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为认真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落实“155发展战略”,加快培育现代农业千亿产业集群,不断夯实“成渝第二城”产业基础,南充市委、市政府决定实施现代农业“三百示范工程”,紧紧抓住项目攻坚这个“牛鼻子”,大力实施100个现代循环农业园区、100个亿元农业龙头企业、100个农业新业态示范样板三大示范工程(简称“三百示范工程”),力争到2020年全市现代农业产业集群产值突破1 000亿元。
关键词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三百示范工程”;现代农业;千亿产业集群建设;战略措施
中图分类号 S-9;F3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8)17-0242-05
Abstract In order to carry out the strategy of rural revitalization,promote the structural reform of the supply side of agriculture,actualize the "155 development strategy",speed up the cultivation of 100 billion industrial clusters of modern agriculture,constantly consolidate the industrial foundation of " the Second City of Chengdu and Chongqing ",Nanchong municipal party committee and the municipal government decided to implement" Three One-Hundred Demonstration Project" in modern agriculture,and firmly grasped the key link of solving major problems in the projects.Three great demonstration projects(Three One-Hundred Demonstration Project)were vigorously implemented, that was 100 modern circular agricultural parks,100 leading agricultural enterprises with one hundred million yuan property,and 100 demonstration models of new agricultural patterns.The output value of modern agricultural industrial clusters in the whole city will be tried to exceed 100 billion yuan by 2020.
Key words structural reform on the supply side of agriculture;three one-hundred demonstration project;modern agriculture;construction of industrial clusters with 100 billion output value;strategic measure
2015年中央农村工作议会首次提出了加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1],2017年中央1号文件《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2],随之国内一些专家学者就中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行了研究,如汪洋[3]、孔祥智[4]、江维国[5]、张海鹏[6]、杨建利[7]、和龙[8]、曾建民[9]、程博[10]、刘明[11]、王思博[12]等。重点是推进结构调整、绿色发展、科技创新、农村改革,稳定粮食生产,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步伐[13],同时,全国各地也结合当地实际进行了一些研究,如四川[14]、山东[15]、云南[16]、天津[17]、南阳[18]、遂宁[19]等。产业集群作为一种组织形式,它的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技术创新以及国家和地方经济关系十分密切。近年来,经济学家和企业家越来越关注产业集群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率的提高,政府将产业集群发展作为产业发展的道路也越来越多[20-24]。
近2年,南充市认真贯彻落实中、省、市“三农”工作决策部署,农村经济持续发展,农民收入较快增长,农村改革取得突破,脱贫攻坚首战全胜,农村社会和谐稳定,农业农村工作为实现“十三五”目标奠定了良好基础。
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全市农业农村发展既面临结构性矛盾突出、综合竞争力不强、农民持续增收乏力等重大挑战,也面临国家支农力度增大、资金投入增加、发展要素增多等有利契机。全市各级各部门必须顺势而为、乘势而上、逆势而进,牢固树立和落实新发展理念,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不断提高农业供给效率和竞争力;中共南充市委借鉴国内外尤其是沿海地区和山东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经验,于2016年在南充市六次党代会上明确提出“开创南充新未来,建设成渝第二城”、大力实施“155发展战略”[25-26]。对此,笔者为确保乡村振兴战略顺利实施,认真落实“155发展战略”,紧紧抓住项目攻坚这个“牛鼻子”,大力实施100个现代循环农业园区、100个亿元农业龙头企业、100个农业新业态示范样板三大示范工程(简称“三百示范工程”),力争到2020年全市现代农业产业集群产值突破1 000亿元,以期为南充和欠发达地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實施类似工程提供参考。 1 实施“三百示范工程”,提升农业集群发展水平
坚持把“三百示范工程”作为农业集群发展的关键,全域规划布局,优化产业结构,突出示范效应,做大总量、做优质量、做响品牌,打造农村经济发展新增长极。
1.1 建设现代循环农业园区
以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中法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和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创建为引领,依托全省现代农业、林业、畜牧业重点县及万亩亿元示范园建设,加快建设千公里现代循环农业示范园区。科学规划,分期实施,分类指导,重点扶持,梯次推进,大力发展种养循环、林下经济、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2个及以上产业融合发展的现代循环农业发展模式。支持特色优势产业带和产业大县建设,推动优势产业向优势区域集中,建设以柑橘为重点的现代种植业产业园区、以牛羊等草食牲畜为重点的现代畜牧业产业园区和以木本油料为重点的现代林业产业园区。全市建成核心区667 hm2、辐射带动2 000~3 333 hm2的现代循环农业园区70个以上,新增15个以上。
1.2 培育大型农业龙头企业
围绕农机农资生产、农产品初加工、农产品精深加工和农产品销售,做大做强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立足优势农产品资源,积极包装农业产业化项目,继续开展现代农业专题招商活动,吸引一批省内领先、全国知名的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专重大户、家庭农场就地开展农产品储藏保鲜和产地初加工,培育发展一批本地农产品初加工企业。鼓励现有企业兼并重组、集团发展、技改扩能、上市融资,引导农业企业向工业园区集聚发展,培育壮大一批国家级、省级农业龙头企业。全市培育产值过1亿元的农业龙头企业60个以上,新增15个以上。
1.3 打造农业新业态示范样板
探索推广“首席专家”带领专家团队、农业产业技术联盟服务产业发展模式,积极培育现代农业咨询、认证、中介等服务机构开展农机作业、代耕代收、统防统治、烘干储藏等社会化服务,建成一批现代农业新型服务示范基地。积极推动“互联网 现代农业”,加快农村电子商务示范县建设,推进“当当优鲜网农村电商总部”南充项目建设,发展一批智慧农业、大数据农业、现代农业物流示范基地。深入推进产业基地“景区化”建设,大力发展休闲度假农庄、农业主题公园、旅游观光园区、农业科普园区、农业体验园区、农耕文化创意园和森林康养园等农业休闲景区,建成高坪中法科技国家农业公园、西充中国西部现代农业公园等休闲农业示范基地,建设一批现代农业产业融合发展园区。大力培育乡村旅游度假区,推进乡村旅游景区创A级旅游景区,打造全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精品线路,争创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创建一批乡村旅游强县、特色乡镇、精品村寨和特色美丽乡村。全市建成以农业社会化服务、森林康养、智慧农业和休闲观光农业为主的新业态示范样板55个以上,新增15个以上。
