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盛夏的核桃林,到了阳光斑驳的季节,都会开始酝酿一场盛宴。
拥有青春飞扬梦想的小白杨们,会用第三只眼睛,诠释他们心中最遥不可及又最近在手边的梦。
今年的半夏如期举行,来自十几个国家的几百部作品让评委们一致感到惊艳,这一场华丽的梦,完美绽放。
第九届“半夏的纪念”年度大奖
《回收北京》
导演:李昊东、秋韵、张子木
时长:35分钟
影片类型:纪录片
拍摄设备:佳能EOS 5D Mark II相机
奖项综述
6月10日晚,第九届“半夏的纪念”北京国际大学生影像展颁奖典礼在中国传媒大学1500人报告厅隆重举行。中国传媒大学党委副书记田维义、北京市国际教育交流中心副主任丁书林、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党总支副书记胡芳等嘉宾出席了颁奖典礼。由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2008级广播电视编导(电视编导方向)专业李昊东、秋韵、张子木创作的纪录片《回收北京》荣获最佳长纪录片和年度最佳作品奖。
本届“半夏的纪念”以“纪录梦旅程”为主题,鼓励大学生坚持影像梦想,突破文化和地域的局限,在更广阔的影像梦想中驰骋遨游,用影像的力量表达观点、记录梦想。当晚共颁发了十个奖项,包括最佳长纪录片、最佳短纪录片、最佳剧情片、最佳实验短片、最佳MV、最佳广告六个单元奖,最佳导演、最佳摄影、最佳剪辑三个单项奖以及年度最佳作品。
导演阐述
那些包围北京城的垃圾山,它们从哪里来?它们往哪里去?
《回收北京》主要反映了北京市垃圾问题的现状,以及整个地下垃圾链条。采用人物刻画与事件发生相结合的方式推进。整个片子并没有过多地专注于对于壮观垃圾场的描绘,而是立足于对问题冷静而深入的思考。为了让城市里见不到垃圾,我们把垃圾转移到了五环以外的郊区、甚至河北。我们享受物质的同时,却让那些相对贫穷的人承受了垃圾。希望本片能够唤起人们的环保意识,同时也对推动北京垃圾处理规范化产生积极的影响。
获奖理由
作者以亲历者的身份完成一次对于京城垃圾现状的摸底清查,客观呈现各方观点,用巧妙的提问勾连,用细腻的思索点缀,用“对人的关照”回归记录的核心本源。更为可贵的是,作者去到了几乎被我们遗忘的所在,然后打捞出一个温暖可爱的“江湖”。
观点排兵布阵般的陈列、探访四面八方式的触及,以及其谦卑的姿态体验,以及其宏阔的视线观察。作品根植于深刻的社会责任和话题敏感,完成于坚韧的追踪勇气和实地体察,升华于“对事件中人的关注”。
剧情简介
《回收北京》
本片呈现北京垃圾回收链条中核心人物的观点与生活状态,客观记录北京垃圾回收现状,展现监督者,决策者的角力。不为人知的角落隐藏着这座城市巨大的隐患。
获奖理由
作品记录一个舞者对于自我内心的窥探,极端中寻求平衡,现实里告慰梦想。前期的时空大跨度拍摄为后期剪辑提供了更多宝贵可能,以主体独白贯穿全片的形式,使作品获得了一种内敛而自信的气质,流畅与跳跃的节奏切换丰富了影像的视听表达,同时支撑起影片稳重而不沉闷、灵动而不轻佻的自我定位。舞者的孤独之姿,既成就一方宽阔想象的舞台,又筑起密不透风的壁垒。本片节奏不疾不徐,以一种郑重、明朗的方式,呈现给我们一个舞者外在的飘逸和内心的翔实。
剧情简介
《独舞》
纪录片《独舞》(SOLO)讲述了一个舞者寻求自己人生的突破口,他留恋北京的繁华却和大多数人一样无奈地游走到下一个城市,他来到浪漫的杭州却发现生活更加孤独,2011年他迎来人生的第33个年头,跨年之际游走在寒冷上海街头,心里惦念着台湾的老妈妈还有前方未知的人生路。
导演阐述
最后的成片表达的思考和意境是偏情绪性的,在这一年的跟踪拍摄过程中,导演自己也在一点一点地体验生活的成长,而《独舞》想表现的孤独感正是伴随着成长一起出现的。生活就像独舞,一边自我陶醉一边寻求掌声目光。
第九届“半夏的纪念”最佳音乐电视作品
《born this way》
导演:王嘉婧、王芯蕊、王小然、赵木子
