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角枫常见病虫害研究进展

来源 :南方农业·上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tat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五角枫是槭树科槭属落叶乔木,分布于我国东北、华北地区及长江流域各省,用途很多,是制造纸张、家具、皮革等的重要原料。五角枫耐阴耐寒,是优良的生态林、风景林和园林绿化景观树种,对防治大气污染和保护生态环境具有显著作用。随着五角枫栽植面积不断增大,其病虫害防控工作也应加强重视。介绍五角枫几种常见病害(枯萎病、根腐病、白粉病)和虫害(黄刺蛾、褐边绿刺蛾、丽绿刺蛾)的发生规律、为害特征、防控措施研究进展。
  关键词 五角枫;病虫害;发生规律;为害特征;防控措施
  中图分类号:S763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1.22.016
  五角枫(Acer mono),又名色木槭、水色树、地锦槭和五角槭,是槭树科槭属落叶乔木[1]。五角枫树姿秀丽,叶形优美,植株最高可达20 m,树皮粗糙,常纵裂,深灰色或灰褐色;树叶常呈掌状五裂,入秋降温叶色变红色或亮黄色;翅果嫩时紫绿色,成熟时淡黄色,小坚果压扁状,张开成锐角或近于钝角;花期4—5月,果熟期9—10月[2-3]。
  五角枫广泛分布于我国东北、华北地区及长江流域各省,用途很多,其木材细密且坚韧、木纹美观,是制作家具、家庭装修的优良木材[4];树皮纤维良好,是人造棉及造纸的原材料;种仁蛋白质和油脂含量高,能榨油,可供食用、饲用及工业用途[1];种皮和果翅富含鞣质单宁,是皮革制品的重要原料[5]。五角枫提取物或次生代谢产物具抗氧化、抗骨质疏松和抗凝血活性,是治疗心脑血管疾病中抗脑血栓的新植物源材料,还具有免疫调节和美白、抗皱、抗疲劳的功效[6-12]。五角枫耐阴、耐寒,是优良的生态林、风景林和园林绿化景观树种,对防治大气污染和保护生态环境具有显著作用[13]。五角枫因含水量大、含油量低、不易被点燃或燃烧、枯枝落叶降解迅速等特点,成为比较理想的防火树种[4]。随着五角枫栽植面积的不断增大,其病虫害防控工作也应加强重视。本文就我国五角枫栽植过程中发生的主要病虫害研究现状作初步综述,旨在为制定五角枫病虫害综合防控技术提供参考。
  1  主要病害及其防控
  1.1  枯萎病
  枯萎病是一种危害较为严重的系统性侵染病害,会导致部分枝条枯死,严重时全株萎蔫至干枯,造成不可逆的死亡。寄主范围十分广泛,不仅能够侵染多种园林树木,还会侵害多种蔬菜花卉等植物,寄主植物超70余种。该病害发生后很难防控,枯萎病发生时,五角枫叶片萎蔫、干缩和卷曲,树干和枝条木质部出现不同程度的褐色或黑色病变,根部木质部变为褐色[14]。
  五角枫枯萎病是由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引起的系统性维管束病害,病原菌在土壤或病残植物组织体中存活时间较长;可以在带菌土壤、枯死植物的病残体和未腐熟的堆肥中越季,成为次期性病害侵染的主要来源[14]。病原菌由五角枫根部、气孔或枝干伤口处侵入,随后自下而上或自上而下扩展蔓延,造成维管束内输导组织堵塞,形成不同程度的变色病斑,条件适宜时病原菌加快繁殖,致使植株抗性降低,最终导致树体衰弱和枯死,并以较快的速度侵染其周围植物[15]。如果不及时防控枯萎病,会造成大面积受害,给城市景观和生态安全造成极大的威胁。
  7月份是全年气温最高、雨量最多的时期,该病进入7月就大肆爆发,因此7月前为该病的最佳防控期。主要防控措施:1)加強林地管理,加强水肥和土壤管理,改善土壤微环境,保障根系对水分、植物有机质及土壤矿物质的充分吸收和利用[15-16];2)孙丽雅通过混合使用百菌清、30%甲霜·恶霉灵和多菌灵对树叶、枝干及根部伤口处进行处理,使伤处愈合加快,养分流失减缓,减少病原菌入侵的途径;另外采用甲霜·恶霉灵、五氯硝基苯、多菌灵和福美双等药剂对感病树穴的土壤进行消毒,野外防治效果较好[14]。
