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被誉为“中国‘辛德勒’”的国民政府外交官何凤山,曾为数千名犹太人办理签证,使他们免遭希特勒的屠刀,战后名声响亮。但是,也许很多人不知道,有一个人曾使1.2万多名犹太人免遭法西斯涂炭——他就是王替夫。王替夫曾任伪满外交官,两次与德国法西斯头子希特勒宴会,受到过清朝逊帝、伪满洲国皇帝溥仪接见,面见过国民党要员蒋经国……
多年前,我在一次偶然的采访中,通过他人得知:有一位90岁高龄的老人,会讲4国外语,常常教中小学生外语,一分钱不收,谁要是给他钱,他就像是受了侮辱似的。他,就是王替夫。
几经联系,我终于找到了居住在哈尔滨市芦家街的王替夫老人的家。这是一栋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半旧居民楼。好不容易才敲开王老的家门,高声应答并前来开门的正是王替夫老人,见面就说:“我耳朵有点背……”
只见老人身板硬朗,声音洪亮,瘦高的身材,腰板仍然很直,真看不出有90岁高龄。由于已经通过电话沟通,没有更多的寒暄,老人就滔滔不绝打开了话匣子。
阴差阳错,抗日学生变成了伪满外交官
1911年,王替夫出生在吉林省永吉县黑山嘴屯子,从小就显示出极高的外语天赋,随经商的父亲到哈尔滨念小学时,已经能用英语与老巴夺烟厂的英国人会话了,上初中以后又学了俄语,考上哈尔滨工业大学后,他的外语成绩一直遥遥领先。由于数学不太好,他跳槽到当时的法政大学,开始学习日语和德语。
1932年,他毕业的时候,正赶上“九·一八”事变的第二年,日本侵略者占领了沈阳、长春和吉林,日军气势汹汹地向哈尔滨挺进。马占山将军在齐齐哈尔举起了抗日的大旗,打响了抵抗日本侵略者的枪声。全国上下出现一片抗日的怒潮,东北人民更是热血沸腾,各种“反日同盟会”如火如荼地组织起来了。王替夫与哈尔滨法政大学的热血青年一起,走上街头,奔走呼号,宣传抗日,为马占山的将士募捐。
这时已是11月,天寒地冻,人们关心严寒中的抗日将士,仅几天的时间就募集了上万件衣物、1万多块现大洋。大家选派王替夫等人为代表,乘火车送到齐齐哈尔抗日前线。
经过一夜的奔波,王替夫等以学生为主的代表住进了齐齐哈尔龙江饭店。那天上午9时,马占山将军来了,他一身戎装,个头不高,留着小胡子,剃着光头。面对哈尔滨的父老乡亲,马占山将军心情激动,他慷慨激昂地表示:“感谢哈尔滨市的学界代表,感谢父老乡亲的厚意,国难当头,爱国是军人的天职!养兵千日,用兵一时,临阵脱逃是军人的耻辱!我们一定用鲜血和生命报效国家,保卫黑龙江的神圣国土!我们一定和日本鬼子血战到底,决不辜负家乡父老的期望!”
望着这个举国上下都在关注着的军人,王替夫心里油然产生一种崇高的敬意,一瞬间,他觉得这个军人的身材高大起来,坐在那里,需要仰视才能看得见。
代表们要求上嫩江桥抗日前线慰问将士,马占山将军不准许。他告诉大家,日军正想从那里过江,前方在激战。但是,他同意大家到第二道防线昂昂溪去看看。
第二天,学生和市民代表来到了昂昂溪,驻军连长金典荣热情地欢迎大家。王替夫至今仍然记得,金连长脸上有一道伤疤,好像是子弹的划痕。学生们要求参军,金连长说这事他决定不了,要大家赶快回家,发动人民抗日……
代表们的这些行动,都被哈尔滨《国际协报》的记者摄入镜头,及时登载在报纸上。可是,回来以后的第二天,哈尔滨就沦陷了。那张报纸成了日本鬼子抓人的依据,王替夫不可避免地落入魔爪,被投入道里中央大街的监狱。
日军一遍遍地拷问谁是组织者,王替夫就是不说。再问时,王替夫干脆用日语告诉他们:我们都是爱国学生,都是自发自愿的。日军十分惊讶,想不到一个这么年轻的中国人,日语讲得这么好。再一调查,才知道王替夫居然会说4种外语。
日本鬼子不得不对他刮目相看,经过商量以后告诉他,皇军到这里是为了建立大东亚共荣圈,帮助满洲人赶走张氏父子,建立王道乐土,只要他答应为日本人做事,就可以放出来。
王替夫毫不犹豫地拒绝了,但日军不死心,把他的父母和新婚的妻子都找来了,给他们15分钟的见面时间,要家人劝说,否则就杀头。
王替夫的父母知道,杀人不眨眼的鬼子不是开玩笑的,他们哭着劝王替夫识时务,别拿自己的性命当儿戏。王替夫语重心长地对父母说:“不能答应啊,给日本人做事就是汉奸呐,我和同学们都有约定,将来同学们是不会饶了我的!”任家人怎么劝,他都不答应。
会见的时间到了,日本人催他的家人快走,父母、妻子一边走一边回头,哭喊着说:“答应了吧,快答应了吧……”那凄厉的声音久久在走廊回荡,搅得他心神不宁。
鬼子天天半夜处死关押的犯人,他们不是用枪杀,而是把人拉到松花江边,砸开冰窟窿,把犯人装在麻袋里,塞到冰窟窿里去冻死、淹死。
关在牢里的人提心吊胆,不知道哪一天轮到自己。这天晚上,刚刚睡着的王替夫被“哗啦”一声铁门声惊醒,两个荷枪实弹的日军拖起他就走。他知道自己最后的时刻到了,顿时浑身软得像面条似地,挺不起来。
朦胧中,他听见有人问:“怎么还有你呀,小王……”立时就被姓李的朝鲜籍翻译一声怒喝:“不许说话!”