1.4 发展特色优质功能农产品
精准对接需求侧变化,着力调整品种,提升品质,积极开发多元化的农林畜禽产品,有效供给充满特色个性、优质专用和引领消费前沿的农产品,满足人民群众对农产品的新期待。围绕“有机南充”,发挥“果城”“绸都”和嘉陵江流域独特资源环境优势,发展有机农产品、特色柑橘、桑果桑茶、黑山羊等“南充产”特色个性农产品。依托燕京啤酒、张飞牛肉、哈哥兔业、依格尔、吉林森工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酿酒专用粮、饲草饲料、桑茧、林竹原料等优质专用农产品。引进生物营养强化技术,促进功能农产品创新链与产业链互动发展,巩固提升南充市富硒猪肉、富硒大米等功能性产品生产技术水平,积极开发食用菌、薯类、柠檬、核桃、油牡丹等系列功能性农产品,支持功能农产品示范园区建设。
1.5 打响“南充嘉作”等农产品区域品牌
着眼提高南充产农产品公信力,完善以有机为重点的农产品企业标准、地方标准、行业标准,健全从农田到餐桌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追溯体系,创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市。综合运用现代媒体、展会平台等多种渠道,创新营销手段,强化品牌展示,宣传推广运营“南充嘉作”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支持申报注册农产品商标和认证“三品一标”,形成南充“区域公用品牌 企业自有品牌 地域特色品牌”品牌集群。2018 年新增有机农产品基地3 333万hm2;到2020年,“南充嘉作”区域公用品牌跻身全国百强,溢价能力达到30%以上。
1.6 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贯彻落实“四个最严”要求,坚持“产出来”和“管出来”两手抓、两手硬,确保不发生重大食品安全和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区域性重大动植物疫情。深入推进国家级、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建设一批农作物标准园、畜禽标准化示范场、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等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全面推进生产设施、过程和产品标准化。加快建立主要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开展县(市、区)、乡镇检测监管信息化平台试点和农资销售信息化监控平台试点,将“三品一标”生产企业全面纳入可追溯范围,推进农产品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巩固全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示范市成果。制定完善南充有机农产品生产加工地方标准,积极申报认证有机农产品基地,扎实推进有机农业强市建设,不断提升南充市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全市新认证有机农产品基地3 333.3 hm2以上,有机农产品达到220个以上。
2 持续深化农村改革,激发农业集群发展活力
坚持把放活土地经营权作为深化农村改革的主攻方向,均衡配置人才、土地、资金等要素,激活市场、激活要素、激活主体,增添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
2.1 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
贯彻落实农村土地“三权”分置办法,明晰所有权,稳定承包权,放活经营权。支持发展土地股份合作社,落实南充土地股份合作社工商注册登记意见,推动土地股份合作社成为土地规模经营主流模式。西充县2/3以上的行政村、其余县(市、区)1/4以上的行政村成立土地股份合作社。抓好农村“七权”确权登记颁证后续工作,建立互联互通的农村产权管理信息系统。完善县(市、区)农村产权流转交易中心职能,强化配套措施、工作机制和交易制度建设,引导农村产权规范流转交易。推进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制改革,阆中市要扩大改革试点范围,其余县(区)要各选择1个以上乡镇开展试点。支持发展农业规模经营、农村服务业、物业经济、合作经营等形式的村级集体经济,全面消除“空壳村”,確保贫困村集体经济人均收入达标。 2.2 多种形式促进适度规模经营
积极采取土地入股、土地租赁、土地托管等形式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落实扶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各项政策措施,全市新增农业龙头企业30个、农民专业合作社300个、家庭农场200家、农民职业经理人500人、新型职业农民1 500人以上。充分发挥农技推广机构、供销合作社、农机专业合作社等服务组织作用,扶持和培育专业化经营服务主体,推广托管服务、代耕代种、联耕联种等服务模式,形成与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相适应的生产服务体系。
2.3 创新财政投入农业方式
建立财政支农投入稳定增长机制。支持非统筹整合试点县建立整合机制,探索财政投入资金向股份形式投资转变、财政奖补资金向贷款贴息贴费转变,引导更多社会资本投入农业农村领域。用好用活农业产业发展投资引导基金、贫困村产业扶持基金和扶贫小额信贷分险基金。全面推进财政支农资金股权量化改革试点。
2.4 构建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充分发挥支农再贷款、扶贫再贷款、再贴现、抵押补充贷款等货币政策工具的价格和投向双重引导作用,强化金融支农服务功能。加强支付惠农示范工程和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深入推进农村普惠金融发展。扩大农村资金互助组织试点,发展农村合作金融。完善农业融资担保体系,抓好南充农业担保公司增资扩股,在3个区设立分公司开展农业信贷担保业务,支持其余6个县(市)建立农业投融资平台和政策性担保机构。继续推进国家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试点。进一步提高政策性农业保险保障水平,扩大地方特色农业保险品种和农产品目标价格保险覆盖面,探索开展农村土地流转收益保证保险、小额贷款保证保险和险资直贷试点。
2.5 推进综合改革试验示范
继续抓好“三区一县”(顺庆区、高坪区、嘉陵区、西充县)国家现代农业改革与建设试点示范区、西充县省级农村改革综合试验区建设、蓬安县市级农村改革发展暨精准脱贫试验示范区建设,其余各县(市)要推进县级农村改革综合试验区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探索创新设施农用地管理政策,落实一定比例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辅助设施建设用地,将农产品冷链烘干设施、农产品初加工设施等纳入农业附属设施范围。全面推进供销社综合改革,支持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农产品流通服务、农村合作金融服务、农村电子商务、土地托管和农村综合服务,建立市、县两级供销社理事会和监事会,打造服务“三农”的生力军和综合平台。推进农业科技人员创新创业,建立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下放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权,鼓励事业单位科技人员、推广人员创办农业科技推广、中介机构,充分发挥农业科研院所、高校作为知识和技术源在技术创新中的主导作用。全面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建立健全农业用水精确补贴和节水奖励机制。建立以“河长制”为核心的河、湖管理体制。深入推进农场、林场改革发展。
3 完善基础设施配套,强化农业集群发展支撑
坚持把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作为“三农”投入重点,加快构建农村基础设施网络,提升农业物质技术装备水平,保护农村生态环境,改善农村生活条件,为农业集群发展提供物质支撑。
3.1 大力构建水利设施网络
全面贯彻中央“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新时期治水思路,加快升钟二期、武引南部灌区、蓬船西充灌区、金鸡沟水库等大中型骨干水利工程建设,开工建设双叉河水库,抓好亭子口灌区、永丰水库等重大项目前期准备。加快节水型社会建设,实施升钟一期、思德水库等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新增(恢复、改善)灌面2万hm2,发展节水灌面1.33万hm2。实施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和农田水利维修养护项目,整村推进规模化开展塘堰整治和“最后一公里”渠系畅通等“五小水利”工程建设,实现灌溉与排水、骨干与田间配套,各县(市、区)分别建成1个集中连片、标准一致、功能完善的万亩高标准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综合示范区。大力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推进嘉陵江堤防建设、中小河流治理、病险水库水闸除险加固,山洪灾害防治和抗旱应急水源工程建设,全面提高抵御洪旱灾害能力。