时长:6分
影片类型:音乐电视作品
拍摄设备:佳能EOS 5D Mark II相机
获奖理由
精致华美的镜头组接,大方有力的剪辑理念,复杂而有序的场面调度,高超水准的后期制作,面对当下依然大热的音乐作品,该片显得大气成熟、游刃有余。对于女权主题的成功驾驭,作品中每一帧画面、每一处细节都是完美的例证。
导演阐述
做这个片子最开始是受到了这样一件事情的触动:有两位我十分敬佩的全面发展的师姐在求职过程中都曾遇到过简历面试阶段就被淘汰的事情,究其原因,与能力无关,只因在性别一栏填入的“女”字。曾有人对我说,女人想要成功,要么改变自己的性格,要么改变自己的性格。这也是全片的主旨。女主角不甘于被操控,只做玩偶一样的宠物,于是起身战斗,她选择的是改变自身,将女性特征化为武器去换取生存。而片中另一位重要女性是一直藏在男儿身下的男主角,在片中他一直是男性世界的权利制高点,然而实际他一直是一个女人,她想要证明的是女人同男人拥有几乎相同的能力,重要的只是一个机遇。有人会认为片子过于极端,让男人怀孕,让他们去争宠。其实这不过是一个小小的玩笑。我所期望的仍然是一个平等的世界,一份互相尊重的美好。
《老四》
一个女孩随男友回家探亲,偶遇老三有病的弟弟老四,她被好奇心与同情心的驱使试图接近老四却屡遭波折,正当两人感情产生微妙变化的时刻,老四却遭遇意外,女孩带着悲伤离开,怀念和希望却留下了。
导演阐述
《老四》这部片子的灵感来自于严歌苓的短篇小说《无非男女》,我被故事中一个身患重病的男人所感动。拍这样一个故事我并不想表达爱情,而是想写一种尊严,一个几乎被病魔折磨得魂不附体的男人,是如何靠尊严被爱上的。这爱越真切,就越能展示现实社会中审美的无能和道德的沦丧。就像影片中龙王庙的内殿的镜头表现的那样:空荡荡的,墙壁斑驳,房顶摇摇欲坠,就好像老四的内心:阴霾、荒芜。但在这萧条的环境中还有神像,还有香炉和供桌,还有信仰,老四的心灵也是如此,在他心底的最深处还有信念和希望。林采在内殿烧香预示着她就是那个点燃老四心中希望之火的人,但香总要烧尽,希望总是要破灭的。
获奖理由
影片剧作优秀扎实,演员表演精湛,叙事节奏从容流畅,不论是场面调度还是运镜拍摄,不论是情绪铺陈还是伏笔埋线,作者都驾轻就熟。片子风格工整严谨,情绪丰盛饱满、影像意蕴悠长。
盛世华光 静心聆听
第九届“半夏的纪念”还邀请到了许多业界专家和各大高校、媒体的专家学者的支持,为此,本刊特在现场采访了几位本届评委及嘉宾,来听听他们感受。
申惠善
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教授,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影视传播专业文学博士
我这次主要参加了剧情片的评选,总共评审了87篇作品。
观片的感受非常强烈,作品一点也不像大学生做的,非常专业、非常到位,和想象中大学生的作品不一样,后现代的素材不少,特别是影片的表达方式,一点也不老套,手法新颖,处理很灵活。
我想,中国历史如此悠久,地大物博,题材可以说是非常广泛,影像事业一定会得到很大的发展。
王向华
香港大学现代语言与文化学院院长
以本次“半夏的纪念”为一个窗口,我看到中国的年轻人非常有活力、有创意,因为有这么多的年轻人在做这些事情,我们的国家一定会更富强。参与了评片,看了许多作品,和一同评片的专家都有同样的感触,就是这些作品的水平非常高,这对学生来说是非常难得的,我们觉得影片的题材、摄影、色彩、音乐都非常好,我们很惊讶现在的大学生的水平这么高。
随着当前影像的发展,以及多媒体的出现让各种传播方式融合在一起,现在所有的影像作品既互相联系又产生撞击,让我们难以区分具体影像形态的类别,这对影像的发展繁荣是一个大大的促进作用。
周文
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副教授、博士。
学生们拍的纪录片更多地转向关注社会现实,这是今年评审的最大感受。前几年“半夏的纪念”参赛作品也是剧情片和纪录片为主,但是很多纪录片都是记录和观察形式,比方去年的作品《苹果树下》,非常不错,但关注的是边缘题材。
