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近年来,国家对水利工程建设高度重视、投入不断加大,而水利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巨大而复杂,在分析水利工程建设必要性及对生态环境影响的基础上,保证水利工程建设、发挥工程效益与保护生态环境可持续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水利工程建设期间生态环境保护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水利工程;生态环境保护;对策措施
中图分类号: TV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中共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多次提出并强调要建设生态文明社会;在人类享受水利工程带来的巨大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同时,水利工程建设也对生态环境造成了负面影响,河流、湖泊、水库、海岸线等水生态系统乃至自然生态系统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因此,在保证水利工程建设和水事活动建设顺利进行的同时,处理好与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前提下,保护、改善和修复水生态环境,确保水生态及水资源安全显得尤为重要。
一、中国水资源现状导致了水利工程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我国是全球13个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且分布不均,北方淡水资源只有南方水资源的1/4。据统计,全国600多个城市中有一半以上不同程度缺水,沿海城市甚至更为严重。目前我国城市供水以地表水或地下水为主,有些城市因地下水过度开采,造成地下水位下降,有的城市形成了几百平方公里的大漏斗,甚至引起海水倒灌。由于工业废水的肆意排放,导致80%以上的地表水、地下水被污染,且有逐年加重的趋势。工业用水方面,我国工业生产单位耗水量比国外先进水平高几倍甚至几十倍,水的重复利用率不到发达国家的1/3。农业用水方面,随着人口增加、社会进步、工业和城市供水激增,农业灌溉用水量占全国总用水量已由过去的80%降到了现在的60%左右,且仍有下降趋势,农业用水供需矛盾日益突出。一方面农业缺水,另一方面农业用水浪费现象又相当普遍,我国目前农业用水利用率只有45%。综上所述,各类水利工程的规划和建设迫在眉睫、势在必行。
二、水利工程造成的不利影响
水利工程建设目的就在于造福人民,然而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在普遍具有规模大、造价高、周期长、影响大等特点的同时,也给生态环境带来了不同程度的不利影响。
1、破坏水利工程施工区域,尤其是江河湖库的生态环境
水利工程建设大多在天然河道上修建,直接后果是破坏了河流长期演化成的生态环境,使得河流局部形态均一化和非连续化,从而改变了河流生态环境的多样性。天然河流修建水利工程会改变河流的自然形态,引起局部河段水流的水深、含沙量等的变化,进而影响河流上下游的水文、泥沙发生变化。而水文、泥沙的改变是影响河流生态环境变化的原动力。进而影响到河流的水温、水质、地质环境以及局部地区的气候。
首先,水利工程的建设会改变天然河道的水温。尤其是水库的建设,因为水库具有水面宽、水体大、水流迟缓等特点,再加上水体受太阳辐射等作用,使的水库具有特殊的水温结构。水库蓄水后的坝前水温比天然河道水温高,水温的变高就会对于鱼类的繁殖不利;部分水利工程甚至使河道断流,阻断了洄游生物的繁殖路线。其次,水利工程的建设也对河流的水质产生一定的影响。水利工程的建设会导致该区域的河流水速减小,一方面,降低了水、气界面交换的速率和污染物的迁移扩散能力,导致水质自净能力下降;另一方面也会使沉降作用加强,导致水体重金属沉降加速,导致水质重金属污染严重。最后,水利工程的建设也会改变局部区域气候、增加洪涝灾害及对地质产生影响。水利工程的建设会影响该区域的气候变化,尤其是水库的建设,会形成广阔的水域,导致蒸发量将比水库建成前明显增大,进入大气的水汽增多,导致该区域的降水增多,雾天增多,改变原来的气候。另一方面,随着常年的沉淀,河床上升,水利工程能够容纳的水量日益减少,容易引发洪涝灾害;同时水利工程的建设也可能引发地震等地质灾害的形成。