  1.2  根腐病
  五角枫根腐病是常见的根部疾病,主要发生在五角枫的播种苗和移植苗中,出圃造林的幼木偶有发生。病害发生初期,五角枫叶片仍呈绿色;之后新叶发黄,上部叶片也开始萎蔫;病害严重时,整株叶片变黄、枯萎,但叶片保持不掉落,直至全株死亡。
  五角枫根腐病是危害五角枫根部的真菌侵染性病害之一。病原菌先从植株的须根(吸收根)处侵入,发病部位很快变褐枯死;同时不断产生分生孢子,进一步侵染上部的根系,逐渐在须根基部周围形成一个红褐色的圆形病斑;之后病斑蔓延扩大并相互融合,深可达木质部,导致整段根变黑死亡[16]。
  受土壤黏性、积水和根部虫害等因素影响,根腐病主要发生在每年6—8月,因此在6月之前对五角枫根腐病进行防控,效果最佳。主要防控措施:1)及时监测和伐除病危木、病死木,并对土壤进行彻底消毒处理[16];2)加强夏天雨季林区和城市绿化带的排水管理,防止积水过多[17-18];3)苗木栽植时,加强移栽苗的监测管理,及时对移栽苗根系伤口进行消毒防护处理,消护药剂有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感病的苗木采用15%恶霉灵水剂或50%氯溴异氰尿酸可溶粉剂喷施叶面,同时利用消护药剂对其进行集中灌根处理,也可将这几种药剂混合搭配施用[16-17]。
  1.3  白粉病
  白粉病是一种普遍发生在五角枫叶部的病害,病原菌为榛球针壳菌(Phyllactinia corylea),最典型的症状是在叶片表面或背面、嫩枝上形成白色粉末状物(即菌丝及孢子粉),并逐步扩大为白色圆形斑;为害严重时,整叶布满厚厚一层白粉,全树大多数叶片被白粉覆盖;侵染后期会产生一些小点,这些点状物由最初的黄白色渐变为黄褐色,最后呈黑色,影响植株的光合作用,导致五角枫树势衰弱,叶片枯焦卷曲,枝条扭曲变形,直至枯死[16]。
  五角枫白粉病在每年6月底至7月初发病,8—9月为发病盛期。不同时期可采取不同的防控措施:1)越冬期采用3~5 °Bé石硫合剂稀释喷洒或涂抹枝干,以消除越冬的菌丝体或分生孢子[19]。2)在发病严重的五角枫林地,应及时清理被侵染的病树、枝条和病叶,防控侵染源[20]。3)在病害盛发时,交替喷施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 500倍液、10%苯醚甲环唑600~800倍液、75%百菌清500~800倍液、2%抗霉菌素水剂200倍液及10%多抗霉素1 000~1 500倍液,间隔7~10 d,连续喷施2~3次[16]。   2  主要虫害及其防控
  2.1  黄刺蛾
  黄刺蛾(Cnidocampa flavescens)隶属刺蛾科(Limacodidae),分布范围广,1年发生1~2代。秋后黄刺蛾老熟幼虫于五角枫枝桠处、枝条叶柄甚至叶片上吐丝结硬茧越冬[21-22];翌年6—8月为幼虫为害期,低龄幼虫啃食叶片下表皮和叶肉,造成网状透明圆斑;高龄幼虫取食叶片,造成孔洞、缺刻,为害严重时,吃光叶片仅剩叶柄[23],不仅有碍景观,还会严重影响植株的光合作用,破坏树体的营养物质循环和水分吸收,造成树势衰弱,甚至导致植株死亡。另外刺蛾类幼虫体均具毒腺和枝刺,触及皮肤便可引起皮炎,有剧烈的灼痛感,它的毒毛随风飘飞,会伤及路人,影响市民生活和森林观光旅游[24]。
  黄刺蛾不但是果树、林木和园林植物的重要害虫,也是一种药用资源昆虫[25],已在其生物学特性、生态习性、为害规律和防控措施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的研究,目前采取的防控措施主要有人工防控、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1)人工防控:①组织人力对低矮植株进行摘茧和挖除表土下的虫茧;②摘除叶片上的卵块和低龄幼虫;③5—9月,利用成虫趨光性,在发生林分内悬挂黑光灯或频振式杀虫灯诱杀成虫,设置间距为100 m;④做好修剪、整枝等树木抚育管理工作[22-23]。