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
“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被正式写入2012年《政府工作报告》,这是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举措。全国两会上,不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频频为职业教育建言。现将部分代表委员关于职业教育的发言整理如下,以飨读者。
上海市委副秘书长王战代表:要像重视世界一流大学一样重视职教
目前,我国一些地方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高校毕业生就业难”而又“应用技术型人才荒”的问题。发展实体经济、振兴高端装备制造业,必须有一流的一线技术工人和技师。在制造业发达的德国、瑞士、日本等国,社会很重视职业教育,对年轻人的职业选择也非常尊重。职业院校毕业生的薪酬待遇也并非以是否有大学文凭而见高下,发展前景比较稳定。我国必须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引导优秀生源报考职业院校。国家要像重视发展世界一流大学一样重视发展职业教育,像重视对“211”大学的投入一样重视对职校的投入,像尊重大学毕业生一样尊重职校毕业生。
吉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车秀兰代表:推进产教融合缓解“用工荒”难题
职业教育有三大特点:一是职业性,让受教育者有工作技能;二是社会性,职业教育是面向人人的,人人都需要职业教育;三是终身性,人的职业生涯每个阶段都离不开职业教育。中国现在的职业教育在结构上有两大问题必须尽快解决,一是层次要丰富,除现有的中职、高职外,要发展本科层次、研究生层次的职业教育;二是层次之间要畅通,技能型人才也好,应用型人才也好,要有不断学习成才的通道。如果我们有这样一个面向大众的、面向生产一线的、面向岗位要求的、非常庞大又非常灵活的教育体系,教育结构与劳动力需求结构之间的矛盾,就会大大缓解。
河南省政协副主席龚立群委员:把职业培训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
应把职业培训教育纳入到国民教育的整体系统中来。在教育体系改革方面,目前我国的教育大概分两类,一类是传统的国民教育系统,另一类是由劳动保障部门管理的技工教育。技工教育这几年发展很快,满足了不同企业的需求,但是职业技能培训证书得不到教育部门的认可,在学历对接和职称转换方面存在障碍,一些农民工已经往技能型的人才靠近,但还需要回到传统教育体系去拿学历,否则,就只能一直从事技工方面的工作。技工也分为两种,一种是技能型的,一种是熟练型的。一部分农民工已经往技能型的人才靠近了,还有一部分是刚刚走出来的,只能算熟练型的,没有经过正规的职业培训,他们的适应能力就比较弱。以上情况造成了农民工和用工单位地位和话语权的不对称。当农民工与用人单位协商工资的时候,没有任何把握。建议建立规范的技工培训和晋升系统,定期考试、鼓励学习,否则农民工的权益就不能得到保障。同时企业如果没有鼓励晋升的渠道,也不能留住人才,用工难、招工也难。
四川省成都市副市长傅勇林代表:加快建立现代
职业教育体系
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但就目前而言,我国的职业教育在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规格、学科布局,以及教师队伍建设方面,都极不适应发展的需要。因此,必须下大力气推动职业教育。发展职业教育,核心的一条就是要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一支真正意义上的产业工人队伍。长期以来,我国的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都存在一些问题。中等职业教育大多数是二三十年前各地一些办得不太好的高中转制过来的。这些职业高中教师自身的水平并不高,真正的熟练工或真正掌握技术的老师更是屈指可数。很多学生根本学不到实用的手艺和技术。因此,发展职业教育,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必须重点解决以下几个问题:第一,必须彻底改造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第二,要重点改造现有的教师队伍建设的固有模式;第三,职业教育要走出去,让老师、孩子走到世界上工业水平发达的国家去学习先进技术。只有走出去,中国才能拥有真正意义上的实体经济,也才能实现富国强民。
浙江省宁波市副市长成岳冲委员:给高职体制机制改革更大自主权
