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除了要将基础知识传授给学生外,还要在教学中渗透核心素养,提高其综合能力。小学数学是一门基础课程,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教学情境开展动手操作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其学习效率。在本文中,笔者根据多年小学数学教学经验,就如何在课程中巧妙开展动手操作活动,实现高效教学目的进行阐述。
关键词:动手操作活动;小学;数学;教学;应用策略
近来,随着新课改不断实施与核心素养概念的提出,广大数学教育工作者逐渐改变教学策略,运用新理念开展教学活动,其中应用较广的方法为情境教学法,教师通过创设特定教学情境,开展动手操作实践活动,能够使学生通过亲手操作,观察、發现、思考和探究活动中存在的数学知识与奥秘,进而提高教学效率。
一、开展动手操作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小学生天生活泼好动,对外界未知事物有着较强的求知欲,因此传统“填鸭式”教学模式无法满足他们学习需求,更不用说提高其学习效率了。随着新课改提出“以生为本”理念,小学数学教师逐渐开始关注学生身心发展,选择合适教学手段和方法,其中动手操作活动深得学生喜爱,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创设动手操作教学情境,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不仅能够激发他们学习兴趣,还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学效率。
例如,教师在讲授“倍的认识”一节时通过创设动手操作教学环境,使学生通过实际动手,能够有效激发其学习兴趣。课上,教师说道:“同学们每人从准备好的塑料小棒中拿出两根放在桌子上并且摆出一排。”待学生摆放好后教师再要求他们重复两次上述动作,摆成三行,并问道:“同学们一共摆了几行,每行有几个小棒,一共有几个小棒?”学生答道:“摆了三行,每行两个,一共需要6个小棒。”教师继续问道:“我们是不是可以说6是由3个2相加得到的呢?”学生齐声道:“是!”教师说:“同样我们还可以说6是2的3倍。”进而引出概念“倍”,加深他们对倍的认识,进而提高数学学习兴趣。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摆小棒,自己得出数量关系,进而掌握数学概念,能够有效提高学习热情和效率。
二、开展动手操作活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小学数学内容较为丰富,关联性和系统性较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单单要将数学教材内容讲解给学生,还要采用多种多样的课堂活动吸引他们注意力,提高其学习兴趣。动手操作活动是能够有效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教学活动之一,教师通过设置实践课堂,开展动手操作活动,巧妙地数学知识连接在一起,进而提升他们学习动力,使其领悟到数学蕴藏的奥秘,进而养成自主动手操作的良好习惯。
例如,数学教师在讲授“三角形”时,通过引导学生动手作图,使其在掌握数学知识同时提升逻辑思维能力。课上,教师在黑板上画出一条端点为A和B的线段AB以及一点C,说道:“同学们能不能作出线段AB的垂线段?”学生立即拿起三角尺画了起来,他们所画的位置各不形同,教师又说道:“那大家能不能画出线段AB的垂线段,并且此线段过点C呢?”学生画出后,教师继续引导学生将点C与A、B两点连接起来构成三角形,并通过刚才所画的垂线,引出概念“三角形高”。教师通过运用动手操作活动展开教学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能够使其在动手操作过程中提高思维能力,进而达到高效数学课堂教学目的。
三、开展动手操作活动,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正所谓:“实践出真知!”新课改重点强调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创造一定条件,提供实践时间与空间,使他们在实践中收获新知与学习技能。小学数学与生活紧密相连,教师在授课时可以要求学生利用自己所学数学知识解释或者解决生活中常见问题,进而提高学生实践能力,调动其学习积极性,使之认识到“学以致用”意义所在。学生通过在数学课堂中通过动手操作,能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印象,同时也能够体验到数学对人类生活的影响,进而爱上数学课堂。
例如,教师在讲授完“长度单位”后,可以带领学生通过直尺测量生活中常见的课本、橡皮、铅笔、课桌等每天能够接触到的物品的长度,加深他们对“米、厘米、分米”的认识,同时能够学会估算具体物体的长度、想到“测量长度较大或者较小物体时,可以通过不同的尺子进行测量”,提高解决问题能力。又如,教师在讲授“圆”一节时,可以引导学生通过亲自将画、裁、折圆等实际操作,认识圆心、半径、直径等概念,同时掌握半径、直径、圆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而提高学习热情。小学数学教师通过开展动手操作活动既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又能够使其对数学产生浓烈兴趣,进而提高学习热情和效率。
总而言之,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中通过巧妙地运用动手操作实践方法展开教学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感悟到知识出处和用处,并在模仿和操作中学会思考和解决问题,进而激发其学习兴趣,培养思维能力,提升实践能力,进而实现高效课堂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杨再锋.动手操作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的作用[J].成功(教育),2011(4).
[2]荣晶芳.动手操作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运用策略研究[J].高考,2016(30).