2)化学防治:由于低龄幼虫对化学药剂的抵抗力较弱,一般的化学杀虫剂均有效[26],目前在低龄幼虫期,对中度发生的林分采用化学防控,药剂主要有敌百虫、杀螟松、溴氰菊酯、敌敌畏、马拉硫磷、苦参碱、烟碱、阿维菌素、灭幼脲、苯氧威、杀虫葳、蛇虫子素、鱼藤酮和氧化乐果等,喷洒时严格按照药剂说明书操作[22-23,26-28]。3)生物防治:①刺蛾广肩小蜂(Eurytoma monemae Rusch)、黑小蜂(E. monemae)、上海青蜂(Chrysis shanghaiensis)、朝鲜紫姬蜂(Chlorocryptus coreanus)、健壮刺蛾寄蝇(Chaetexorista eutachineides)和爪哇刺蛾寄蝇(Chaetexorista javana)和赤眼蜂(Trichogramma spp.)及茧蜂科(Braconidae)、步甲科(Carabidae)、螳螂科(Mantidae)的一些天敌昆虫都能对黄刺蛾虫口密度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其中上海青蜂的寄生率能够达到58%[21-22,26,29];②喷施浓度为107的苏云金芽孢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简称Bt)孢子液,幼虫感染率达80%以上[21];③施用浓度为2×106 OB/mL的黄刺蛾核型多角体病毒(C. flavescens nucleopolyhedrovirus)悬浮液喷洒叶片,可持续防控其种群密度[22]。
  2.2  褐边绿刺蛾
  褐边绿刺蛾[Latoia (Parasa) consocia]属刺蛾科,全国各地均有分布,华北和东北地区1年发生1代,河南和长江下游地区发生2代[30-32]。6—9月是褐边绿刺蛾幼虫为害期,初龄幼虫聚集在五角枫叶背啃食叶肉,仅留下表皮,造成网状透明斑块,中龄以后会取食叶片,形成缺刻或孔洞,老熟幼虫会将全叶食尽,甚至会取食嫩梢或嫩枝等部位,减少植株的光合作用,增加水分蒸腾,影响树木生长,为害严重可导致树木死亡,甚至会造成大面积受害[30-31]。
  目前褐边绿刺蛾防控研究一般集中在果树与园林植物方面,主要防控措施包括人工防控、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1)人工防控:①结合修枝、除草等措施,在秋冬早春时节消除过冬的虫茧;②及时清理虫害枝、虫害梢及虫害叶,消灭聚集的低龄幼虫;③5—8月在发生严重的林分区域内设置黑光灯诱杀成虫[31]。2)化学防治:幼虫时期按比例喷施印楝素、森乐、苦参碱、阿维菌素及除虫脲等无公害杀虫剂[32-33],为害严重时可适当喷洒辛硫磷、马拉松、敌敌畏、杀螟松、巴丹可湿性粉剂、苦烟、灭幼脲和亚胺硫磷等化学合成农药[34-36]。3)生物防治:①上海青蜂、黑小蜂、健壮刺蛾寄蝇、刺蛾紫姬蜂(Chlorocryptus purpuratus)、舟蛾赤眼蜂(T. closterae)均能寄生褐边绿刺蛾,达到抑制其种群密度的目的[37];②在雨湿条件下,用含孢子100亿/g的白僵菌粉剂0.5~1 kg,防治低龄幼虫[35];③在较高龄幼虫期喷施孢子浓度高于107的Bt杀虫剂[31];④利用浓度为107 OB/mL的褐边绿刺蛾颗粒体病毒(L. consocia granulovirus)或高于106 OB/mL褐边绿刺蛾核型多角体病毒(L. consocia nucleopolyhedrovirus)持续防控褐边绿刺蛾的虫口密度[38-41]。
  2.3  丽绿刺蛾
  丽绿刺蛾[Latoia (Parasa) lepida]隶属刺蛾科,主要分布于华中、华东及西南地区等,最多1年可发生3代[24]。6—9月,丽绿刺蛾低龄幼虫具有明显聚集为害的特性,取食五角枫叶背表皮与叶肉,导致上表皮形成白色半透明斑块或全叶枯白,大龄幼虫仍匿于叶背蚕食全叶,老熟幼虫会选择在五角枫枝条、树皮缝和树干基部处结茧,为害严重时,取食叶片量加剧,会将五角枫叶片食尽,严重影响植株生长[24,42]。