2010年,为深化高等职业教育体制机制改革,我国有17个城市成为高职教育综合改革试点。虽然这些城市的高职教育在体制机制创新、办学经费保障、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校企合作等方面都取得了突破,但问题仍然严峻。学校专业设置与企业产业转型升级的需求脱节;契合企业用人弹性需求的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还没有形成;高职生源依然处于人才链末端;高校与企业深度融合困难重重。要突破这些瓶颈,只靠学校自身努力是不够的,必须从国家政策层面赋予试点城市更大的先行先试权:首先,授权试点城市自主设置、调整专业,要综合考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高职院校办学特色,并对照《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来决定。其次,允许试点城市的高职院校试行弹性学制,选择区域经济发展急需的重点专业开展四年制或更长年限的职业人才培养试点。最后,授权试点城市开展高职院校招生改革。允许国家高职示范院校与普通本科院校同批次招生,探索实行单独招生、自主招生、注册招生等多种方式,并允许高职院校根据行业、企业或区域产业发展需求定向招生、定向培养,扩大面向高素质产业工人的招生比例。
河北省大厂回族自治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丁然代表:
增强对基层职业教育发展的支持力度
专业师资不足、硬件设施设备落后、办学经费不足,这些严重制约着基层职业教育的发展。国家应出台鼓励政策,通过教育布局调整,加大投入,增强对基层职业教育发展的支持力度。实现普高与职高的均衡发展,实现国家提出的普高与职高招生比例1:1的目标。整合职业教育资源,将劳动部门的社会培训和教育部门的社会培训合并,形成社会培训的专业化、集团化、规模化。建立由政府、企业、学校三方联合对失地农民、农村剩余劳动力、企业在岗工人的培训模式,建立由政府、企业出钱,学校出师资、场地的培训体制。此外,通过税收的手段,出台一些可操作、可行的优惠政策,使企业欢迎、愿意接纳职业院校的学生进行实习和实训。并且允许、鼓励职业学校自办企业,在税费上给予减免,为校企合一创造条件,既方便学生顶岗实训,又可降低教学成本。
银川大学校长孙珩超委员:中国职业教育呼唤职业教育家
当前职业教育面临的一大问题是缺乏专业的、懂行的职业教育家。要提高职业教育的办学规模和水平,首先要培养一大批职业教育家。职业教育家和高校校长是有区别的。职业教育家要具备普通高校校长的能力和条件,更要有实践性、创新性,有跟产业结合的能力。因为办学主体是学校,学校要靠校长,校长如果没有思想,只靠投资是不行的。企业办教育有优势,比如资源可以共享,师资可以共用,就业和企业的用人单位比较一致。但弱势是企业办教育究竟是企业掏钱办教育,还是企业领导办教育,关系还没有理清。现实中,大部分民办教育是企业投资硬件,面向社会招聘有能力、懂职业教育的校长。这确实存在产学结合上的断档。因为高校有实践认识的过程,企业家办教育又需要对教育逐步熟悉认识。
河北工业大学微电子技术与材料研究所所长刘玉岭委员:对农民工技能培训应给予补贴
做好农民工培训工作,需要从国家层面统一安排农民工培训资金的支出。资金由各级政府农民工工作机构统筹管理,中央政府进行调剂。同时,要建立全国统一的考核体制,不论是参加哪种培训,也不管是在哪里培训,培训结束后都要参加全国统一的职业技能鉴定,考试合格并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后,财政再拨付相应的培训补贴,实行政府购买培训成果。
邢台医学高专党委书记陈联群代表:职业教育要
注重实践和讲究实用
职业教育的任务是培养技能型人才,而不是理论家,因此,职业教育应重实践讲实用。提高职教毕业生的实践能力,一方面国家要进一步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改善职业学校的办学条件,加强实验室、试验基地建设。另一方面,职业院校也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要根据市场和社会需要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加快建立弹性学习制度;要高度重视实践和实训环节教学,积极推进“双证书”(毕业证、职业资格证)制度,使学生适应职业岗位的要求;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实行“订单式”、“模块式”培养,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
韶关市技师学院院长刘雪庚代表:建立全社会的
终生培训机制
随着产业的转型升级,许多企业面临“招工难”、“稳工难”的困惑。其原因在于职业技能培训工作的推进和深化不力,培训单位和培训对象缺乏主动性,技能人才储备不足,导致企业招不到技术工人,而没有经过正规培训未能掌握相应技能的劳务人员又不是企业所需。建议:一要建立全社会的终生培训机制,开展定期和不定期职业技能培训,跟上产业转型升级的步伐。二要发挥政府、企业和职业院校的联动作用,启动政府送政策、企业送岗位、学校送学位的“三送”工程,大力开展技能人才储备工作。三是深化校企合作机制的改革,实施“校企双制”,走学校和企业共同培养技能人才之路,实现企业工人即学校学生,学校学生即企业工人;入学即进厂,上课即上班,毕业即就业的职业技能培训教育机制。四是政府有关部门按有关政策和规定统筹配置企业按比例提取上缴的用于职业培训的资金。
