牦牛不同部位前体脂肪细胞分离鉴定及分化关键基因表达研究

来源 :畜牧兽医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dy110110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旨在建立牦牛皮下和肌内前体脂肪细胞的体外研究模型,并检测两部位前体脂肪细胞分化过程中关键基因表达量差异,为研究牦牛不同部位脂肪沉积的分子机制提供试验材料和理论依据.本研究通过采取5头18~22月龄健康麦洼公牦牛的皮下脂肪组织和背最长肌组织,利用胶原酶消化,分离皮下和肌内前体脂肪细胞,随后根据细胞来源将细胞分为肌内组和皮下组,对其进行免疫荧光鉴定、生长曲线绘制、脂肪细胞油红O鉴定以及使用实时荧光定量技术检测分化关键基因PPARγ、C/EBPα、FASN、HSL的表达.结果表明,牦牛皮下和肌内前体脂肪细胞分离培养1 d时大部分为圆形,随培养时间增加,形态变为梭形;CCK-8结果显示生长曲线为正常的S型,并且皮下前体脂肪细胞在第4天生长速度显著高于肌内前体脂肪细胞;免疫荧光结果表明,PREF-1表达为阳性,表明分离的细胞确为前体脂肪细胞;分化后形成含有圆形大脂滴的成熟脂肪细胞,脂滴经油红O染色呈红色,且检测关键基因均有表达;PPARγ、FASN、HSL表达量在皮下和肌内前体脂肪细胞分化过程中的表达量随分化时间的增加而显著增加(P<0.05),肌内与皮下前体脂肪细胞中C/EBPα表达量在分化前期逐渐增加(P<0.05),在分化后期表达量出现下降,肌内前体脂肪细胞FASN和HSL表达量在第3天显著增加,而皮下前体脂肪细胞在第6天才显著增加.综上所述,本试验成功分离了牦牛皮下和肌内前体脂肪细胞,并成功诱导分化至成熟脂肪细胞,发现成脂分化关键基因PPARγ、HSL、FASN表达量在9 d分化期内均呈现上升趋势,C/EBPα表达量在分化第6天之后显著下降,为进一步研究牦牛皮下和肌内脂肪沉积的分子规律提供了参考.
其他文献
在现代设施农业中运用机电一体化技术,对我国农业快速发展有着重要作用.为此,本文对现代设施中机电一体化技术所发挥的作用进行简要阐述,并提出一些机电一体化技术有效运用的建议,以供参考.
近一个世纪的传统选育使家禽的各项生产性能接近表型选育极限,基因组学领域的发展成为突破这一瓶颈的新途径.自2004年第一个鸡的基因组草图发布以来,鸡、鸭、鹅等家禽的基因组参考序列在近年相继发布,且质量逐步提升.基于家禽高质量的基因组参考序列,研究学者进一步对家禽的重要性状展开了系列研究,这些研究加速了我们对家禽重要性状的认识和理解,并为在家禽基因组选择育种中应用筛选出有效的分子标记.本文就家禽的基因组参考序列研究、重要性状的基因组学研究及其应用进行综述.
