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细节追问

来源 :江苏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ain9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州市“指导学生自学教学改革实验”吸引了一大批学校积极参与实验,探索和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对构建具有苏州特色的教学模式、促进教育转型、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在此项改革实验走到一个新的高度的时候,关注细节问题,观察微小的变化,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将有利于进一步优化和创新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行动,进一步提高指导自主学习操作策略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细节不是“细枝末节”,更多地是一种认真的态度和科学的精神,有什么样的行为,就有什么样的教学理念。比如一位初中校长带着老师们去上海市静安区教育学院附属学校听课学习,发现一个现象:因为使用多媒体,教室拉着窗帘,前面最亮堂的就是银幕,黑板上也只是淡淡的光亮。在一位学生上台板演完后,老师及时地打开前面所有灯光,然后开始讲评;一位学生回答问题坐下后,老师一边引导全班议论,一边缓缓地向教室后面走,大家一起找到正确的结论后,老师轻轻地抚摸了一下学生的头顶道:“你几乎完全正确!”在老师巡视指导学生讨论的过程中,又一次微笑着抚摸下学生的头顶,赞许地离开。我们的校长感言:“多么亲切温馨的一幕!也许这些细节并不起眼,但让我真正感受到什么是以人为本!什么是人性化!”只有对细节的深层的关注,即追问与反思,才有可能走向成功。任何一项科学研究,都离不开一丝不苟、精细严谨的作风,这也是卓越品牌铸造者们的共同体会。
  追问一:教师是否真的相信学生有自主学习的能力?
  【现象】“老师,我知道这个字是什么意思。”学生指着课外书籍上的生字对我说。我看了看学生指着的生字,动词“摞”,其实只要查一下字典就明白了,但是这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能主动去学习生字的音、形、义是一件很自主的学习行为,大部分学生还停留在老师教什么学什么的状态。于是,我便问:“你查字典了,对吧?”“对!”学生迫不及待地回答。“老师,老师,我还知道,‘南方的八月,骄阳似火’中的太阳和《谁的本领大》课文中‘发出强烈的光’的太阳一样,因为它们都很晒人。”眼前这位小男生,平日不算积极,课堂上不是最活泼,却如此会学习,不得不让我深思:每一课,他到底已经会了多少,还有多少需要老师的指导?而对于班级的其他学生,他们又是怎么学习的,多少是自主学习,多少是被动学习?我还真没调查过。这位小朋友给了我一个启发:我到底教给学生什么了?
  【反思】学生是天生的学习者,教学的起点是学情。
  “教是为了不教”这一教学理念已经得到老师的普遍认同,但是不少人在实际行动中却忽略这一深刻的教育准则,“教学始终从第一步开始”按部就班进行教学的现象,“不了解学生到底已经会了多少”凭着经验走进课堂的现象,司空见惯,表现出对学生的“不放心”“不放手”,甚至“忽视”“漠视”。
  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就如婴儿学步,谁都不怀疑,孩子终究是要站立行走的,谁都不怀疑,孩子学步总要跌倒,正如不喝水就学不会游泳一样。但是大人的行为方式却大相径庭,有的是孩子在哪里跌倒,就让他在哪里爬起来,大人装作没看见;有的是孩子在哪里跌倒,大人在哪里弯腰,赶紧扶起孩子,还要教孩子恶狠狠地踢地球母亲一脚;还有的是大人在孩子身上拴上布绳,像遛狗一样牵着孩子走,减少孩子跌倒大人弯腰的次数等等。“放”、“扶”、“牵”不同的方式,反映出大人是否真的理解孩子,相信孩子。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流露出的对学生自学能力的不信任,将导致学生学习兴趣消减,学习注意力分散,探究动力不足等后果。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教师首先要充分相信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遵循“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的自然之道,在相信儿童、尊重儿童、理解儿童的基础上指导儿童,发展儿童。其次。自主学习不是“被学习”,也不是“自由化”的学习。教师要处理好“教师中心”和“学生中心”的关系,理解儿童,用儿童的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与意志力,给予自主学习的自由和权利,让学生掌握一定的自学方法,提高学习的能力和效果,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追问二:预习作业,是否真的发挥了指导学生自学的作用?
