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习作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在很多学生对习作缺乏兴趣,习作内容单一,创新不足,个性不强,而体验式习作教学可以改变当前学生习作的现状。笔者充分抓住我校开展的省级课题“农村乡镇学校项目课程群研究”这一契机,结合高年级学生的习作要求,通过组织开展多彩的活动来丰厚学生体验,通过适时的指导来引领学生的表达,大大提高了习作教学的趣味性和实效性。
一、多彩活动,丰厚体验
在实践中,笔者将学校开发实施的项目课程作为学生主要学习体验的内容,引导学生自主选择、积极尝试、提高认知、丰厚感受、形成思考,为学生书写真实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完成个性化习作而积累第一手材料。
1.组织采访搜集,丰厚人文内涵
去“古镇览胜”班的学生,在笔者的带领下通过实地走访观察,了解家乡的名胜古迹的建造艺术,感受本镇的悠久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在活动前笔者下发表格,让学生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建筑物的建造时间和背景,填好事先调查一栏,参观时带好表格,注意有序观察,关注独特之处并做好记录,为分享作准备。去“乡贤叩访”班的学生则了解家乡的名人轶事,汲取先贤们身上的精神力量。在活动前,笔者提出采访的注意事项,引导学生模仿课文中的访谈录做好采访的要点记录,为交流梳理成文作准备。
2.引导探究操作,丰厚亲身经历
陶行知说过:解放学生的双手——使他们闲置的双手动起来,去做事情,做到“学做合一”。解放学生的五官,寻找有意义、有童趣的活动,是我们研究的出发点。传统习俗活动有做清明团子、做甜麦塌饼、裹粽子、包馄饨、烧立夏饭、剪喜字、做香袋等。从模仿开始,从尝试入手,笔者先学后教,强调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主动参与。如裹粽子时,笔者发现能干者就让其示范给大家看,提醒其他学生注意观察步骤,然后让大家尝试着动起来,发现不会的让其自己找同伴学习。
3.引领观赏实践,丰厚真实感受
笔者引领学生走进田野拥抱大自然,近距离触摸四季景物,了解家乡的物产特点。他们拿起手中的相机去实践基地大饱眼福,用大大的眼睛和小小的镜头去发现美、欣赏美。“金色田野组”吸引着学生走进大自然,结合时令种植蔬菜瓜果,体验劳动的无限乐趣。
学生在尽情体验时教师的引领很重要。“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隐性引导是我追求的理想境界。教师应在学生疑惑时指点一下,千万不能越俎代庖,可以捕捉学生活动的一些细节进行拍摄,真正实现“学生为本、兴趣为重、实践为主”的教学理念。
二、适时指导,引领表达
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获得了丰厚的感受,积累了大量习作素材,但要把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和亲身经历的用恰当的语言表达出来,还需要教师的进一步指导。
1.画面重现,引发对话
学生的体验具有瞬间性,是极易消逝的,要想把这种体验及时捕捉住并转换成文字,成为了体验式习作教学的重点,口头语言表达在其中就起到了很好的桥梁作用。相对于书面语言表达,口头语言表达能较容易、较直接地捕捉到个体的心语,而且通过交流的形式可以相互启发,相互补充。教师引导学生将自己的体验用言语表达出来,喜怒哀乐、成功失败都是一种可贵的体验。在交流时展现的是活动的“过去时”,那么,如何诱发学生对“过去时”进行回顾和体验 ,把它们变成“现在时”呢?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多媒体的功能,把细节放大是一个很好的办法。
