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原始的歌谣把这里比作香巴拉的乐园,传说那是神仙们居住的地方。酥油茶、转经筒、玛尼石、喇嘛庙,粗犷的康巴汉子,妖娆的藏族女郎。来到玉树,才知,再动人的歌谣也只唱出她一半的美丽。
康巴富庶之地——玉树
“玉树”,在藏语里是“古乡遗旗”的意思,自古这里就是藏区最富庶的地域,是中国三大河流,长江、黄河和澜沧江的发源地。玉树人相信他们是民族英雄格萨尔王和王妃珠姆的后裔。这里,有洁净如洗的蓝天,有天然肥美的草原有碧水深邃的湖泊有巍峨雄伟的雪山。还有,美丽动人的康巴女子和她们的嘹亮歌声剽悍阳刚的康巴汉子和跳跃的遒劲舞步。
康巴男子自古争强好胜,典型的康巴汉子身材魁梧、而客刚毅、神情倨傲,步履矫健,是标准的美男子和天生的战士。康巴人喜欢赛马,而以赛马逐鹿群雄称王的格萨尔王更是他们心中的英雄。历史上,藏族人善骑好武,曾在征战中广拓疆土。佛教传入西藏后,藏民从戎马倥偬,走向全民信佛,忌杀生笃信教的从佛之路。昔日沙场上持刀拼杀相互械斗的赛马竞技,也渐渐演变成以敬仰神灵,娱乐百姓为目的的民间盛事。
从留在藏区各地的早期史籍和大量壁画中可以看出玉树地区的赛马竞技由来已久。据记载,早在一千多年前文成公主远嫁吐蕃时,赛马竞技就成为当地老百姓迎接她的礼仪之一。而玉树正是又成公主当年远嫁拉萨的所经之地,这里至今保留着“文成公主庙”。如今在玉树地区,无论是政府举行节庆活动,还是民间举办祭山敬神的仪式,亦或普通百姓迎宾送客、操办婚事等等喜庆的日子,都离不开赛马竞技。
玉树州政府把每年七月二十五日定为传统的玉树赛马节它和“四川理塘赛马节”,“西藏那曲赛马节”并称为整个藏区最具规模的三大赛马赛事。如今的赛马节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赛马比赛,还掺杂了一些吸引游客的诸如歌舞表演、民俗服饰走秀以及特色文化展示等表演节目。
对我们这些生在城里的异乡人来说,能赶上一年一度的赛马盛事是大幸事。玉树赛马节声名远扬吸引了数以万计像我一样的旅游者和摄影爱好者。行走藏区的人大都知道,如今拉萨,日喀则等传统的藏地由于旅行者的纷至沓来已完全失去了原有的古朴乡俗,人头攒动带来了繁华和富裕,也失去了原始蛮荒和传统气韵。如果按某些人预言的“开发就是灾难的话”这种灾难至少还没有这么早地在玉树地区降临。玉树,仍保留着原汁原味的康巴遗俗。
赛马节的地点在州政府结古镇西数公里的扎西科草原上。七月的玉树草原正是收获的季节,牧草青青,花团锦簇,牛羊成群,雪山夹峙。提前几天,来自各地的藏民们就陆续来到这里安营扎寨。除了玉树本地牧民,还有来自四川甘孜,云南迪庆和西藏昌都这些传统康巴地区的藏民。
扎西科草原迎来了数以万计的远方客人。成百上千顶帐篷密密麻麻扎在其中,篷屋林立,帷幔缤纷夺目,犹如彩虹装点着密集的帐群。它们大小不同,形状各异,质地迥然色彩艳丽。昔日空旷的草原成了一座名副其实的帐篷城,最大的帐篷被称为“格毛齐”,它是帐中的“巨无霸”最大能容纳四,五百人。古代它是军中将领外交谈判,庆功祝捷的场所。佛教盛行后,在没有寺院的草原牧场,它成为佛家传经布道、消灾祈福的吉祥“宝帐”。如今在赛马节上,它成为展示厅和领导们聚会宴请宾客的餐厅。另外还有“喇格”(喇嘛帐)、“班格”(官帐)、“笨庚吉布”(老僧地帐),“它格”(灶帐),“达格”(斧形帐)和“索格”(蒙式帐)等等十几种不同的传统藏式帐篷。