3.2 加快建设高标准农田
全面完成全市永久基本农田划定,落实“落地块、明责任、设标志、建表册、入图库”等工作任务,实现定量、定质、定位、定责特殊保护,推动节约集约用地,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持续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快实施新增粮食生产能力、“金土地工程”土地整理和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新建高标准农田3.33万hm2以上,实现农田排灌能力、农机作业能力、耕地生产能力同步提升。全面推进丘陵地区农业机械化,优化提升农机装备总量,加快农村机电灌溉设施更新改造和机耕生产道路建设,扩大农机作业范围和区域。全市新增提水控灌设备1 400台套、装机总容量1.2万kW以上,主要农作物农机化综合水平达到65%。
3.3 强化农业科技支撑
鼓励新型经营主体按照“自我组建、自我管理、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原则创建农业产业技术联盟,协同推进技术攻关和产业化示范,畅通获得科技和市场信息支持的快捷路径。深化与中国农业大学、浙江大学、西南大学、四川农业大学和四川省农业科学院等科研院校合作,大力引进国内外农业先进实用型技术,新建一批良种繁育、科技示范和成果转化型基地。鼓励龙头企业开展农业信息化技术示范,加强农业遥感气象和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完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加大农村科技培训和实践指导力度,培养高素质现代农业生产经营新型农民。全市农业科技贡献率提高5%以上。
3.4 推进农村生态文明
深入开展大规模绿化南充行动,实施全域植树造林、绿化美化,完善薄弱地区生态修复工程体系建设,加大公益林人工造林、封山育林建设力度,完成营造林1.8万hm2。落实森林资源管理目标责任制,抓好森林资源保护工程,深入开展打击非法占用林地等涉林违法犯罪专项行动,全面停止天然林商品性采伐,加强19.47万hm2天保公益林管护,及时兑现生态补偿,管护好4 300 hm2国有林,巩固5.59万hm2退耕还林成果,扎实推进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建设。全市林地总面积稳定在50万hm2,森林覆盖率达到40%。全面保护湿地资源,加快推进嘉陵江(南充段)绿色生态走廊建设,统筹做好嘉陵江(南充段)两岸河道治理、景观修复和特色林果业发展,积极构建沿岸生态防护网;继续推动国家级森林公园创建,加快南部升钟湖、西充青龙湖、营山清水湖、蓬安相如湖4个国家级湿地公园(试点)建设,确保全市湿地保有量8.67万hm2以上。实施最严格水资源、水环境监管制度和水污染防治行动,推进坡耕地水土流失治理和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开展清洁型小流域建设,治理水土流失140 km2。推进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63.33万hm2,应用配方肥30.67万hm2;落实化肥减量增效田间试验95个,确保化肥、农药施用“零增长”;實现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5%以上。 3.5 改善农村生活条件
实施农村公路大会战,实现全市县道、乡道达到四级及以上技术标准,县乡道改造提升360 km、村道完善840 km;加快农村渡改桥工程建设,建成渡改公路桥、人行桥各6座。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完成“十三五”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规划编制工作,巩固提升20万农村人口和学校师生饮水安全。加大电网改造力度,切实解决电压不达标、不通动力电等问题,推动天然气向农村覆盖,逐步取代燃煤和烧柴,加快实现农业燃料清洁化,提高农村电气化水平。加快农村信息化建设,推动“宽带中国”战略在农村深入实施,满足农村居民对高品质视听生活和信息服务的需求。
4 建设幸福美丽新村,拓展农业集群发展载体
坚持把“四好村”创建作为幸福美丽新村建设的重点,推动农村风貌大整治、农村环境大改善、农民素质大提升,实现城乡统筹融合发展,做优农业集群发展平台。
4.1 全面实施“四好村”创建
对照“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四大创建内容具体标准和考评指标,以幸福美丽新村和扶贫新村为载体,全面推进省级、市级、县级“四好村”三级联创。落实党委、政府主要负责同志第一责任人制度,构建农口、宣传、财政、民政、住建、交通、统计等相关部门分工负责、高效联动的工作推进体系。落实创建专项资金,制定具体奖补办法,明确奖补标准,对各级“四好村”给予一次性奖补。将“四好村”创建活动纳入党委、政府年度目标绩效考核,实行定期通报制度,抓好经常性督促指导、自查自评和经验总结,推动“四好村”创建高质量、高水平推进。全市创建县级以上“四好村”逾1 100个。
4.2 统筹建设幸福美丽新村
按照扶贫解困、产业提升、旧村改造、环境整治、文化传承“五大行动”要求,坚持“以改为主,建改保结合”的建设方式,全面推进幸福美丽新村建设,夯实“四好村”创建基础。整合各部门力量,统筹推进,分线实施,加快扶贫新村建设,解决贫困群众住房困难,确保不落下一人一户。高效推进第三轮幸福美丽新村示范县建设,每个示范县(区)建成2个以上“业兴、家富、人和、村美”的幸福美丽新村示范片。大力实施“五改三建”,积极推进生态乡镇和生态村建设,推进农房功能分区、农村院落整治,持续推动农村美化净化,重点开展环境卫生综合治理,创新村庄保洁机制,巩固“户集、村收、乡运转、县处理”的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模式,扎实开展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示范,打造清新别致的新村风貌。全市新建幸福美丽新村550个以上,其中扶贫新村300个以上。
4.3 科学配置农村公共服务
全面推进“1 6”村级公共服务活动中心建设,统筹配置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和便民服务、农民培训、文化体育、卫生计生、综治调解及农家购物等中心,配套体育健身、物流配送和商业网点等公益性服务设施设备,满足村民日常生活需要。大力发展义务教育,全面落实“两免一补”政策,确保适龄学生入学率达100%。推动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制度,切实落实分级诊疗制度,积极完善大病医疗保险和医疗救助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达100%。严格落实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和困难救助等政策,做到低保、五保、养老保险应保尽保。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留守老人的权益保障和关心关爱,创新发展日间照料、幼儿托管等农村社会幼教服务、养老服务。广泛开展文化、科技、卫生、法律“四下乡”,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新农村文体活动,推进文化院坝、乡村文体队伍建设,丰富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5 决战全胜脱贫攻坚,补齐农业集群发展短板
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紧紧围绕“两不愁”“三保障”和“四个好”目标,集中力量实施以产业扶贫为重点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补齐农业集群发展的短板。
5.1 聚焦脱贫攻坚任务
对照贫困县“一低三有”、贫困村“一低五有”和贫困人口“一超、两不愁、三保障、三有”的脱贫标准,贯彻落实“六个精准”要求和“3 10”部署,因村因户因人施策,在确保嘉陵、高坪、仪陇3个县(区)成功摘帽、468个贫困村退出、10.7万贫困人口脱贫基础上,实现阆中和营山摘帽、411个贫困村退出、7.8万贫困人口脱贫、全市基本脱贫“3 1”目标。深入推进“五个一批”计划:产业就业发展一批,结合实施“三百示范工程”,新建“脱贫奔康产业园”496个,推动已有产业园区提质增效,带动贫困群众持续增收;探索建立产业发展补偿基金,着力提高贫困群众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大力开展贫困家庭就业培训,激发贫困群众自身发展动力,确保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至少1人实现就业。移民搬迁安置一批,完成1.1万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危房改造、3.48万人易地扶贫搬迁任务。低保政策兜底一批,全面实现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与贫困群众扶贫标准“两线合一”,进一步提高低保兜底覆盖率。医疗救助扶持一批,全面推行“先诊疗、后结算”就医模式,在确保贫困群众全年自付医疗费用在总费用10%以内的基础上,逐步实现贫困群众县域内就医住院费用“零支付”。灾后重建帮扶一批,加大灾害监测和防控,及时救助因灾致贫群众,确保正常生活和尽早恢复生产。
