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刻光影与时间

来源 :美与时代·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mmzy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印象派是十九世纪后半叶流行于法国画坛的一种艺术流派,它是西方美术史上一个重要的分水岭,是一场伟大的色彩革命。印象派在西方艺术史上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它改变了西方绘画几百年以来不变的室内灰黄色调,重新定义了色彩在绘画中的作用,使得色彩不再单纯地依赖素描关系去为结构形体服务。提到印象派,人们不难想到丰富的色彩和绚烂的光影,此外,在印象派作品中读到的更多是时间的定格与流逝,尤其是印象派独特的绘画维度打破了传统绘画方式,在西方美术史上刻下了一片辉煌。
  关键词:印象派;维度;时间;油画
  一、举步维艰依然坚持本心
  如果说西方美术史是一座巍峨的宫殿,那么印象派一定是一座极为重要的承重柱。如果这座宫殿有两层,那么,印象派一定是古典主义通往现代流派的扶梯。它是西方美术史上巨大的转折。印象派打破传统绘画用色灰黄且单一使用室内光的惯例,注重室外光使用,认为物体表现出的色彩不仅仅是固有色本身,更受环境色和光源色的影响。在那个学院派作为主流的时代,莫奈、雷诺阿、西斯莱、巴齐耶等一群怀揣着梦想的青年来到了巴比松小镇,尽管他们有着不同的自我绘画风格,但却拥有着共同的理想和观点,他们进行户外写生,描绘着美丽且真实的自然。这便是印象派的前身巴比松画派。印象派的正式登上历史的舞台以1874年莫奈《日出·印象》的展出为标志。这是印象派画家第一次挑战权威,反对以新古典主义为标准的官方学院派艺术沙龙,举办的第一届印象派画展。此次画展正式确立印象派为一个独立的绘画流派,是印象派发展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里程碑式,也正是这次画展将印象派定格在西方美术史极为显著的章节中。尽管刚出现如此新颖的思潮时,反对者重重,怀着异样眼光恶意评价者更是数不胜数,甚至是当时法国绘画界的权威——唯美主义大师布格罗都公开反对印象派,不断打压印象派的画家,使得印象派原本就不宽裕的生存空间变得更为狭窄,但这并未将印象派打垮,反而是因为社会上广大的反对者对印象派的嘲讽为其带来了极大的知名度,并给了这群艺术的创新者一个十分贴切的标签——印象主义(L'impressionnisme)。印象派画家不断努力向世人证明印象派绘画并非是粗糙的绘画,更不是抽象绘画,而是一种极为尊重科学和自然的色彩学理论,这一色彩革命使得西方油画发生质的飞越。每一位印象派画家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斗争中都有着不可或缺的意义。法国公众对于印象派的出现接受过程是十分缓慢的,最初的时候印象派画家很少能从画展上获得经济上的回报,而且他们中也很少有人像德加那样出身优渥,莫奈等人因此而穷困潦倒。直到画商保罗-杜兰的出现和推广,印象派情况才有所好转。在印象派这场伟大的斗争中,有些画家甚至没能亲眼看到自己的作品为世人尊重和理解。
  二、定格刹那的真实与感动
  绘画本身便是一种语言表达方式,有文字的功能,甚至比文字更为有力,更为直观,所带来的视觉效果相比文字而言也更有冲击力。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于印象派绘画的理解也更是见仁见智。印象派的伟大之处并不仅仅是革新了色彩,突破了原有学院派色彩的程式化,更加强调瞬间的感受与印象,注重偶然与率真的表现,并且十分反对绘画为文学作品的附庸,画面中并不是非要有宗教信仰、神话题材等内容,日常的生活美景、花园一角等便可入画。相比之前更为注重内绘画内容的学院派,印象派认为:绘画自身的语言更为重要;笔触和色彩同样可以表达画者的心境。绘画语言自身便是绘画的内容,没有了高贵的题材,没有了传统的素描,印象派带来的是焕然一新的色彩组合,摆脱了现实主义以及过分理想化和情感化的浪漫主义,是一种传达即兴和鲜活景象的自然主义。与其说印象派描绘的是自然界的五光十色和光影的对比与变换,倒不如说印象派描绘的是時间,描绘的是刹那的感动与真实。莫奈曾在干草堆前支起了十几张画布,每隔半个小时便进行下一张的绘制,在他的眼里,每个瞬间都截然不同,景物已经不是重点,变幻的光影才是莫奈的追求。这便是在与时间和光线赛跑,寻找物体的固有色在不同光影的影响下的色彩的游离转变。类似作品还有《鲁昂大教堂》(图1)、《睡莲》等,在这一系列的作品中,莫奈展示的正是不同光线下各种物体所呈现出色彩斑斓的变化特征以及明暗效果,从中也可以看出,印象派画家重视的不再是物体本身,而是以物体为媒介,反映色彩的强烈变化。在“干草堆”系列作品中,观者明显地能够感觉到时间的流逝。印象派相对之前的艺术作品,相对弱化了体积感,但同时加强了时间感,强化了瞬间的感官反馈。用色彩描绘空间,用色彩描绘时间。著名的印象派画家徐刚教授说过“艺术就是瞬间的感动”(图2)。印象派的作品能让人真实地感受到作画者当时所在的氛围,他们用画笔将时间定格在某个时刻,那个时刻特殊的光影特殊的色彩,通通只存在于那一刻,下一秒便转瞬即逝。正如赫拉克利特所说,“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所以所有的光景通通只存在于那一刹那,印象派画家所追求的恰恰就是那一瞬间的光影与感动。因此,可以说印象派的画者所描绘的正是时间,他们在画布上将一瞬定格为永恒。
