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备航天第一人的航天梦

来源 :记者观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mtl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3年10月15日,中国首名宇航员飞入太空,全中国乃至全世界都将目光集中在航天英雄杨利伟的一举一动上。而就在此时,一位老将军家中人头攒动,闪光灯闪烁不停。来自全国各地的各大媒体的记者们聚集在这里,他们的任务是在这样的历史瞬间把老将军的一言一行传递到世界的每个角落。
  这位老将军就是方国俊,30年前,他与“中国航天第一人”的荣誉结缘。
  
  方国俊,男,1936年3月7日出生于河南禹州,1949年入伍,1952年进入中国人民空军航空学院学习,1956年入党,1988年8月1日,由中央军委主席邓小平签发并亲自授予空军少将军衔,1990年至2006年任北京军区空军参谋长……
  在方国俊将军的个人简历中,我们看不到任何与航天员有关的印记,甚至连与其朝夕相伴的妻子,都不知道30多年前他曾经历了航天员的严格训练和选拔,方国俊将军将这个“秘密”保守了30多年。
  
  37年前的特殊任务
  
  37年前的北京八里庄空军总医院一座小楼里,有一群穿着统一病号服的特殊病人,他们的“特殊”在于他们不仅没有身患任何疾病,身体素质反而比一般人好很多。
  1970年的一天,时任空军驻广东某部队飞行团长的方国俊刚刚结束飞行训练就被领导轻声叫到一边,他被告知因为有特殊任务,需要马上乘火车赶往北京,没有说去北京执行什么任务,也极少有人知道他此行的目的。方国俊心中不免有些疑惑,但是没有忐忑,他知道,反正不会是不好的事情。
  方国俊背着简单的行囊踏上北上的列车,出发前他和爱人、3个孩子拍了第一张全家福。虽然不知道这次执行的具体是什么任务,但是方国俊敏感地觉出它的非同寻常,作为一名飞行员,要做好随时为祖国革命事业献身的心理准备。他没有告诉妻儿,拍下这张全家福是为了给亲人们留个念想。
  抵京后,方国俊和来自其他各个军区的战友被一起安排到空军总医院。在这里,他们接受了为期10个月严格的身体素质检查与航空航天技术训练。
  方将军回忆说,在那段时间里,他们白天外出训练时穿军装,而平时在医院接受检查、组织学习的时候,都穿统一的病号服。在外人眼里,他们就是在这里就诊的普通病人。
  每次外出训练的时候,他们都被分置在几辆汽车中,这主要是怕发生交通事故:如果乘载中国航空航天事业希望的宇航员们都在一辆车中,既不安全也不利于保密。
  “那个时代,为了保密工作,我们身边随时都有专门的政治工作人员跟着,连个字都不能随便写,那段时间工作用的记录本在结束训练的时候也都上交了,所以根本不能给家人写信,差不多半年多没有家里的消息,家里也不知道我去哪了,反正都知道肯定不会是坏事。”方国俊将军如是说。
  方将军的老伴段耐菊提起当年方将军突然“失踪”的日子,显得异常平静。她说:“我也是个军人,知道身为军人应该严守的纪律,该让我知道的,我不问也会知道,不该让我知道的,就不要打听。所以直到2000年军委总政的一位同志找到家里要写他的时候,我才知道他当年接受航天训练的事情。当时有些意外,但是后来想想也挺正常的,合格并且优秀的共产党员都会这样做的。”
  “很多人不能理解当时为什么没有公开,那时的情况和现在不一样啊!”方将军抚今思昔感慨万千。
  20世纪70年代,尚处“文革”的中国还是一穷二白,作为尖端科技的航空技术,没有强大的经济实力与技术实力是很难支撑的,所以国际上根本没有想过中国会自主研发载人航天技术。另外,苏联和美国发展载人航天技术比较早,但他们都是经过数次的失败后才取得成功,而那些没有成功的实验都没有对外公布,只有航空界人士略知一二。在我们经济实力与技术实力达不到高尖科技的要求的时候,就有失败的因素,并且包含着一定的冒险成分。只要实验不成功,那些为航天事业兢兢业业的人们就注定了只能做无名英雄。
  