  目前,丽绿刺蛾的防控措施主要包括人工防控、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1)人工防控:①秋冬季节,修剪整枝的时候,采用敲击的方式防控越冬茧;②在低龄幼虫阶段,人力剪除受害的叶片,消除聚集性虫源;③利用黑光灯或频振式杀虫灯诱杀成虫,减少害虫产卵量[43]。2)化学防治:①采用喷洒的方式向受害严重的枝条和叶片施用高效氯氰菊酯、敌敌畏、除虫脲、敌百虫、杀螟松、苦·烟乳油和苦参碱等化学农药[42-45];②利用吡虫啉、丁硫克百威、阿维菌素、氧化乐果、甲维盐和噻虫胺6种化学药剂及其复配剂进行树干注射,丽绿刺蛾为害叶片和叶冠数量显著下降[46]。3)生物防控:①保护和利用好刺蛾广肩小蜂、叉角厉蝽(Cantheconidae furcellata)、粘虫广肩小蜂(E. verticillata)、刺蛾隆缘姬蜂(Buysmania oxymora robusta)、刺蛾绒茧蜂(Apanteles parasae)和黄宽颚步甲(Parena rufotestacea)等天敌,在幼虫高峰期对虫口密度有一定的抑制作用[47-49];②利用性信息素诱引雄性成虫,能够减少成虫间的交配,进而达到控制下代虫源数量的目的[50];③利用Bt产生的内毒素(伴胞晶体)和外毒素,减缓害虫取食量,使其饥饿和中毒,最终导致死亡[51];④大量复制丽绿刺蛾颗粒体病毒(L. lepida granulovirus)及非包涵体病毒(L. lepida idnoreovirus)并应用于园林和林地中被害的五角枫,可以实现对丽绿刺蛾种群密度的持续绿色防控[52-53]。   3  小结
  通过科学养护管理,可以有效减少病虫害。五角枫喜肥,在夏、秋生长季节,应当适量控制氮肥的使用,增施磷、钾肥,以提高植株自身抵抗病虫害的能力。在移栽之后,严禁施用未腐熟的堆肥、厩肥、饼肥和植物残体,及时排除积水。清除病枝、虫枝、挡风遮光徒长枝,对病叶、病枝、病根、病株应集中焚毁,结合中耕,及时清除地下害虫。在有土传病原的土壤种植时,应提前进行土壤消毒。
  参考文献:
  [1] 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中国植物志[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94-95.
  [2] 中国树木志编辑委员会.中国树木志[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4:4258-4259.
  [3] 中国高等植物彩色图鉴编辑委员会.中国高等植物彩色图鉴(第5卷)[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6:119.
  [4] 程红梅.大蜀山五角枫林的群落结构及物种多样性[J].经济林研究,2009,27(4):41-45.
  [5] 張翠琴,姬志峰,林丽丽,等.五角枫种群表型多样性[J].生态学报,2015,35(16):5343-5352.
  [6] Thuong P T, Na M, Su N D, et al. Inhibitory effect of coumarins from Weigela subsessilis on low density lipoprotein oxidation[J].Biological and Pharmaceutical Bulletin, 2005,28(6): 1095-1097.
  [7] Yang H, Sung S H, Kim Y C. Two new hepatoprotective stilbene glycosides from Acer monoleaves[J]. Journal of Natural Products, 2005,68(1):101-103.
  [8] Lee G S, Byun H S, Kim M H, et al. The beneficial effect of the sap of Acer mono in an animal with low-calcium diet-induced osteoporosis-like symptoms[J]. British Journal of Nutrition, 2008, 100(5):1011-1018.