(1)照片回放,在细节观察中把话说详细。笔者挑选一些角度合适、画面清晰的照片通过电脑回放,让学生了解到当时没有观察到的画面。如桂香满园时,有的学生拍的照片是远距离的,虽能让人感受到桂花的多,但看不清桂花的真面目,笔者把近距离的两张照片播放出来,桂花的形状和花瓣数目一目了然,金桂和银桂的颜色区别也很明显。另外,大家做的清明圆子如何呢?看着照片,大家哈哈大笑起来,真是形状各异,有的呈椭圆形,有的大如乒乓球。
(2)视频播放,在动态观察中把话说顺畅。对于一些重要的环节,视频回放很有必要。煎烤芽麦塌饼对很多学生来说是陌生的,活动时大家很好奇地参与并观察了,但交流时有的学生说不流利,笔者把录的两段小视频一回放,学生可来劲了。听着“滋啦滋啦”的声音,看着黑中带黄的塌饼,他们露出了会心的微笑,接下来的交流就变得滔滔不绝。熟悉的画面,能引起学生的表达欲望,能让学生把活动的重要过程说清楚、说具体。
2.内化感悟,自由表达
当学生兴趣盎然时,他们的思路才会十分广阔,思维也会出奇灵敏,语言表达才会畅达而富有个性。教师不要给学生设置框架,要让他们自由表达,命题、选材、文体可以不限,甚至可以没有字数的要求。例如,在学做芽麦塌饼活动后,有的学生对做饼环节感兴趣,习作时就把这部分作为重点;而有的学生则将重点放在煎烤塌饼上,对食堂阿姨的动作、煎饼过程、同学们的配合娓娓道来。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他们对于同一活动的感受各不相同,教师应鼓励学生多元解读,这样的文章才是真实而富有个性的。习作的表达形式也应多样,访谈录、导游词、观察日记、游记、诗歌等体裁都可以。可以是四人小组编辑一份小报,给自己的习作配相应的插图,也可以给最美的摄影作品配词。有一位平时习作很一般的学生给自己拍摄的照片配上了这样的小诗:“秋风染黄桂花林,小巧桂花叶间藏。香味飘到十里外,人醉流连在花香。”另一个不爱写作文的学生这样写道:“一阵幽香窗外来,小小个儿不起眼。园中花儿一簇簇,那是桂花别样香。金桂银桂叶中藏,香飘千里多迷人。”虽然他们的诗还很稚嫩,但这是他们内心真实的情感流露。在这样轻松的氛围中学生的表达是自由而快乐的。总之,教师要让学生无拘无束地书写自己的真实经历,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用朴素、真诚、自然的语言表达自己最想说的话。
3.创新形式,灵动习作
为了不增加学生的课业负担,习作要有一定的灵活性,笔者采用“漂流记”、周记、随笔相结合的形式让学生进行写作练习。笔者从学生爱玩的漂流瓶这个游戏中受到启发,让习作“漂”起来。在学生自由组合的基础上笔者稍作调整,把全班53人分成5組,每小组由约10名学生组成,每组准备一本漂流本,由组长负责,按顺序每天由一位学生带回家,把近期的体验实践活动写下来,长短不限。每篇文章后面设有“回音壁”“心灵桥”,供后面的阅读者写下读后的点滴感受。这种变化的习作形式适合学生的口味,大家积极性很高,每个小组还为自己的漂流本取了有趣的名字,有“童年的回忆”“蜗牛的脚步”“闪闪的星星”“珍藏的记忆”等。“漂流记”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有游戏似的自由,能大大激发学生的习作欲望。大家在学习和借鉴的过程中,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体验活动无处不在,我们不仅要把它从课堂延伸到课外,还要从校内拓展到校外,把生活中有意义的体验实践活动提炼出来进行灵活表达。长此以往,必将提高学生的生活情趣和语言表达能力。此课题实践以来,我班学生的习作热情和习作水平有了明显的提升,近一年来,在杂志上发表文章10人,共13篇文章,市级以上获奖9人,共12篇文章。
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就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泼地流个不歇。”要让学生的习作流淌出“真实”的活水来,教师就必须要把学生从狭窄的课堂和繁重的课业负担中解放出来,让学生跳出课本小书,走出课堂小圈,引导学生走出教室,走进社会大课堂,鼓励他们自主参与、亲自体验。教师应牢牢抓住“认识生活、丰富生活、体验生活、表现生活”这条主线,让习作教学既有乐趣,又有实效。