来到冰封雪冻的松花江上,王替夫已经站不起来了。他觉得好像有5个同时被押来的人,都被五花大绑着,前面4个人怒骂着,一个个都被塞入松花江的冰窟窿里去了。他吓得瘫软在地上,鬼子兵一看,就知道他是嫩学生,被吓破胆了。李翻译到了他跟前,问:“答不答应给日本人做事,啊!”他已经被吓破了胆,嘴里动着,可就不知道发出的是什么声音。
翻译和日本鬼子听了半天,大概是听懂了他的意思,就又把他拉起来,带回了监狱。这时已经到了后半夜的两三点钟,鬼子打发人给他送来了一碗打卤面,他一口也吃不下。
他一点也睡不着,一夜泪眼不干,不知道自己是死了好还是活着好……
第二天,鬼子居然什么也没有说,什么手续也没让他办,就把他放回家了。回到家里,他觉得就好像做了一场噩梦,老是醒不过来,不知道如何是好。他想逃回吉林老家去,可父亲说,日本人能轻易让你逃走吗?是啊,那可怎么办呢?一连几天,他都提心吊胆地陷在苦闷彷徨之中,可日本人居然没再来抓他。
这一天,一位不速之客来到他的家,来人穿青色警服,佩带小短剑,自报姓名:“我是青木警尉,王老师,我想和你学习中国话。”
王替夫哪里敢问来龙去脉,更不敢说不行,忙说,还是我向你学习日本话吧。于是, 这一对特殊的师生就开始了特殊的学习。自此,神秘的青木警尉一直在他身边。
不久之后,伪满洲国驻哈尔滨特派员公署招两名外交雇员,青木警尉要王替夫去参加考试,试试运气。他哪里敢说不去,便报上名。经过笔试、口试,王替夫以优异的成绩从80多名考生中脱颖而出,成为被录取的两名考生之一。伪满新京(长春)外交部大桥次长听说王替夫考试成绩好,特地来电话要调他去新京。
原来,当时的苏联在伪满洲国的哈尔滨、满洲里等地都有领事馆,伪满洲国因此要求在苏方赤塔设立领事馆,苏方默许。领事李桓、副领事山本齐郎以及书记官都已就位,独缺一位书记员,王替夫俄、日两国语言都会,自然是最佳人选。于是,这名原来的抗日学生由于胆小怕死,变成了伪满外交官。
见到希特勒,成为东北的“辛德勒”
王替夫在驻苏联赤塔领事馆工作3年半,由书记员升任书记官,后来回到大连日本关东州附属地。1938年,法西斯德国承认伪满洲国,伪满洲国派吕宜文为驻德公使,于当年12月启程赴德国汉堡。由于王替夫会讲德文,又作为书记官带家属随行。
经过两个多月的车船奔波,到达德国时已经是1939年初春了。
王替夫陪同吕宜文公使向希特勒递交国书。希特勒设午宴招待吕宜文一行。席间,提起成吉思汗,希特勒眉飞色舞,盛赞成吉思汗远征欧洲之举,说欧洲也应当出现这样一个人物。王替夫听得出来,希特勒是以成吉思汗自许。希特勒对中国东北了如指掌,还对东北的大豆、辽宁的苹果大加赞扬。
再次见到希特勒是几个月之后,1939年5月10日是希特勒的50大寿。生日的前一天,总统府设鸡尾酒会,各界要人、各国来宾及外交使节聚会一堂。10日这天,举行了声势浩大的大型阅兵式,阅兵式从上午9点一直到下午14点。
为了笼络人心,希特勒在国内采取历史上许多阴谋家喜欢采取的办法:挑起种族纠纷,拉一帮打一伙,一方面高叫“振兴优越的日尔曼民族”,煽动民族复仇主义;另一方面大肆清洗犹太民族,没收犹太商人的财产,将他们大部分驱逐出境或者关进监狱,甚至杀害。不少犹太人选择了出逃,但是贫穷的犹太人往往逃不出去。
5月中旬,德国外交部长里宾特洛甫召见吕宜文公使,告之德国政府要将本土的劣等民族犹太人全部驱逐出境,年初就成立了犹太人出境办事处。但是,从海路走太慢了,现在还有大量的犹太人没有离开,美国的犹太人协会答应接受他们,我们想让这些犹太人经苏联远东进入满洲,然后去美国,希望你们能够同意。
吕宜文经过请示,得到了默许。吕宜文委派王替夫以兼职领事的身份全权办理此事。王替夫很快与苏联大使达成共识,签署了犹太人过境签证议定书。然后,又与他的德国秘书朗格尔小姐赶到美国大使馆,与美国“犹太人共济会”代表托马斯进行详谈,由此他对犹太人出境缘由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他十分同情犹太人的遭遇,为犹太人的命运担忧,希望更多犹太人尽快地离开德国。
然而,事实并不如他所愿,6月10日9时,“犹太人共济会”代表托马斯来到他的办公室,只从提包中拿出了20本护照。王替夫惊讶地问:“怎么只有这几本?”托马斯无奈地说:“是的,不过以后会越来越多的。”
这以后,护照的数量逐渐增加。20多天以后,王替夫统计了一下,发现只签了不到1000人。窗外的反犹太人吼声一天比一天高,犹太人的处境越来越危险。王替夫十分着急,要求托马斯每天多带一些护照来,尽快争取时间,让更多的犹太人在纳粹还让离境的时候,多办一些护照,多挽救一些生命。
托马斯对王替夫的人道主义精神表示深深的敬佩,从7月初开始,每天都带100本护照来签字盖章,并当天带回去。
这期间,吕宜文带王替夫出席了几次纳粹组织的大会。王替夫觉察到了纳粹在欧洲的野心,也了解到他们要对犹太人实施更加疯狂的迫害,这使他忧心忡忡,感觉到犹太人的灾难正在降临。他心里说,要快,要快呀,这些可怜的人需要帮助啊!
