农、东篱野叟等,扬州人。擅画人物、山水、花鸟,亦工诗及篆刻。中年后他主画菊花,人称“吴菊仙”。吴笠仙得到王一亭赏识,卖画于上海,晚年居于上海,与缪谷英、谢公展并称“海上三菊”。清代扬州艺菊闻名天下,嘉庆《重修扬州府志》云:“菊种亦近年为繁,士人多从洛中移佳本。”李斗的《扬州画舫录》中记载:“傍花村居人多种菊,薜萝周匝,完若墙壁。”王振世的《扬州览胜录
期刊
摘要:龚贤是明末清初的画家之一,他对中国绘画史的贡献,是将积墨法发扬光大,且为后世画家,如黄宾虹、李可染等的积墨探索作了铺垫。近年来,谈论龚贤绘画主张、笔墨技法的文章不胜枚举,可见其影响之深远。本文试对代表龚贤“白龚”“灰龚”“黑龚”画风的三幅作品进行赏析,从侧面反映其绘画思想,有助于人们更好地了解龚贤和他的作品。  关键词:龚贤;积墨;白龚;灰龚;黑龚  一、龚贤的生平  龚贤,又名岂贤,字半千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