(作者单位:浙江桐乡市崇德小学)
责任编辑 宋园弟
一、多彩活动,丰厚体验
在实践中,笔者将学校开发实施的项目课程作为学生主要学习体验的内容,引导学生自主选择、积极尝试、提高认知、丰厚感受、形成思考,为学生书写真实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完成个性化习作而积累第一手材料。
1.组织采访搜集,丰厚人文内涵
去“古镇览胜”班的学生,在笔者的带领下通过实地走访观察,了解家乡的名胜古迹的建造艺术,感受本镇的悠久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在活动前笔者下发表格,让学生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建筑物的建造时间和背景,填好事先调查一栏,参观时带好表格,注意有序观察,关注独特之处并做好记录,为分享作准备。去“乡贤叩访”班的学生则了解家乡的名人轶事,汲取先贤们身上的精神力量。在活动前,笔者提出采访的注意事项,引导学生模仿课文中的访谈录做好采访的要点记录,为交流梳理成文作准备。
2.引导探究操作,丰厚亲身经历
陶行知说过:解放学生的双手——使他们闲置的双手动起来,去做事情,做到“学做合一”。解放学生的五官,寻找有意义、有童趣的活动,是我们研究的出发点。传统习俗活动有做清明团子、做甜麦塌饼、裹粽子、包馄饨、烧立夏饭、剪喜字、做香袋等。从模仿开始,从尝试入手,笔者先学后教,强调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主动参与。如裹粽子时,笔者发现能干者就让其示范给大家看,提醒其他学生注意观察步骤,然后让大家尝试着动起来,发现不会的让其自己找同伴学习。
3.引领观赏实践,丰厚真实感受
笔者引领学生走进田野拥抱大自然,近距离触摸四季景物,了解家乡的物产特点。他们拿起手中的相机去实践基地大饱眼福,用大大的眼睛和小小的镜头去发现美、欣赏美。“金色田野组”吸引着学生走进大自然,结合时令种植蔬菜瓜果,体验劳动的无限乐趣。
学生在尽情体验时教师的引领很重要。“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隐性引导是我追求的理想境界。教师应在学生疑惑时指点一下,千万不能越俎代庖,可以捕捉学生活动的一些细节进行拍摄,真正实现“学生为本、兴趣为重、实践为主”的教学理念。
二、适时指导,引领表达
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获得了丰厚的感受,积累了大量习作素材,但要把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和亲身经历的用恰当的语言表达出来,还需要教师的进一步指导。
1.画面重现,引发对话
学生的体验具有瞬间性,是极易消逝的,要想把这种体验及时捕捉住并转换成文字,成为了体验式习作教学的重点,口头语言表达在其中就起到了很好的桥梁作用。相对于书面语言表达,口头语言表达能较容易、较直接地捕捉到个体的心语,而且通过交流的形式可以相互启发,相互补充。教师引导学生将自己的体验用言语表达出来,喜怒哀乐、成功失败都是一种可贵的体验。在交流时展现的是活动的“过去时”,那么,如何诱发学生对“过去时”进行回顾和体验 ,把它们变成“现在时”呢?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多媒体的功能,把细节放大是一个很好的办法。
(1)照片回放,在细节观察中把话说详细。笔者挑选一些角度合适、画面清晰的照片通过电脑回放,让学生了解到当时没有观察到的画面。如桂香满园时,有的学生拍的照片是远距离的,虽能让人感受到桂花的多,但看不清桂花的真面目,笔者把近距离的两张照片播放出来,桂花的形状和花瓣数目一目了然,金桂和银桂的颜色区别也很明显。另外,大家做的清明圆子如何呢?看着照片,大家哈哈大笑起来,真是形状各异,有的呈椭圆形,有的大如乒乓球。
