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倪瓒的作品看元代文人画的高逸品格

来源 :锦绣·中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wangk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隐逸思想是中国古代思想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元代文人画以“高逸”作为绘画品评的最高标准与追求,以“元四家”倪瓒为主的隐逸画家以其独特的笔墨绘画技法和其高度的思想修养将文人画这一特别的风格推向了高逸品格的最高峰。本文主要侧重于从倪瓒作品的角度来界定文人画的高逸之风,希望借此研究能将元代文人的高逸品格以一种更具体化、通俗化、生活化的方式呈现出来,也希望能给传统绘画的创作带来新的灵感。
  关键词:倪瓒;文人画;高逸
  一、元代文人画与高逸品格
  (一)何谓高逸品格?
  “高逸”作为文人画欣赏品评的审美追求,它不仅代表了画家各种笔墨技法的运用和表达,更重要的则是引起观者对绘画者本身所具备美学思想的探讨与共鸣。更加准确的来说,“高逸”品格的外在表现形式在于画家在画面表现上追求不拘形似的笔墨,其内在的含义在于画家本身所具有的高尚的个人修养和作品中传达给观者的气质与精神风貌。
  (二)元代高逸品格的发展与成熟
  1.元代高逸品格的发展
  在元代特殊背景的影响下,大多数文人画家开始移情于绘画,形成了以隐逸思想为核心的元代文人画。这种抒发主观情感的绘画在当时引领了山水画发展的潮流,从而使元代山水画有了其独特的时代性。
  元代文人画在发展过程中主要形成了以下几个特征:一是画家在创作时为表达主观情感的抒发,侧重于笔墨技法的运用。二是继承前人“书画本来同”的理论,形成了诗书画印为一体的面貌,进而体现了元代文人画的独特性和画中的高逸之感。三是文人画家大多借物言志,重抒情写意,在绘画题材上大多以梅兰竹菊等花草来营造宁静志远的虛淡的境界。
  2.元代高逸品格的成熟
  元代是文人画发展的关键时期,在众多文人隐士中以“元四家”为主的山水画最富有特色和成就,同时也兼顾了对文人画高逸品格精神的表达。“元四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画家就是倪瓒,他被称为文人画史上“隐逸”之风的典范。倪瓒通过对传统山水画的变革,开创了属于自己风格的简淡高逸、幽寂淡然之风。倪瓒在当时为高逸品格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不但引起文人对隐逸山水的偏爱,也对后世文人隐逸绘画形成了深远影响。
  二、倪瓒作品的高逸之风
  (一)倪瓒的生平
  倪瓒(1301年-1374年),出生于江苏省无锡。初名倪瓒,字泰宇,别字元镇,号云林,被称倪迂或者迂翁。
  倪瓒青年时期养成了高逸淡泊、不问世事,一心学习的生活态度。可惜好景不长,在28岁时其家中发生巨变。随后倪瓒选择在中年时期开始了自己“扁舟策笠,往来湖泖间”的泊居生活。在此阶段,他不但创造出新的构图方式和笔墨技法,最重要的是形成和发展成熟了自己的艺术风格,将作品之中的高逸之风展现的淋漓尽致。最终在明洪武七年感染脾疾去世,年享74岁。
  (二)倪瓒作品高逸品格的发展
  1. “师古人”时期
  (1)青少年时期的写实风格
  由于从小受家庭环境的影响,青年时期倪瓒一开始就把生活的重心都放在了绘画和书法的造诣上。正如倪瓒诗文中所说:“郊行及城游,物物归画笥。”,从这不仅能看出元代文人画家对写实技法的追求,也使我们更加深刻的了解到苏东坡所谓的“真放本精微”和赵孟頫的“书画本来同”的重要含义。
  (2)从“写实”到“写意”风格的转变
  《六君子图》是倪瓒中年时期的经典作品,整幅画所表现的是江南秋天的萧瑟之景,画面用笔简洁,气质萧疏。画面中心的六种树木从左到右依次是松树、柏树、樟树、楠树、槐树和榆树,此画以树喻人,倪瓒把树木比作君子来表达他内心高逸的修养,也进一步表达了元代文人高逸品格的精神。这一阶段的特点在于倪瓒大多以借物寓志的方式来表达他内心的理想世界,从而升华了画家那种超然、恬静的高逸境界。