  [9] Kim J S, Seo Y C, Choi W Y, et al. Enhancement of antioxidant activities and whitening effect of Acer mono sap through nano encapsulation processes[J]. Korean Journal of Medicinal Crop Science, 2011, 19(3):191-197.
  [10] Sohn S H, Lee S W, Shin Y S, et al. The effect of cosmetic on anti-wrinkle of Acer monosap[J]. Korean Journal of Medicinal Crop Science, 2013, 21(4):262-267.
  [11] Yim S H, Jung D W, Williams D R, et al. Anti-proliferative effects of β- cyclodextrininclusion complexes with coumarinolignans from Acer mono[J]. Korean Journal of Pharmacognosy, 2015, 46(2):133-139.
  [12] Zhang L, Xu L, Ye Y H, et al. Phytochemical profiles and screening of α-glucosidase inhibitors of four Acer species leaves with ultra-filtration combined with UPLC-QTOF-MS/MS[J]. Industrial crops and products,2019,129:156-168.
  [13] 李茂香.五角枫育苗造林技术[J].安徽林业,2002(3):22.
  [14] 孙丽雅.五角枫枯萎病(黄萎病)初探[J].科技展望,2016,26(5):282.
  [15] 韩旭莉.不同处理措施对五角枫黄叶病症治理的影响[J].山西科技,2017,32(6):58-60.
  [16] 张纪堂.五角枫种植技术要点及枯死原因浅析[J].商品与质量,2018(28):160.
  [17] 王卫东,宋静,许礼根,等.浅谈五角枫栽培及病虫害防治[J].农家致富顾问,2017(6):78.
  [18] 苗峰,石红旗.浅析五角枫的栽植生长特性[J].现代园艺,2014(1):45-46.
  [19] 李岩.五角枫栽培技术及病虫害防治技术[J].区域治理,2018(8):294.
  [20] 刘聪.五角枫造林技术及病虫害防治研究[J].花卉,2017(24):203.
  [21] 殷平方,邹永谦.自然天敌对黄刺蛾种群密度控制效应的调查研究[J].吉林林学院学报,1987(1):11-20.
  [22] 毛赫,王聪慧,杨帆.黄刺蛾生物学特性及综合防治技术[J].吉林农业,2015(6):100.   [23] 何伟.黄刺蛾综合治理研究进展[J].现代农业科技,2014(3):128,130.
  [24] 王凤,鞠瑞亭,杜予州,等.绿化植物五种刺蛾生物学特性比较[J].中国森林病虫,2006(5):11-15.
  [25] Ding Z M, Zhao Y H, Gao X W. Medicinal insects in China[J]. Ecology of Food and Nutrition, 1997, 36(2-4): 209-220.
  [26] 刘鹏辉,闫立静,谷梅红.黄刺蛾的发生原因及防治[J].黑龙江农业科学,2016(9):167-168.
  [27] 谢旺生.黄刺蛾的防治技术研究[J].山东林业科技,2007,172(5):67-69.
  [28] 陈明.不同植物源杀虫剂对黄刺蛾幼虫的防治效果分析[J].中国园艺文摘,2018,34(5):56-59.
  [29] Dowden P B. Parasitization of the Oriental moth (Cnidocampaflavescens (Walk.)) by Chaetexoristajavana B. and B[J]. Annals of the entom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 1946, 39(2): 225-241.
  [30] 鞠瑞亭,王凤,李跃忠,等.褐边绿刺蛾灾害预警指标体系构建及应用[J].植物保护学报,2008(4):345-350.
  [31] 王传锐,王光波.林木害虫褐边绿刺蛾和褐刺蛾的发生与防治[J].现代农村科技,2016(19):28-29.
  [32] 王金荣,巫冬江,吕爱华,等.褐边绿刺蛾幼虫生物农药防治试验[J].浙江林业科技,2008(3):66-68.
  [33] 石富超,朱小兵,龚宁,等.几种药剂对4种林业害虫的防治效果比较[J].浙江林学院学报,2009,26(3):358-362.
  [34] 吴国新,姚方.重阳木主要虫害及防治[J].中国园艺文摘,2011,27(1):95-96.