晨曦中的扎西科草原笼罩在一片蓝烟雾霭中,远处的青山似乎还未曾从夏夜中苏醒,慵懒地披着朦胧的雾气沉睡着。牧民们走出帐房,升火做饭。玲珑别致的帐篷像漂浮在大海中的扬帆。炊烟袅袅升起,接着,第一抹金色的霞光把青山染红,原野的阴影一点点被阳光驱散,当万丈阳光照耀时,欢乐的盛典也拉开了帷幕。
马背上的康巴汉子
整个赛马节盛事持续一周,除开,闭幕式外,有赛马、赛牦牛,藏式摔跤,马术,射箭、射击、民族歌舞,藏族服饰展示等极具有民族特色的活动。虽然玉树赛马节由原来的民间转为官方组织,更多地掺了表演因素,但马背上强悍的康巴男子们的英姿仍将人们带回了的远古征战岁月。岁月传承了他们的历史,也传承了他们的英勇和豪气。
赛马,首先从煨桑开始。煨桑是用柏树枝、艾蒿和石南等香草的叶子堆砌在一起,中间放上糌粑和五谷,点燃用以祀神。这种煨桑敬神的祭祀形式是藏族古老习俗的延续,它是最早起源于苯教的祭奠仪式。古代征战时期,每当应敌出征,将士们都要以煨桑形式祭祀神山和战神祈求护佑。
一声号令,数以百计的骑射好手携刀佩剑,有的扮成吐蕃骑士,有的扮成草原射手策马狂奔。一时间,马蹄声响烟尘凹起。骑手们一个个俨然是格萨尔王时代的骁勇战将威武英姿,强劲有力。骑手们按照传统仪式围着煨桑台顺时针方向转三圈,接着离开煨桑台在场内挥舞着马鞭狂飙。
场下的摄影者为抓拍镜头,时而匍匐,时而仰卧。让维持秩序的工作人员马不停蹄,因为一旦风卷残云般的马队“马失前蹄”的话,地上的人无疑会遭到泥土般的踩踏。游客们不顾危险,抢拍着难得一见的惊险镜头,工作人员呼来喊去,这边叫着游客,那头便顾不上摄影师,这头看住了来宾,那边又挡不住观众,他们一个个急得满头大开。
在康巴人眼里,能在马背上任意驰骋的男人才能被称为真正的“康巴汉子”。古时在战争年代,不会骑马的康巴战士就好比失去了双腿,也同样失去了作战能力。能体现他们英勇豪气的自然是他们高超娴熟的骑马技艺。
马术比赛包括骑马射箭、骑马要枪、跑马捡哈达等传统项目。骑马射箭是摹仿古代骑兵的竞赛项目。参赛者身蓄古代骑兵戎装手握弓箭,将箭筒斜挎在肩上,骑着疾驰的骏马围绕着射靶狂奔,每次接近靶心时便持弓射击、最后以命中率决出名次。
骑马耍枪是另 种传统竞赛项目它有整套严格的动作要求骑手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骑手在马上狂奔的过程中要先从背后取出火枪左手举至头顶,然后顺时针方向旋转。接着,骑手把枪支传到头顶,然后再逆时针方向旋转一周,最后再从马脖子下把枪传至另一只手射击靶心。技艺高超的骑手,在出色完成规定动作的同时,还能独具匠心的倒骑马背射击靶心。当然如果骑手姿势不娴熟,动作配合不紧凑就会跑出射程,自然就无法射靶。参加这项比赛的选手不仅有骑艺,还要具有非凡的射击水平,竞赛选手有康巴牧民,还有玉树地区的武警士兵。
赛马捡哈达是所有赛事中最激动人心的项目。比赛规则要求骑手在疾驰的马上弯腰将横放在跑道旁的哈达捡起,捡得越多,成绩越好。同时要求在捡哈达的过程中骑手的马不能减速,否则就算犯规。据一些玉树当地的老人们讲,在过去,为增加比赛的惊险的程度,有的组织者用钱币替代哈达,即在马道旁挖出一定数量的洞口,放进钱币骑手从洞中将钱币捡回,捡回的钱币归自己所有。