  三、似与不似的微妙空间
  中国近现代大师齐白石曾说过“不似为欺世,太似为媚俗,妙在似与不似间”。印象派的确是自然在某一时刻的真实反映,但印象派却不是照相机似的对自然的照搬照抄,而是加入了一些浓郁的氛围和相对弱化了体积和空间。印象派的作品很显然不再使用素描作为塑造体积感的依据,更多靠的是色彩间的冷暖对比、明度对比。这就形成了印象派的一种独特的空间感,不是像古典主义学院派那样有着十分鲜明的体积和结构,也不是像装饰风格那样完全平面化。印象派的空间体积感仿佛是处于二维和三维空间之间的一种全新的维度,一种全新的二维半空间绘画,打破了欧洲极为依赖素描关系的传统绘画方法。“不要太着重于素描的刻画,太准确的素描索然无味,不能给人以整体的印象”,毕沙罗如是说,“他会破坏各方面的感觉”。这句话能够准确地概括印象派画者的绘画理念。一束鲜花、一弯河流、几片睡莲,都可以成为画家的题材,印象派结合变幻莫测的阳光、色彩的交错,传达出对自然界最初的感动。印象派将色彩的作用发挥到了极致,但这个世界永远是守恒的,因此必须要舍弃一些东西才能达到登峰造极。印象派为了变换转瞬的光和色牺牲了物体持久永恒的形体以及靠素描关系支持的结构。这不能说是一件坏事,恰恰是因为如此,直接影响了之后的形式主义和抽象主义,并造就了印象派独特的空间感。在印象派的绘画中,一切物体都变得柔和了起来。你不再能看到十分精准的素描关系,体积感似乎也没有十分明显,物体的边缘线也很模糊,更多的甚至没有边缘线。但当你眯起眼睛或是后退几步,一切都变得清晰了。为什么没有清晰的边缘线也能完整生动地表现物体?素描靠的是明暗调子,而印象派使用的是色彩的冷暖对比,成功地拉开了物体与背景的距离。暗部和阴影也不是纯黑色,依靠与亮部的色彩对比,恰到好处的灵动跃然纸上。看印象派的作品时,有时会有种恍惚感,它们既让人感受到相比古典主义的黄褐色调更贴近于真实的景物,但又没有真实的世界那样立体僵硬。这种朦胧感源自于印象派独特的二维半空间表现理念。弱化外形和体积,一切原本用素描关系去表现的东西都全部用色彩去体现,这就使得印象派绘画中的景物有种处于三维立体和二维平面之间的感觉,氛围感扑面而来,使得观者能够直接感受到这种源于自然又高于自然的情境,仿佛置身于画家作画的那个时间与地点,这就是印象派的印象之精髓。既冲破了古典主义学院派“太似”的桎梏,又能以自然为依据真实地表达光色间的相互影响,未用“不似”去欺世盗名,为后来的绘画开辟了全新的道路,因此印象派是当之无愧的古典主义通往现代主义的桥梁。
  毕沙罗说过,“要在大自然中选择适合自己气质的主题”。印象派画家不拘泥古法,热爱自由和美好,因此瞬息之间的美景便为他们所追求。印象派的形体和结构确实没有古典主义那样扎实,浑厚,因为印象派画家潜心雕刻的是光影与时间。美术史上的每一次变革创新,都会为一代又一代的油画人提供了无尽的财富,正是因为前辈的探索和斗争,我们才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画画。不仅是印象派,在不断向前行驶的艺术巨轮中,对于每一个推波助力的艺术流派我们都应该献上真诚的敬意。
  参考文献:
  [1]威尔贡培兹.现代艺术150年[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2]贡布里希.艺术的故事[M].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2015.
  [3]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美术史系外国美术史教研室.西方美术简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7.
  [4]徐刚,倪冉婷.色彩基础[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4.
  作者单位:
   中国矿业大学建筑与设计学院
其他文献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摘 要:色彩能感染人的不同情绪,是大脑对色彩的一种心理反应。在艺术作品中,色彩是最具表现力的视觉元素之一,它能够迅速吸引观赏者的注意力,从而引起观赏者伫足,发现作品中的美。所以,创作者往往在色彩的表达上更加倾注自己的内心情感,通过作品中的艺术语言与观赏者产生心灵上的共鸣。  关键词:色彩;情感;表现力  色彩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既是客观的,同时也因个人的主观感受不同而存在差别,当人们
期刊
摘 要:20世纪英国画家弗朗西斯·培根以其独有血肉风格的肖像画引人注目,他有意将传统人像作品扭曲血腥化,令绘画对对象丧失五官面目,无法辨识,不能称之为人。许多受众将此风格归于世界大战的创伤印象,但文章认为不尽然,其风格养成一方面源自童年经历,一方面来自对人的重新探索。  关键词:培根;肖像画;血肉;自我探索  英籍爱尔兰艺术大师弗朗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在20世纪现代艺术浪潮中坚
期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