5.2 完善脱贫攻坚举措
制定完善专项工作规划和具体实施方案,把产业培育作为解决贫困户稳定脱贫、持续增收的主要手段,深化完善“政府引导、农民主体、龙头带动、金融支持、合作社组织”的五方联动机制,进一步增强贫困户“造血”功能。坚持教育、文化、医疗等公共资源向贫困地区倾斜,努力提高农村贫困群众社会保障水平。突出抓好贫困群众教育,办好农民夜校,认真落实办学场地、设施设备和师资力量,制定教学大纲,确定教学内容,逐步覆盖所有行政村,建成宣传党的政策、普及致富技能、传播文明新风、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阵地。落实已摘帽县、已退出村、已脱贫户的扶持措施,增强脱贫户持续增收能力,坚决防止返贫。对建档立卡贫困户实行全面扶持,既突出脱贫攻坚重点区域,也重视“插花”贫困问题。持续加大扶贫资金投入,完善金融扶贫制度,加大涉农资金统筹整合用于扶贫开发力度,健全扶贫资金使用管理办法,确保市、县(市、区)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一般公共预算投入增幅不低于同级财政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幅的30%。 5.3 创新脱贫攻坚机制
坚持和完善“五个一”帮扶机制和“三个一”调度机制,大力开展定点帮扶、结对帮扶等活动,积极构建党政强力主导、群众自力更生、社会广泛参与的大扶贫工作格局,完善产业带动脱贫增收机制,大力招引、培育新型经营主体,通过“园区 农户”“合作社 农户”“龙头企业 农户”“能人 农户”“电商 农户”等带动模式,提高贫困群众组织化程度,解决市场和技术难题,保障贫困群众稳定脱贫。创新督查考核问责机制,坚持督查暗访和自查自纠相结合,完善“9 5”暗访督查机制,进一步细化操作流程,对不落实的事、不尽职的人严肃追责和问效。分县(市、区)分片每月组织1次现场流动会、每季召开1次现场拉练会,开展脱贫攻坚现场观摩,促进各地相互借鉴。
南充是农业大市,认真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三百示范工程”,带动现代农业千亿产业集群建设,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三农”工作的重要任务。各级党委、政府应始终坚持“三农”工作重中之重的地位不动摇,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黨委农村工作综合部门统筹协调、各部门各负其责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各级党委、政府在领导分工、机构设置、干部配备等方面要向农业农村工作倾斜。可坚持发展项目化、实施工程化、工作具体化,全力以赴争取项目,挂图作战推进项目,主动服务保障项目,持续推进“三百示范工程”,有力带动现代农业千亿产业集群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积极夯实同步全面小康物质基础。始终坚持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地位,严格落实“四议两公开”和村务联席会、村民委员会定期向村党组织报告工作等制度。加强乡、村两级党组织班子建设,抓好村务监督委员会建设,持续整顿软弱涣散村党组织。推进农业园区党组织建设,发挥好党员干部组织的带动服务作用。加强干部作风建设,防止和解决不作为、乱作为问题;推动党员干部“走基层”常态化,健全领导干部“三个走遍”、村干部“四必到四必访”等制度,深入开展调查研究、访贫问苦活动。加大中央、省委和市委强农惠农富农政策落实督查力度,切实维护农民权益。严格落实县(市、区)委书记和县(市、区)长负责制,确保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完善“三农”工作考评和激励机制,提高“三农”工作考核权重,坚持日常督查与年终考核有机结合,并将考核结果与干部任用、先进评选、项目支持和资金奖补挂钩,确保全市农业农村工作各项任务圆满完成。
6 参考文献
[1] 丁栋.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召开 提出加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EB/OL].[2018-04-08]http://www.chinanews.com/gn/2015/12-25/7688689.shtml.
[2]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中发[2017]1号[Z].2016-12-31.
[3] 汪洋.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J].理论参考,2017(2):3-7.
[4] 孔祥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基本内涵与政策建议[J].改革,2016,264(2):104-115.
[5] 江维国.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研究[J].现代经济探讨,2016(4):15-19.
[6] 张海鹏.我国农业发展中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J].经济政治学评论,2016,7(2):221-224.
[7] 杨建利,邢娇阳.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研究[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6,37(4):613-620.
[8] 和龙,葛新权,刘延平.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机遇、挑战与对策[J].农村经济,2016(7):29-33.
[9] 曾建民,张永红.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研究述评[J].社会科学动态,2017(8):45-51.
[10] 程博.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7,854(17):163-164.
[11] 刘明.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中国农业走出去的路径选择[J].农业经济,2017(1):120-121.
[12] 王思博.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提高中国农业生产效率的战略路径选择[J].世界农业,2017,459(7):4-10.
[13] 韩长赋.在农业部“每月讲坛”上强调 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 扎实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EB/OL].(2017-07-18)[2018-04-08].http://www.moa.gov.cn/xw/bmdt/201707/t20170718_57
52078.htm.
[14] 祝春秀.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着力提高四川现代农业发展质量效益和竞争力[J].四川农业与农机,2017(1):6-11.
[15] 王金宝.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培育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新动能[J].山东经济发展战略研究,2017(增刊1):51-55.
[16] 王林.云南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路径和模式研究[J].云南农业,2017(5):11-17.
[17] 苗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探索与建议:以河南省为例[J].农村经济,2016(12):16-20.
[18] 沈桂富.南阳市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思路与对策[J].安徽农学通报,2017,45(26):203-205.
[19] 杨茂君.遂宁市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农业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J].四川农业与农机,2016(5):18-19.
[20] 彭莉.浙江产业集群化发展现状与与问题研究:以台州缝制设备制造业为例[J].新疆农垦经济,2008(6):46-51.
[21] 黄冀湘.我国产业集群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J].企业家天地月刊,2011(9):3-4.
[22] 袁艺峰,李博.我国产业集群的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J].知识经济,2011(10):11.
[23] 揭仕军.我国产业集群的发展现状研究[J].全国商情,2016(3):50-54.
[24] 曹庆穗,严俊文,褚芳.我国农业产业集群的发展现状与对策[J].江苏农业科学,2010(6):608-610.
[25] 南充日报评论员.用心用力用情,建设成渝第二城:论贯彻落实市第六次党代会精神[N].南充日报,2016-10-31(01).