  [35] 于永根,鐘潮亮,张春桃,等.重阳木主要病虫害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技术研究[J].宁夏农林科技,2011,52(1):22-24.
  [36] 夏伟琦,薛晓凤,罗雪.悬铃木害虫褐边绿刺蛾和丽绿刺蛾的发生与防治[J].现代农村科技,2015(10):23.
  [37] Zhou H X, Yu Y, Tan X M, et al. Biological control of insect pests in apple orchards in China[J]. Biological Control, 2014, 68:47-56.
  [38] 陆学功.褐边绿刺蛾颗粒体病毒初报[J].微生物学通报,1981(1):3-5,25.
  [39] 邢同瑄.颗粒体病毒防治褐边绿刺蛾的后效作用[J].中国生物防治杂志,1991(4):186-187.
  [40] 严芝学,陈岱云,孙涛,等.褐边绿刺蛾核型多角体病毒研究初报[J].昆虫天敌,1985(2):113-116.
  [41] 黄建屏,唐炜臻,王敏,等.褐边绿刺蛾核多角体病毒研究初报[J].林业科学,1985(3):334-335.
  [42] 伍建芬,黄增和.丽绿刺蛾初步研究[J].昆虫学报,1983(1):36-41.
  [43] 曹茂琴,彭龙慧.南昌市园林植物刺蛾种类的发生及综合防治研究[J].江西植保,2009,32(3):114-116.
  [44] 林青兰,刘际建,陈春青.3种生物农药林间防治丽绿刺蛾试验[J].防护林科技,2010(2):40-41.
  [45] 孙世伟,刘爱勤,桑利伟,等.两种菠萝蜜新发生害虫的识别与防治[J].热带农业科学,2013,33(6):43-47.
  [46] Huang J, Zhang J, Li Y, et al. Evaluation of the effectiveness of insecticide trunk injections for control of Latoialepida (Cramer) in the sweet olive tree Osmanthusfragrans[J]. PeerJ, 2016, 4: e2480.
  [47] Senrayan R. Functional response of Eocantheconafurcellata (Wolff.) (Heteroptera: Pentatomidae) in relation to prey density and defence with reference to its preyLatoialepida(Cramer)(Lepidoptera: Lemacodidae)[J]. Proceedings: Animal Sciences, 1988, 97(4): 339-345.
  [48] 罗永明,蔡世民,金启安.海南岛芒果树害虫天敌昆虫复合体的初步研究[J].热带作物学报,1993(1):61-66.
  [49] 张觉晚,孙少华.黄宽颚步甲对丽绿刺蛾和茶毛虫幼虫捕食量测定[J].茶叶通讯,2009,36(2):29-31.
  [50] Wakamura S, Tanaka H, Masumoto Y, et al. Sex pheromone of the blue-striped nettle grub moth Parasalepida (Cramer) (Lepidoptera: Limacodidae): identification and field attraction[J].Applied entomology and zoology, 2007, 42(3): 347-352.
  [51] 夏圆圆,沈野磊,陆志佳,等.上海地区悬铃木病虫害防治[J].中国花卉园艺,2017(4):46-47.
  [52] 伍建芬,戴冠群,石木标,等.丽绿刺蛾颗粒体病毒研究初报[J].植物保护学报,1983(1):69-70.
  [53] 刘明富,梁布锋,金锋,等.一种昆虫非包涵体病毒的分离[J].林业科技通讯,1992(3):23.