2、污染被淹没土壤和周边土地
水利工程建设后,上游局部地区会出现水位上升、水面扩大,淹没周边的土地。由于河流本身受污染的自净能力降低,水质变差,不管是化学污染物还是颗粒污染物,都改变土壤的成分和酸碱度。另一方面,颗粒状的污染物无法得到有效的扩散,也会积淀在大坝以上,造成河床上升,从而引发河水进一步上升,水面进一步扩大,最终导致受污染的土壤面积日益扩大。
3、水利工程对社会环境的影响
水利工程在产生显著效益的同时,对社会环境也有不利影响。在人类健康方面,不少疾病直接或间接地与水环境有关,如一些水介疾病会因水面扩大而增多,移民动迁也会导致一些疾病流行等。水库库区淹没后,可能对文物古迹和景观带来影响。同时,水利水电工程的兴建对人口迁移、土地利用也存在一定影响。在我国人口多、耕地少的条件下,水库的淹没损失也逐步增大,应对库区内仅在高水位时才被淹没的土地适当采取措施加以利用。
三、水利工程建设中生态环境保护的可行性措施
1、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建立科学、完整的评估体系和技术规范
水利工程建设离不开法律、法规的规范和制约,要以《宪法》为根本,进一步完善现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自然环境保护区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进一步针对相关的生态环境因素,比如:土壤、水的破坏和相关污染方面,制定相关标准并严格执行。
水电开发要遵循水的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充分考虑水资源承载能力和水环境承载能力,其无序开发和过度开发必将对生态环境产生不利影响。水电开发过程必需建立一套科学、完整的评估体系和技术规范,以作出准确的抉择,采取相应对策。
2、在防止水污染方面
2.1 混凝土输送泵及运输车辆清洗产生的废水集中经三级沉淀、处理后回收循环使用。作业时要严格控制污水流向,在合理位置设置沉淀池,沉淀的泥浆定期清理运到碴场。
2.2 加强工程项目建设排放水的处理,对于砂石料生产废水处理可以采取经集中后经过沉淀池沉淀处理后回用,其中沉淀污泥经干化处理后填埋处理,对于混凝土拌和系统废水均采用沉淀处理后直接排放。施工作业过程中,对于降水、渗水可直接排入下游基坑沉淀后排入河流中。施工作业人员的日常生活所产生的污水,采用地埋式生活污水处理系统进行生活污水处理。
2.3 机油含油废水一律不准直接排入水体,集中后经油水分离器处理,并对处理后的废水进行综合利用。生产、生活污水采取治理措施。对生产污水按要求设置挡板、沉砂池等净化设施,保证排水达标。为防止生活污水对下游居民健康造成影响,可建立适当数量的简易厕所和化粪池等以接纳附近工区的生活污水,经沉淀和消毒处理后排放。
3、水土流失预防
可以结合具体工程项目分区防治。可以采取枢纽工程与临建工程分区防治的方式。在施工工程区域,对有可能造成水土流失的部分进行防护设计,并制定有利于水土保持的砼或砌石护坡、草皮护坡、挡土墙、地面排水工程等工程保护措施,对于块石料场的石料弃渣应修筑挡渣墙,同时施工过程中开采边坡废弃土石渣采取防护和拦挡措施,以防止无用弃土、废渣被降雨或水流冲走,避免石料开采过程中危及河岸、堤防及水利工程安全。
4、建设与生态的协调
在水利工程项目规划上与生态环境的协调一致,水利工程规划应加强工程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权衡需求的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之间的关系,即进行工程项目经济技术及生态环境效益评估,在进行工程的规划时,应明确其生态系统,在设计当中除说明需进行常规的水文、地质的测量勘察外,还要补充加强相关范围的生态系统调查,对生物群落关系有明确的认识。要坚持预防为主、保护优先的原则,加强封育保护,搞好预防监督,防止人为破坏,对生态问题严重的河流流域,采取节水、防污、调水等措施予以修复,涵养水资源;有计划的进行湿地补水,保护湿地。在地下水超采区,采取封井、限采等措施,保护地下水。对于水土流失等生态脆弱地区,注重发挥大自然自我修复能力,实行退耕还林、封山禁牧、禁柴等措施;在严重水土流失区,修建淤地坝工程,拦蓄泥沙,淤地种粮,发展经济;在牧区搞好牧区水利建设,发展灌溉饲草料地,对天然草原实行禁牧、轮牧、休牧,保护和恢复草原;在水力资源丰富的山区,积极发展小水电,使农民能够解决能源问题,减少对森林的砍伐。 