河北省张家口市职业教育中心校长汪秀丽代表:缓解“民工荒”职教需要“更给力”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明确学校教育与各类短期职业培训并举,全日制与非全日制并重,职前、职中、职后培训有效衔接;提出了系统培养理念。现实问题是,中国普通教育系统培养体系比较完备,而职业教育体系以中职、专科为主,本科不多,技能硕士研究生更少,职业教育体系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既是中央站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全局的高度确定的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根本目标,同时也是国际国内大势所趋。因此,应一步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因为相比普通教育而言,职业教育在教学过程需要大量先进、完备的设施设备以及配套的实习实训场所。在办学规模相当的情况下,生均成本是普通高中的2.35倍。在落实全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4%的编制预算过程中,建议把增加职业教育投入作为重点,实现职业教育经费投入占整个教育经费的比例稳步增长。
黑龙江省牡丹江职教中心学校校长张雅英代表:
职业教育与创造就业岗位息息相关
温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用了很长的篇幅谈坚持优先发展教育,强调要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加强职业培训和公共就业服务工作。而增强职业教育的实用性和针对性,对于培育学生技能、促进就业意义重大。建议各级政府应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确保教育费附加30%落实到位;紧随产业发展,凸显专业亮点,借助校企合作,办强办亮服务地方经济特色专业;建立终身职业教育体系,搞好中高职衔接,有效实施集团化办学;树立创新的学习观,突出向实践学、向生产学、向生活学,向社会学;建立有终生学习能力的教师队伍,培养培训引领作用的双师型教师由职业向专业发展。
山东省泰安市泰山民族中学副校长宋文新代表:
构建完善的逐级衔接职业教育体系
职业教育作为一种专门的教育类型,其体系远没有普通教育完善,中职、高职协调发展、逐级衔接的职业教育体系尚未建立,致使我国职业教育的吸引力不强,处于弱势位置。如何破解职业教育面临的困境?一是正视“体面劳动”,改变用人制度以及人们的观念,使企业和其他行业的劳动者在劳动时间、劳动强度、劳动待遇、劳动保障等各个方面都得到应有的、完善的保证,给“技师”应有的社会位置,以此改变职业教育不再处于不受重视的地位。二是从制度层面上科学设计,发展“本科高职”和培养“本科技师”,科学确定“本科高职”的内涵性质、培养方向、教学方式等,让中职与技术本科对接,让中职技能专长通过继续深造得到延续和发展,体现职业教育体系中各层次的连贯性。理想的教育体制是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纵向两轨并行,横向互相沟通、形成立交。“两轨并行”实现不同类型的人才通过不同类型的教育来培养,“互相沟通”则实现教育体制的灵活开放,两者结合则是实现教育公平完整的体现。在这样的教育体制下,人才按类型分轨发展,但允许个体根据需求和能力跨轨发展。学生完成义务教育后,按照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大体相当的比例,分两个途径继续学业。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律师协会副会长孙桂玲代表:把职业教育与城市发展结合起来
有别于通才教育,职业教育是专才教育。职业教育的产品,就是包括产业工人在内的劳动力。职业教育要求职业教育机构通过教授专门的技术技能,培养出能在生产一线迅速上手、受企业欢迎的人才。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职业教育来驱动。目前,振兴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等重点项目,尤其需要加快建设与其相适应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议促进职业学校企业化、职业教育产业化,推动劳动力要素合理流动,把职业教育与城市发展,与工业、服务业的发展结合起来。
(据新华网、《光明日报》等报道整理)