王替夫放弃了周日和早晚的休息时间,不论护照什么时候来,他都办理,绝不延误。
1939年9月1日,纳粹德国悍然发动了袭击波兰的战争。这一天,托马斯没有来。也是这一天,吕公使来找王替夫,告诉他今天见到了德国外交部长里宾特洛甫,暗示可以不给犹太人签证了,德国准备有计划地建立一些犹太人居住地,使他们不能再到世界其他地方去,日本驻德国公使也表示了类似的意见。
吕公使的意思是,签证就到此为止了。王替夫想,伪满洲国对此还没有表示出明确的意见,他强压住心里的愤慨,大声说:“如果我们不帮助这些犹太人,那他们只有等死了,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啊!全德国的犹太人我们帮助不了,我们总可以帮助一些嘛,更何况我们已经开了头,很多犹太人都知道我们能给签证,我们是他们生存的希望啊!”
吕公使半晌默然无语,沉默了好长时间,才说:“这样吧,你可以继续悄悄地办理,但不要声张,不要让德国秘密警察知道,也最好不要让日本人知道。”
为了躲过公使馆日本参事官江原刚的视线,王替夫决定不让托马斯到这里来,而是让自己的秘书朗格尔小姐每天外出公干时,到美国大使馆将护照取回来,盖上章,第二天送回去再取回来新的。
朗格尔小姐将以上情况和王替夫的安排告诉了托马斯,托马斯非常惊讶,也非常不安,他担心会给王替夫带来麻烦,每次只让拿10本护照。
当王替夫得知托马斯的担心时,禁不住大声说:“都什么时候了,他还怕给我带来麻烦,我毕竟是个外交官,盖世太保是不敢轻易动我的。不行,我得亲自去找托马斯。”
王替夫立即赶到美国大使馆,托马斯紧紧握着王替夫的手,激动地说:“亲爱的王领事,您已经为我们办理了7000多本签证,这就等于救了7000多条生命啊!以现在的形势来看,你再办下去,会很不利的!”
王替夫十分动情地说:“托马斯先生,不要说这些了,趁我手中还有权力,在我们公使还默许的时候,让我们多帮一帮这些苦难的犹太人吧!”
王替夫的善良和真诚感动了在场的每一个人,双方约好签证一如既往地进行。但是,不知是考虑安全问题还是其他原因,签证仍然每天10本、10多本的速度进行着,王替夫再急也没用。
时间在一天天地过去,就这样,从当年10月开始,到1940年5月,他又陆陆续续签了近5000本护照。
1940年6月,王替夫接到新的任务,要他陪同公使到欧洲其他国家递交国书。或许,这样做是上峰出于爱护而采取的一种规避办法,王替夫无奈,不得不 停止了秘密进行的工作。
就这样,在两年的时间里,他先后为1.2万多名犹太人发出了签证,挽救了成千上万条生命。
运乖时蹇,蒋经国也改变不了他的命运
如果说运乖时蹇,事事赶的不是时候,王替夫恐怕是比较典型的了。
1944年10月,德国战败已成定局,伪满洲国驻德国公使撤回了新京。王替夫做伪满外交官已经整整12年了。虽然回到了祖国,他满脑子里仍然是飞机空袭的啸叫、街头弥漫的硝烟、坍塌的墙壁、到处救火的人群。此时,希特勒德国的灭亡已经不远,它的盟国日本也不会武运久长了,想到这里他心里感到一丝快意。
回国不久,伪满皇帝溥仪召见所有撤回来的欧洲使节。身着长袍、剃着光头的溥仪坐在龙床上,苍白清瘦的脸上带着勉强的笑容,两个圆圆的金丝镜片后面的眼睛暗淡无光,令人感觉到一种无奈和身不由己的拘束。站在下面的王替夫想,这个人恐怕永远也不会快乐起来的。
第二年的5月11日,日本举行了“战争最高指导会议”,伪满洲国宣布进入全面临战状态。5月15日,王替夫突然被破格提拔为伪国务院总务厅参事官。这突如其来的荣升,使他不知道是喜是悲。在同事们的一片祝贺声中,他感到作为男人被升迁的满足。
一天上午,他被告知,皇帝陛下要接见他。虽然他已经见过溥仪一次,但是单独被召见还是很不容易的。他打扮整齐,身着黄色协和服,披着金丝带,先见过掌礼司长,再见皇帝。
溥仪仍然是那张面无血色的憔悴的脸,平静的神情之中透出一丝忧郁。王替夫恭恭敬敬地行了一个鞠躬礼,然后垂手站立一旁说:“蒙皇帝陛下诏授鄙人为总务厅企划局参事官,深感任重才薄,但有信心为陛下效劳!”
’“你是去年从德国回来的?”溥仪语调平和地问。
“是,陛下。”
“你多大年龄?”
“鄙人今年35岁。”
“35岁,多好的年龄啊,有为啊。在这个年龄就晋升到这个职位,在日满官员中你可是头一个啊!”
