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维吾尔族人口年龄堆积原因的初步分析

来源 :中国人口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l198706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疆人口年龄堆积现象自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以来,已经引起了国内外的普遍关注。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结果表明,新疆人口年龄堆积现象更为严重,虽然有人曾对年龄堆积的原因进行过定性解释,但还缺少定量的和规律性的研究。
其他文献
本文较为详细地讨论了由1982年人口普查和1990年人口普查资料确定的死亡水平,指出,确定80年代中国实际的死亡水平,在注意婴儿死亡率的同时,还应注意到老年人口的死亡漏报,并依据两次普查的年龄别人口数,计算出入口的平均寿命,对用普查的死亡资料计算的年龄别死亡率的误差,做出重新估量。
本文运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对上海市1990年婴儿死亡的构成和原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死亡婴儿中男性多于女性,新生儿及早期新生儿死亡占较高比例,主要死因为肺炎、窒息等。与婴儿死亡相关因素可分为两类,一类与婴儿本身的情况有关,如体重过低,多胎妊娠等;另一类为父母的社会因素,如文化水平、职业等。
<正> 知府制度作为清代地方行政制度的中间环节,是清代地方行政制度研究的重要内容。然而,数十年来,由于诸种原因,学术界对知府制度的研究,却极为冷漠。为此,笔者不揣翦陋,试对清代知府制度作初步的探讨。一、知府制度的渊源知府是地方府级政权的长官,但知府与府的发展并非同步。后者早于前者,前者来源于后者。中国地方行政区划以府命名,始于唐代,“隋以前,未有府之名。其以京都称府者,自唐始。”唐代的府分三种:都督府、京都府与都护府。都督府为军区性质,都护府为少数民族区最高行政机构,此二者与后世的府无因缘关系
本文以家庭生育决策为理性行为作为分析前提,阐述了影响生育率的主要因素。认为中国现行的一些政策和制度对生育有刺激作用,如定期根据家庭人口变化重新分配土地、对城乡提供不同的养老保障制度、限制城乡间人口迁移等。本文提出一组替代政策和制度,以克服现行政策的缺陷,并可最终导致生育率水平下降。本文还认为人口规模对人均粮食供应、人均收入,从而对人均福利水平基本上无不利影响。
以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副主任杨魁孚为团长,中国人口学会副会长、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郭沧萍和中国人口学会副会长,北京大学教授张纯元为副团长的中国人口学家代表团一行12人,按照联合国P04追加项目的协议规定,于1995年11月1日~10日赴印度进行了为期10天的学术考察和交流研讨。
本文认为,自80年代以来中国出生性别比明显升高,与生育妇女的文化程度、居住地、民族、原有子女性别等因素相关;出生统计中瞒、漏、错报是引起报告数据中出生性别比偏高的重要原因;非法运用B超进行胎儿性别鉴定而引起的性别选择性流产亦有一定影响,溺弃女婴并非重要因素,但在偏辟地区时有发生,应引起重视,加以杜绝。本文建议加强计划生育部门与研究人员的合作,扩大研宽范围,对此问题继续深入研究,寻求彻底解决途径。
中国70年代以来生育率下降的直接后果是人口年龄结构的老化。目前的人口老化只是处在初期,未来人口老化速度高峰期将发生在2002-2035年,而水平高峰期将在2035-2070年。由于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较低,高速老化将进一步加重老年人口问题。我们必须客观地认清中国人口老化的形势,研究新问题,努力走出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解决老年人口问题的道路。
英语社区community一般译为公社、团体或共同体,尽管人们对这一概念所下定义五花八门,但对其在生育率转变中的作用,特别在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在“中观”人口控制的关键作用,正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
80年代,中国的城镇化速度快、规模大。同期关于中国城镇化问题的学术探讨也成为热点。然而,过去这类研究常常受到数据的限制,或因资料来源不同而纠缠于概念,或因统计口径相殊面各执已见。以致到目前为止,对于中国市、镇、乡“三层楼”中各装多少人、城镇化的人口“流量”构成、区域分异状况如何等重要问题,学术界仍未有清晰、一致的答案。
关于中国妇女从1950年以来初婚的变化及其给妇女生育率带来的影响,已有不少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