  宇航员是这样练成的
  
  他是全空军歼击机飞行人员挑选出来的1919名候选者中的一名。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与选拔,又从中精选出19名,之后又从这19名中选出前3名成为航空梯队。最后,方国俊又成为3名中的第一名。
  原空军第六军副军长薛伦介绍说,当年苏联、美国都上了太空,毛主席也有雄心壮志发展中国的航空事业。1970年7月,经毛主席批示,空军开始组织秘密小组选拔宇航员。
  2000年,方国俊通过看薛伦在电视节目中的讲述,才知道自己当年是19名候选宇航员中选拔出的前3位,而且自己的综合成绩排在第一名。假若当年载人航天计划没有搁浅,方国俊就是中国首名宇航员的第一人选。直到这时,他才真正意识到当时自己离太空到底有多近。
  由于宇航员工作的特殊性,他们的选拔标准异常严格,当时主要考察4个方面:首先是宇航员的政治出身清白,不能有任何海外关系;其次,宇航员本身思想过关,忠于党、忠于祖国;第三,航空航天技术过硬,同等条件下首选拥有丰富实战经验的歼击机飞行员;最后,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飞行员的身体素质一定要能够经受住太空特殊环境的考验。
  和杨利伟一代航天员相比,方国俊时代的训练条件只能用“简陋”来形容。虽然从事的是尖端科技工作,但是他们的训练用的都是“土方法”。
  宇航员训练最重要的就是能够适应离开地球表面到宇宙空间后的失重状态,并且在这种失重状态下熟练地拿笔写字、操控机械等等。现代航天员训练能够用科技含量极高的地面模拟舱,利用抽离空气将模拟舱大气抽成负压真实模拟太空环境。但是那时候根本没有如此先进的模拟技术,只能依靠大型震动检测、训练宇航员的抗压、耐压能力。
  方将军对离心机检测抗压能力印象最为深刻:“人坐在高速旋转的离心机中,离心机速度越快离心力越大,我们承受的载荷也就越大。在正常地球环境中,人日常生活承受1个大气压力时感觉是很舒服的。特殊情况普通人承受正负压不超过5个也能够接受。但是宇航员的要求就要高很多。为了能够适应太空环境,要能够承受更多倍的压力才行,训练到宇航员身体接受极限为止。我所能承受的压力当时是最大的,有12.5个。就好比一个正常人身上只能背一个人,而我的身上却背了十二三个人。”
  但是,方将军的优秀背后是一生的代价,三十几年过去了,当年挑战身体极限训练的不良后果也一直伴随着他,他身上至今留有无数黄豆大小的血泡印迹。
  当年参与检查的医生李志刚回想起方国俊等宇航员训练的艰苦条件时说:“那时候宇航员们的训练设备和方法虽然土了一些,但是严格程度比现在要精得多,甚至现在没有检查到的、没有训练到的,那个时候都做到了。宇航员们克服了设备简陋与体力上承受极限的训练,训练素质非常高。”
  当时,没有人告诉方国俊和他的战友们他们即将成为中国第一批实现太空梦的宇航员,但是随着受训内容的逐渐增多,宇航员们渐渐也在心里给了自己答案。
  自成为飞行员之日起,方国俊经历了大小无数次体检,但是这次进京执行特殊任务的体检却有很大不同,基础检查不仅严格得多,很多检查项目也从未见过,而且许多技术训练、体能训练已经超出了正常飞行员的训练范围,比如太空模拟舱、人用离心机、震动台、温度舱、隔离室、失重飞行和冲击塔等等。这一切都让方国俊心生疑问:恐怕是宇航员吧?
  训练后期,他们看了一些美国和苏联的宇航录像片,受训宇航员心中的那层疑云渐渐散去,但是都没有讲出他们之间早已公开的秘密,因为这是纪律。年轻的战友们偶尔开玩笑:“咱们太空见!”而这已经是有关这个话题很难得的交流了。
  后来,领导对层层选拔之后留下的佼佼者交了底:“能坚持到最后,留下的就是中国第一批宇航员。”凭借出色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以及技术能力,方国俊被留了下来,与另两名战友一起组成了当时“首飞梯队”。
  
