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晓攀和他的“嘻哈包袱铺”

来源 :阅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aruto_Dragonballll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些年,放眼全国,相声界虽颇为热闹,还是难逃普遍的不景气。但京城却有些反常。先是郭德纲的德云社造出了一波波“相声热潮”,继而一支几乎全由“80后”组成的团体开始夺人眼球。后者的名字很特别:“嘻哈包袱铺”。他们的演出形式和内容也很反传统——除了传统长袍,演员们说相声时也会穿休闲T恤、戴鸭舌帽,一个个段子调侃的都是新近发生的事。
  去“嘻哈包袱铺”听同龄人拿新闻开涮,已成为时下一些京城年轻人的时髦选择。而引领这一潮流的,就是“嘻哈包袱铺”的“最帅掌柜”高晓攀。这个26岁的河北小伙,带领70多号人,在剧场内演绎着“新一代相声”。
  “我们需要这样一个平台”
  “嘻哈包袱铺”的驻地,在北京东直门内南小街一处不起眼的二层小楼中。环球人物杂志记者来到这里时,一群年轻人正和着音乐,进行新剧的彩排。他们平均年龄24岁,唯一的一对中年演员,自称是“1880后”。“掌柜”高晓攀一身休闲打扮,还挽着裤脚,很难让人将其和相声演员挂上钩。
  这两年,“嘻哈包袱铺”不断发展,在鼓楼广茗阁、东四环广茗阁、崇文门俱乐部、新安贞剧场四处都有固定演出,几乎场场爆满。但对高晓攀来说,这不是运气,而是厚积薄发。因为他与相声相伴已经18个年头了。
  谈起当年学相声,高晓攀说那是因为他喜欢周星驰,“觉得好玩,能把人逗乐了”。8岁那年,他被父母送进河北省少年宫学相声。“从那时起,我就知道,相声是我一辈子最喜欢的事!”长大后,高晓攀进入中央戏曲学院大专班继续学习,想和志同道合的朋友们做出一番事业。
  2006年,高晓攀走出了校园。但当时,相声的没落,让他和伙伴们感到害怕。高晓攀说:“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听相声的少,说相声的更少;听相声的‘80后’少之又少,说相声的‘80后’只能往死里找。”最终,他们中的80%转了行。但高晓攀一直在坚持。他一边在一家小剧场里说相声,一边外出兼职:在西单当服装导购,在798艺术区替人刷漆……“我也害怕,怕自己30岁时还没说出名堂。但我还是想坚持。我的信仰很坚定:说相声!说好相声!如果放弃,我到老都会后悔。”
  2008年,鼓楼广茗阁茶楼的老板找到一直蛰伏的高晓攀,希望他在茶馆里办个相声专场。高晓攀于是叫上10多位相熟的相声爱好者,开始操练。他为这个临时拼凑起来的小团队取了一个不甚庄重的名字:“嘻哈包袱铺”。“‘嘻哈’,是因为听相声是件嘻嘻哈哈的高兴事儿;‘包袱’,是相声的行话,指笑料;‘铺’,是一种时髦点的说法。”
  第一次演出是在2008年5月16日,也是汶川地震后的第四天。高晓攀记得很清楚,那天,茶楼里来了87位观众;演出的收入全都捐给了红十字基金会。之后,这个茶楼就成了“嘻哈包袱铺”固定的演出场所,他们也开始了自己的创业路。高晓攀说,有人说他们是年轻人中的异类,但实际上他们都憋着一口气,“有太多和我一样的年轻人喜欢相声,想把它传承下去。当时我就想,我们试试吧,我们需要这样一个平台。”
  “我们说的仍是地地道道的相声”
  第一场演出之后的路,并非一帆风顺。当时,“嘻哈包袱铺”相声专场的票价是20元一张,相声剧30元一张,但还是没人看。“第一个月,我只挣了27元。”但高晓攀没把这种尴尬当回事,反而将其编进了段子:“我们说相声的,不管来多少观众都得演。来200人,演;来3个人,演;来1个呢?那得考虑考虑。比方说,他听着听着要去上厕所,我们还接着说吗?这个观众太珍贵了呀,我们得跟进厕所去。”这样的段子,高晓攀只编过一次,因为他不习惯在舞台上吐苦水,“我希望自己在台上展现的永远是欢乐的一面。”
  高晓攀展现欢乐的手段很丰富,如在传统相声中巧妙地穿插网络语、流行语、新闻事件等。很快,“嘻哈包袱铺”具有强烈时代感、喜剧感的作品,对上了越来越多年轻人的胃口,其知名度也随之暴涨。2008年年底,高晓攀和“嘻哈包袱铺”开始频频出现在各大媒体上。2010年,广茗阁茶楼的座位被迫扩容一倍,标志着“嘻哈包袱铺”进入良性循环时期。这一年,他们甚至把舞台延伸到了上海,把演出搬到了香港。最忙时,他们一天内在3个城市间赶场。今年,他们还要去新加坡、马来西亚演出。
  高晓攀知道,“嘻哈包袱铺”是“80后”捧起来的。但它凭什么就能得到“80后”的青睐?在他们看来,台上的这些同龄人,让传统段子时尚又亲切,将“80后”的无奈、心酸和温情,都揉成“包袱”抖出来,掷到观众席上,总能在不经意间触及他们内心深处。也有许多“非‘80后’”来看“嘻哈包袱铺”的相声,是因为舞台上犀利的表演和剧场里轻松的氛围,让他们感到耳目一新——下班后来听听相声,乐一乐,不是很好吗?!