传统的表演节目还有马上倒立和马上悬体,这是两项 惊险刺激的马术表演节目,现在已很少再参加竞赛,只作表演供来宾娱乐。骑马倒立,动作看似简单,但难度很大。骑手们一定要轻装上阵,双手紧握马鞍,肩膀紧靠在马颈上,双脚伸直朝上,在驰骋过程中要保持身体的平衡。骑马悬体则是最危险的马术绝技,它要求骑手在狂奔的骏马上仅用双脚勾住马蹬,全身仰面向下悬挂于坐骑一侧。参加骑马悬体的表演者对衣着十分讲究,足蹬长筒藏靴,身披白色藏衫,外再穿一件用绸料编织的五色绊胸索。当骏马拖着骑手飞驰时,身上的长袖和绊胸索随风飘展,令人叹为观止。
赛马节期间还有令人捧腹大笑的牦牛比赛。牦牛性烈,不像马那样容易驯服,有时骑手再怎么驱鞭挥打,牦牛都趔趄不前。而有的牦牛好容易迈步跑起来,却又在中途掉头回转。更有性子暴躁的牦牛直接冲向围观的人群。最终得胜的往往不一定是速度最快的耗牛,牦牛比赛依赖更多的不是竞技,而是牦牛主人的运气。
会走路就会跳舞
玉树自古就是歌舞的故乡,康巴人“会说话就会唱歌会走路就会跳舞”。赛马节期间,会有数日不间断的歌舞表演。玉树民间歌舞是康区歌舞的精华,玉树歌舞种类繁多既有纯表演性的歌舞,也有自娱性较强的节目。“伊”在藏语里是“歌谣”的意思。在玉树“伊”舞是一种自娱性较强的民间歌舞。古代牧民劳作之余,男女青年围着篝火,以“伊”舞自娱。“伊”舞通常是边歌边舞,手足并用,旋律欢快,舞姿优美,语汇丰富,在各类舞蹈中,堪称出类拔萃。
锅庄舞本是一种流传于民间的舞蹈,它是藏民在长期的劳动中发展变化而来的,是一种娱乐大众的集体舞。人们在田间地头,牧场帐外,伴着歌声翩翩起舞。锅庄舞有打青稞,捻羊毛,喂牲口、酿酒等劳动歌舞,也有颂扬民族英雄表现藏族风俗习惯的歌舞,如男婚女嫁、新屋落成、迎宾待客等。
玉树锅庄舞又称玉树卓舞,卓舞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卓舞至今还保留着很多远古时代的痕迹,在藏族六大氏族的形成中,卓舞逐渐以部落部旗和区域又化的形态发展起来。玉树卓舞种类繁多,其内容以对家乡、自然风光等的歌颂为主,同时广泛反映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扎西科草原上,表演锅庄舞的康巴汉子们舞动着长长的衣袖,动作优美和谐。卓舞的动作主要围绕甩袖来进行表演时常常有几十人,上百人共同参与。舞者的袖子很长全都拖在地上,男子舞蹈甩袖幅度大,动作优美潇洒,手臂旋转自如,运动路线变化多样,手臂旋转自如。卓舞腿部的动作幅度很大,需要配合甩袖、踢腿、撩腿、转身等大幅度的跳跃动作。动作路线以弧线为主。整个舞蹈节奏鲜明,气势磅礴将男性舞蹈阳刚、帅气之美充分展现出来。女子舞蹈动作柔美流畅,甩袖和脚下动作基本与男子舞蹈相近,但幅度较小,展现出女性柔美秀丽和温柔端庄的特性。
持续一周的赛马节最后在歌舞声中结束,曲终人散宾客们带走了他们的帐篷,也带走了喧嚣。扎西科草原又恢复了往日的宁静。望着远处的青山草甸,忽生感想,忍不住遐思万里:悠久的传统在现代又明的熏染下渐失古朴,草原仍旧繁茂,雪山依然雄伟,康巴人,在雪域高原上与马同奔,与歌共舞,他们承载着祖先的遗韵一路走来。文明也许不会带来灾祸,但能制造危机,赛马,不单是竞技,它还是现代文明与传统习俗的对垒。明年,赛马节依然会继续,康巴人也依然会豪迈地歌舞,英勇地骑射。文明带不走他们的神秘,更驱不散他们的热情。
链接:
“康巴”原是合称,历史上这一地区处在汉藏过渡的地带,民国时期专设西康省,解放后1955年,西康省被撤消。原西康省包括现在的西藏昌都地区,四川甘孜州、阿坝州(部分)和凉山州木里藏族自治县,这一地区称“康区”,青海玉树州和云南迪庆州则是藏人称呼的“巴区”,两地区统称为“康巴”。