建立维护生态环境安全的水利保障体系,对水系统进行合理的调配,基本保障最小生态环境用水,把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降低到最低程度。另外,深入推进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加大重点区域水土流失治理力度,加快坡耕地综合整治步伐,积极开展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禁止破坏水源涵养林。合理开发农村水电,促进可再生能源应用。 建设亲水景观,促进生活空间宜居适度。
5、加强水利建设中的生态保护
在水利工程前期工作、建设实施、运行调度等各个环节,都要高度重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着力维护河湖库堤健康。在河湖整治中,要处理好防洪除涝与生态保护的关系,科学编制河湖治理、岸线利用与保护规划,按照规划治导线实施,积极采用生物技术护岸护坡,防止过度“硬化、白化、渠化”,注重加强江河湖库水系连通,促进水体流动和水量交换。同时要防止以城市建设、河湖治理等名义盲目裁弯取直、围垦水面和侵占河道滩地;要严格涉河湖建设项目管理,坚决查处未批先建和不按批准建设方案实施的行为。在水库建设中,要优化工程建设方案,科学制定调度方案,合理配置河道生态基流,最大程度地降低工程对水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
結束语
总之,为了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一定要在水利建设过程中树立生态保护意识,采取相关措施保护好生态环境,以建设生态文明社会和科学发展观引导水利工程建设向着良好方向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的有机统一。
参考文献
[1] 杨志义.水利工程施工建设对生态环境的重要影响[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
[2] 刘建军.水利水电工程环境保护设计[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
[3] 于晶涛 . 浅谈水利工程中的生态影响及生态水利工程的建设[J]. 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08):212.
关键词:水利工程;生态环境保护;对策措施
中图分类号: TV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中共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多次提出并强调要建设生态文明社会;在人类享受水利工程带来的巨大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同时,水利工程建设也对生态环境造成了负面影响,河流、湖泊、水库、海岸线等水生态系统乃至自然生态系统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因此,在保证水利工程建设和水事活动建设顺利进行的同时,处理好与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前提下,保护、改善和修复水生态环境,确保水生态及水资源安全显得尤为重要。
一、中国水资源现状导致了水利工程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我国是全球13个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且分布不均,北方淡水资源只有南方水资源的1/4。据统计,全国600多个城市中有一半以上不同程度缺水,沿海城市甚至更为严重。目前我国城市供水以地表水或地下水为主,有些城市因地下水过度开采,造成地下水位下降,有的城市形成了几百平方公里的大漏斗,甚至引起海水倒灌。由于工业废水的肆意排放,导致80%以上的地表水、地下水被污染,且有逐年加重的趋势。工业用水方面,我国工业生产单位耗水量比国外先进水平高几倍甚至几十倍,水的重复利用率不到发达国家的1/3。农业用水方面,随着人口增加、社会进步、工业和城市供水激增,农业灌溉用水量占全国总用水量已由过去的80%降到了现在的60%左右,且仍有下降趋势,农业用水供需矛盾日益突出。一方面农业缺水,另一方面农业用水浪费现象又相当普遍,我国目前农业用水利用率只有45%。综上所述,各类水利工程的规划和建设迫在眉睫、势在必行。