  当然,像其他新潮事物一样,质疑声也扑面而来。有人说,传统相声的精髓和魅力,被他们的恶搞和泛娱乐化稀释了。对此,高晓攀特别认真地解释道:“我们不过是为了增强时效性,加入了脱口秀的内容。相声的根本,还是‘说、学、逗、唱’,我们用灯光、音响、舞美来配合‘说’,而不是让‘说’去配合它们。”每天,他都会抽出两三个小时,在博客上逐字逐句地回应各种鼓励和质疑,“我要让大家知道,我们说的仍是地地道道的相声。”
  发展“笑的事业”
  “嘻哈包袱铺”火了以后,有人拿它和德云社相比。高晓攀说,他和郭德纲的差距还很大。不过,他们的成功,让一批年轻的从业者看到了希望,京城里的相声团体也越来越多。高晓攀觉得,这对传统相声的传承是好事。竞争多了,就有人提醒高晓攀“应该去别的剧场看看”。他却说:“不用了,我们需要的是创新,而不是复制。”
  2009年6月,高晓攀牵头成立了北京晓攀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总共有70多名演员、20多名工作人员。在经营“嘻哈包袱铺”的同时,兼顾起曲艺、话剧、演出等多方面的文化经营活动。他的目标是,将“晓攀传媒”做成像赵本山的“本山传媒”和周星驰的“星辉公司”那样的商业帝国。“我们要搭建3个平台,发展‘笑的事业’。第一个平台,是人才输出,就像‘本山传媒’那样。第二个是造星平台。我们的几个剧场要同时出击,打造一个出名的途径,再通过自己打造的明星带动剧场的发展。第三个是衍生出来的明星经济,比如我们可以通过‘嘻哈包袱铺’这个品牌,打造每个人自己的节目。”这段话,高晓攀说得很快,显然早已深思熟虑过。
  有公司找上门来想要投资,高晓攀却说不急:“你给我1000万,但我不会花,这才是最可怕的事情。‘嘻哈包袱铺’要慢慢来,培养团队,培养演员,拓展人脉。这样,事业才能做好。”
  2011年5月18日,“嘻哈包袱铺”将推出相声剧《超级新白娘子传奇之有碘咸》,剧里提出“爱情一定是有点咸的”的反传统论调。在他们看来,有眼泪的爱情才是最真实的。“这一次,我们想再往前走一步,在‘乐子’里再揉点儿‘料’,让观众看完了,能琢磨一下,回味一下。”
其他文献
“一yí玉yù口kǒu中zhōnɡ国ɡuó,一yì瓦wǎ顶dǐnɡ成chénɡ家jiā,都dōu说shuō国ɡuó很hěn大dà,其qí实shí一yí个ɡè家jiā。一yì心xīn装zhuānɡ满mǎn国ɡuó,一yì手shǒu撑chēnɡ起qǐ家jiā。家jiā是shì最zuì小xiǎo国ɡuó,国ɡuó是shì千qiān万wàn家jiā。”这zhè几jǐ句jù简jiǎn单dān、朴pǔ实shí
期刊
今jīn年nián是shì中zhōnɡ国ɡuó共ɡònɡ产chǎn党dǎnɡ成chénɡ立lì100周zhōu年nián。在zài百bǎi年nián历lì史shǐ中zhōnɡ,中zhōnɡ国ɡuó共ɡònɡ产chǎn党dǎnɡ用yònɡ信xìn仰yǎnɡ和hé信xìn念niàn点diǎn燃rán了le中zhōnɡ华huá民mín族zú的de希xī望wànɡ,照zhào亮liànɡ了le中zhōnɡ
期刊
我的这次旅行开始了几十年之久了,只是遗忘了准确的出发地和发车时间。因为不久前的我还不明白这场旅行的方向的特别性和这场旅行是否有尽头的事实。  所以,对那些过往的了解,只能从零零碎碎的记忆中以及同行人的只言片语里寻找些影子。  这是辆很神奇的列车,没有人知道它的车长、车宽、载客量、时速……每个人都是啼哭着被抛到列车上,然后成长,充实自己的旅行。车上有好多好多的乘客,一直伴在我们身边的是亲人和朋友;有