康巴富庶之地——玉树
“玉树”,在藏语里是“古乡遗旗”的意思,自古这里就是藏区最富庶的地域,是中国三大河流,长江、黄河和澜沧江的发源地。玉树人相信他们是民族英雄格萨尔王和王妃珠姆的后裔。这里,有洁净如洗的蓝天,有天然肥美的草原有碧水深邃的湖泊有巍峨雄伟的雪山。还有,美丽动人的康巴女子和她们的嘹亮歌声剽悍阳刚的康巴汉子和跳跃的遒劲舞步。
康巴男子自古争强好胜,典型的康巴汉子身材魁梧、而客刚毅、神情倨傲,步履矫健,是标准的美男子和天生的战士。康巴人喜欢赛马,而以赛马逐鹿群雄称王的格萨尔王更是他们心中的英雄。历史上,藏族人善骑好武,曾在征战中广拓疆土。佛教传入西藏后,藏民从戎马倥偬,走向全民信佛,忌杀生笃信教的从佛之路。昔日沙场上持刀拼杀相互械斗的赛马竞技,也渐渐演变成以敬仰神灵,娱乐百姓为目的的民间盛事。
从留在藏区各地的早期史籍和大量壁画中可以看出玉树地区的赛马竞技由来已久。据记载,早在一千多年前文成公主远嫁吐蕃时,赛马竞技就成为当地老百姓迎接她的礼仪之一。而玉树正是又成公主当年远嫁拉萨的所经之地,这里至今保留着“文成公主庙”。如今在玉树地区,无论是政府举行节庆活动,还是民间举办祭山敬神的仪式,亦或普通百姓迎宾送客、操办婚事等等喜庆的日子,都离不开赛马竞技。
玉树州政府把每年七月二十五日定为传统的玉树赛马节它和“四川理塘赛马节”,“西藏那曲赛马节”并称为整个藏区最具规模的三大赛马赛事。如今的赛马节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赛马比赛,还掺杂了一些吸引游客的诸如歌舞表演、民俗服饰走秀以及特色文化展示等表演节目。
对我们这些生在城里的异乡人来说,能赶上一年一度的赛马盛事是大幸事。玉树赛马节声名远扬吸引了数以万计像我一样的旅游者和摄影爱好者。行走藏区的人大都知道,如今拉萨,日喀则等传统的藏地由于旅行者的纷至沓来已完全失去了原有的古朴乡俗,人头攒动带来了繁华和富裕,也失去了原始蛮荒和传统气韵。如果按某些人预言的“开发就是灾难的话”这种灾难至少还没有这么早地在玉树地区降临。玉树,仍保留着原汁原味的康巴遗俗。
赛马节的地点在州政府结古镇西数公里的扎西科草原上。七月的玉树草原正是收获的季节,牧草青青,花团锦簇,牛羊成群,雪山夹峙。提前几天,来自各地的藏民们就陆续来到这里安营扎寨。除了玉树本地牧民,还有来自四川甘孜,云南迪庆和西藏昌都这些传统康巴地区的藏民。
扎西科草原迎来了数以万计的远方客人。成百上千顶帐篷密密麻麻扎在其中,篷屋林立,帷幔缤纷夺目,犹如彩虹装点着密集的帐群。它们大小不同,形状各异,质地迥然色彩艳丽。昔日空旷的草原成了一座名副其实的帐篷城,最大的帐篷被称为“格毛齐”,它是帐中的“巨无霸”最大能容纳四,五百人。古代它是军中将领外交谈判,庆功祝捷的场所。佛教盛行后,在没有寺院的草原牧场,它成为佛家传经布道、消灾祈福的吉祥“宝帐”。如今在赛马节上,它成为展示厅和领导们聚会宴请宾客的餐厅。另外还有“喇格”(喇嘛帐)、“班格”(官帐)、“笨庚吉布”(老僧地帐),“它格”(灶帐),“达格”(斧形帐)和“索格”(蒙式帐)等等十几种不同的传统藏式帐篷。
晨曦中的扎西科草原笼罩在一片蓝烟雾霭中,远处的青山似乎还未曾从夏夜中苏醒,慵懒地披着朦胧的雾气沉睡着。牧民们走出帐房,升火做饭。玲珑别致的帐篷像漂浮在大海中的扬帆。炊烟袅袅升起,接着,第一抹金色的霞光把青山染红,原野的阴影一点点被阳光驱散,当万丈阳光照耀时,欢乐的盛典也拉开了帷幕。