殊不知,正是这一次升迁,使他日后的战犯等级升高了好几级1
3个月以后,1945年8月15日,日本人投降了。王替夫没有来得及随溥仪迁都通化,也没能回哈尔滨与家人团聚,苏联红军就攻进来了。
当时新京(长春)处于无政府状态,市长于镜寰忧心忡忡,他听别人说苏联红军军纪不太好,怎么办?他要警察厅“坚持原状,为市民服务”,又与王
替夫商量:“苏联红军来
了,这场外交谁来办?我看只有你出面了。日本人没了,伪满洲国政府也垮了,王参事官你是惟一的合适人选……”
一天,一名苏军中校来到市政府,找伪满国务大臣张景惠和市长于镜寰,说苏军远东最高司令马林阔夫将军要见他们,王替夫作为翻译随行。
马林阔夫住在原来的日本军人会馆里。日本人逃走后,这里一片狼藉,桌椅板凳横七竖八地扔在地上,所有的电灯几乎都被砸坏了。马林阔夫高高地坐在摞在桌子上的一把椅子上,嘴里叼着雪茄,两旁放了不少点燃蜡烛的酒瓶子。
将军声音洪亮,说道:“我在照片上见过你,你是伪满洲国总理大臣,是最亲日的,给日本人干了不少年,现在日本人垮台了,你打算怎么办哪?”
王替夫照着马林阔夫的意思翻译了一遍,他怕张景惠有心理压力,没翻译“是最亲日的”这句话。没想到,一位俄国人当场指出遗漏了这句话。王替夫心里一惊,苏军有人才啊!忙解释说:“忘了,忘了……”
马林阔夫接着告诉他们:“找你们来,是要你们帮助维持长春的治安秩序。这位是卡尔洛夫少将,是我们反法西斯战争的英雄,他现在是苏联红军驻长春市的卫戍司令,今后长春的事情,你们找他联系。”
惊魂未定的张景惠小声对王替夫说:“王参事官,这里我看只有你留下最合适,人家要求什么条件就答应什么条件,千万不要顶撞!”又和卡尔洛夫少将说:“有什么事你就和他联系吧,他懂俄语,是我们的全权代表。”说完,拉着于镜寰匆匆而去。
苏方要求第二天迅速恢复交通,警察上岗维持秩序,让商店开业。王替夫一一答应,并协商了具体办法,商量怎样动员警察回来,还为苏军安排了办公用房、车辆、厨师等等,苏方非常满意。
这以后,王替夫几乎天天都到卫戍司令部去,在于镜寰和苏军之间穿针引线。长春的光复工作有条不紊,秩序迅速恢复,没有因为日本人的逃走、朝代的更迭而造成混乱,比其它城市要好不少。人们都说,王替夫在这一点上功不可没。卡尔洛夫少将也对王替夫勤勉认真的工作给予充分的肯定。
王替夫虽然是临时留用人员,却也敢仗义执言。一天,他在街上看到一名苏军士兵强行往屋里拽一个日本妇女。他看不过眼,走过去用俄语大喝一声:“你要干什么?”那士兵解释:“她是日本人……”“日本人也不行,现在外面传说苏联红军强奸妇女,你这不是给人口实吗?”那士兵有几分不相信,也有几分不服气似的,与他顶撞了起来。王替夫不顾个人安危,向卡尔洛夫少将汇报了这一情况。正直的卡尔洛夫秉公处理,将那名士兵处分回国了。
9月3日上午,苏军将伪满30多名各级官员,包括张景惠等叫到原来的国务院,宣布逮捕押送苏联。王替夫听说后又惊又怕,庆幸自己没被押走。
没过多久,国民党接收大员熊式辉来到了长春,他身边带着一名少将,正是当年嫩江桥边见过的金连长金典荣。金典荣看见王替夫格外高兴,惊问别后的情况,两人相对叹息。自此以后,金典荣经常到他这里聊天。
几天以后,蒋经国带着莫德惠等一批接收大员来了,指名要见王替夫。会见时气氛融洽,看见王替夫进来,在场的人都站起来和他握手寒暄。谈话间,莫德惠还半开玩笑地说:“你看看,你们两个人同岁(指与蒋经国),还是王先生长得年轻啊!”
蒋经国肯定了他这一段时间帮助苏军稳定地方秩序的功劳,然后很认真地谈了国民政府关于对汉奸的惩罚条例。最后告诉他,根据他最近一段的工作成效,国民政府将来能够考虑将功折罪,宽大处理。
蒋经国的这番话使王替夫心里轻松了不少,他觉得有希望将来能回哈尔滨与亲人团聚。
可是没想到,11月4日下午3时,苏军卫戍司令部叫他前去,宣布根据莫斯科军事法庭的特别命令,逮捕伪满外交官王替夫。
逮捕他的军官对他说:“王参事官,我们把你送到苏联去改造,拔掉你头脑中的恶根……”
王替夫被押到苏联赤塔,判处25年徒刑。1956年被遣送回到哈尔滨,当了一名工人。以后在历次运动中他历经劫难,被下放农村改造22年,1980年落实政策好不容易才回到市里,但也没有什么正式工作。他对自己的经历讳莫如深,不愿为外人所知。
1981年,黑龙江省政协委员、省医院赵麟阁教授给他的邻居看病,赵教授发现患者的病非常奇怪,听说只有俄罗斯有这方面的病症资料,只有研究透资料才能对症下药。资料好不容易搞到手了,可是又全是俄文,正在为难之际,恰巧王替夫来串门,便自告奋勇,只用了十几分钟,就翻译出来了。
赵教授大吃一惊,对他刮目相看。自此,二人经常往来,相交日久,王替夫就吐露了身世。赵教授立即向省委统战部汇报了王替夫的情况。省委统战部听说哈尔滨有这样一位传奇老人以后,马上约老人详谈。黑龙江省文史馆闻讯找到老人,请他做文史馆的馆员,每月发给100元的补助费。