  计划搁浅30年
  
  “杨利伟升空后,我写了封祝贺信给他。我说,首先对你表示祝贺,你是我们国家当代的航天英雄,为中华民族填上了宇宙空间无中国宇航员的空白,是全民族的光荣与骄傲。”方国俊将军说。
  训练即将结束时,“东风二号”载人飞船已经制造完毕,宇航员们的宇航衣都已量体做好,方国俊等宇航员跃跃欲飞。但是,突如其来的“9·13事件”搁浅了当时的一切航空计划。毛主席拍板说:“先处理地球上的事情,地球外的事往后放放。”
  后来,负责选拔宇航员的同志对方国俊说,宇航工作的下马不是技术的问题,技术上问题不大,主要是钱的问题。
  “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在和方国俊他们座谈时曾非常痛心地说:“中国赶不上苏美,缺的不是技术,缺的不是人才,缺的是钱啊!为宇航员定制的太空椅,每增加一厘米,增加的成本就是天文数字。”
  在那个政治动荡、经济困难的年代,国家没有那么多的经费支持和发展航空事业。就这样,无用武之地的方国俊等预备宇航员结束了前后历时将近一年的训练,回到了各自原本的工作岗位。
  方国俊和战友们都是从部队上左挑右选的顶尖优秀飞行员,国家培养一个飞行员不容易,要经常飞行才能保证他们的飞行技术不下降。不能让这些优中选优的飞行员荒废了飞行事业。
  临解散前,有关部门召集宇航员们开了个会,说叫他们先回去,该飞行的飞行,该锻炼的锻炼,保持体质,注意不能轻易受伤。特别是在北京的情况不能和任何人透露,要和组织经常保持联系,一旦有所需要,组织还会把他们再招回来。
  回到部队的方国俊恢复了正常的工作,每天带兵训练,有条不紊,紧张而忙碌。但是在他心底还有一个不能对任何人叙说的期盼。刚刚回去的那些年,北京有关部门还总打电话问问他的情况,有时候也有人去部队调查走访。方国俊也总还想着有一天会被重新招回北京,实现自己的航天理想。再后来,北京方面慢慢没了消息,这件事情也就被渐渐淡忘。
  1986年,有报纸登出了中国要搞载人航天飞行的消息,方国俊怦然心动:“难道又是机会吗?”他时刻准备着自己被招回训练。但是此事的最终结果也是不了了之。20世纪90年代,当中国再次将挑选宇航员纳入日程的时候,时任北京军区空军参谋长的方国俊将军已年近花甲。虽然仍有心实现自己的航天理想,但是从大局考虑,方将军还是平静地说:“把重要的任务交给能够更好完成的同志吧!”直到这时,方将军才彻底放弃心底那作为中国第一批飞入太空的宇航员的梦想。
  “神舟五号发射过程中,很多朋友问我是种什么心情。我心里特别激动,因为几十年前我也是预备上太空的。通过电视屏幕看到宇航员在操控飞船,有时都觉得那就是我在太空中。他们现在的心情和我当年都是一样的。至于说到底谁成为第一位飞向太空的中国宇航员,那都是组织上的需要而已。”
  有记者曾经问方国俊,没有成为中国航天第一人有没有遗憾。方国俊将军回答:“70年代,如果没有突如其来的‘9·13事件’,我也许会成为中国航天第一人,但是我前面还有为航天事业奉献过的默默无闻的人呢,那人家会有什么样的遗憾?过了几十年,杨利伟实现的是几代航天人共同的心愿。谁上谁不上都仅仅只是个时间差异而已,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事情,不是个人的问题。要是从中华民族的大局着想,也就没有什么遗憾了。”
  
  难解的航天情缘
  
  “飞”了大半辈子的方将军已经将他的航天情结深深地刻进生命中。每天关注电视中有关军事、有关航空航天的节目仍是方将军最大的乐趣。当今中外最新的军事技术、军事理念方将军讲起来头头是道。他说,虽然不能再从事军事实践,但是可以分析中外军事技术的发展状况,这也是一门学问,研究起来也很有意思。
  记者眼中的方国俊将军气宇轩昂,一点也不像古稀之年的老人,挺拔的身姿、俊朗的眉宇令他的容貌至少比实际年龄年轻10岁。据方将军老伴段耐菊介绍,离职之后的方将军一直坚持体育锻炼,每天清晨起床之后都要锻炼一个半小时,多年军旅生活养成的良好作息时间和饮食习惯至今还保留着。这么多年方将军的身体一直硬朗,几乎没有什么毛病。
  方将军说,他之所以一直坚持锻炼,内心深处还在为他未圆的航天梦想时刻准备着。方将军觉得现在叫他上天,他也能飞:“在地面上好好复习,多练习几遍不一定比新飞行员操纵得差,最起码心理素质会比他们更好。”
  如今,方国俊将军和老友们在一起聚会的时候经常会开玩笑说:“我现在不能直接操纵飞船上宇宙空间了,但是,再过若干年,说不定我能成为太空观光者呢,也能乘坐飞船畅游太空。美国和俄罗斯不都已经有先例了么,将来中国肯定也会有的,而且不会太远了。我相信,不会让我再等30年,我的太空梦肯定能够实现。”
其他文献
通过选择不同的空中压枝日期和植物诱导生根生长调节剂浓度、不同的压枝径粗和环剥宽度、不同的压枝基质材料配比对北美冬青(Ilex verticillata)进行交互作用影响试验,对各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