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节目依靠新颖的样式和创作思路,成为“平民秀”节目大潮中一个独特的存在,颇有“小清新”之风
2011年5月7日,大型歌唱类综艺真人秀《我心唱响》在东方卫视播出,这档节目是荷兰Talpa公司在2010年MIP电视节上主推的一个模式,随后,东方卫视引进了节目的模式版权。《我心唱响》虽和唱歌有关,但节目本身并不是唱歌比赛,“而是提供给普通人通过歌唱表达各类情感的机会,比如告白、忏悔或哪怕仅仅是一个感谢。”
节目推出后,虽然收视率没有“达人秀”那般火爆,但节目依靠新颖的样式和创作思路,成为“平民秀”节目大潮中一个独特的存在,颇有“小清新”之风。
模式再改造
《我心唱响》将情感故事以“歌言志”的方式融入歌唱类节目,其推出与东方卫视2011年提出的频道口号“梦想的力量,你我同在”保持了较高的一致性。节目融合了真人秀、综艺、现场访谈等多种元素。混搭后的节目呈现出年轻化、时尚化的风格。“混搭多种元素是节目创作的一大趋势,但如此操作,对节目环节设置的要求非常高。”东方卫视节目部主任、《我心唱响》总导演陈晔说。
引进模式后,《我心唱响》在模式的本土化上下了不少工夫。
首先是节目节奏。原版节目每集讲述10-11个故事,通过歌词传情达意,节奏较快。《我心唱响》则将故事数量缩减到7-8个,节奏相对放慢。“中国观众要看故事的来龙去脉,节目需要把故事的方方面面都展示清楚,才能算完整。因此,为了照顾全国的收视习惯,并兼顾本地,我们调整了节目节奏。”陈晔说。
其次,在节目板块设置上,《我心唱响》也做了较多创新。
比如,结合当前荧屏婚恋节目热潮,以及当代适婚年轻人相较老一辈更开放的婚恋心态——大多希望能给另一半一个能留下深刻记忆的求婚仪式的诉求,节目组固定设置了一个名为“声声心动”的求婚板块。而原版节目中是没有这样的板块设置的。比如第四期《我心唱响》中,清华大学的一位女博士披着婚纱,带着求婚钻戒,唱着《勇气》向毫不知情的男友求婚:“我不要房子,也不要车子,我只需要一声一辈子的承诺。”这一场景让台上台下掌声雷动。同时,节目会通过外景真人秀展示整个求婚过程,每期的求婚设计均有所不同,惊喜、感动和泪水相伴的求婚过程吸引了很多年轻观众。
再比如,节目还设置了“投诉环节”,这个环节中没有固定的聆听者,“投诉者一般是在生活中遇到各种问题又投诉无门者,比如在酒店用餐时吃到苍蝇,投诉餐饮企业这样的故事。”陈晔说,国外原版节目中并无这样的环节设置,添加这一环节,也是考虑到“本土化”。
另一个新增环节是行业展示,各行各业的从业者唱出职场中的酸甜苦辣,比如护士、售楼小姐、代驾司机、交警等。“这种民生情感的表达,也有不错的关注度。”
《我心唱响》是一个以“素人”为主的秀。在这波“平民秀”大潮中,快速有效地推广节目,对没有先发优势的《我心唱响》而言,还是有一定难度。为此,节目组继续了“混搭”思路,在节目中增加了明星帮唱环节,这也是一个比较务实的选择。“纯‘素人’节目推广难度很大,如果能很好地结合明星资源,对节目收视会有明显帮助。但关键在于结合的精妙、恰到好处。”陈晔说。
《我心唱响》的路子是“唱出你的故事”,所以,节目的关键点还在于故事筛选。如何在一个电视故事泛滥、同质化严重的时代保持“故事”的品质,是节目组最为看重的一个点。据介绍,《我心唱响》故事的“中标比”达到9:1到10:1。“中国观众口味比较‘重’,寻常故事已经不能打动他们了,挑选故事越来越难。”陈晔说。
在“故事”整体风格上,陈晔认为,并不是只有弱势群体的悲惨故事才能打动人心,关键在于是否有真挚的情感。比如日本帅哥牵着宠物猪来唱歌征婚,或者是物流公司员工集体为老板唱歌要求加薪等,这些“非苦情”情感也能获得不错的收视反馈。
细节和流程化
荷兰原版节目是一档季播节目,《我心唱响》则为周播节目。由于涉及故事人物多,外景拍摄和演播室环节多,单期节目的制作周期达到3—4周。节目组总共有40多人,其中东方卫视的内部团队15人,来自社会公司的制作人员30多人,除了总导演陈晔和几位副总导演外,其余团队成员大多是“80后”。
栏目组采用了接力棒式的操作流程,节目组分为故事组、执行组、后期组、宣传组、音乐组等,每个组负责相应内容,陈晔和三位副总导演把控总流程和各环节的协调工作。
故事组发掘到故事后,会召开一个全体人员参与的选题会,大家从各自工种的角度分析该故事是否可行。一旦故事确立,就进入一个工业化的制作流程:音乐组负责改歌词、设计现场演出部分;宣传组配合卫视频道的推广部,在视频网站和平面媒体上进行节目推广;后期组负责节目剪辑及特效部分。“各环节各司其职,权责分明,全流程监控,分别考核。电视制作本来就是一个团队配合的过程,未来的节目制作趋势,绝不是一个人包打天下,必须要协同作战。”陈晔说。