[26] 武功,山歌.南充新未来,建设成渝第二城,实施“155发展战略”[EB/OL].[2018-04-08].http://sc.sina.com.cn/news/m/2016-11-06/detail-ifxx-nety7461033.shtml.
关键词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三百示范工程”;现代农业;千亿产业集群建设;战略措施
中图分类号 S-9;F3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8)17-0242-05
Abstract In order to carry out the strategy of rural revitalization,promote the structural reform of the supply side of agriculture,actualize the "155 development strategy",speed up the cultivation of 100 billion industrial clusters of modern agriculture,constantly consolidate the industrial foundation of " the Second City of Chengdu and Chongqing ",Nanchong municipal party committee and the municipal government decided to implement" Three One-Hundred Demonstration Project" in modern agriculture,and firmly grasped the key link of solving major problems in the projects.Three great demonstration projects(Three One-Hundred Demonstration Project)were vigorously implemented, that was 100 modern circular agricultural parks,100 leading agricultural enterprises with one hundred million yuan property,and 100 demonstration models of new agricultural patterns.The output value of modern agricultural industrial clusters in the whole city will be tried to exceed 100 billion yuan by 2020.
Key words structural reform on the supply side of agriculture;three one-hundred demonstration project;modern agriculture;construction of industrial clusters with 100 billion output value;strategic measure
2015年中央农村工作议会首次提出了加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1],2017年中央1号文件《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2],随之国内一些专家学者就中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行了研究,如汪洋[3]、孔祥智[4]、江维国[5]、张海鹏[6]、杨建利[7]、和龙[8]、曾建民[9]、程博[10]、刘明[11]、王思博[12]等。重点是推进结构调整、绿色发展、科技创新、农村改革,稳定粮食生产,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步伐[13],同时,全国各地也结合当地实际进行了一些研究,如四川[14]、山东[15]、云南[16]、天津[17]、南阳[18]、遂宁[19]等。产业集群作为一种组织形式,它的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技术创新以及国家和地方经济关系十分密切。近年来,经济学家和企业家越来越关注产业集群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率的提高,政府将产业集群发展作为产业发展的道路也越来越多[20-24]。
近2年,南充市认真贯彻落实中、省、市“三农”工作决策部署,农村经济持续发展,农民收入较快增长,农村改革取得突破,脱贫攻坚首战全胜,农村社会和谐稳定,农业农村工作为实现“十三五”目标奠定了良好基础。
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全市农业农村发展既面临结构性矛盾突出、综合竞争力不强、农民持续增收乏力等重大挑战,也面临国家支农力度增大、资金投入增加、发展要素增多等有利契机。全市各级各部门必须顺势而为、乘势而上、逆势而进,牢固树立和落实新发展理念,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不断提高农业供给效率和竞争力;中共南充市委借鉴国内外尤其是沿海地区和山东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经验,于2016年在南充市六次党代会上明确提出“开创南充新未来,建设成渝第二城”、大力实施“155发展战略”[25-26]。对此,笔者为确保乡村振兴战略顺利实施,认真落实“155发展战略”,紧紧抓住项目攻坚这个“牛鼻子”,大力实施100个现代循环农业园区、100个亿元农业龙头企业、100个农业新业态示范样板三大示范工程(简称“三百示范工程”),力争到2020年全市现代农业产业集群产值突破1 000亿元,以期为南充和欠发达地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實施类似工程提供参考。 1 实施“三百示范工程”,提升农业集群发展水平
坚持把“三百示范工程”作为农业集群发展的关键,全域规划布局,优化产业结构,突出示范效应,做大总量、做优质量、做响品牌,打造农村经济发展新增长极。
1.1 建设现代循环农业园区
以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中法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和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创建为引领,依托全省现代农业、林业、畜牧业重点县及万亩亿元示范园建设,加快建设千公里现代循环农业示范园区。科学规划,分期实施,分类指导,重点扶持,梯次推进,大力发展种养循环、林下经济、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2个及以上产业融合发展的现代循环农业发展模式。支持特色优势产业带和产业大县建设,推动优势产业向优势区域集中,建设以柑橘为重点的现代种植业产业园区、以牛羊等草食牲畜为重点的现代畜牧业产业园区和以木本油料为重点的现代林业产业园区。全市建成核心区667 hm2、辐射带动2 000~3 333 hm2的现代循环农业园区70个以上,新增15个以上。
1.2 培育大型农业龙头企业
围绕农机农资生产、农产品初加工、农产品精深加工和农产品销售,做大做强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立足优势农产品资源,积极包装农业产业化项目,继续开展现代农业专题招商活动,吸引一批省内领先、全国知名的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专重大户、家庭农场就地开展农产品储藏保鲜和产地初加工,培育发展一批本地农产品初加工企业。鼓励现有企业兼并重组、集团发展、技改扩能、上市融资,引导农业企业向工业园区集聚发展,培育壮大一批国家级、省级农业龙头企业。全市培育产值过1亿元的农业龙头企业60个以上,新增15个以上。
1.3 打造农业新业态示范样板
探索推广“首席专家”带领专家团队、农业产业技术联盟服务产业发展模式,积极培育现代农业咨询、认证、中介等服务机构开展农机作业、代耕代收、统防统治、烘干储藏等社会化服务,建成一批现代农业新型服务示范基地。积极推动“互联网 现代农业”,加快农村电子商务示范县建设,推进“当当优鲜网农村电商总部”南充项目建设,发展一批智慧农业、大数据农业、现代农业物流示范基地。深入推进产业基地“景区化”建设,大力发展休闲度假农庄、农业主题公园、旅游观光园区、农业科普园区、农业体验园区、农耕文化创意园和森林康养园等农业休闲景区,建成高坪中法科技国家农业公园、西充中国西部现代农业公园等休闲农业示范基地,建设一批现代农业产业融合发展园区。大力培育乡村旅游度假区,推进乡村旅游景区创A级旅游景区,打造全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精品线路,争创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创建一批乡村旅游强县、特色乡镇、精品村寨和特色美丽乡村。全市建成以农业社会化服务、森林康养、智慧农业和休闲观光农业为主的新业态示范样板55个以上,新增15个以上。
1.4 发展特色优质功能农产品