“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被正式写入2012年《政府工作报告》,这是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举措。全国两会上,不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频频为职业教育建言。现将部分代表委员关于职业教育的发言整理如下,以飨读者。
上海市委副秘书长王战代表:要像重视世界一流大学一样重视职教
目前,我国一些地方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高校毕业生就业难”而又“应用技术型人才荒”的问题。发展实体经济、振兴高端装备制造业,必须有一流的一线技术工人和技师。在制造业发达的德国、瑞士、日本等国,社会很重视职业教育,对年轻人的职业选择也非常尊重。职业院校毕业生的薪酬待遇也并非以是否有大学文凭而见高下,发展前景比较稳定。我国必须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引导优秀生源报考职业院校。国家要像重视发展世界一流大学一样重视发展职业教育,像重视对“211”大学的投入一样重视对职校的投入,像尊重大学毕业生一样尊重职校毕业生。
吉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车秀兰代表:推进产教融合缓解“用工荒”难题
职业教育有三大特点:一是职业性,让受教育者有工作技能;二是社会性,职业教育是面向人人的,人人都需要职业教育;三是终身性,人的职业生涯每个阶段都离不开职业教育。中国现在的职业教育在结构上有两大问题必须尽快解决,一是层次要丰富,除现有的中职、高职外,要发展本科层次、研究生层次的职业教育;二是层次之间要畅通,技能型人才也好,应用型人才也好,要有不断学习成才的通道。如果我们有这样一个面向大众的、面向生产一线的、面向岗位要求的、非常庞大又非常灵活的教育体系,教育结构与劳动力需求结构之间的矛盾,就会大大缓解。
河南省政协副主席龚立群委员:把职业培训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
应把职业培训教育纳入到国民教育的整体系统中来。在教育体系改革方面,目前我国的教育大概分两类,一类是传统的国民教育系统,另一类是由劳动保障部门管理的技工教育。技工教育这几年发展很快,满足了不同企业的需求,但是职业技能培训证书得不到教育部门的认可,在学历对接和职称转换方面存在障碍,一些农民工已经往技能型的人才靠近,但还需要回到传统教育体系去拿学历,否则,就只能一直从事技工方面的工作。技工也分为两种,一种是技能型的,一种是熟练型的。一部分农民工已经往技能型的人才靠近了,还有一部分是刚刚走出来的,只能算熟练型的,没有经过正规的职业培训,他们的适应能力就比较弱。以上情况造成了农民工和用工单位地位和话语权的不对称。当农民工与用人单位协商工资的时候,没有任何把握。建议建立规范的技工培训和晋升系统,定期考试、鼓励学习,否则农民工的权益就不能得到保障。同时企业如果没有鼓励晋升的渠道,也不能留住人才,用工难、招工也难。
四川省成都市副市长傅勇林代表:加快建立现代
职业教育体系
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但就目前而言,我国的职业教育在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规格、学科布局,以及教师队伍建设方面,都极不适应发展的需要。因此,必须下大力气推动职业教育。发展职业教育,核心的一条就是要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一支真正意义上的产业工人队伍。长期以来,我国的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都存在一些问题。中等职业教育大多数是二三十年前各地一些办得不太好的高中转制过来的。这些职业高中教师自身的水平并不高,真正的熟练工或真正掌握技术的老师更是屈指可数。很多学生根本学不到实用的手艺和技术。因此,发展职业教育,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必须重点解决以下几个问题:第一,必须彻底改造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第二,要重点改造现有的教师队伍建设的固有模式;第三,职业教育要走出去,让老师、孩子走到世界上工业水平发达的国家去学习先进技术。只有走出去,中国才能拥有真正意义上的实体经济,也才能实现富国强民。
浙江省宁波市副市长成岳冲委员:给高职体制机制改革更大自主权