2001年,中国申办北京奥运会成功的消息传来,王替夫兴奋异常,喜极而逝。
如今,每到年终岁尾,以色列大使馆都要给黑龙江省图书馆的原馆长王珂正发来慰问函,感谢他父亲王替夫在二次世界大战中为挽救犹太人生命所做过的一切,表示犹太民族“永志不忘”……
多年前,我在一次偶然的采访中,通过他人得知:有一位90岁高龄的老人,会讲4国外语,常常教中小学生外语,一分钱不收,谁要是给他钱,他就像是受了侮辱似的。他,就是王替夫。
几经联系,我终于找到了居住在哈尔滨市芦家街的王替夫老人的家。这是一栋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半旧居民楼。好不容易才敲开王老的家门,高声应答并前来开门的正是王替夫老人,见面就说:“我耳朵有点背……”
只见老人身板硬朗,声音洪亮,瘦高的身材,腰板仍然很直,真看不出有90岁高龄。由于已经通过电话沟通,没有更多的寒暄,老人就滔滔不绝打开了话匣子。
阴差阳错,抗日学生变成了伪满外交官
1911年,王替夫出生在吉林省永吉县黑山嘴屯子,从小就显示出极高的外语天赋,随经商的父亲到哈尔滨念小学时,已经能用英语与老巴夺烟厂的英国人会话了,上初中以后又学了俄语,考上哈尔滨工业大学后,他的外语成绩一直遥遥领先。由于数学不太好,他跳槽到当时的法政大学,开始学习日语和德语。
1932年,他毕业的时候,正赶上“九·一八”事变的第二年,日本侵略者占领了沈阳、长春和吉林,日军气势汹汹地向哈尔滨挺进。马占山将军在齐齐哈尔举起了抗日的大旗,打响了抵抗日本侵略者的枪声。全国上下出现一片抗日的怒潮,东北人民更是热血沸腾,各种“反日同盟会”如火如荼地组织起来了。王替夫与哈尔滨法政大学的热血青年一起,走上街头,奔走呼号,宣传抗日,为马占山的将士募捐。
这时已是11月,天寒地冻,人们关心严寒中的抗日将士,仅几天的时间就募集了上万件衣物、1万多块现大洋。大家选派王替夫等人为代表,乘火车送到齐齐哈尔抗日前线。
经过一夜的奔波,王替夫等以学生为主的代表住进了齐齐哈尔龙江饭店。那天上午9时,马占山将军来了,他一身戎装,个头不高,留着小胡子,剃着光头。面对哈尔滨的父老乡亲,马占山将军心情激动,他慷慨激昂地表示:“感谢哈尔滨市的学界代表,感谢父老乡亲的厚意,国难当头,爱国是军人的天职!养兵千日,用兵一时,临阵脱逃是军人的耻辱!我们一定用鲜血和生命报效国家,保卫黑龙江的神圣国土!我们一定和日本鬼子血战到底,决不辜负家乡父老的期望!”
望着这个举国上下都在关注着的军人,王替夫心里油然产生一种崇高的敬意,一瞬间,他觉得这个军人的身材高大起来,坐在那里,需要仰视才能看得见。
代表们要求上嫩江桥抗日前线慰问将士,马占山将军不准许。他告诉大家,日军正想从那里过江,前方在激战。但是,他同意大家到第二道防线昂昂溪去看看。
第二天,学生和市民代表来到了昂昂溪,驻军连长金典荣热情地欢迎大家。王替夫至今仍然记得,金连长脸上有一道伤疤,好像是子弹的划痕。学生们要求参军,金连长说这事他决定不了,要大家赶快回家,发动人民抗日……
代表们的这些行动,都被哈尔滨《国际协报》的记者摄入镜头,及时登载在报纸上。可是,回来以后的第二天,哈尔滨就沦陷了。那张报纸成了日本鬼子抓人的依据,王替夫不可避免地落入魔爪,被投入道里中央大街的监狱。
日军一遍遍地拷问谁是组织者,王替夫就是不说。再问时,王替夫干脆用日语告诉他们:我们都是爱国学生,都是自发自愿的。日军十分惊讶,想不到一个这么年轻的中国人,日语讲得这么好。再一调查,才知道王替夫居然会说4种外语。
日本鬼子不得不对他刮目相看,经过商量以后告诉他,皇军到这里是为了建立大东亚共荣圈,帮助满洲人赶走张氏父子,建立王道乐土,只要他答应为日本人做事,就可以放出来。
王替夫毫不犹豫地拒绝了,但日军不死心,把他的父母和新婚的妻子都找来了,给他们15分钟的见面时间,要家人劝说,否则就杀头。
王替夫的父母知道,杀人不眨眼的鬼子不是开玩笑的,他们哭着劝王替夫识时务,别拿自己的性命当儿戏。王替夫语重心长地对父母说:“不能答应啊,给日本人做事就是汉奸呐,我和同学们都有约定,将来同学们是不会饶了我的!”任家人怎么劝,他都不答应。
会见的时间到了,日本人催他的家人快走,父母、妻子一边走一边回头,哭喊着说:“答应了吧,快答应了吧……”那凄厉的声音久久在走廊回荡,搅得他心神不宁。
鬼子天天半夜处死关押的犯人,他们不是用枪杀,而是把人拉到松花江边,砸开冰窟窿,把犯人装在麻袋里,塞到冰窟窿里去冻死、淹死。
关在牢里的人提心吊胆,不知道哪一天轮到自己。这天晚上,刚刚睡着的王替夫被“哗啦”一声铁门声惊醒,两个荷枪实弹的日军拖起他就走。他知道自己最后的时刻到了,顿时浑身软得像面条似地,挺不起来。
朦胧中,他听见有人问:“怎么还有你呀,小王……”立时就被姓李的朝鲜籍翻译一声怒喝:“不许说话!”
