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气”与“精致”中前行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lj0425jac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南通市2014届高三第一次调研考试作文: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费孝通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除诗歌外),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一、作文材料解读
  1.材料类型
  本次作文材料属于名人名言式。费孝通老先生在80寿辰聚会上,曾经意味深长地讲了一句16字箴言:“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2.具体解读
  这四句话,实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为“各美其美,美人之美”,意为欣赏自己的美和欣赏他人的美;第二个层次为“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意为将欣赏自己的美和欣赏他人的美结合起来,就可以达到天下大同。第一个层次应是基础,第二个层次是结果,审题的重点应落实在第二个层次上。从利益上看,“各美其美”,是指各自懂得美化自己的美德,欣赏自己的美,可写肯定自我,欣赏自我;发挥自身优势;每个人都应该自爱,每个人都可以从欣赏自我中获取自信。大而言之,可写民族的文化、精神,使国人充满民族的自信心,而不妄自菲薄。“美人之美”,是指赞美他人的美,可写学会欣赏他人,学习他人长处,“君子成人之美”。大而言之,我们要学会欣赏外族或外国的优秀文化,勇于借鉴接受外来文化,而不应闭关自守,夜郎自大。“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是指将欣赏自我和欣赏他人结合起来,方能建立大同世界。可写个体的互相尊重,互相欣赏,互相包容,互相融合,求同存异,也可写文化、精神相互欣赏、融合,共建和谐社会。材料意蕴丰厚,为考生提供了广阔的选材空间,可以充分地调动考生的阅历和体验,引导他们关注真实的人生和社会,着眼培养考生的审美情趣以及担当意识,注意提升考生的人生品位,引导考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情怀。考生写作时可从自我、生命、文化、生态、国家、民族等多角度入手,展开多元的、有深度的思考。
  二、阅卷结果简析
  1.佳作偏少
  在多次提醒阅卷者尽量打高分的情况下,这次均分为48.78分,依然偏低,平庸之作偏多,佳作偏少。佳作表现为选材大气,如写紫禁城与卢浮宫、苏州园林、瓷器、绘画等;构思独特;语言表述质朴而意蕴丰厚;视角独特小巧精致,描写细腻,饱蘸真情。亮点频闪,赢得阅卷者的青睐。但那是茫茫黑夜中的动人一抹。
  2.平庸偏多
  审题上,将“美”简单叠加,相互之间缺少关联,更不谈什么精气神一脉相通;选材上,学生紧盯脚尖,不能放眼天下,更不能仰望星空,空写自己、同学或父母;构思上,没有中心,胡编乱造,颠三倒四,脚踩西瓜皮想到哪写到哪;文体上,不伦不类,不像驴不像马也不像骡;表述上,简单叙事,空洞抒情,肤浅议论;语言上,词汇贫乏、无表现力、缺少张力,书写潦草、错别字较多。
  三、一些启示
  人们都说,近几年的作文考试提供给考生的材料,总是多义的。单义的材料,十分罕见,这就给“阅读材料”“根据要求作文”的“材料作文”,提供了“角度自选”“立意自定”的多种可行性。由于任何语言材料的存在,都存语境义和聚焦性,故考生在“自选”和“自定”时不能越出“材料”能指,所指的“固有范围”,不能任意发挥,无边无际。
  但这次南通市一模考试的作文材料,相对来说话题、角度、立意不是太复杂,相对简约,缺少了天马行空、恣意妄为的可能,更多的是考查学生的语文素养,立意定天下是不可能的了。
  平时教学不能急功近利,不能违背教学规律,要打好学生的基础,多积累,积累素材,积累生动有力的语言,积累别具一格恰到好处的结构,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当然,这些绝非一日之功,也不能毕其功于一役。
  现在距2014年高考越来越近,我们应重点从哪些方面入手呢?