马背上的康巴汉子
整个赛马节盛事持续一周,除开,闭幕式外,有赛马、赛牦牛,藏式摔跤,马术,射箭、射击、民族歌舞,藏族服饰展示等极具有民族特色的活动。虽然玉树赛马节由原来的民间转为官方组织,更多地掺了表演因素,但马背上强悍的康巴男子们的英姿仍将人们带回了的远古征战岁月。岁月传承了他们的历史,也传承了他们的英勇和豪气。
赛马,首先从煨桑开始。煨桑是用柏树枝、艾蒿和石南等香草的叶子堆砌在一起,中间放上糌粑和五谷,点燃用以祀神。这种煨桑敬神的祭祀形式是藏族古老习俗的延续,它是最早起源于苯教的祭奠仪式。古代征战时期,每当应敌出征,将士们都要以煨桑形式祭祀神山和战神祈求护佑。
一声号令,数以百计的骑射好手携刀佩剑,有的扮成吐蕃骑士,有的扮成草原射手策马狂奔。一时间,马蹄声响烟尘凹起。骑手们一个个俨然是格萨尔王时代的骁勇战将威武英姿,强劲有力。骑手们按照传统仪式围着煨桑台顺时针方向转三圈,接着离开煨桑台在场内挥舞着马鞭狂飙。
场下的摄影者为抓拍镜头,时而匍匐,时而仰卧。让维持秩序的工作人员马不停蹄,因为一旦风卷残云般的马队“马失前蹄”的话,地上的人无疑会遭到泥土般的踩踏。游客们不顾危险,抢拍着难得一见的惊险镜头,工作人员呼来喊去,这边叫着游客,那头便顾不上摄影师,这头看住了来宾,那边又挡不住观众,他们一个个急得满头大开。
在康巴人眼里,能在马背上任意驰骋的男人才能被称为真正的“康巴汉子”。古时在战争年代,不会骑马的康巴战士就好比失去了双腿,也同样失去了作战能力。能体现他们英勇豪气的自然是他们高超娴熟的骑马技艺。
马术比赛包括骑马射箭、骑马要枪、跑马捡哈达等传统项目。骑马射箭是摹仿古代骑兵的竞赛项目。参赛者身蓄古代骑兵戎装手握弓箭,将箭筒斜挎在肩上,骑着疾驰的骏马围绕着射靶狂奔,每次接近靶心时便持弓射击、最后以命中率决出名次。
骑马耍枪是另 种传统竞赛项目它有整套严格的动作要求骑手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骑手在马上狂奔的过程中要先从背后取出火枪左手举至头顶,然后顺时针方向旋转。接着,骑手把枪支传到头顶,然后再逆时针方向旋转一周,最后再从马脖子下把枪传至另一只手射击靶心。技艺高超的骑手,在出色完成规定动作的同时,还能独具匠心的倒骑马背射击靶心。当然如果骑手姿势不娴熟,动作配合不紧凑就会跑出射程,自然就无法射靶。参加这项比赛的选手不仅有骑艺,还要具有非凡的射击水平,竞赛选手有康巴牧民,还有玉树地区的武警士兵。
赛马捡哈达是所有赛事中最激动人心的项目。比赛规则要求骑手在疾驰的马上弯腰将横放在跑道旁的哈达捡起,捡得越多,成绩越好。同时要求在捡哈达的过程中骑手的马不能减速,否则就算犯规。据一些玉树当地的老人们讲,在过去,为增加比赛的惊险的程度,有的组织者用钱币替代哈达,即在马道旁挖出一定数量的洞口,放进钱币骑手从洞中将钱币捡回,捡回的钱币归自己所有。
传统的表演节目还有马上倒立和马上悬体,这是两项 惊险刺激的马术表演节目,现在已很少再参加竞赛,只作表演供来宾娱乐。骑马倒立,动作看似简单,但难度很大。骑手们一定要轻装上阵,双手紧握马鞍,肩膀紧靠在马颈上,双脚伸直朝上,在驰骋过程中要保持身体的平衡。骑马悬体则是最危险的马术绝技,它要求骑手在狂奔的骏马上仅用双脚勾住马蹬,全身仰面向下悬挂于坐骑一侧。参加骑马悬体的表演者对衣着十分讲究,足蹬长筒藏靴,身披白色藏衫,外再穿一件用绸料编织的五色绊胸索。当骏马拖着骑手飞驰时,身上的长袖和绊胸索随风飘展,令人叹为观止。
