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从《新课标》的视觉出发,阐述了《新课标》对学生教学能力培养的必要性;概括了体育教学能力的构成要素;分析出影响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教学能力的原因;提出提升学生教学能力的培养对策。通过对本文的论述,旨在为更好的提高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教学能力提供参考性的建议。
关键词:新课标;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教学能力;
中图分类号: G807.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6)06(c)-0000-00
就业压力的持续增大是社会的一个热点话题,也是我国面临的一个有待解决的实质问题,其中体育教育专业的毕业生就连续被列入就业冷门的专业行列之中。造成其就业困难的原因一方面是来自于高校的不断扩招,体育专业毕业生逐步增多,造成用人单位的所设岗位不能满足毕业生的需求;另一方面则是由于学校对学生教学能力的培养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以及《新课标》(《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对于学生的新要求。因此对于学生教学能力的培养与提升不仅要从理论知识与运动技能上出发,更要重视学生教学能力的培养,把培养学生的教学能力落实到实践中,从而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复合型人才。
1《新课标》下学生教学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新课标》的实施对于加大课程内容的选择上给予地方学校很大的发展空间,更加重视一标多本的原则,使教师对于教学内容的选取有了很灵活的运用和处理方式,这给地方教师一定施展空间的同时,对于教师教学能力的要求也提升了一个高度,不再是一味的按照大纲要求来执行教学任务,而是结合地方学校的实际情况,制定出符合学生发展的教学内容,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体育的根本目的。而新课标的基本理念,不仅要求教师在学生体质健康方面有所提高,更要求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及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这些都要求高校在对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培养中更加重视学生教学能力的提升。
2体育教学能力的构成要素
教学能力是在一定的教学情境中指导学生学习、从事教学活动、完成教学任务所表现出来的一种能力,是教师的教学认识能力和教学实践能力所达到的一种综合水平,这种综合水平所表现出来的是教师系统化的教学知识和教学技能的充分融合,是科学性与艺术性的有机统一。
2.1 教学准备能力
课前的准备对于体育课的实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包括:教学设计能力、教学文件的编写能力以及营造最佳环境的能力。在教学设计能力方面,新课标要求在教学目标的制定上,要整体把握,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与教师的主导地位相融合,在教师的指导下使学生自主完成教学目标和任务;在教学文件的编写方面,要注重熟悉掌握教材、把握教材的重难点;在营造最佳教学环境方面要求教师要有根据教学内容合理布置场地器材的能力。
2.2课堂实施能力
课堂的实施要遵循教学设计中的教学目标完成教学内容。其包括组织能力、讲解示范能力、纠正错误能力、教学组织管理能力、教师的临场应变能力以及把握学生练习密度能力等等。
2.3课后评价与指导能力
课后评价是对整节课的总结与回顾,在这一环节教师和学生都能对课堂给予一定的反馈,学生能认识到自己在运动技能学习中的问题,教师也能在此发现授课中的不足,所以课后评价与指导能力在体育教学能力中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包括教学过程的评价能力和课外活动的指导能力。
3影响学生教学能力的原因分析
3.1 对新课标的认识与理解不足
《新课标》自2001年实施以来已有将近15年的时间(包括修订后的2011版),但诸多高校在课程设置上并没有重视新课标。随着时代的发展,普通高校的毕业生在就业上普遍倾向于中小学,高校毕业生不能胜任学校的教学工作也是一大重要问题,教师对新课标的认识不足势必会影响教学质量以及国家对于中学生“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新要求。
3.2 缺少系统的教学实践的培养
能否把教学设计运用到教学实践中,使得教学实践能按照教学设计顺利开展下来是需要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而目前普通高校在学生的培养方面,更加重视学生专业以及理论水平的提升,忽视了对学生教学能力的培养,造成学生理论与实践的脱节,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校对于学生教学能力重视力度不够,没有采用针对性的教学方法。
3.3 专业知识划分过于细化
中小学对于体育教师的要求是全面的多样化的。而高校在学生培养中的专项划分不利于学生教学能力的提高,专项的划分致使学生只是针对自己的专项领域进行研究,而忽略了社会对于岗位的需求是需要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这就会使学生在专业学习上出现偏差,造成学田径的不懂篮球、学篮球的不懂田径的现象。
4 教学能力的提升策略
4.1 课程设置上增加《新课标》内容,深化学生对新课标的理解
《新课标》的深入理解对于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运用都有指导性的认识,新课标的实施给体育教师带来了新理论、新观念、新方法,同时要求教师朝着专业化的方向发展,教师的角色由原来的决策者向引导者的转换,教学模式的也由传统的“教—学”模式转为“自主、探究、合作”的新型教学模式,这些都反映出新课标更加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所以高校在课程设置方面,要加强学生对于新课标的学习,使学生在走向工作岗位时很轻松的胜任学校的教学工作。