来到冰封雪冻的松花江上,王替夫已经站不起来了。他觉得好像有5个同时被押来的人,都被五花大绑着,前面4个人怒骂着,一个个都被塞入松花江的冰窟窿里去了。他吓得瘫软在地上,鬼子兵一看,就知道他是嫩学生,被吓破胆了。李翻译到了他跟前,问:“答不答应给日本人做事,啊!”他已经被吓破了胆,嘴里动着,可就不知道发出的是什么声音。
翻译和日本鬼子听了半天,大概是听懂了他的意思,就又把他拉起来,带回了监狱。这时已经到了后半夜的两三点钟,鬼子打发人给他送来了一碗打卤面,他一口也吃不下。
他一点也睡不着,一夜泪眼不干,不知道自己是死了好还是活着好……
第二天,鬼子居然什么也没有说,什么手续也没让他办,就把他放回家了。回到家里,他觉得就好像做了一场噩梦,老是醒不过来,不知道如何是好。他想逃回吉林老家去,可父亲说,日本人能轻易让你逃走吗?是啊,那可怎么办呢?一连几天,他都提心吊胆地陷在苦闷彷徨之中,可日本人居然没再来抓他。
这一天,一位不速之客来到他的家,来人穿青色警服,佩带小短剑,自报姓名:“我是青木警尉,王老师,我想和你学习中国话。”
王替夫哪里敢问来龙去脉,更不敢说不行,忙说,还是我向你学习日本话吧。于是, 这一对特殊的师生就开始了特殊的学习。自此,神秘的青木警尉一直在他身边。
不久之后,伪满洲国驻哈尔滨特派员公署招两名外交雇员,青木警尉要王替夫去参加考试,试试运气。他哪里敢说不去,便报上名。经过笔试、口试,王替夫以优异的成绩从80多名考生中脱颖而出,成为被录取的两名考生之一。伪满新京(长春)外交部大桥次长听说王替夫考试成绩好,特地来电话要调他去新京。
原来,当时的苏联在伪满洲国的哈尔滨、满洲里等地都有领事馆,伪满洲国因此要求在苏方赤塔设立领事馆,苏方默许。领事李桓、副领事山本齐郎以及书记官都已就位,独缺一位书记员,王替夫俄、日两国语言都会,自然是最佳人选。于是,这名原来的抗日学生由于胆小怕死,变成了伪满外交官。
见到希特勒,成为东北的“辛德勒”
王替夫在驻苏联赤塔领事馆工作3年半,由书记员升任书记官,后来回到大连日本关东州附属地。1938年,法西斯德国承认伪满洲国,伪满洲国派吕宜文为驻德公使,于当年12月启程赴德国汉堡。由于王替夫会讲德文,又作为书记官带家属随行。
经过两个多月的车船奔波,到达德国时已经是1939年初春了。
王替夫陪同吕宜文公使向希特勒递交国书。希特勒设午宴招待吕宜文一行。席间,提起成吉思汗,希特勒眉飞色舞,盛赞成吉思汗远征欧洲之举,说欧洲也应当出现这样一个人物。王替夫听得出来,希特勒是以成吉思汗自许。希特勒对中国东北了如指掌,还对东北的大豆、辽宁的苹果大加赞扬。
再次见到希特勒是几个月之后,1939年5月10日是希特勒的50大寿。生日的前一天,总统府设鸡尾酒会,各界要人、各国来宾及外交使节聚会一堂。10日这天,举行了声势浩大的大型阅兵式,阅兵式从上午9点一直到下午14点。
为了笼络人心,希特勒在国内采取历史上许多阴谋家喜欢采取的办法:挑起种族纠纷,拉一帮打一伙,一方面高叫“振兴优越的日尔曼民族”,煽动民族复仇主义;另一方面大肆清洗犹太民族,没收犹太商人的财产,将他们大部分驱逐出境或者关进监狱,甚至杀害。不少犹太人选择了出逃,但是贫穷的犹太人往往逃不出去。
5月中旬,德国外交部长里宾特洛甫召见吕宜文公使,告之德国政府要将本土的劣等民族犹太人全部驱逐出境,年初就成立了犹太人出境办事处。但是,从海路走太慢了,现在还有大量的犹太人没有离开,美国的犹太人协会答应接受他们,我们想让这些犹太人经苏联远东进入满洲,然后去美国,希望你们能够同意。
吕宜文经过请示,得到了默许。吕宜文委派王替夫以兼职领事的身份全权办理此事。王替夫很快与苏联大使达成共识,签署了犹太人过境签证议定书。然后,又与他的德国秘书朗格尔小姐赶到美国大使馆,与美国“犹太人共济会”代表托马斯进行详谈,由此他对犹太人出境缘由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他十分同情犹太人的遭遇,为犹太人的命运担忧,希望更多犹太人尽快地离开德国。
然而,事实并不如他所愿,6月10日9时,“犹太人共济会”代表托马斯来到他的办公室,只从提包中拿出了20本护照。王替夫惊讶地问:“怎么只有这几本?”托马斯无奈地说:“是的,不过以后会越来越多的。”
这以后,护照的数量逐渐增加。20多天以后,王替夫统计了一下,发现只签了不到1000人。窗外的反犹太人吼声一天比一天高,犹太人的处境越来越危险。王替夫十分着急,要求托马斯每天多带一些护照来,尽快争取时间,让更多的犹太人在纳粹还让离境的时候,多办一些护照,多挽救一些生命。
托马斯对王替夫的人道主义精神表示深深的敬佩,从7月初开始,每天都带100本护照来签字盖章,并当天带回去。
这期间,吕宜文带王替夫出席了几次纳粹组织的大会。王替夫觉察到了纳粹在欧洲的野心,也了解到他们要对犹太人实施更加疯狂的迫害,这使他忧心忡忡,感觉到犹太人的灾难正在降临。他心里说,要快,要快呀,这些可怜的人需要帮助啊!