  2.“师自然”时期
  倪瓒“以自然为师”时期的最重要的代表作品就是《渔庄秋霁图》。此画采取的依然是倪瓒典型的“三段式”构图,整体画面被分为近中远景,画家通过对近景土坡上树木高低错落的描绘和远景山峦的对比呼应,无形中赋予了画面清幽、静谧、萧疏之感。虽然画面中所呈现的都是普通生活中的自然景象,但往往正是这样的物象才能使人感受到内心的那份宁静与淡然,这也正是元代文人画家归隐山林的价值观体现。其实在此之前没有山水画能够传达出一种这样美的境界,是倪瓒给我们带来了清幽、静谧和恬淡的美,同时把我们带到了一个宁静高逸的理想世界。
  3.“成熟”时期
  倪瓒的山水画在成熟时期所呈现出一种萧疏、简淡、清幽的特点,他认为绘画应该在情感的高度上进行升华,从而创作出挣脱自然,高于自然的高逸作品。《江渚风林图》是在其绘画成熟阶段所作,这幅作品虽和以前的画有相似的格调,但这些景物所带给人那种空灵悲伤的感受,让我们不难猜测出倪瓒在创作时悲痛的情绪。其作品创作灵感虽然是来自心中的孤独与痛苦,但他却用自身沉淀的纯净心灵治愈着观画者,让人产生共鸣。哪怕是今天我们再次欣赏此画,也能感受到倪瓒心中的那份孤寂与宁静。
  第三章、元代文人画高逸品格的总结与继承
  元代文人画中的高逸品格受到后人极其热烈的追崇,也是从元代开始正式将“高逸”确立为文人画品评的标准。当时的文人画主要集诗、书、画、印为一体,通过塑造自然景物来表达隐逸之感。无论是画面中表现高逸的内在还是外在形式,都在评画的角度上推动了画面气韵和格调的进一步发展,这种画面所传达的古意和逸气都对明清的画坛以及后世都产生十分深远的影响。
  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文人画已经发生了极其明显的变化。虽然文人画在面貌上有些许更替,但文人画中最根本的隐逸思想还存在其中,且是不可缺少的因素。关于对隐逸思想的表达,无外乎还是主要通过题材内容、笔墨意境、风格特点及其精神内涵的层次进行呈现,这都在一定程度上也说明了文人画高逸品格的时代性和全面性。
  [1]杜哲森.中国绘画断代史[M].元代绘画.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
  [2]陈传席.山水画史话[M].江苏美术出版社,2001.
  [3]倪瓒.倪瓒集[M].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6年287.
  [4]倪瓒.倪瓒集[M].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6年154.
  [5]卢蓉:《艺术生活》[J].2012年第2期.
  [6]俞劍华:《中国画论选读》[M].江苏出版社,2007.
  [7]邵洛羊.中国美术大辞典[M].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
  [8]王东声.《虚室生白:董其昌心中的画与禅》[M]文化艺术出版社,2012.
  [9]倪瓒.倪瓒集[M].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6.
  [10]刘子琪译注,恽寿平.南田画跋[M].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7.
  [11]潘运告.《中国历代画论选》[M].湖南美术出版社,2007.
  [12]黄苗子.《倪瓒年谱》[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9.
  [13]程明震.《文人画研究艺术》[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7.