2010年,为深化高等职业教育体制机制改革,我国有17个城市成为高职教育综合改革试点。虽然这些城市的高职教育在体制机制创新、办学经费保障、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校企合作等方面都取得了突破,但问题仍然严峻。学校专业设置与企业产业转型升级的需求脱节;契合企业用人弹性需求的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还没有形成;高职生源依然处于人才链末端;高校与企业深度融合困难重重。要突破这些瓶颈,只靠学校自身努力是不够的,必须从国家政策层面赋予试点城市更大的先行先试权:首先,授权试点城市自主设置、调整专业,要综合考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高职院校办学特色,并对照《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来决定。其次,允许试点城市的高职院校试行弹性学制,选择区域经济发展急需的重点专业开展四年制或更长年限的职业人才培养试点。最后,授权试点城市开展高职院校招生改革。允许国家高职示范院校与普通本科院校同批次招生,探索实行单独招生、自主招生、注册招生等多种方式,并允许高职院校根据行业、企业或区域产业发展需求定向招生、定向培养,扩大面向高素质产业工人的招生比例。
河北省大厂回族自治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丁然代表:
增强对基层职业教育发展的支持力度
专业师资不足、硬件设施设备落后、办学经费不足,这些严重制约着基层职业教育的发展。国家应出台鼓励政策,通过教育布局调整,加大投入,增强对基层职业教育发展的支持力度。实现普高与职高的均衡发展,实现国家提出的普高与职高招生比例1:1的目标。整合职业教育资源,将劳动部门的社会培训和教育部门的社会培训合并,形成社会培训的专业化、集团化、规模化。建立由政府、企业、学校三方联合对失地农民、农村剩余劳动力、企业在岗工人的培训模式,建立由政府、企业出钱,学校出师资、场地的培训体制。此外,通过税收的手段,出台一些可操作、可行的优惠政策,使企业欢迎、愿意接纳职业院校的学生进行实习和实训。并且允许、鼓励职业学校自办企业,在税费上给予减免,为校企合一创造条件,既方便学生顶岗实训,又可降低教学成本。
银川大学校长孙珩超委员:中国职业教育呼唤职业教育家
当前职业教育面临的一大问题是缺乏专业的、懂行的职业教育家。要提高职业教育的办学规模和水平,首先要培养一大批职业教育家。职业教育家和高校校长是有区别的。职业教育家要具备普通高校校长的能力和条件,更要有实践性、创新性,有跟产业结合的能力。因为办学主体是学校,学校要靠校长,校长如果没有思想,只靠投资是不行的。企业办教育有优势,比如资源可以共享,师资可以共用,就业和企业的用人单位比较一致。但弱势是企业办教育究竟是企业掏钱办教育,还是企业领导办教育,关系还没有理清。现实中,大部分民办教育是企业投资硬件,面向社会招聘有能力、懂职业教育的校长。这确实存在产学结合上的断档。因为高校有实践认识的过程,企业家办教育又需要对教育逐步熟悉认识。
河北工业大学微电子技术与材料研究所所长刘玉岭委员:对农民工技能培训应给予补贴
做好农民工培训工作,需要从国家层面统一安排农民工培训资金的支出。资金由各级政府农民工工作机构统筹管理,中央政府进行调剂。同时,要建立全国统一的考核体制,不论是参加哪种培训,也不管是在哪里培训,培训结束后都要参加全国统一的职业技能鉴定,考试合格并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后,财政再拨付相应的培训补贴,实行政府购买培训成果。
邢台医学高专党委书记陈联群代表:职业教育要
注重实践和讲究实用
职业教育的任务是培养技能型人才,而不是理论家,因此,职业教育应重实践讲实用。提高职教毕业生的实践能力,一方面国家要进一步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改善职业学校的办学条件,加强实验室、试验基地建设。另一方面,职业院校也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要根据市场和社会需要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加快建立弹性学习制度;要高度重视实践和实训环节教学,积极推进“双证书”(毕业证、职业资格证)制度,使学生适应职业岗位的要求;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实行“订单式”、“模块式”培养,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
韶关市技师学院院长刘雪庚代表:建立全社会的
终生培训机制
随着产业的转型升级,许多企业面临“招工难”、“稳工难”的困惑。其原因在于职业技能培训工作的推进和深化不力,培训单位和培训对象缺乏主动性,技能人才储备不足,导致企业招不到技术工人,而没有经过正规培训未能掌握相应技能的劳务人员又不是企业所需。建议:一要建立全社会的终生培训机制,开展定期和不定期职业技能培训,跟上产业转型升级的步伐。二要发挥政府、企业和职业院校的联动作用,启动政府送政策、企业送岗位、学校送学位的“三送”工程,大力开展技能人才储备工作。三是深化校企合作机制的改革,实施“校企双制”,走学校和企业共同培养技能人才之路,实现企业工人即学校学生,学校学生即企业工人;入学即进厂,上课即上班,毕业即就业的职业技能培训教育机制。四是政府有关部门按有关政策和规定统筹配置企业按比例提取上缴的用于职业培训的资金。