王替夫放弃了周日和早晚的休息时间,不论护照什么时候来,他都办理,绝不延误。
1939年9月1日,纳粹德国悍然发动了袭击波兰的战争。这一天,托马斯没有来。也是这一天,吕公使来找王替夫,告诉他今天见到了德国外交部长里宾特洛甫,暗示可以不给犹太人签证了,德国准备有计划地建立一些犹太人居住地,使他们不能再到世界其他地方去,日本驻德国公使也表示了类似的意见。
吕公使的意思是,签证就到此为止了。王替夫想,伪满洲国对此还没有表示出明确的意见,他强压住心里的愤慨,大声说:“如果我们不帮助这些犹太人,那他们只有等死了,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啊!全德国的犹太人我们帮助不了,我们总可以帮助一些嘛,更何况我们已经开了头,很多犹太人都知道我们能给签证,我们是他们生存的希望啊!”
吕公使半晌默然无语,沉默了好长时间,才说:“这样吧,你可以继续悄悄地办理,但不要声张,不要让德国秘密警察知道,也最好不要让日本人知道。”
为了躲过公使馆日本参事官江原刚的视线,王替夫决定不让托马斯到这里来,而是让自己的秘书朗格尔小姐每天外出公干时,到美国大使馆将护照取回来,盖上章,第二天送回去再取回来新的。
朗格尔小姐将以上情况和王替夫的安排告诉了托马斯,托马斯非常惊讶,也非常不安,他担心会给王替夫带来麻烦,每次只让拿10本护照。
当王替夫得知托马斯的担心时,禁不住大声说:“都什么时候了,他还怕给我带来麻烦,我毕竟是个外交官,盖世太保是不敢轻易动我的。不行,我得亲自去找托马斯。”
王替夫立即赶到美国大使馆,托马斯紧紧握着王替夫的手,激动地说:“亲爱的王领事,您已经为我们办理了7000多本签证,这就等于救了7000多条生命啊!以现在的形势来看,你再办下去,会很不利的!”
王替夫十分动情地说:“托马斯先生,不要说这些了,趁我手中还有权力,在我们公使还默许的时候,让我们多帮一帮这些苦难的犹太人吧!”
王替夫的善良和真诚感动了在场的每一个人,双方约好签证一如既往地进行。但是,不知是考虑安全问题还是其他原因,签证仍然每天10本、10多本的速度进行着,王替夫再急也没用。
时间在一天天地过去,就这样,从当年10月开始,到1940年5月,他又陆陆续续签了近5000本护照。
1940年6月,王替夫接到新的任务,要他陪同公使到欧洲其他国家递交国书。或许,这样做是上峰出于爱护而采取的一种规避办法,王替夫无奈,不得不 停止了秘密进行的工作。
就这样,在两年的时间里,他先后为1.2万多名犹太人发出了签证,挽救了成千上万条生命。
运乖时蹇,蒋经国也改变不了他的命运
如果说运乖时蹇,事事赶的不是时候,王替夫恐怕是比较典型的了。
1944年10月,德国战败已成定局,伪满洲国驻德国公使撤回了新京。王替夫做伪满外交官已经整整12年了。虽然回到了祖国,他满脑子里仍然是飞机空袭的啸叫、街头弥漫的硝烟、坍塌的墙壁、到处救火的人群。此时,希特勒德国的灭亡已经不远,它的盟国日本也不会武运久长了,想到这里他心里感到一丝快意。
回国不久,伪满皇帝溥仪召见所有撤回来的欧洲使节。身着长袍、剃着光头的溥仪坐在龙床上,苍白清瘦的脸上带着勉强的笑容,两个圆圆的金丝镜片后面的眼睛暗淡无光,令人感觉到一种无奈和身不由己的拘束。站在下面的王替夫想,这个人恐怕永远也不会快乐起来的。
第二年的5月11日,日本举行了“战争最高指导会议”,伪满洲国宣布进入全面临战状态。5月15日,王替夫突然被破格提拔为伪国务院总务厅参事官。这突如其来的荣升,使他不知道是喜是悲。在同事们的一片祝贺声中,他感到作为男人被升迁的满足。
一天上午,他被告知,皇帝陛下要接见他。虽然他已经见过溥仪一次,但是单独被召见还是很不容易的。他打扮整齐,身着黄色协和服,披着金丝带,先见过掌礼司长,再见皇帝。
溥仪仍然是那张面无血色的憔悴的脸,平静的神情之中透出一丝忧郁。王替夫恭恭敬敬地行了一个鞠躬礼,然后垂手站立一旁说:“蒙皇帝陛下诏授鄙人为总务厅企划局参事官,深感任重才薄,但有信心为陛下效劳!”
’“你是去年从德国回来的?”溥仪语调平和地问。
“是,陛下。”
“你多大年龄?”
“鄙人今年35岁。”
“35岁,多好的年龄啊,有为啊。在这个年龄就晋升到这个职位,在日满官员中你可是头一个啊!”