赛马节期间还有令人捧腹大笑的牦牛比赛。牦牛性烈,不像马那样容易驯服,有时骑手再怎么驱鞭挥打,牦牛都趔趄不前。而有的牦牛好容易迈步跑起来,却又在中途掉头回转。更有性子暴躁的牦牛直接冲向围观的人群。最终得胜的往往不一定是速度最快的耗牛,牦牛比赛依赖更多的不是竞技,而是牦牛主人的运气。
会走路就会跳舞
玉树自古就是歌舞的故乡,康巴人“会说话就会唱歌会走路就会跳舞”。赛马节期间,会有数日不间断的歌舞表演。玉树民间歌舞是康区歌舞的精华,玉树歌舞种类繁多既有纯表演性的歌舞,也有自娱性较强的节目。“伊”在藏语里是“歌谣”的意思。在玉树“伊”舞是一种自娱性较强的民间歌舞。古代牧民劳作之余,男女青年围着篝火,以“伊”舞自娱。“伊”舞通常是边歌边舞,手足并用,旋律欢快,舞姿优美,语汇丰富,在各类舞蹈中,堪称出类拔萃。
锅庄舞本是一种流传于民间的舞蹈,它是藏民在长期的劳动中发展变化而来的,是一种娱乐大众的集体舞。人们在田间地头,牧场帐外,伴着歌声翩翩起舞。锅庄舞有打青稞,捻羊毛,喂牲口、酿酒等劳动歌舞,也有颂扬民族英雄表现藏族风俗习惯的歌舞,如男婚女嫁、新屋落成、迎宾待客等。
玉树锅庄舞又称玉树卓舞,卓舞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卓舞至今还保留着很多远古时代的痕迹,在藏族六大氏族的形成中,卓舞逐渐以部落部旗和区域又化的形态发展起来。玉树卓舞种类繁多,其内容以对家乡、自然风光等的歌颂为主,同时广泛反映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扎西科草原上,表演锅庄舞的康巴汉子们舞动着长长的衣袖,动作优美和谐。卓舞的动作主要围绕甩袖来进行表演时常常有几十人,上百人共同参与。舞者的袖子很长全都拖在地上,男子舞蹈甩袖幅度大,动作优美潇洒,手臂旋转自如,运动路线变化多样,手臂旋转自如。卓舞腿部的动作幅度很大,需要配合甩袖、踢腿、撩腿、转身等大幅度的跳跃动作。动作路线以弧线为主。整个舞蹈节奏鲜明,气势磅礴将男性舞蹈阳刚、帅气之美充分展现出来。女子舞蹈动作柔美流畅,甩袖和脚下动作基本与男子舞蹈相近,但幅度较小,展现出女性柔美秀丽和温柔端庄的特性。
持续一周的赛马节最后在歌舞声中结束,曲终人散宾客们带走了他们的帐篷,也带走了喧嚣。扎西科草原又恢复了往日的宁静。望着远处的青山草甸,忽生感想,忍不住遐思万里:悠久的传统在现代又明的熏染下渐失古朴,草原仍旧繁茂,雪山依然雄伟,康巴人,在雪域高原上与马同奔,与歌共舞,他们承载着祖先的遗韵一路走来。文明也许不会带来灾祸,但能制造危机,赛马,不单是竞技,它还是现代文明与传统习俗的对垒。明年,赛马节依然会继续,康巴人也依然会豪迈地歌舞,英勇地骑射。文明带不走他们的神秘,更驱不散他们的热情。
链接:
“康巴”原是合称,历史上这一地区处在汉藏过渡的地带,民国时期专设西康省,解放后1955年,西康省被撤消。原西康省包括现在的西藏昌都地区,四川甘孜州、阿坝州(部分)和凉山州木里藏族自治县,这一地区称“康区”,青海玉树州和云南迪庆州则是藏人称呼的“巴区”,两地区统称为“康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