  大气
  给作文一点根基性的味道——“人味”,和作文材料作真诚且忠实的对话,用宽广的胸怀和深邃的眼光解读材料,形成许多富有弹性的美好差异,让孩子敏感之心越来越接近真正的作文。
  坚持对生命的热情,因为心中真正的喜悦、真正震撼人心的作文来自深入骨髓的思考、爱和梦想的包容力,不随波逐流,不自我捆绑于自己或别人的谎言、假设,不禁锢于无名的恐惧,放逐心中的冲突与梦想,不臣服于别人,也不凌驾于别人之上,把自己的意志力跳跃腾挪于思维、文字之中,自由进入心灵乐园,让自由热情深刻的灵魂烛照文字,烛照作文。
  给学生丰富的知识,给学生自由拔节的空间,给学生“大气”的思维方法,向每一个学生的成长行注目礼。让学生有点国家战略的思维方法,设想自己就是一个国家领导人,你就掌管着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交通、环保、卫生与计划、食品、能源某一个部门,你就是一个历史学家、一个文化学家,你怎样站在国家层面思考问题,横向的或纵向的,线性的或立体的,如此种种,便有了新收获,角度一变,我们成人脚步难以企及而心灵可以抵达的地方,必有让人惊艳的风景。
  斯宾格勒在《西方的没落》一书中提示:实体结构使生命拥有长度与宽度;而唯有具备精神结构,即人文维度,生命才有深度。学生作文要出类拔萃,就要“大气”,就要让学生做有灵魂的学生。
  精致
  精致,谓精巧细致;细密。也指精美工巧。有情致、情趣、美好的意思,多指“生活形态”。
  “精致”不是“大气”的对立面,在作文材料阅读、分析、写作中唤醒自己的各种感官细胞,充满惊喜地把自己细微的新发现、新体验表达出来,这种感觉的苏醒和相互之间的连接就是一种美好的享受,就是一种绝好的幸福。
  市井小巷、乡野农田、无限落木、满眼葱茏、叽叽喳喳、静穆无语、霏霏细雨、杨柳拂面……无不让我们感受到精致之美。让孩子深入肌肤地感知、表达,这些精致之美不奢华、不耀眼,却是什么金钱和地位都无法换来的世间宝贝。佐藤学教授说“吵闹的教育,办不了真教育。”我们是不是可以邯郸学步说一句:粗疏的作文,成不了真作文。
  作文,就是敞亮自己,分享幸福,分享思考,也是点燃心灯,燃起更多更亮的希望。散落在无垠生活里的点点精致细节,镶嵌在学生的心里,如同茉莉清香洋溢周遭。
  几场春雨过后,使得院中稀稀落落的几棵杏树,也早绽了几朵。最喜悦的莫过于鸟雀了,啁啾不已,混着街角大妈们放的广场舞曲,让人顿觉生命的可爱与珍贵。不同的美丽,却有着共通的和谐。(一模优秀作文《东辞之美》开头)
  很喜欢旅行,几年前去北京游玩路过紫禁城时,似乎就是那么一瞬间怦然心动。于是信步走入,走在古板铺就的路面上,用手抚过那一片片历经岁月的洗礼的斑驳的城墙砖瓦,不觉生出一个奇怪的念头:或许,当年康熙帝或是乾隆爷也亲手抚摸过这里吧!(一模优秀作文《紫禁城与卢浮宫》开头)
  这样的开头,这样的细节,这样的精致,你会无动于衷?你会漠然置之?你不会心里一惊:亏他写得出。而这些又是从属于大气的作文,如何大气,从标题就可一眼洞见。
  曾读到过这样的一段话——“一个人是经常会和某个词语相遇的,并把它小心翼翼地捡拾起来,然后植根于自己的心中。也有一些词语无意间就落进了你的心灵,像一粒被风刮进来的蒲公英的种子。可无论怎样,词语一旦在你的心里落地,你的身体里就会响起轻微的,或是杂乱的脚步声。”(梅疾愚《一个词语的生长》)说是一个词语,我倒更愿意看成是某一个独到的东西,一个人,一句话,一件事,一段时光,一个眼神,一个晶莹的露珠,一段刻骨铭心的经历……
  一个懂得“气节”之美、“格调”之美的学生,才有可能成为天地中优秀的人,一个善于从大处入手,尽显其“大气”,善于从小处入手,尽显其“精致”的作文才可能超出同龄人的作文。
  ★作者单位:江苏白蒲高级中学。
其他文献
一、语文教学语言具有独特性  课堂教学语言不同于一般语言,它在教育科学性、规范性的基础上形成,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向学生传递教育信息,完成教学任务而运用的一种专门行业的交际用语,是师生教与学信息交流的主要手段和途径,它准确简明、逻辑性强、生动形象且富有情感。语文教师的课堂语言更需要独特魅力,既要符合语文人文工具性特点,又要富有激励性、启发性、形象性、感染性,还要追求音韵美、情感美、幽默美。  二
高中新课程作文教学,“离开理想的境界还有相当的距离”,学生作文梦境多了,真情少了;历史多了,现实少了;深沉多了,清纯少了;感悟多了,经历少了……新课程背景下的作文教学可以并且完全应该“探讨提高作文水平的有效途径和方法,以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当中学作文教学“亮起红灯”,我们的实践与思考归结起来,就这样的五个词语:真情、趣味、个性、文本、素材。  一、重体验,真情写生活  李白坚先生说:写作应着力于