4.2 加强课堂教学实践,丰富课外实践活动
《新课标》要求倡导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与教师的主导地位相融合,所以高校在学生教学能力的培养上可以采用“合作互助、角色互换”的培养方案,学生在角色互换中由原来的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探究学习,这会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学生的学习能力,也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实践机会。于此同时还会激发学生的兴趣,启发学生思维,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在教授中发现自身在运动技能和课堂组织方面的不足,对学生教学能力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
4.3 培养学生专业学习能力的全面发展
教师的专业能力和水平直接影响教学质量,对于专业知识的学习不能因为专项的划分而忽视对非专项知识的学习。学校在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也要重视学生创新能力、面对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教师更新理念,不局限于传统的教学方法,根据新课标的要求,运用可利用的教学资源,发掘出有利于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教学内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保证培养出高素质、高质量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张玉宝. 新课标对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的影响[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5,02:224-228.
[2]高彩云,张伟寿.新课标背景下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教学方法改革探析[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12,26(5).
[3]谢辉.课程改革视野下高校体育教学能力发展研究就[J].体育与科学,2010,31(5).
[4]张明伟,吕东旭.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教学能力培养的调查分析[J].体育学刊,2009,16(4).
[5]郑伟.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症结与对策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0,08:82-86
关键词:新课标;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教学能力;
中图分类号: G807.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6)06(c)-0000-00
就业压力的持续增大是社会的一个热点话题,也是我国面临的一个有待解决的实质问题,其中体育教育专业的毕业生就连续被列入就业冷门的专业行列之中。造成其就业困难的原因一方面是来自于高校的不断扩招,体育专业毕业生逐步增多,造成用人单位的所设岗位不能满足毕业生的需求;另一方面则是由于学校对学生教学能力的培养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以及《新课标》(《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对于学生的新要求。因此对于学生教学能力的培养与提升不仅要从理论知识与运动技能上出发,更要重视学生教学能力的培养,把培养学生的教学能力落实到实践中,从而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复合型人才。
1《新课标》下学生教学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新课标》的实施对于加大课程内容的选择上给予地方学校很大的发展空间,更加重视一标多本的原则,使教师对于教学内容的选取有了很灵活的运用和处理方式,这给地方教师一定施展空间的同时,对于教师教学能力的要求也提升了一个高度,不再是一味的按照大纲要求来执行教学任务,而是结合地方学校的实际情况,制定出符合学生发展的教学内容,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体育的根本目的。而新课标的基本理念,不仅要求教师在学生体质健康方面有所提高,更要求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及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这些都要求高校在对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培养中更加重视学生教学能力的提升。
2体育教学能力的构成要素
教学能力是在一定的教学情境中指导学生学习、从事教学活动、完成教学任务所表现出来的一种能力,是教师的教学认识能力和教学实践能力所达到的一种综合水平,这种综合水平所表现出来的是教师系统化的教学知识和教学技能的充分融合,是科学性与艺术性的有机统一。
2.1 教学准备能力
课前的准备对于体育课的实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包括:教学设计能力、教学文件的编写能力以及营造最佳环境的能力。在教学设计能力方面,新课标要求在教学目标的制定上,要整体把握,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与教师的主导地位相融合,在教师的指导下使学生自主完成教学目标和任务;在教学文件的编写方面,要注重熟悉掌握教材、把握教材的重难点;在营造最佳教学环境方面要求教师要有根据教学内容合理布置场地器材的能力。