精准对接需求侧变化,着力调整品种,提升品质,积极开发多元化的农林畜禽产品,有效供给充满特色个性、优质专用和引领消费前沿的农产品,满足人民群众对农产品的新期待。围绕“有机南充”,发挥“果城”“绸都”和嘉陵江流域独特资源环境优势,发展有机农产品、特色柑橘、桑果桑茶、黑山羊等“南充产”特色个性农产品。依托燕京啤酒、张飞牛肉、哈哥兔业、依格尔、吉林森工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酿酒专用粮、饲草饲料、桑茧、林竹原料等优质专用农产品。引进生物营养强化技术,促进功能农产品创新链与产业链互动发展,巩固提升南充市富硒猪肉、富硒大米等功能性产品生产技术水平,积极开发食用菌、薯类、柠檬、核桃、油牡丹等系列功能性农产品,支持功能农产品示范园区建设。
1.5 打响“南充嘉作”等农产品区域品牌
着眼提高南充产农产品公信力,完善以有机为重点的农产品企业标准、地方标准、行业标准,健全从农田到餐桌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追溯体系,创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市。综合运用现代媒体、展会平台等多种渠道,创新营销手段,强化品牌展示,宣传推广运营“南充嘉作”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支持申报注册农产品商标和认证“三品一标”,形成南充“区域公用品牌 企业自有品牌 地域特色品牌”品牌集群。2018 年新增有机农产品基地3 333万hm2;到2020年,“南充嘉作”区域公用品牌跻身全国百强,溢价能力达到30%以上。
1.6 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贯彻落实“四个最严”要求,坚持“产出来”和“管出来”两手抓、两手硬,确保不发生重大食品安全和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区域性重大动植物疫情。深入推进国家级、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建设一批农作物标准园、畜禽标准化示范场、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等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全面推进生产设施、过程和产品标准化。加快建立主要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开展县(市、区)、乡镇检测监管信息化平台试点和农资销售信息化监控平台试点,将“三品一标”生产企业全面纳入可追溯范围,推进农产品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巩固全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示范市成果。制定完善南充有机农产品生产加工地方标准,积极申报认证有机农产品基地,扎实推进有机农业强市建设,不断提升南充市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全市新认证有机农产品基地3 333.3 hm2以上,有机农产品达到220个以上。
2 持续深化农村改革,激发农业集群发展活力
坚持把放活土地经营权作为深化农村改革的主攻方向,均衡配置人才、土地、资金等要素,激活市场、激活要素、激活主体,增添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
2.1 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
贯彻落实农村土地“三权”分置办法,明晰所有权,稳定承包权,放活经营权。支持发展土地股份合作社,落实南充土地股份合作社工商注册登记意见,推动土地股份合作社成为土地规模经营主流模式。西充县2/3以上的行政村、其余县(市、区)1/4以上的行政村成立土地股份合作社。抓好农村“七权”确权登记颁证后续工作,建立互联互通的农村产权管理信息系统。完善县(市、区)农村产权流转交易中心职能,强化配套措施、工作机制和交易制度建设,引导农村产权规范流转交易。推进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制改革,阆中市要扩大改革试点范围,其余县(区)要各选择1个以上乡镇开展试点。支持发展农业规模经营、农村服务业、物业经济、合作经营等形式的村级集体经济,全面消除“空壳村”,確保贫困村集体经济人均收入达标。 2.2 多种形式促进适度规模经营
积极采取土地入股、土地租赁、土地托管等形式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落实扶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各项政策措施,全市新增农业龙头企业30个、农民专业合作社300个、家庭农场200家、农民职业经理人500人、新型职业农民1 500人以上。充分发挥农技推广机构、供销合作社、农机专业合作社等服务组织作用,扶持和培育专业化经营服务主体,推广托管服务、代耕代种、联耕联种等服务模式,形成与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相适应的生产服务体系。
2.3 创新财政投入农业方式
建立财政支农投入稳定增长机制。支持非统筹整合试点县建立整合机制,探索财政投入资金向股份形式投资转变、财政奖补资金向贷款贴息贴费转变,引导更多社会资本投入农业农村领域。用好用活农业产业发展投资引导基金、贫困村产业扶持基金和扶贫小额信贷分险基金。全面推进财政支农资金股权量化改革试点。
2.4 构建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充分发挥支农再贷款、扶贫再贷款、再贴现、抵押补充贷款等货币政策工具的价格和投向双重引导作用,强化金融支农服务功能。加强支付惠农示范工程和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深入推进农村普惠金融发展。扩大农村资金互助组织试点,发展农村合作金融。完善农业融资担保体系,抓好南充农业担保公司增资扩股,在3个区设立分公司开展农业信贷担保业务,支持其余6个县(市)建立农业投融资平台和政策性担保机构。继续推进国家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试点。进一步提高政策性农业保险保障水平,扩大地方特色农业保险品种和农产品目标价格保险覆盖面,探索开展农村土地流转收益保证保险、小额贷款保证保险和险资直贷试点。
2.5 推进综合改革试验示范
继续抓好“三区一县”(顺庆区、高坪区、嘉陵区、西充县)国家现代农业改革与建设试点示范区、西充县省级农村改革综合试验区建设、蓬安县市级农村改革发展暨精准脱贫试验示范区建设,其余各县(市)要推进县级农村改革综合试验区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探索创新设施农用地管理政策,落实一定比例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辅助设施建设用地,将农产品冷链烘干设施、农产品初加工设施等纳入农业附属设施范围。全面推进供销社综合改革,支持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农产品流通服务、农村合作金融服务、农村电子商务、土地托管和农村综合服务,建立市、县两级供销社理事会和监事会,打造服务“三农”的生力军和综合平台。推进农业科技人员创新创业,建立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下放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权,鼓励事业单位科技人员、推广人员创办农业科技推广、中介机构,充分发挥农业科研院所、高校作为知识和技术源在技术创新中的主导作用。全面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建立健全农业用水精确补贴和节水奖励机制。建立以“河长制”为核心的河、湖管理体制。深入推进农场、林场改革发展。
3 完善基础设施配套,强化农业集群发展支撑
坚持把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作为“三农”投入重点,加快构建农村基础设施网络,提升农业物质技术装备水平,保护农村生态环境,改善农村生活条件,为农业集群发展提供物质支撑。
3.1 大力构建水利设施网络
全面贯彻中央“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新时期治水思路,加快升钟二期、武引南部灌区、蓬船西充灌区、金鸡沟水库等大中型骨干水利工程建设,开工建设双叉河水库,抓好亭子口灌区、永丰水库等重大项目前期准备。加快节水型社会建设,实施升钟一期、思德水库等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新增(恢复、改善)灌面2万hm2,发展节水灌面1.33万hm2。实施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和农田水利维修养护项目,整村推进规模化开展塘堰整治和“最后一公里”渠系畅通等“五小水利”工程建设,实现灌溉与排水、骨干与田间配套,各县(市、区)分别建成1个集中连片、标准一致、功能完善的万亩高标准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综合示范区。大力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推进嘉陵江堤防建设、中小河流治理、病险水库水闸除险加固,山洪灾害防治和抗旱应急水源工程建设,全面提高抵御洪旱灾害能力。
3.2 加快建设高标准农田