(2)视频播放,在动态观察中把话说顺畅。对于一些重要的环节,视频回放很有必要。煎烤芽麦塌饼对很多学生来说是陌生的,活动时大家很好奇地参与并观察了,但交流时有的学生说不流利,笔者把录的两段小视频一回放,学生可来劲了。听着“滋啦滋啦”的声音,看着黑中带黄的塌饼,他们露出了会心的微笑,接下来的交流就变得滔滔不绝。熟悉的画面,能引起学生的表达欲望,能让学生把活动的重要过程说清楚、说具体。
2.内化感悟,自由表达
当学生兴趣盎然时,他们的思路才会十分广阔,思维也会出奇灵敏,语言表达才会畅达而富有个性。教师不要给学生设置框架,要让他们自由表达,命题、选材、文体可以不限,甚至可以没有字数的要求。例如,在学做芽麦塌饼活动后,有的学生对做饼环节感兴趣,习作时就把这部分作为重点;而有的学生则将重点放在煎烤塌饼上,对食堂阿姨的动作、煎饼过程、同学们的配合娓娓道来。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他们对于同一活动的感受各不相同,教师应鼓励学生多元解读,这样的文章才是真实而富有个性的。习作的表达形式也应多样,访谈录、导游词、观察日记、游记、诗歌等体裁都可以。可以是四人小组编辑一份小报,给自己的习作配相应的插图,也可以给最美的摄影作品配词。有一位平时习作很一般的学生给自己拍摄的照片配上了这样的小诗:“秋风染黄桂花林,小巧桂花叶间藏。香味飘到十里外,人醉流连在花香。”另一个不爱写作文的学生这样写道:“一阵幽香窗外来,小小个儿不起眼。园中花儿一簇簇,那是桂花别样香。金桂银桂叶中藏,香飘千里多迷人。”虽然他们的诗还很稚嫩,但这是他们内心真实的情感流露。在这样轻松的氛围中学生的表达是自由而快乐的。总之,教师要让学生无拘无束地书写自己的真实经历,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用朴素、真诚、自然的语言表达自己最想说的话。
3.创新形式,灵动习作
为了不增加学生的课业负担,习作要有一定的灵活性,笔者采用“漂流记”、周记、随笔相结合的形式让学生进行写作练习。笔者从学生爱玩的漂流瓶这个游戏中受到启发,让习作“漂”起来。在学生自由组合的基础上笔者稍作调整,把全班53人分成5組,每小组由约10名学生组成,每组准备一本漂流本,由组长负责,按顺序每天由一位学生带回家,把近期的体验实践活动写下来,长短不限。每篇文章后面设有“回音壁”“心灵桥”,供后面的阅读者写下读后的点滴感受。这种变化的习作形式适合学生的口味,大家积极性很高,每个小组还为自己的漂流本取了有趣的名字,有“童年的回忆”“蜗牛的脚步”“闪闪的星星”“珍藏的记忆”等。“漂流记”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有游戏似的自由,能大大激发学生的习作欲望。大家在学习和借鉴的过程中,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体验活动无处不在,我们不仅要把它从课堂延伸到课外,还要从校内拓展到校外,把生活中有意义的体验实践活动提炼出来进行灵活表达。长此以往,必将提高学生的生活情趣和语言表达能力。此课题实践以来,我班学生的习作热情和习作水平有了明显的提升,近一年来,在杂志上发表文章10人,共13篇文章,市级以上获奖9人,共12篇文章。
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就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泼地流个不歇。”要让学生的习作流淌出“真实”的活水来,教师就必须要把学生从狭窄的课堂和繁重的课业负担中解放出来,让学生跳出课本小书,走出课堂小圈,引导学生走出教室,走进社会大课堂,鼓励他们自主参与、亲自体验。教师应牢牢抓住“认识生活、丰富生活、体验生活、表现生活”这条主线,让习作教学既有乐趣,又有实效。
(作者单位:浙江桐乡市崇德小学)
责任编辑 宋园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