  作者简介:
  李丹,1998年1月23日出生,女,汉族,籍贯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现就读于鲁东大学艺术学院2020级学科教学美术。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学科教学美术。
  (鲁东大学艺术学院 山东 烟台 264025)
其他文献
摘要:合理应用并优化种植技术,可有效提高水稻产量,减少病虫害造成的损失,提升水稻种植效益。为此,在水稻种植过程中,需对水稻生长习性和发育周期进行全面研究和了解,并根据当地的种植条件,合理选择优质的水稻品种,优化各种种植技术,加强水稻种植管理,以此提高水稻种植效益,实现水稻产量和品质同步提升。  关键词:水稻;种植技术;优化措施  为了保障水稻种植的产量稳定增长,新技术的出现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水稻种植
期刊
摘要: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源远流长,在这片广袤的大地上孕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劳动人民。丰富的物质文化生活使人们的精神得到了满足,越来越带领着人们追求未知的且离我们很遥远的远古时期的历史,伴随着一些文物的出土,史料以及考古学的发现与探索,渐渐映入我们眼帘的是中国史前文明的远古社会,进而我们对远古时期的音乐做一个探讨性的陈述。  关键词:远古;音乐;乐舞  远古社会是中国最早的社会形态,考古学家依据史料,
期刊
摘要: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我国造林绿化工程取得可喜成效,并注入迈入飞速发展阶段,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我国森林覆盖面,使得生态环境得以改善。但受人口增加、工业发展等因素的影响,环境污染情况日渐严重,为进一步促进生态建设,就必须要持续做好造林绿化工程,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  关键词:造林绿化;生态建设;环境保护  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历程中,林业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是我国基础性产
期刊
苎麻纤维被称为“天然纤维之王”,具有凉爽、透气、抗抑菌等优点,由于其高结晶度,导致纤维的上染率低,着色浅,色光萎暗等染色问题,因此需通过纤维改性,降低其结晶度,改善其染色性能。碱性丝光处理是苎麻纤维改性的常用方法之一,但是碱性丝光,由于烧碱浓度高,洗涤困难,使得洗碱后的大量残碱液需要进行碱回收。由于碱回收耗能较大,导致部分低浓度的丝光平洗废水排入末端印染废水中。由于液氨对纤维素纤维有着极强的渗透性,因此液氨对苎麻纤维改性具有良好的效果,且对纤维的损伤小,处理后残留在纤维上的氨液比碱液更易于去除。本课题依据
摘要:我国本土影视作品的外宣翻译,不但向西方世界传播了我国积淀深厚的文化、提升了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中国目标,而且还为中国影视的海外市场拓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当前,基于西方目的语受众体如何准确译出本土影视剧的民族特色和文化内涵是译界探究的重要课题。本文主要从本土影视剧英译的研究现状、文化外宣的重要意义和影视剧字幕翻译策略三方面探析我国本土影视作品的外宣翻译,以期为文化外宣翻译研究提供更广阔的探究空间。 
期刊
摘要:文学和音乐具有亲和性,而散文作为文学之一种,由于作家借鉴了音乐技巧使得散文具有音乐美。中国现当代散文的音乐美主要体现在散文语言语音层面和语言情感层面,本论文结合具体作品论述散文语言语音层面的韵律美、节奏美和语言情感层面的意象美、旋律美。  关键词:散文;语言;音乐美  曹顺庆《比较文学论》中说到:“人类各种艺术、各学科之间,曾经具有一种同源共生的关系,而在人类知识进化的过程中,他们逐渐拥有了
期刊
摘要:数字化文化馆建设是文化馆发展时代的大趋势,也是促进文化服务均衡发展、图片均等的必然选择。当前越来越多的人注重于文化生活,所以在新的媒体背景下,文化的展现形式也必须要顺应时代的潮流,符合当代年轻人的发展需求,这样也才能完成可持续性的发展目标。  关键词:新媒体背景;群文数字;平台搭建  前言: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变化,更多的人开始倾向于数字化的平台建设。因为群文数字化平台的建设不仅可以实现更
期刊
摘要:虽然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断增多,但是部分非遗资源仍未摆脱困境。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旅游开发能够在保护非遗资源的同时,使非遗文化资源在旅游市场上得到传播和保护。目前我国已经具备一些特色的非遗旅游开发模式,但是仍存在着一些不足,需要进行优化。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策略  我国具有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是这些非遗文化却面临着濒危的困境。如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效进行保护和发展,是需要
期刊
摘要:《借月光再看看我的家乡》是著名歌剧作品《刘胡兰》中的经典选段,本文从作品的创作背景、刘胡兰人物形象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之上也分析了该作品的演唱特点以及作品的曲式结构和伴奏特点,最终探索作品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演唱技巧;情感处理;曲式分析  一、歌曲分析  (一)作品的创作背景  此歌曲为中国十大歌剧《刘胡兰》第七场中,刘胡兰面对危难时的不屈言行及慨然赴义的故事,又一次成功地印证了“巾帼不
期刊
摘要:“民宿”随着近几年社会的发展,在越来越完善与发达的旅游产业发展中逐渐形成了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民宿”是一种出行住宿的方式,在旅游行业中,以往亦有的出行住宿方式有宾馆、酒店、接待所等方式,但在大环境下更丰富的出行中,为了体验当地的风土人情和更接地气的住宿方式,“民宿”更能体现出实际的文化价值、简便的出行方式和传统民居的独有特点,体现出出另一类独有的出行方式所特有的优势。海南作为旅游大省,则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