全面完成全市永久基本农田划定,落实“落地块、明责任、设标志、建表册、入图库”等工作任务,实现定量、定质、定位、定责特殊保护,推动节约集约用地,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持续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快实施新增粮食生产能力、“金土地工程”土地整理和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新建高标准农田3.33万hm2以上,实现农田排灌能力、农机作业能力、耕地生产能力同步提升。全面推进丘陵地区农业机械化,优化提升农机装备总量,加快农村机电灌溉设施更新改造和机耕生产道路建设,扩大农机作业范围和区域。全市新增提水控灌设备1 400台套、装机总容量1.2万kW以上,主要农作物农机化综合水平达到65%。
3.3 强化农业科技支撑
鼓励新型经营主体按照“自我组建、自我管理、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原则创建农业产业技术联盟,协同推进技术攻关和产业化示范,畅通获得科技和市场信息支持的快捷路径。深化与中国农业大学、浙江大学、西南大学、四川农业大学和四川省农业科学院等科研院校合作,大力引进国内外农业先进实用型技术,新建一批良种繁育、科技示范和成果转化型基地。鼓励龙头企业开展农业信息化技术示范,加强农业遥感气象和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完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加大农村科技培训和实践指导力度,培养高素质现代农业生产经营新型农民。全市农业科技贡献率提高5%以上。
3.4 推进农村生态文明
深入开展大规模绿化南充行动,实施全域植树造林、绿化美化,完善薄弱地区生态修复工程体系建设,加大公益林人工造林、封山育林建设力度,完成营造林1.8万hm2。落实森林资源管理目标责任制,抓好森林资源保护工程,深入开展打击非法占用林地等涉林违法犯罪专项行动,全面停止天然林商品性采伐,加强19.47万hm2天保公益林管护,及时兑现生态补偿,管护好4 300 hm2国有林,巩固5.59万hm2退耕还林成果,扎实推进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建设。全市林地总面积稳定在50万hm2,森林覆盖率达到40%。全面保护湿地资源,加快推进嘉陵江(南充段)绿色生态走廊建设,统筹做好嘉陵江(南充段)两岸河道治理、景观修复和特色林果业发展,积极构建沿岸生态防护网;继续推动国家级森林公园创建,加快南部升钟湖、西充青龙湖、营山清水湖、蓬安相如湖4个国家级湿地公园(试点)建设,确保全市湿地保有量8.67万hm2以上。实施最严格水资源、水环境监管制度和水污染防治行动,推进坡耕地水土流失治理和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开展清洁型小流域建设,治理水土流失140 km2。推进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63.33万hm2,应用配方肥30.67万hm2;落实化肥减量增效田间试验95个,确保化肥、农药施用“零增长”;實现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5%以上。 3.5 改善农村生活条件
实施农村公路大会战,实现全市县道、乡道达到四级及以上技术标准,县乡道改造提升360 km、村道完善840 km;加快农村渡改桥工程建设,建成渡改公路桥、人行桥各6座。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完成“十三五”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规划编制工作,巩固提升20万农村人口和学校师生饮水安全。加大电网改造力度,切实解决电压不达标、不通动力电等问题,推动天然气向农村覆盖,逐步取代燃煤和烧柴,加快实现农业燃料清洁化,提高农村电气化水平。加快农村信息化建设,推动“宽带中国”战略在农村深入实施,满足农村居民对高品质视听生活和信息服务的需求。
4 建设幸福美丽新村,拓展农业集群发展载体
坚持把“四好村”创建作为幸福美丽新村建设的重点,推动农村风貌大整治、农村环境大改善、农民素质大提升,实现城乡统筹融合发展,做优农业集群发展平台。
4.1 全面实施“四好村”创建
对照“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四大创建内容具体标准和考评指标,以幸福美丽新村和扶贫新村为载体,全面推进省级、市级、县级“四好村”三级联创。落实党委、政府主要负责同志第一责任人制度,构建农口、宣传、财政、民政、住建、交通、统计等相关部门分工负责、高效联动的工作推进体系。落实创建专项资金,制定具体奖补办法,明确奖补标准,对各级“四好村”给予一次性奖补。将“四好村”创建活动纳入党委、政府年度目标绩效考核,实行定期通报制度,抓好经常性督促指导、自查自评和经验总结,推动“四好村”创建高质量、高水平推进。全市创建县级以上“四好村”逾1 100个。
4.2 统筹建设幸福美丽新村
按照扶贫解困、产业提升、旧村改造、环境整治、文化传承“五大行动”要求,坚持“以改为主,建改保结合”的建设方式,全面推进幸福美丽新村建设,夯实“四好村”创建基础。整合各部门力量,统筹推进,分线实施,加快扶贫新村建设,解决贫困群众住房困难,确保不落下一人一户。高效推进第三轮幸福美丽新村示范县建设,每个示范县(区)建成2个以上“业兴、家富、人和、村美”的幸福美丽新村示范片。大力实施“五改三建”,积极推进生态乡镇和生态村建设,推进农房功能分区、农村院落整治,持续推动农村美化净化,重点开展环境卫生综合治理,创新村庄保洁机制,巩固“户集、村收、乡运转、县处理”的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模式,扎实开展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示范,打造清新别致的新村风貌。全市新建幸福美丽新村550个以上,其中扶贫新村300个以上。
4.3 科学配置农村公共服务
全面推进“1 6”村级公共服务活动中心建设,统筹配置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和便民服务、农民培训、文化体育、卫生计生、综治调解及农家购物等中心,配套体育健身、物流配送和商业网点等公益性服务设施设备,满足村民日常生活需要。大力发展义务教育,全面落实“两免一补”政策,确保适龄学生入学率达100%。推动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制度,切实落实分级诊疗制度,积极完善大病医疗保险和医疗救助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达100%。严格落实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和困难救助等政策,做到低保、五保、养老保险应保尽保。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留守老人的权益保障和关心关爱,创新发展日间照料、幼儿托管等农村社会幼教服务、养老服务。广泛开展文化、科技、卫生、法律“四下乡”,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新农村文体活动,推进文化院坝、乡村文体队伍建设,丰富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5 决战全胜脱贫攻坚,补齐农业集群发展短板
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紧紧围绕“两不愁”“三保障”和“四个好”目标,集中力量实施以产业扶贫为重点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补齐农业集群发展的短板。
5.1 聚焦脱贫攻坚任务
对照贫困县“一低三有”、贫困村“一低五有”和贫困人口“一超、两不愁、三保障、三有”的脱贫标准,贯彻落实“六个精准”要求和“3 10”部署,因村因户因人施策,在确保嘉陵、高坪、仪陇3个县(区)成功摘帽、468个贫困村退出、10.7万贫困人口脱贫基础上,实现阆中和营山摘帽、411个贫困村退出、7.8万贫困人口脱贫、全市基本脱贫“3 1”目标。深入推进“五个一批”计划:产业就业发展一批,结合实施“三百示范工程”,新建“脱贫奔康产业园”496个,推动已有产业园区提质增效,带动贫困群众持续增收;探索建立产业发展补偿基金,着力提高贫困群众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大力开展贫困家庭就业培训,激发贫困群众自身发展动力,确保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至少1人实现就业。移民搬迁安置一批,完成1.1万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危房改造、3.48万人易地扶贫搬迁任务。低保政策兜底一批,全面实现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与贫困群众扶贫标准“两线合一”,进一步提高低保兜底覆盖率。医疗救助扶持一批,全面推行“先诊疗、后结算”就医模式,在确保贫困群众全年自付医疗费用在总费用10%以内的基础上,逐步实现贫困群众县域内就医住院费用“零支付”。灾后重建帮扶一批,加大灾害监测和防控,及时救助因灾致贫群众,确保正常生活和尽早恢复生产。
5.2 完善脱贫攻坚举措