“解放个性、发展个性”,是作文教学的重要目标。作文教学环境则是发展学生个性的基本条件和决定因素。因此,在作文教学中,遵循自主性、活动性、创造性的教育原则,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对发展学生写作个性,推动综合素质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海阔天高任驰骋——发展学生写作个性的前提  既然我们承认个性的差异性和多样性,尊重学生个性,愿意促进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就要在作文教学设计上为学生的写作个性发展
在西安杜陵苏武庙有这样一副对联:“三千里持节孤臣,雪窖冰天,半世归来赢属国;十九年托身异域,韦鞴毳幕,几人到此悔封侯。”该联精辟地概括了西汉名臣苏武一生的业绩,传达了后人对苏武的景仰与赞美之情。千百年来,苏武“使于四方、不辱君命”的民族气节,“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斗苦寒、耐寂寞的坚毅刚强,成为中华民族的主流价值观和重要的精神财富,是仁人志士建功立业不竭的精神动力。在今天
面对农村初中学生生活涉猎面、阅读面狭窄,作文素材匮乏的现实,农村初中作文教学怎样突破这一困境呢?笔者着眼于发掘课本写作教学价值,探索启发学生作文的新路。  《那树》是人教版九下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是台湾当代散文家王鼎均的作品。这篇课文描述那树的经历,探究那树的命运,启发身处在现代社会发展的快节奏中的人们去思考:怎样科学地可持续地协调好关于自然、物质、精神、传统、发展、人性、生命等问题。在初中语文
社会中的每个人都是在一定历史条件和关系中的个人,而不是虚无主义者眼中的纯粹的个人。文学反映人的生活整体,也只有通过生活本身的形式,才能得到完满的表现。因此,在艺术作品中对人物形象分析的关键在于个别的环境。在鲁迅先生的《祝福》中,四婶这个人物形象是作为祥林嫂的“个别的环境”而存在的,她是祥林嫂生存世界的冰山一角。本文试图就四婶个体意识的三阶段解读,来剖析鲁镇社会深层的生存悲剧。  一、集体无意识中极
2014年9月苏教版语文教材进行了改编,必修一中“向青春举杯”专题删去《致青年公民》《十八岁和其他》《我的四季》《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以及《我的五样》,保留《沁园春·长沙》《相信未来》《六月,我们看海去》,增加舒婷《致橡树》、海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法国诗人保尔·福尔《回旋舞》、戴望舒《雨巷》、卞之琳《断章》以及郑愁予《错误》,这九首中外现当代诗歌分为三个版块——吟诵青春、回旋舞、光阴的故
【摘 要】中国古代文人墨客,一旦仕途不顺,便生发出种种的情愫,移情于田园山水,盡抒隐逸情怀,诗作体现出恬淡、宁静、闲适,王维首当其冲,而他诗中的恬淡很大程度上来源于他的衣食无忧,来源于他的坚实的物质保障。只有物质得到满足了,人才有更多的心力去追求精神上的享受。  【关键词】王维 山水田园诗 物质保障 恬淡    中国古代文人墨客,饱读诗书吟诗作赋,一方面为怡情养性,陶冶身心,另一方面则是为走上仕途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语文负载着传承祖国文化和民族精神的任务,有着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为此,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在发展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要培养爱国主义情感,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养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从人文视角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细节涉及到高中语文教学的很多方面,比如通过细节导入课题、巧妙地应对突发事件、恰当挖掘教材内容、选材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进一步提升高中课堂语文教学中对细节的运用等均是语文课堂教学细节的魅力所在。本文结合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具体教学案例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如何运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随机资源来提升语文教学质量。  高中课堂教育教学中,把握细节往往可以使课堂教学更精彩,开出智慧的花朵。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