  (责任编辑:易  婧)
其他文献
摘 要 通过对福建省安溪县农村沼气使用、原料与养殖、“三沼”综合利用、沼气闲置与报废等情况的调查,分析和研究其存在问题及其产生原因,并就如何稳定沼气使用率、提升综合利用效益、消除闲置与废弃沼气安全隐患提出了具体的对策和建议:调整沼气发展思路,创新管理服务机制,提升沼气利用效率,妥善处理废弃池。  关键词 农村沼气;使用现状;存在原因;对策;福建省安溪县  中图分类号:S216.4 文献标志码:C
摘 要 随着广东省梅州市葡萄避雨设施栽培技术的推广应用,改变和克服葡萄夏季集中上市的弊端成为大势所趋,阳光玫瑰因其特有的品种特性,成为引种和产期调节的首选,且葡萄品质高端,深受消费者喜欢。基于此,将阳光玫瑰葡萄在梅州引种的表现和主要技术整理成一套体系,以促进葡萄产业在梅州的应用和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升葡萄效益,促进乡村振兴发展。  关键词 阳光玫瑰葡萄;引种;栽培技术;广东省梅州市  中图分类号
摘 要 盈江县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及丰富的自然资源是盈江县马铃薯产业历史悠久的重要原因。通过介绍冬马铃薯种植发展的现状,论述了冬马铃薯的高效集成栽培技术,分析了冬马铃薯田间水肥管理措施及主要病虫害的防治方法,以期为盈江县冬马铃薯产业发展提供帮助。  关键词 冬马铃薯;高效集成栽培;云南省盈江县  中图分类号:S532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890
摘 要 黄瓜是我国设施栽培的主要作物之一。我国南方地区冬春季受持续阴雨寡照天气的影响,保护设施内弱光问题严重,对设施作物生育、产量和品质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本试验通过搭建遮阳网设施,模拟冬春季长江中下游地区温室内的弱光、寡照,形成光照强度约50 μmol·m-2·s-1的弱光环境,采用LED灯补光,设置125、200、275、350 μmol·m-2·s-1四个光强度在黄瓜结果期进行补光处理,研究
摘 要 围绕病虫害的绿色防控技术展开讨论,在分析绿色防控技术必要性的基础上,从病虫害源头、病虫害传播和农作物本身抗病虫害能力等角度出发,探究应当选择的绿色防控技术及其特点,以期推动农业生产以更加高效、绿色的方式开展,保障农产品质量。  关键词 农业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示范应用  中图分类号:S43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1.18.021
摘 要 甬优系列品种具有籼粳杂种优势,通过在贵州省兴义市(水稻高产区),引进10个甬优系列水稻品种进行大田适应性研究,结果表明:1)甬优76的生育期过短,甬优15的齐穗期过晚、结实率降低,二者产量均低于宜香优2115(对照)。2)与对照品种相比,其余甬优系列品种的产量增加3.6%~37.5%,穗粒数增加57.3%~104.8%,千粒重减少11.2%~35.3%。3)甬优6711、甬优4949、甬优
摘 要 花色苷是植物中广泛存在的一类水溶性色素,是一种安全、无毒的天然色素,在食品添加剂和保健食品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黑桃果皮和果肉均乌黑发紫、黑里透红,花色苷含量较高。以花色苷提取率为考察指标,利用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分析了料液比、提取时间、提取温度、乙醇体积分数等4个因素对黑桃花色苷提取率的影响,得到最优工艺条件为提取温度70 ℃,料液比1∶15,乙醇体积分数50%,提取4 h,黑桃花色苷
摘 要 辣椒是湖南省重要蔬菜之一,常规栽培下产品的安全性不够稳定,而有机辣椒安全性高,品质好,深受消费者喜爱。“郑太”有机辣椒是常德市郑太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主打产品之一,已获得国家有机农产品认证,市场前景广阔。从适期播种、苗床管理、整地施肥、定植、田间管理、病虫草害防治、采收贮运、档案管理等方面简介郑太有机辣椒栽培技术。  关键词 郑太;辣椒;有机农产品;栽培技术  中图分类号:S641.3 文献
摘 要 油茶是广西地区重要的经济树种,油茶产业已经成为广西重要的农业产业之一。针对广西地区油茶的重要病虫害,如油茶炭疽病、油茶软腐病、油茶煤污病、油茶毒蛾及油茶尺蛾等,介绍了病虫害的综合防治措施,以期为促进油茶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关键词 油茶;病虫害;综合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S763.7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1.18.025 
摘 要 对水稻病虫害统防统治现状进行详细分析,主要包括机器故障率高、操作人员不熟练、统防统治区面积大,防治不到位及基层农业干部工作压力大等问题,并阐述了具体的水稻病虫害统防统治措施,比如加强病虫害的预测预报、加强人员培训等,以期为我国水稻的种植质量奠定基础,推动水稻种植业长足发展。  关键词 水稻;病虫害;防治技术;规范管理;统一标准;统防统治  中图分类号:S43 文献标志码:C DOI: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