期刊
上学迟到打工还债  欧弟自小生活在一个美满家庭中。一家四口,住在当时的别墅公寓,过着幸福的日子。  15岁那年欧弟读高一。一天早上,欧弟像往常一样准备从桌子上拿当天的坐车钱和饭钱时,却发现桌子上什么也没有。身无分文的欧弟,只好步行去学校,走了足足三个小时的路才到学校,最后自然是迟到了。  回到家,欧弟看到爸爸一个人满脸淤青地坐在椅子上。爸爸因为公司经营不利倒闭,当时借的高利贷无法偿还,所以才会被殴
期刊
擎一只酒樽,三杯淡酒,祭奠那远去的历史,祭奠那远古的诗韵。蒹葭岸畔,随水流去的残花似乎还在留恋昨日的感伤。一曲动人的旋律,一次多情的绽放,一声迷人的歌声,都已渐渐迷失在风的惆怅中。举杯,饮尽最后一杯思绪,让所有的留恋都成为绝响。昔有黛玉葬花魂,如今我只想举起酒樽,祭奠那心中的眷恋。  红袖织绫夸柿蒂青旗沽酒趁梨花梨花深处,月光清洒,薄薄的梨花,淡淡的诗意,桃李芳菲的月下是佳人相约在柳梢。伊人挥袖,
期刊
敌伪时期,我16岁,报考沈阳一所日本人办的中等专业学校。这些学校以教育有方出名。报考的人很多,因此录取也很严。笔试合格之后,还要面试。  面试考啥?报考者都不得而知。  我跟许多年龄相仿的小青年在外边排队等候,对前边进去出来的人都很关心,总想摸个底,却又不便问,但见有的竟捂着半边脸出来,痛得龇牙咧嘴,不知怎么回事。  临到我了,被叫进去。对面坐着个日本人,像神像一样庄严。居中的是一年近五旬的老者,
期刊
深shēn情qínɡ地de,我wǒ们men呼hū唤huàn你nǐ的de名mínɡ字zi。红hónɡ色sè的de胜shènɡ利lì之zhī船chuán,高ɡāo扬yánɡ着zhe金jīn色sè的de征zhēnɡ帆fān;燎liáo原yuán的de星xīnɡ星xīnɡ之zhī火huǒ,遍biàn布bù大dà江jiānɡ南nán北běi。自zì豪háo地de,我wǒ们men呼hū唤huàn你nǐ的de名
期刊
每měi当dānɡ想xiǎnɡ到dào长chánɡ征zhēnɡ中zhōnɡ那nà些xiē艰jiān苦kǔ的de日rì子zi,我wǒ就jiù想xiǎnɡ起qǐ了le终zhōnɡ生shēnɡ难nán忘wànɡ的de谢xiè益yì先xiān同tónɡ志zhì。  谢xiè益yì先xiān同tónɡ志zhì参cān军jūn前qián是shì个ɡè贫pín苦kǔ的de农nónɡ民mín,他tā和hé母mǔ亲
期刊
“学xué党dǎnɡ史shǐ、颂sònɡ党dǎnɡ情qínɡ、跟ɡēn党dǎnɡ走zǒu”,你nǐ对duì中zhōnɡ国ɡuó共ɡònɡ产chǎn党dǎnɡ党dǎnɡ史shǐ有yǒu多duō少shǎo了liǎo解jiě呢ne?快kuài来lái填tián空kònɡ吧bɑ。  1.“共ɡònɡ产chǎn党dǎnɡ”这zhè个ɡè名mínɡ称chēnɡ多duō么me响xiǎnɡ亮liànɡ,它tā是s
期刊
英yīnɡ雄xiónɡ是shì谁shuí?是shì奔bēn赴fù战zhàn场chǎnɡ、保bǎo家jiā卫wèi国ɡuó的de热rè血xuè军jūn人rén;是shì前qián赴fù后hòu继jì、默mò默mò奉fènɡ献xiàn的de科kē研yán工ɡōnɡ作zuò者zhě;是shì告ɡào别bié小xiǎo家jiā、日rì夜yè奋fèn战zhàn在zài抗kànɡ疫yì一yī线xiàn的de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