河北省张家口市职业教育中心校长汪秀丽代表:缓解“民工荒”职教需要“更给力”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明确学校教育与各类短期职业培训并举,全日制与非全日制并重,职前、职中、职后培训有效衔接;提出了系统培养理念。现实问题是,中国普通教育系统培养体系比较完备,而职业教育体系以中职、专科为主,本科不多,技能硕士研究生更少,职业教育体系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既是中央站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全局的高度确定的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根本目标,同时也是国际国内大势所趋。因此,应一步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因为相比普通教育而言,职业教育在教学过程需要大量先进、完备的设施设备以及配套的实习实训场所。在办学规模相当的情况下,生均成本是普通高中的2.35倍。在落实全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4%的编制预算过程中,建议把增加职业教育投入作为重点,实现职业教育经费投入占整个教育经费的比例稳步增长。
黑龙江省牡丹江职教中心学校校长张雅英代表:
职业教育与创造就业岗位息息相关
温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用了很长的篇幅谈坚持优先发展教育,强调要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加强职业培训和公共就业服务工作。而增强职业教育的实用性和针对性,对于培育学生技能、促进就业意义重大。建议各级政府应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确保教育费附加30%落实到位;紧随产业发展,凸显专业亮点,借助校企合作,办强办亮服务地方经济特色专业;建立终身职业教育体系,搞好中高职衔接,有效实施集团化办学;树立创新的学习观,突出向实践学、向生产学、向生活学,向社会学;建立有终生学习能力的教师队伍,培养培训引领作用的双师型教师由职业向专业发展。
山东省泰安市泰山民族中学副校长宋文新代表:
构建完善的逐级衔接职业教育体系
职业教育作为一种专门的教育类型,其体系远没有普通教育完善,中职、高职协调发展、逐级衔接的职业教育体系尚未建立,致使我国职业教育的吸引力不强,处于弱势位置。如何破解职业教育面临的困境?一是正视“体面劳动”,改变用人制度以及人们的观念,使企业和其他行业的劳动者在劳动时间、劳动强度、劳动待遇、劳动保障等各个方面都得到应有的、完善的保证,给“技师”应有的社会位置,以此改变职业教育不再处于不受重视的地位。二是从制度层面上科学设计,发展“本科高职”和培养“本科技师”,科学确定“本科高职”的内涵性质、培养方向、教学方式等,让中职与技术本科对接,让中职技能专长通过继续深造得到延续和发展,体现职业教育体系中各层次的连贯性。理想的教育体制是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纵向两轨并行,横向互相沟通、形成立交。“两轨并行”实现不同类型的人才通过不同类型的教育来培养,“互相沟通”则实现教育体制的灵活开放,两者结合则是实现教育公平完整的体现。在这样的教育体制下,人才按类型分轨发展,但允许个体根据需求和能力跨轨发展。学生完成义务教育后,按照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大体相当的比例,分两个途径继续学业。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律师协会副会长孙桂玲代表:把职业教育与城市发展结合起来
有别于通才教育,职业教育是专才教育。职业教育的产品,就是包括产业工人在内的劳动力。职业教育要求职业教育机构通过教授专门的技术技能,培养出能在生产一线迅速上手、受企业欢迎的人才。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职业教育来驱动。目前,振兴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等重点项目,尤其需要加快建设与其相适应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议促进职业学校企业化、职业教育产业化,推动劳动力要素合理流动,把职业教育与城市发展,与工业、服务业的发展结合起来。
(据新华网、《光明日报》等报道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