二、水利工程造成的不利影响
水利工程建设目的就在于造福人民,然而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在普遍具有规模大、造价高、周期长、影响大等特点的同时,也给生态环境带来了不同程度的不利影响。
1、破坏水利工程施工区域,尤其是江河湖库的生态环境
水利工程建设大多在天然河道上修建,直接后果是破坏了河流长期演化成的生态环境,使得河流局部形态均一化和非连续化,从而改变了河流生态环境的多样性。天然河流修建水利工程会改变河流的自然形态,引起局部河段水流的水深、含沙量等的变化,进而影响河流上下游的水文、泥沙发生变化。而水文、泥沙的改变是影响河流生态环境变化的原动力。进而影响到河流的水温、水质、地质环境以及局部地区的气候。
首先,水利工程的建设会改变天然河道的水温。尤其是水库的建设,因为水库具有水面宽、水体大、水流迟缓等特点,再加上水体受太阳辐射等作用,使的水库具有特殊的水温结构。水库蓄水后的坝前水温比天然河道水温高,水温的变高就会对于鱼类的繁殖不利;部分水利工程甚至使河道断流,阻断了洄游生物的繁殖路线。其次,水利工程的建设也对河流的水质产生一定的影响。水利工程的建设会导致该区域的河流水速减小,一方面,降低了水、气界面交换的速率和污染物的迁移扩散能力,导致水质自净能力下降;另一方面也会使沉降作用加强,导致水体重金属沉降加速,导致水质重金属污染严重。最后,水利工程的建设也会改变局部区域气候、增加洪涝灾害及对地质产生影响。水利工程的建设会影响该区域的气候变化,尤其是水库的建设,会形成广阔的水域,导致蒸发量将比水库建成前明显增大,进入大气的水汽增多,导致该区域的降水增多,雾天增多,改变原来的气候。另一方面,随着常年的沉淀,河床上升,水利工程能够容纳的水量日益减少,容易引发洪涝灾害;同时水利工程的建设也可能引发地震等地质灾害的形成。
2、污染被淹没土壤和周边土地
水利工程建设后,上游局部地区会出现水位上升、水面扩大,淹没周边的土地。由于河流本身受污染的自净能力降低,水质变差,不管是化学污染物还是颗粒污染物,都改变土壤的成分和酸碱度。另一方面,颗粒状的污染物无法得到有效的扩散,也会积淀在大坝以上,造成河床上升,从而引发河水进一步上升,水面进一步扩大,最终导致受污染的土壤面积日益扩大。
3、水利工程对社会环境的影响
水利工程在产生显著效益的同时,对社会环境也有不利影响。在人类健康方面,不少疾病直接或间接地与水环境有关,如一些水介疾病会因水面扩大而增多,移民动迁也会导致一些疾病流行等。水库库区淹没后,可能对文物古迹和景观带来影响。同时,水利水电工程的兴建对人口迁移、土地利用也存在一定影响。在我国人口多、耕地少的条件下,水库的淹没损失也逐步增大,应对库区内仅在高水位时才被淹没的土地适当采取措施加以利用。
三、水利工程建设中生态环境保护的可行性措施
1、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建立科学、完整的评估体系和技术规范
水利工程建设离不开法律、法规的规范和制约,要以《宪法》为根本,进一步完善现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自然环境保护区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进一步针对相关的生态环境因素,比如:土壤、水的破坏和相关污染方面,制定相关标准并严格执行。
水电开发要遵循水的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充分考虑水资源承载能力和水环境承载能力,其无序开发和过度开发必将对生态环境产生不利影响。水电开发过程必需建立一套科学、完整的评估体系和技术规范,以作出准确的抉择,采取相应对策。
2、在防止水污染方面
2.1 混凝土输送泵及运输车辆清洗产生的废水集中经三级沉淀、处理后回收循环使用。作业时要严格控制污水流向,在合理位置设置沉淀池,沉淀的泥浆定期清理运到碴场。
2.2 加强工程项目建设排放水的处理,对于砂石料生产废水处理可以采取经集中后经过沉淀池沉淀处理后回用,其中沉淀污泥经干化处理后填埋处理,对于混凝土拌和系统废水均采用沉淀处理后直接排放。施工作业过程中,对于降水、渗水可直接排入下游基坑沉淀后排入河流中。施工作业人员的日常生活所产生的污水,采用地埋式生活污水处理系统进行生活污水处理。