制定完善专项工作规划和具体实施方案,把产业培育作为解决贫困户稳定脱贫、持续增收的主要手段,深化完善“政府引导、农民主体、龙头带动、金融支持、合作社组织”的五方联动机制,进一步增强贫困户“造血”功能。坚持教育、文化、医疗等公共资源向贫困地区倾斜,努力提高农村贫困群众社会保障水平。突出抓好贫困群众教育,办好农民夜校,认真落实办学场地、设施设备和师资力量,制定教学大纲,确定教学内容,逐步覆盖所有行政村,建成宣传党的政策、普及致富技能、传播文明新风、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阵地。落实已摘帽县、已退出村、已脱贫户的扶持措施,增强脱贫户持续增收能力,坚决防止返贫。对建档立卡贫困户实行全面扶持,既突出脱贫攻坚重点区域,也重视“插花”贫困问题。持续加大扶贫资金投入,完善金融扶贫制度,加大涉农资金统筹整合用于扶贫开发力度,健全扶贫资金使用管理办法,确保市、县(市、区)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一般公共预算投入增幅不低于同级财政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幅的30%。 5.3 创新脱贫攻坚机制
坚持和完善“五个一”帮扶机制和“三个一”调度机制,大力开展定点帮扶、结对帮扶等活动,积极构建党政强力主导、群众自力更生、社会广泛参与的大扶贫工作格局,完善产业带动脱贫增收机制,大力招引、培育新型经营主体,通过“园区 农户”“合作社 农户”“龙头企业 农户”“能人 农户”“电商 农户”等带动模式,提高贫困群众组织化程度,解决市场和技术难题,保障贫困群众稳定脱贫。创新督查考核问责机制,坚持督查暗访和自查自纠相结合,完善“9 5”暗访督查机制,进一步细化操作流程,对不落实的事、不尽职的人严肃追责和问效。分县(市、区)分片每月组织1次现场流动会、每季召开1次现场拉练会,开展脱贫攻坚现场观摩,促进各地相互借鉴。
南充是农业大市,认真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三百示范工程”,带动现代农业千亿产业集群建设,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三农”工作的重要任务。各级党委、政府应始终坚持“三农”工作重中之重的地位不动摇,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黨委农村工作综合部门统筹协调、各部门各负其责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各级党委、政府在领导分工、机构设置、干部配备等方面要向农业农村工作倾斜。可坚持发展项目化、实施工程化、工作具体化,全力以赴争取项目,挂图作战推进项目,主动服务保障项目,持续推进“三百示范工程”,有力带动现代农业千亿产业集群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积极夯实同步全面小康物质基础。始终坚持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地位,严格落实“四议两公开”和村务联席会、村民委员会定期向村党组织报告工作等制度。加强乡、村两级党组织班子建设,抓好村务监督委员会建设,持续整顿软弱涣散村党组织。推进农业园区党组织建设,发挥好党员干部组织的带动服务作用。加强干部作风建设,防止和解决不作为、乱作为问题;推动党员干部“走基层”常态化,健全领导干部“三个走遍”、村干部“四必到四必访”等制度,深入开展调查研究、访贫问苦活动。加大中央、省委和市委强农惠农富农政策落实督查力度,切实维护农民权益。严格落实县(市、区)委书记和县(市、区)长负责制,确保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完善“三农”工作考评和激励机制,提高“三农”工作考核权重,坚持日常督查与年终考核有机结合,并将考核结果与干部任用、先进评选、项目支持和资金奖补挂钩,确保全市农业农村工作各项任务圆满完成。
6 参考文献
[1] 丁栋.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召开 提出加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EB/OL].[2018-04-08]http://www.chinanews.com/gn/2015/12-25/7688689.shtml.
[2]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中发[2017]1号[Z].2016-12-31.
[3] 汪洋.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J].理论参考,2017(2):3-7.
[4] 孔祥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基本内涵与政策建议[J].改革,2016,264(2):104-115.
[5] 江维国.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研究[J].现代经济探讨,2016(4):15-19.
[6] 张海鹏.我国农业发展中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J].经济政治学评论,2016,7(2):221-224.
[7] 杨建利,邢娇阳.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研究[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6,37(4):613-620.
[8] 和龙,葛新权,刘延平.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机遇、挑战与对策[J].农村经济,2016(7):29-33.
[9] 曾建民,张永红.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研究述评[J].社会科学动态,2017(8):45-51.
[10] 程博.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7,854(17):163-164.
[11] 刘明.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中国农业走出去的路径选择[J].农业经济,2017(1):120-121.
[12] 王思博.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提高中国农业生产效率的战略路径选择[J].世界农业,2017,459(7):4-10.
[13] 韩长赋.在农业部“每月讲坛”上强调 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 扎实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EB/OL].(2017-07-18)[2018-04-08].http://www.moa.gov.cn/xw/bmdt/201707/t20170718_57
52078.htm.
[14] 祝春秀.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着力提高四川现代农业发展质量效益和竞争力[J].四川农业与农机,2017(1):6-11.
[15] 王金宝.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培育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新动能[J].山东经济发展战略研究,2017(增刊1):51-55.
[16] 王林.云南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路径和模式研究[J].云南农业,2017(5):11-17.
[17] 苗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探索与建议:以河南省为例[J].农村经济,2016(12):16-20.
[18] 沈桂富.南阳市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思路与对策[J].安徽农学通报,2017,45(26):203-205.
[19] 杨茂君.遂宁市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农业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J].四川农业与农机,2016(5):18-19.
[20] 彭莉.浙江产业集群化发展现状与与问题研究:以台州缝制设备制造业为例[J].新疆农垦经济,2008(6):46-51.
[21] 黄冀湘.我国产业集群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J].企业家天地月刊,2011(9):3-4.
[22] 袁艺峰,李博.我国产业集群的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J].知识经济,2011(10):11.
[23] 揭仕军.我国产业集群的发展现状研究[J].全国商情,2016(3):50-54.
[24] 曹庆穗,严俊文,褚芳.我国农业产业集群的发展现状与对策[J].江苏农业科学,2010(6):608-610.
[25] 南充日报评论员.用心用力用情,建设成渝第二城:论贯彻落实市第六次党代会精神[N].南充日报,2016-10-31(01).
[26] 武功,山歌.南充新未来,建设成渝第二城,实施“155发展战略”[EB/OL].[2018-04-08].http://sc.sina.com.cn/news/m/2016-11-06/detail-ifxx-nety7461033.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