“细节的执行,流程化管理,这些都是节目成败的关键。”陈晔总结说。
2011年5月7日,大型歌唱类综艺真人秀《我心唱响》在东方卫视播出,这档节目是荷兰Talpa公司在2010年MIP电视节上主推的一个模式,随后,东方卫视引进了节目的模式版权。《我心唱响》虽和唱歌有关,但节目本身并不是唱歌比赛,“而是提供给普通人通过歌唱表达各类情感的机会,比如告白、忏悔或哪怕仅仅是一个感谢。”
节目推出后,虽然收视率没有“达人秀”那般火爆,但节目依靠新颖的样式和创作思路,成为“平民秀”节目大潮中一个独特的存在,颇有“小清新”之风。
模式再改造
《我心唱响》将情感故事以“歌言志”的方式融入歌唱类节目,其推出与东方卫视2011年提出的频道口号“梦想的力量,你我同在”保持了较高的一致性。节目融合了真人秀、综艺、现场访谈等多种元素。混搭后的节目呈现出年轻化、时尚化的风格。“混搭多种元素是节目创作的一大趋势,但如此操作,对节目环节设置的要求非常高。”东方卫视节目部主任、《我心唱响》总导演陈晔说。
引进模式后,《我心唱响》在模式的本土化上下了不少工夫。
首先是节目节奏。原版节目每集讲述10-11个故事,通过歌词传情达意,节奏较快。《我心唱响》则将故事数量缩减到7-8个,节奏相对放慢。“中国观众要看故事的来龙去脉,节目需要把故事的方方面面都展示清楚,才能算完整。因此,为了照顾全国的收视习惯,并兼顾本地,我们调整了节目节奏。”陈晔说。
其次,在节目板块设置上,《我心唱响》也做了较多创新。
比如,结合当前荧屏婚恋节目热潮,以及当代适婚年轻人相较老一辈更开放的婚恋心态——大多希望能给另一半一个能留下深刻记忆的求婚仪式的诉求,节目组固定设置了一个名为“声声心动”的求婚板块。而原版节目中是没有这样的板块设置的。比如第四期《我心唱响》中,清华大学的一位女博士披着婚纱,带着求婚钻戒,唱着《勇气》向毫不知情的男友求婚:“我不要房子,也不要车子,我只需要一声一辈子的承诺。”这一场景让台上台下掌声雷动。同时,节目会通过外景真人秀展示整个求婚过程,每期的求婚设计均有所不同,惊喜、感动和泪水相伴的求婚过程吸引了很多年轻观众。
再比如,节目还设置了“投诉环节”,这个环节中没有固定的聆听者,“投诉者一般是在生活中遇到各种问题又投诉无门者,比如在酒店用餐时吃到苍蝇,投诉餐饮企业这样的故事。”陈晔说,国外原版节目中并无这样的环节设置,添加这一环节,也是考虑到“本土化”。
另一个新增环节是行业展示,各行各业的从业者唱出职场中的酸甜苦辣,比如护士、售楼小姐、代驾司机、交警等。“这种民生情感的表达,也有不错的关注度。”
《我心唱响》是一个以“素人”为主的秀。在这波“平民秀”大潮中,快速有效地推广节目,对没有先发优势的《我心唱响》而言,还是有一定难度。为此,节目组继续了“混搭”思路,在节目中增加了明星帮唱环节,这也是一个比较务实的选择。“纯‘素人’节目推广难度很大,如果能很好地结合明星资源,对节目收视会有明显帮助。但关键在于结合的精妙、恰到好处。”陈晔说。
《我心唱响》的路子是“唱出你的故事”,所以,节目的关键点还在于故事筛选。如何在一个电视故事泛滥、同质化严重的时代保持“故事”的品质,是节目组最为看重的一个点。据介绍,《我心唱响》故事的“中标比”达到9:1到10:1。“中国观众口味比较‘重’,寻常故事已经不能打动他们了,挑选故事越来越难。”陈晔说。
在“故事”整体风格上,陈晔认为,并不是只有弱势群体的悲惨故事才能打动人心,关键在于是否有真挚的情感。比如日本帅哥牵着宠物猪来唱歌征婚,或者是物流公司员工集体为老板唱歌要求加薪等,这些“非苦情”情感也能获得不错的收视反馈。
细节和流程化
荷兰原版节目是一档季播节目,《我心唱响》则为周播节目。由于涉及故事人物多,外景拍摄和演播室环节多,单期节目的制作周期达到3—4周。节目组总共有40多人,其中东方卫视的内部团队15人,来自社会公司的制作人员30多人,除了总导演陈晔和几位副总导演外,其余团队成员大多是“80后”。
栏目组采用了接力棒式的操作流程,节目组分为故事组、执行组、后期组、宣传组、音乐组等,每个组负责相应内容,陈晔和三位副总导演把控总流程和各环节的协调工作。
故事组发掘到故事后,会召开一个全体人员参与的选题会,大家从各自工种的角度分析该故事是否可行。一旦故事确立,就进入一个工业化的制作流程:音乐组负责改歌词、设计现场演出部分;宣传组配合卫视频道的推广部,在视频网站和平面媒体上进行节目推广;后期组负责节目剪辑及特效部分。“各环节各司其职,权责分明,全流程监控,分别考核。电视制作本来就是一个团队配合的过程,未来的节目制作趋势,绝不是一个人包打天下,必须要协同作战。”陈晔说。
“细节的执行,流程化管理,这些都是节目成败的关键。”陈晔总结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