2.2课堂实施能力
课堂的实施要遵循教学设计中的教学目标完成教学内容。其包括组织能力、讲解示范能力、纠正错误能力、教学组织管理能力、教师的临场应变能力以及把握学生练习密度能力等等。
2.3课后评价与指导能力
课后评价是对整节课的总结与回顾,在这一环节教师和学生都能对课堂给予一定的反馈,学生能认识到自己在运动技能学习中的问题,教师也能在此发现授课中的不足,所以课后评价与指导能力在体育教学能力中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包括教学过程的评价能力和课外活动的指导能力。
3影响学生教学能力的原因分析
3.1 对新课标的认识与理解不足
《新课标》自2001年实施以来已有将近15年的时间(包括修订后的2011版),但诸多高校在课程设置上并没有重视新课标。随着时代的发展,普通高校的毕业生在就业上普遍倾向于中小学,高校毕业生不能胜任学校的教学工作也是一大重要问题,教师对新课标的认识不足势必会影响教学质量以及国家对于中学生“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新要求。
3.2 缺少系统的教学实践的培养
能否把教学设计运用到教学实践中,使得教学实践能按照教学设计顺利开展下来是需要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而目前普通高校在学生的培养方面,更加重视学生专业以及理论水平的提升,忽视了对学生教学能力的培养,造成学生理论与实践的脱节,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校对于学生教学能力重视力度不够,没有采用针对性的教学方法。
3.3 专业知识划分过于细化
中小学对于体育教师的要求是全面的多样化的。而高校在学生培养中的专项划分不利于学生教学能力的提高,专项的划分致使学生只是针对自己的专项领域进行研究,而忽略了社会对于岗位的需求是需要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这就会使学生在专业学习上出现偏差,造成学田径的不懂篮球、学篮球的不懂田径的现象。
4 教学能力的提升策略
4.1 课程设置上增加《新课标》内容,深化学生对新课标的理解
《新课标》的深入理解对于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运用都有指导性的认识,新课标的实施给体育教师带来了新理论、新观念、新方法,同时要求教师朝着专业化的方向发展,教师的角色由原来的决策者向引导者的转换,教学模式的也由传统的“教—学”模式转为“自主、探究、合作”的新型教学模式,这些都反映出新课标更加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所以高校在课程设置方面,要加强学生对于新课标的学习,使学生在走向工作岗位时很轻松的胜任学校的教学工作。
4.2 加强课堂教学实践,丰富课外实践活动
《新课标》要求倡导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与教师的主导地位相融合,所以高校在学生教学能力的培养上可以采用“合作互助、角色互换”的培养方案,学生在角色互换中由原来的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探究学习,这会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学生的学习能力,也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实践机会。于此同时还会激发学生的兴趣,启发学生思维,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在教授中发现自身在运动技能和课堂组织方面的不足,对学生教学能力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
4.3 培养学生专业学习能力的全面发展
教师的专业能力和水平直接影响教学质量,对于专业知识的学习不能因为专项的划分而忽视对非专项知识的学习。学校在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也要重视学生创新能力、面对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教师更新理念,不局限于传统的教学方法,根据新课标的要求,运用可利用的教学资源,发掘出有利于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教学内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保证培养出高素质、高质量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张玉宝. 新课标对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的影响[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5,02:224-228.
[2]高彩云,张伟寿.新课标背景下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教学方法改革探析[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12,26(5).
[3]谢辉.课程改革视野下高校体育教学能力发展研究就[J].体育与科学,2010,31(5).
[4]张明伟,吕东旭.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教学能力培养的调查分析[J].体育学刊,2009,16(4).
[5]郑伟.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症结与对策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0,08:8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