  【现象】为了指导学生预习,老师们给学生布置预习作业,书面作业居多,大多是关于新知识的练习题。学生完成作业时往往是看一道填空,翻一下书,找一个词语填上去。预习作业和课堂作业形式一样,学生自然凭经验答题,见一个消灭一个,一道一道往下做。结果常常是,作业做完了,兴趣也消失殆尽。
  【反思】预习作业不是学习的终结,而是学习的开始。
  预习作业和课堂练习、课后复习巩固作业的价值取向不同,其形式和内容也应不同。课前预习作业是“先行组织者”,奥苏贝尔认为“先行组织者”是促进有意义学习发生和保持的最有效策略,作用是利用适当的引导性材料对当前所学新内容加以定向与引导。不难看出,“先行组织者”目的是通过先行表述或呈现帮助学习者确立有意义学习的心向,认识到当前所学内容与自己头脑中原有认知结构的哪一部分有实质性联系,从而有效地促进有意义学习的发生和习得意义的保持。
  明白了预习作业发挥“引导性材料”的作用之后,我们来分析预习作业在内容和形式设计方面的细节问题。
  一是内容设计。预习内容设计不能“全面化”。在预习阶段,学生普遍在乎的是完成老师的作业,“一览无余”的后果是很严重的,学生初次学习的好奇心得到满足之后,课堂学习的探究欲怎么激发和维持,马上会成为一个棘手的问题。因此,知识检测性质的预习设计不能全面化,教师要在充分钻研教材的基础上,理清哪些知识需要课前学,哪些课中学,哪些课后学,然后再开始设计,不要把所有的学习内容全部展现在预习作业上。其次,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相关资料的检索、知识储备的补充完善也是要考虑的,要鼓励学生学会质疑,写下问题。这样做一方面遵循了循序渐进的认知规律,另一方面也能有效防止学生的学习疲倦。
  二是预习形式。学生预习活动的形式不能单一化,不是只有看书做练习一种作业形式。可以大声读书,体会涵咏背诵,可以安静地阅读,圈圈画画写写问题,可以查阅资料同伴交流,也可以动手操作实践体验等等。一份好的预习指导,能指导学生动静结合开展预习,并把注意力、兴奋点集中在有意义的学习上,产生强烈的学习期待。   追问三:教学情境,是否真的给了学生适合的自学方法?
  【现象】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造引人入胜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把学习看成是一种乐趣,从而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例如在教学《冀中的地道战》一课时,通过放电影《地道战》录像片段,激发学生急于读书了解冀中地道战的兴趣;在学《草原》前,先播放草原风光录像带,让学生感受草原的无边无际、一碧千里,从而激发阅读《草原》的兴趣。
  【反思】自主学习的方法要适合个体、适合学科。
  实践表明:讲课中过分激动人心、鲜明的、形象的东西,会使得学生过度兴奋,导致大脑两半球皮层进入某种麻木状态。教师在教学方法上需要反省:给了学生适合学科自学的方法了吗?当前,文科教学理科化现象普遍存在,训练分析,用学习英语的方法来学习母语,仅仅是分析构词特点、逻辑修辞,就能学好语文?语文学习真有那么简单?语文课如果不重视言语能力的培养,而是高频度使用现代媒体,学生的兴趣就会迁移到音乐、画面、情节方面,而非语言本身,那么语文课和音乐课、自然课又有什么区别呢?仅仅凭借语言,能否上出精彩的语文课?
  《2012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了语言文字的运用和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更注重习惯的养成。语文教师要使用好语言这个工具,努力让课堂充满着天然的、没有受到污染的语言文字的味道。
  还要教给学生适合的自学方法,不要轻易否定学生自己独特的学习思路。学习思路可以是A型B型C型,由于生活经历、知识经验的不同,学生思考问题的角度也不是千篇一律的。“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只要得当、适合学生自己,就是好的学习方法。
  追问四:合作学习,学生是否真的在经历自主探究的过程?
