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日本是深受中华传统文化影响的国家,说到传统文化和管理,也是这样的。日本明治维新后的大实业家,“日本资本主义之父”、“儒家资本主义的代表”涩泽荣一,是日本家喻户晓的人物。他在日本进入资本主义、经营商工之时,为冲破“无商不奸”的固有传统观念,在企业管理中率先借用了《论语》的思想,将《论语》作为他的经营哲学。
他在《论语与算盘》一书中总结了自己的成功经营实践,提出了“士魂商才”的概念,既讲经营赚钱之术,也讲儒家的忠恕之道,据《论语》,把算盘。“《论语》中有算盘,算盘中有《论语》”,子曰:“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涩泽荣一追求“义理合一”(“道德经济合一”)的理念,在日本影响极为深远。这是笔者见到的日本在企业管理运用中华传统文化的第一波。
二战日本投降,一批退伍军人进入工商界。商场即战场;商战即兵战。当时有个退伍军官大桥武夫以管理外行的身份进入一家行将倒闭的公司——东洋精密公司。怎么办?他当过兵,读过《孙子兵法》,便毅然将《孙子兵法》运用于经营实践。他最初提出了兵法中“上下同欲者胜”的经营理念,不料很快使企业起死回生,因而名声远播。他撰写的《用兵法指导经营》一书,引起当时经营界的巨大反响,被誉为“兵法经营创导者”。随后的几十年中,大桥武夫为企业作过数千次专题演讲,写出了30多本关于应用兵法经营企业的书,并最终编著了一部长达10卷的《兵法经营全书》。大桥武夫认为:“这种(兵法)经营方式比美国企业经营更合理,更有效。”这是日本企业管理运用中华传统文化的第二波。
待到20世纪80年代左右,日本大多企业在战争失败的基础上得到了重生,再获成功,进入到了“创业维艰,守成不易”的时代。著名汉学家安冈正笃,一生致力于中国文化经典的教育,特别是二次大战后为日本政经界高层管理者讲授《四书》、《五经》、《十八史略》等中国经典,阐述君臣之间的经国济世之道,也就是日本所谓的“帝王学”,安冈正笃因此被称为“帝王学之师”。他的得意高足伊藤肇继承师业,尤其在帝王学方面写了一系列著作,诸如《帝王学笔记》、《现代帝王学》、《不朽的帝王学》等,从此不少学者也进入这一学术领域,帝王学在日本广泛开展起来,这是日本管理应用中华传统文化的第三波。
在守成时代,《贞观政要》自然而然地成为了帝王学的代表作,帝王学的教科书。
《贞观政要》作者吴兢(670~749)武周时入史馆,编修国史,中宗时曾任右补阙等职,玄宗时则任卫尉少卿,兼修文馆学士等职。他编撰的是一部以记录君臣讨论方式的政论性历史文献。吴兢认为,唐太宗时期,法良政善,“良足可观”,而后继者的政治状况已大为不及。因此他着手编撰《贞观政要》,对贞观之治的历史经验作了系统总结和全面介绍,用以开导和谏劝唐中宗、唐玄宗及其后的继承者,作为鉴戒,“择善而行,引而申之,触类而长”,使“贞观巍巍之化,可得而致”。“政要”者政治之要谛,“贞观政要”即“千古一帝——唐太宗”贞观年间治国之要谛也。
作为旷古明君,贞观君臣讨论时,言必先王孔子教导,语必历代兴亡教训。
(未完待续)
他在《论语与算盘》一书中总结了自己的成功经营实践,提出了“士魂商才”的概念,既讲经营赚钱之术,也讲儒家的忠恕之道,据《论语》,把算盘。“《论语》中有算盘,算盘中有《论语》”,子曰:“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涩泽荣一追求“义理合一”(“道德经济合一”)的理念,在日本影响极为深远。这是笔者见到的日本在企业管理运用中华传统文化的第一波。
二战日本投降,一批退伍军人进入工商界。商场即战场;商战即兵战。当时有个退伍军官大桥武夫以管理外行的身份进入一家行将倒闭的公司——东洋精密公司。怎么办?他当过兵,读过《孙子兵法》,便毅然将《孙子兵法》运用于经营实践。他最初提出了兵法中“上下同欲者胜”的经营理念,不料很快使企业起死回生,因而名声远播。他撰写的《用兵法指导经营》一书,引起当时经营界的巨大反响,被誉为“兵法经营创导者”。随后的几十年中,大桥武夫为企业作过数千次专题演讲,写出了30多本关于应用兵法经营企业的书,并最终编著了一部长达10卷的《兵法经营全书》。大桥武夫认为:“这种(兵法)经营方式比美国企业经营更合理,更有效。”这是日本企业管理运用中华传统文化的第二波。
待到20世纪80年代左右,日本大多企业在战争失败的基础上得到了重生,再获成功,进入到了“创业维艰,守成不易”的时代。著名汉学家安冈正笃,一生致力于中国文化经典的教育,特别是二次大战后为日本政经界高层管理者讲授《四书》、《五经》、《十八史略》等中国经典,阐述君臣之间的经国济世之道,也就是日本所谓的“帝王学”,安冈正笃因此被称为“帝王学之师”。他的得意高足伊藤肇继承师业,尤其在帝王学方面写了一系列著作,诸如《帝王学笔记》、《现代帝王学》、《不朽的帝王学》等,从此不少学者也进入这一学术领域,帝王学在日本广泛开展起来,这是日本管理应用中华传统文化的第三波。
在守成时代,《贞观政要》自然而然地成为了帝王学的代表作,帝王学的教科书。
《贞观政要》作者吴兢(670~749)武周时入史馆,编修国史,中宗时曾任右补阙等职,玄宗时则任卫尉少卿,兼修文馆学士等职。他编撰的是一部以记录君臣讨论方式的政论性历史文献。吴兢认为,唐太宗时期,法良政善,“良足可观”,而后继者的政治状况已大为不及。因此他着手编撰《贞观政要》,对贞观之治的历史经验作了系统总结和全面介绍,用以开导和谏劝唐中宗、唐玄宗及其后的继承者,作为鉴戒,“择善而行,引而申之,触类而长”,使“贞观巍巍之化,可得而致”。“政要”者政治之要谛,“贞观政要”即“千古一帝——唐太宗”贞观年间治国之要谛也。
作为旷古明君,贞观君臣讨论时,言必先王孔子教导,语必历代兴亡教训。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