2.3 机油含油废水一律不准直接排入水体,集中后经油水分离器处理,并对处理后的废水进行综合利用。生产、生活污水采取治理措施。对生产污水按要求设置挡板、沉砂池等净化设施,保证排水达标。为防止生活污水对下游居民健康造成影响,可建立适当数量的简易厕所和化粪池等以接纳附近工区的生活污水,经沉淀和消毒处理后排放。
3、水土流失预防
可以结合具体工程项目分区防治。可以采取枢纽工程与临建工程分区防治的方式。在施工工程区域,对有可能造成水土流失的部分进行防护设计,并制定有利于水土保持的砼或砌石护坡、草皮护坡、挡土墙、地面排水工程等工程保护措施,对于块石料场的石料弃渣应修筑挡渣墙,同时施工过程中开采边坡废弃土石渣采取防护和拦挡措施,以防止无用弃土、废渣被降雨或水流冲走,避免石料开采过程中危及河岸、堤防及水利工程安全。
4、建设与生态的协调
在水利工程项目规划上与生态环境的协调一致,水利工程规划应加强工程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权衡需求的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之间的关系,即进行工程项目经济技术及生态环境效益评估,在进行工程的规划时,应明确其生态系统,在设计当中除说明需进行常规的水文、地质的测量勘察外,还要补充加强相关范围的生态系统调查,对生物群落关系有明确的认识。要坚持预防为主、保护优先的原则,加强封育保护,搞好预防监督,防止人为破坏,对生态问题严重的河流流域,采取节水、防污、调水等措施予以修复,涵养水资源;有计划的进行湿地补水,保护湿地。在地下水超采区,采取封井、限采等措施,保护地下水。对于水土流失等生态脆弱地区,注重发挥大自然自我修复能力,实行退耕还林、封山禁牧、禁柴等措施;在严重水土流失区,修建淤地坝工程,拦蓄泥沙,淤地种粮,发展经济;在牧区搞好牧区水利建设,发展灌溉饲草料地,对天然草原实行禁牧、轮牧、休牧,保护和恢复草原;在水力资源丰富的山区,积极发展小水电,使农民能够解决能源问题,减少对森林的砍伐。 建立维护生态环境安全的水利保障体系,对水系统进行合理的调配,基本保障最小生态环境用水,把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降低到最低程度。另外,深入推进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加大重点区域水土流失治理力度,加快坡耕地综合整治步伐,积极开展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禁止破坏水源涵养林。合理开发农村水电,促进可再生能源应用。 建设亲水景观,促进生活空间宜居适度。
5、加强水利建设中的生态保护
在水利工程前期工作、建设实施、运行调度等各个环节,都要高度重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着力维护河湖库堤健康。在河湖整治中,要处理好防洪除涝与生态保护的关系,科学编制河湖治理、岸线利用与保护规划,按照规划治导线实施,积极采用生物技术护岸护坡,防止过度“硬化、白化、渠化”,注重加强江河湖库水系连通,促进水体流动和水量交换。同时要防止以城市建设、河湖治理等名义盲目裁弯取直、围垦水面和侵占河道滩地;要严格涉河湖建设项目管理,坚决查处未批先建和不按批准建设方案实施的行为。在水库建设中,要优化工程建设方案,科学制定调度方案,合理配置河道生态基流,最大程度地降低工程对水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
結束语
总之,为了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一定要在水利建设过程中树立生态保护意识,采取相关措施保护好生态环境,以建设生态文明社会和科学发展观引导水利工程建设向着良好方向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的有机统一。
参考文献
[1] 杨志义.水利工程施工建设对生态环境的重要影响[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
[2] 刘建军.水利水电工程环境保护设计[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
[3] 于晶涛 . 浅谈水利工程中的生态影响及生态水利工程的建设[J]. 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08):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