  【现象】合作学习养懒汉,合作学习不合作,变成少数人的“一言堂”,多数学生只是复议、等待。探究学习不探究,只有“言”,而没有“论”。
  【反思】合作学习,没有自我就没有合作。
  没有独立的思考,就没有平等的讨论。要尊重每一个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力,保证每一个学生有自主独立学习的时间,没有独立思考就不要急于开展合作学习。如果学生个体自身不够强大,在合作中就容易迷失自我,随波逐流,要高度警惕“越俎代庖”现象,尽量避免“鹦鹉学舌”现象。
  没有智慧的交锋,就没有个性的发挥。怎样的学习最有创意?适度竞争。分组形式也应灵活多样,不要总是按照“互补互助”的原则组成学习小组,强强联手,高峰论坛,才有高峰的体验。
  没有观点的整理,就没有思想的升华。合作学习结束前,可以让课堂安静下来,每一个人都要做总结整理工作。合作学习要能激励学生发挥出自己的最高水平,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促进学生学习上的互相帮助、共同提高。
  追问五:问题质疑,是否真的提出了想自主探究的问题?
  【现象】教师或者学生连续发问,课堂上出现大量的伪问题:应景提问、明知故问、按照套路问等等。五年级语文课教学有一个片断:“这个小学设在一座庙里,只有一位老师,教四个年级。当时学生少,四个年级才一个班。老师姓田,17岁就开始教书了。他口才、文笔都很好。”短短54个字,老师却提出了“从这里看出田老师是个怎样的老师?”“17岁、教四个班级,说明了什么?”“作者不由得产生了怎样的感情?”“这是个怎样的学校?”等30多个问题。在喋喋不休的提问中,一篇情感真实细腻的课文活生生地被肢解,学生被问得晕头转向。另一种更为糟糕的情况是:教师教给学生一些提问的技巧,如:可以针对课文题目发问,对不懂的词语提问,对词语用法提问,针对文章内容的提问等等。但事实上,学生套用技巧问了很多问题,大部分都不是自己真的想探究的问题。
  【反思】提出真问题,讨论才有效。
  我们要认真对待每一个问题。不要因为学生的问题似乎和教学内容无关就不作呼应。听一位老师谈教学《宋庆龄和她的保姆》一课,学生提出了很多问题:①李燕娥的婚姻有什么不幸?②宋庆龄是孙中山夫人,为什么不葬在南京中山陵,而是葬在宋氏陵园?③李燕娥比宋庆龄小,宋庆龄为什么叫她李姐?④为什么说宋庆龄的生活是波澜壮阔的?老师一方面引导学生从题目下手提问题,另一方面告诉学生他们提出的有些问题偏离本课内容,这节课暂不讨论,留给同学们课后解决。笔者以为,这样的处理方式教师只能偶尔为之,经常这样学生就不愿提出心中的问题了。教师对学生提出的每一个问题都要重视,并且认真对待,认真解答。
  要教给甄别问题的方法。教师倾听学生的问题之后,课堂上示范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必须“问得准”“问得精”,如瞄准教学目标提出“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要问题。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的《爱之链》,文章极其细腻地描写了发生在一个严寒的冬夜里的充满爱的故事。课文通过神态、动作、语言等的描写,成功地塑造了乔依、女店员、老妇人的人物形象。教师只提出一个问题帮助阅读理解:“文章哪几处描写让你感动?”围绕问题,学生抓住细节描写自主学习、探究、交流,体会到了文中每个人身上的爱心,感悟到了语言描写的魅力。除了示范让学生感知,面对学生提出的大量问题,教师也可以通过“追问”等方法,和学生一起发现有价值的问题,如果时间许可,还可以通过自主讨论的方式让学生自己甄别出哪些是有价值的问题,真正地“授之以渔”。