作者简介:廖夏雯,1984-11,女,籍贯:湖南省,湖南省永州市道县第二小学,中小学二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数学
关键词:动手操作活动;小学;数学;教学;应用策略
近来,随着新课改不断实施与核心素养概念的提出,广大数学教育工作者逐渐改变教学策略,运用新理念开展教学活动,其中应用较广的方法为情境教学法,教师通过创设特定教学情境,开展动手操作实践活动,能够使学生通过亲手操作,观察、發现、思考和探究活动中存在的数学知识与奥秘,进而提高教学效率。
一、开展动手操作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小学生天生活泼好动,对外界未知事物有着较强的求知欲,因此传统“填鸭式”教学模式无法满足他们学习需求,更不用说提高其学习效率了。随着新课改提出“以生为本”理念,小学数学教师逐渐开始关注学生身心发展,选择合适教学手段和方法,其中动手操作活动深得学生喜爱,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创设动手操作教学情境,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不仅能够激发他们学习兴趣,还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学效率。
例如,教师在讲授“倍的认识”一节时通过创设动手操作教学环境,使学生通过实际动手,能够有效激发其学习兴趣。课上,教师说道:“同学们每人从准备好的塑料小棒中拿出两根放在桌子上并且摆出一排。”待学生摆放好后教师再要求他们重复两次上述动作,摆成三行,并问道:“同学们一共摆了几行,每行有几个小棒,一共有几个小棒?”学生答道:“摆了三行,每行两个,一共需要6个小棒。”教师继续问道:“我们是不是可以说6是由3个2相加得到的呢?”学生齐声道:“是!”教师说:“同样我们还可以说6是2的3倍。”进而引出概念“倍”,加深他们对倍的认识,进而提高数学学习兴趣。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摆小棒,自己得出数量关系,进而掌握数学概念,能够有效提高学习热情和效率。
二、开展动手操作活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小学数学内容较为丰富,关联性和系统性较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单单要将数学教材内容讲解给学生,还要采用多种多样的课堂活动吸引他们注意力,提高其学习兴趣。动手操作活动是能够有效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教学活动之一,教师通过设置实践课堂,开展动手操作活动,巧妙地数学知识连接在一起,进而提升他们学习动力,使其领悟到数学蕴藏的奥秘,进而养成自主动手操作的良好习惯。
例如,数学教师在讲授“三角形”时,通过引导学生动手作图,使其在掌握数学知识同时提升逻辑思维能力。课上,教师在黑板上画出一条端点为A和B的线段AB以及一点C,说道:“同学们能不能作出线段AB的垂线段?”学生立即拿起三角尺画了起来,他们所画的位置各不形同,教师又说道:“那大家能不能画出线段AB的垂线段,并且此线段过点C呢?”学生画出后,教师继续引导学生将点C与A、B两点连接起来构成三角形,并通过刚才所画的垂线,引出概念“三角形高”。教师通过运用动手操作活动展开教学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能够使其在动手操作过程中提高思维能力,进而达到高效数学课堂教学目的。
三、开展动手操作活动,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正所谓:“实践出真知!”新课改重点强调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创造一定条件,提供实践时间与空间,使他们在实践中收获新知与学习技能。小学数学与生活紧密相连,教师在授课时可以要求学生利用自己所学数学知识解释或者解决生活中常见问题,进而提高学生实践能力,调动其学习积极性,使之认识到“学以致用”意义所在。学生通过在数学课堂中通过动手操作,能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印象,同时也能够体验到数学对人类生活的影响,进而爱上数学课堂。
例如,教师在讲授完“长度单位”后,可以带领学生通过直尺测量生活中常见的课本、橡皮、铅笔、课桌等每天能够接触到的物品的长度,加深他们对“米、厘米、分米”的认识,同时能够学会估算具体物体的长度、想到“测量长度较大或者较小物体时,可以通过不同的尺子进行测量”,提高解决问题能力。又如,教师在讲授“圆”一节时,可以引导学生通过亲自将画、裁、折圆等实际操作,认识圆心、半径、直径等概念,同时掌握半径、直径、圆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而提高学习热情。小学数学教师通过开展动手操作活动既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又能够使其对数学产生浓烈兴趣,进而提高学习热情和效率。
总而言之,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中通过巧妙地运用动手操作实践方法展开教学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感悟到知识出处和用处,并在模仿和操作中学会思考和解决问题,进而激发其学习兴趣,培养思维能力,提升实践能力,进而实现高效课堂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杨再锋.动手操作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的作用[J].成功(教育),2011(4).
[2]荣晶芳.动手操作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运用策略研究[J].高考,2016(30).
作者简介:廖夏雯,1984-11,女,籍贯:湖南省,湖南省永州市道县第二小学,中小学二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