旨在基于转录组与代谢组联合分析,探究驴肉嫩度的分子调控机制.本研究以30头生长环境和饲养条件相同、33~36月龄的雌性广灵驴为研究对象,进行剪切力和肌内脂肪含量的测定.依据剪切力和肌内脂肪含量选择出8头驴并将其分为高嫩度组(HT,n=4)与低嫩度组(LT,n=4),通过转录组和代谢组分析筛选差异表达基因和差异代谢物,之后联合KEGG富集分析,构建相关网络互作图.转录组结果表明,在HT组和LT组中共发现有1 253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832个基因上调,421个基因下调.KEGG分析表明,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富集
目的:观察仿生物电刺激结合电针治疗腹直肌分离的疗效.方法:150例分为A、B、C3组,A组用电针治疗方法,B组用仿生物电刺激治疗,C组用电针加仿生物电刺激联合治疗.结果:治疗后A组脐上围为(83.55±3.74)、脐围为(81.98±4.81)、脐下围为(82.98±3.51),B组脐上围为(82.02±3.25)、脐围为(81.93±5.11)、脐下围为(82.83±3.55),C组脐上围为(81.01±3.42)、脐围为(80.33±3.25)、脐下围为(81.74±2.31),相较于A、B两组,C组
旨在构建脂肪生成素基因(adipohenin,ADIG)在牛不同组织中的表达谱,鉴定其核心启动子区域及关键转录因子,以期阐明其转录调控的分子机制.本研究采集3头((24±2)月龄)健康南阳公牛的心、肝、脾、肺、肾、肌肉和皮下脂肪组织,通过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everse transcription-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检测各组织中ADIG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克隆获得牛ADIG基因上游启动子区2 245 bp序列,构建6个pGL3-WT,与pRL-TK共转染2
旨在建立检测非洲猪瘟病毒(ASFV)血清抗体的阻断ELISA方法.采用原核表达的ASFVp54蛋白作为包被抗原,并制备了针对p54蛋白的单克隆抗体,采用方阵滴定法确定了阻断ELISA方法的最佳反应条件,并对建立的方法进行了敏感性、特异性、重复性和符合性评价.结果显示,抗原最佳包被浓度为2.0 μg·mL-1,抗原包被温度及时间为4℃过夜,被检血清稀释度为1 ∶ 40,酶标单抗稀释度为1 ∶ 1 000,被检血清作用时间为1 h,酶标单抗作用时间为30 min,底物作用时间为10 min.经阴、阳性样品检测
旨在探究NGF基因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在母牦牛生殖器官中的表达特性.本研究收集黄体期母牦牛的心、肝、脾、肺、肾以及胎牛期、卵泡期、黄体期、妊娠期母牦牛的卵巢、子宫和输卵管(n=3),利用RT-PCR克隆牦牛NGF基因,并对其序列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利用RT-qPCR技术分析NGF基因的组织表达特性,利用免疫组化技术(IHC)定位NGF蛋白在牦牛生殖器官中的表达分布.结果显示,牦牛NGF基因CDS区全长为726 bp,共编码241个氨基酸,编码的蛋白质属于碱性不稳定亲水蛋白;NGF氨基酸系统进化树结果显示,牦牛
旨在初步探究猪m6A甲基化酶METTL3基因表达水平与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eoxynivalenol,DON)诱导猪小肠上皮细胞(IPEC-J2)损伤的关系.本研究构建了稳定干扰METTL3基因表达水平的IPEC-J2细胞系,用1 μg·mL-1 DON诱导METTL3干扰组和对照组猪肠上皮细胞48 h,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凋亡相关基因、免疫相关基因、抗氧化酶相关基因表达水平,同时测定细胞增殖活性、细胞周期、细胞凋亡以及活性氧(ROS)水平.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干扰组免疫相关基因TNF-a、I
旨在比较放牧条件下不同年龄间黑藏羊肉品质与肌纤维组织学特性的差异.本研究选择青海自然放牧条件下体况良好的初生黑藏羊(平均体重(2.31±0.49)kg)和12月龄黑藏羊(平均体重(36.58±1.26)kg)各5只,依据年龄分为2组,即羔羊组(lamb)和成年羊组(adult).通过三磷酸腺苷酶(ATPase)染色、酶联免疫吸附(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法以及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qPCR)技术分析羔羊和成年羊背最长肌营养成分、抗
染色质开放性是指核小体或转录因子等蛋白与真核生物染色质DNA结合后,对其他蛋白能否再结合的开放程度,这一特性能够反映转录活性.染色质结构是动态变化的,染色质开放性与动物生长发育、细胞分化等过程密切相关,基因组开放染色质高效精准定位可为解析基因表达调控机制提供重要线索.本文介绍染色质开放性检测方法、染色质开放性的影响因素,重点阐述染色质开放性与动物发育的关系并对其发展及应用前景进行阐述,以期为动物发育基因表达调控等相关研究提供参考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