  追问六:是否真有这样的教学方法,可以在短时间内快速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现象】笔者多次看到学校实验方案中的目标设计:通过1-2年的课题研究,快速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谈到教育,也频频出现高效、快速、海量、疯狂等词语。
  【反思】习惯的培养要打持久战。
  想到一只鸡的成长周期。一只鸡的“科学”一生和一只鸡的“自然”成长一生,生长期分别为22天和180天,鸡的品质终究是不一样,口感好又健康的鸡,生长的时间恰恰比较长。教育是一种慢的艺术,用自然健康的方式获得“高品质”,遵循自然之道,这是教育之本,还是尽可能少用“激素刺激”等手段获得所谓的高效率吧。
  习惯培养确实重要。叶圣陶先生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但习惯的养成却不是一天两天、一年两年的事情,不是哪一位老师、几位老师的事情。“快速”是一种美好的愿望,“坚守”才是更为客观的态度。在“习惯培养”的问题上,教师要有良好的心态和足够的耐心,把“自主学习”的种子种植在孩子心里,经过所有老师共同长期的坚持和努力,小心翼翼地呵护种子发芽成长。要让孩子经历自主探究过程的酸甜苦辣,像野花一样按照大自然的节律长大。
  (钱爱萍,张家港市教育局教研室,215600)
其他文献
“许文明,你的论文发表在《新课程研究》上了!”当刘主任兴冲冲地拿着一本杂志告诉我这个喜讯时,我简直惊呆了!这可是我第一次在省级杂志上发表论文啊!满怀感激地不停地跟刘主任说着“谢谢!”  一开始写这篇论文的动力,就是来自于学校每周三的青研组活动。  从1997年青研组成立开始,我就是其中的一分子,只是每次活动,我总是那最忠实的听众,认真地聆听着刘主任邵主任给我们做的教科研讲座,羡慕地看着同事在会议桌
前几天遇到以前教过的学生家长,这位家长很健谈。闲聊中,她告诉我,她们单位里我曾经教过的几个学生家长在一起闲谈时都说我“会讲话”,孩子回家常兴奋地告诉家长,我在学校怎么夸他们:“你就是行,总能找到新的办法解决问题”;“问题虽然很简单,但也有大智慧”;“你没考好那是试卷不适合你,你会的内容试卷上没有,下次再多学一点”;“成绩总会过去,成长不会停步”……尤其谈到她们家孩子时说,一二年级时,每次考试只考七
又到了学生独立作业的阶段,他们静悄悄地正埋头画画,小斌同学双手托腮,愁眉苦脸的样子,当我们的目光相触时,他欲言又止。我走到他的面前想问个究竟,没想到他立即用双手遮住了作业,显得很不好意思。  “我想画一个人在放风筝,风筝飞起来了说明有风了,就是不会画人,还没画完呢。”  我反问:“一定要画人吗?”  “那怎么画呢?”他急切地问。  “你能想到画放风筝来表现风,就一定能想出其他好的办法。”  我没有
每周三的晚上,学校的某个地方,或是接待室或是多功能厅或是电脑房,总会为我们年轻的教师点亮灯光,这是我们40多个年轻人共同奔赴的地方。每一次的相约,虽然面孔依然,虽然时间不长,但带给我们的却是不一样的体验和收获。周而复始,回头再望,突然发现在我成长的路上,离不开青研组的相随和相伴。  青研组就像是一个舞台,一个综合性的大舞台,在几位学识渊博的“导演”的策划下,每次都会上演不同的节目,在每次的节目中你
每学期的期末考试是对学生学习状况最集中的检阅,阅卷总能给我的教学经历添上一片美好的记忆。  2012年,我负责批改的试题是以小店老板将假烟拆零卖给初中生为材料背景,其中有一个设问是:“经营者的行为违反了哪两部法律?”  其实,作为教师,我非常明确出卷者的意图是想让学生答出《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这两部专门保护未成年人的法律。但是,由于经营者的行为中既包括了“卖烟给学生”这样的对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