殊不知,正是这一次升迁,使他日后的战犯等级升高了好几级1
3个月以后,1945年8月15日,日本人投降了。王替夫没有来得及随溥仪迁都通化,也没能回哈尔滨与家人团聚,苏联红军就攻进来了。
当时新京(长春)处于无政府状态,市长于镜寰忧心忡忡,他听别人说苏联红军军纪不太好,怎么办?他要警察厅“坚持原状,为市民服务”,又与王
替夫商量:“苏联红军来
了,这场外交谁来办?我看只有你出面了。日本人没了,伪满洲国政府也垮了,王参事官你是惟一的合适人选……”
一天,一名苏军中校来到市政府,找伪满国务大臣张景惠和市长于镜寰,说苏军远东最高司令马林阔夫将军要见他们,王替夫作为翻译随行。
马林阔夫住在原来的日本军人会馆里。日本人逃走后,这里一片狼藉,桌椅板凳横七竖八地扔在地上,所有的电灯几乎都被砸坏了。马林阔夫高高地坐在摞在桌子上的一把椅子上,嘴里叼着雪茄,两旁放了不少点燃蜡烛的酒瓶子。
将军声音洪亮,说道:“我在照片上见过你,你是伪满洲国总理大臣,是最亲日的,给日本人干了不少年,现在日本人垮台了,你打算怎么办哪?”
王替夫照着马林阔夫的意思翻译了一遍,他怕张景惠有心理压力,没翻译“是最亲日的”这句话。没想到,一位俄国人当场指出遗漏了这句话。王替夫心里一惊,苏军有人才啊!忙解释说:“忘了,忘了……”
马林阔夫接着告诉他们:“找你们来,是要你们帮助维持长春的治安秩序。这位是卡尔洛夫少将,是我们反法西斯战争的英雄,他现在是苏联红军驻长春市的卫戍司令,今后长春的事情,你们找他联系。”
惊魂未定的张景惠小声对王替夫说:“王参事官,这里我看只有你留下最合适,人家要求什么条件就答应什么条件,千万不要顶撞!”又和卡尔洛夫少将说:“有什么事你就和他联系吧,他懂俄语,是我们的全权代表。”说完,拉着于镜寰匆匆而去。
苏方要求第二天迅速恢复交通,警察上岗维持秩序,让商店开业。王替夫一一答应,并协商了具体办法,商量怎样动员警察回来,还为苏军安排了办公用房、车辆、厨师等等,苏方非常满意。
这以后,王替夫几乎天天都到卫戍司令部去,在于镜寰和苏军之间穿针引线。长春的光复工作有条不紊,秩序迅速恢复,没有因为日本人的逃走、朝代的更迭而造成混乱,比其它城市要好不少。人们都说,王替夫在这一点上功不可没。卡尔洛夫少将也对王替夫勤勉认真的工作给予充分的肯定。
王替夫虽然是临时留用人员,却也敢仗义执言。一天,他在街上看到一名苏军士兵强行往屋里拽一个日本妇女。他看不过眼,走过去用俄语大喝一声:“你要干什么?”那士兵解释:“她是日本人……”“日本人也不行,现在外面传说苏联红军强奸妇女,你这不是给人口实吗?”那士兵有几分不相信,也有几分不服气似的,与他顶撞了起来。王替夫不顾个人安危,向卡尔洛夫少将汇报了这一情况。正直的卡尔洛夫秉公处理,将那名士兵处分回国了。
9月3日上午,苏军将伪满30多名各级官员,包括张景惠等叫到原来的国务院,宣布逮捕押送苏联。王替夫听说后又惊又怕,庆幸自己没被押走。
没过多久,国民党接收大员熊式辉来到了长春,他身边带着一名少将,正是当年嫩江桥边见过的金连长金典荣。金典荣看见王替夫格外高兴,惊问别后的情况,两人相对叹息。自此以后,金典荣经常到他这里聊天。
几天以后,蒋经国带着莫德惠等一批接收大员来了,指名要见王替夫。会见时气氛融洽,看见王替夫进来,在场的人都站起来和他握手寒暄。谈话间,莫德惠还半开玩笑地说:“你看看,你们两个人同岁(指与蒋经国),还是王先生长得年轻啊!”
蒋经国肯定了他这一段时间帮助苏军稳定地方秩序的功劳,然后很认真地谈了国民政府关于对汉奸的惩罚条例。最后告诉他,根据他最近一段的工作成效,国民政府将来能够考虑将功折罪,宽大处理。
蒋经国的这番话使王替夫心里轻松了不少,他觉得有希望将来能回哈尔滨与亲人团聚。
可是没想到,11月4日下午3时,苏军卫戍司令部叫他前去,宣布根据莫斯科军事法庭的特别命令,逮捕伪满外交官王替夫。
逮捕他的军官对他说:“王参事官,我们把你送到苏联去改造,拔掉你头脑中的恶根……”
王替夫被押到苏联赤塔,判处25年徒刑。1956年被遣送回到哈尔滨,当了一名工人。以后在历次运动中他历经劫难,被下放农村改造22年,1980年落实政策好不容易才回到市里,但也没有什么正式工作。他对自己的经历讳莫如深,不愿为外人所知。
1981年,黑龙江省政协委员、省医院赵麟阁教授给他的邻居看病,赵教授发现患者的病非常奇怪,听说只有俄罗斯有这方面的病症资料,只有研究透资料才能对症下药。资料好不容易搞到手了,可是又全是俄文,正在为难之际,恰巧王替夫来串门,便自告奋勇,只用了十几分钟,就翻译出来了。
赵教授大吃一惊,对他刮目相看。自此,二人经常往来,相交日久,王替夫就吐露了身世。赵教授立即向省委统战部汇报了王替夫的情况。省委统战部听说哈尔滨有这样一位传奇老人以后,马上约老人详谈。黑龙江省文史馆闻讯找到老人,请他做文史馆的馆员,每月发给100元的补助费。
2001年,中国申办北京奥运会成功的消息传来,王替夫兴奋异常,喜极而逝。
如今,每到年终岁尾,以色列大使馆都要给黑龙江省图书馆的原馆长王珂正发来慰问函,感谢他父亲王替夫在二次世界大战中为挽救犹太人生命所做过的一切,表示犹太民族“永志不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