今年学生作品更偏向批判社会现实,这是一个亮点,以作品《回收北京》为代表,作者以整个北京的污染和垃圾处理为主题,拍了很多素材,下了很大的工夫,这部作品让人感觉很震撼。此外,相比往届征片,剧情片明显多了很多,水平也有很大提高,比如获奖影片《枪》,这部影片虽然场景很简单,就在一个密闭的环境里,但是镜头语言、光线都处理得很好,在情节控制上,整个影片对人物心理的刻画非常到位。
当前DV影像的发展越来越好,民间人士越来越多,作品的数量增多也带动质量不断前进,而人们的视野也越来越宽泛,题材涉及更广,借助各种影像语言,表现形式更多了,以纪录片和剧情片为代表,涌现了大量优秀的剧情片,将支撑着民间DV大力发展。
拥有青春飞扬梦想的小白杨们,会用第三只眼睛,诠释他们心中最遥不可及又最近在手边的梦。
今年的半夏如期举行,来自十几个国家的几百部作品让评委们一致感到惊艳,这一场华丽的梦,完美绽放。
第九届“半夏的纪念”年度大奖
《回收北京》
导演:李昊东、秋韵、张子木
时长:35分钟
影片类型:纪录片
拍摄设备:佳能EOS 5D Mark II相机
奖项综述
6月10日晚,第九届“半夏的纪念”北京国际大学生影像展颁奖典礼在中国传媒大学1500人报告厅隆重举行。中国传媒大学党委副书记田维义、北京市国际教育交流中心副主任丁书林、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党总支副书记胡芳等嘉宾出席了颁奖典礼。由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2008级广播电视编导(电视编导方向)专业李昊东、秋韵、张子木创作的纪录片《回收北京》荣获最佳长纪录片和年度最佳作品奖。
本届“半夏的纪念”以“纪录梦旅程”为主题,鼓励大学生坚持影像梦想,突破文化和地域的局限,在更广阔的影像梦想中驰骋遨游,用影像的力量表达观点、记录梦想。当晚共颁发了十个奖项,包括最佳长纪录片、最佳短纪录片、最佳剧情片、最佳实验短片、最佳MV、最佳广告六个单元奖,最佳导演、最佳摄影、最佳剪辑三个单项奖以及年度最佳作品。
导演阐述
那些包围北京城的垃圾山,它们从哪里来?它们往哪里去?
《回收北京》主要反映了北京市垃圾问题的现状,以及整个地下垃圾链条。采用人物刻画与事件发生相结合的方式推进。整个片子并没有过多地专注于对于壮观垃圾场的描绘,而是立足于对问题冷静而深入的思考。为了让城市里见不到垃圾,我们把垃圾转移到了五环以外的郊区、甚至河北。我们享受物质的同时,却让那些相对贫穷的人承受了垃圾。希望本片能够唤起人们的环保意识,同时也对推动北京垃圾处理规范化产生积极的影响。
获奖理由
作者以亲历者的身份完成一次对于京城垃圾现状的摸底清查,客观呈现各方观点,用巧妙的提问勾连,用细腻的思索点缀,用“对人的关照”回归记录的核心本源。更为可贵的是,作者去到了几乎被我们遗忘的所在,然后打捞出一个温暖可爱的“江湖”。
观点排兵布阵般的陈列、探访四面八方式的触及,以及其谦卑的姿态体验,以及其宏阔的视线观察。作品根植于深刻的社会责任和话题敏感,完成于坚韧的追踪勇气和实地体察,升华于“对事件中人的关注”。
剧情简介
《回收北京》
本片呈现北京垃圾回收链条中核心人物的观点与生活状态,客观记录北京垃圾回收现状,展现监督者,决策者的角力。不为人知的角落隐藏着这座城市巨大的隐患。
获奖理由
作品记录一个舞者对于自我内心的窥探,极端中寻求平衡,现实里告慰梦想。前期的时空大跨度拍摄为后期剪辑提供了更多宝贵可能,以主体独白贯穿全片的形式,使作品获得了一种内敛而自信的气质,流畅与跳跃的节奏切换丰富了影像的视听表达,同时支撑起影片稳重而不沉闷、灵动而不轻佻的自我定位。舞者的孤独之姿,既成就一方宽阔想象的舞台,又筑起密不透风的壁垒。本片节奏不疾不徐,以一种郑重、明朗的方式,呈现给我们一个舞者外在的飘逸和内心的翔实。
剧情简介
《独舞》
纪录片《独舞》(SOLO)讲述了一个舞者寻求自己人生的突破口,他留恋北京的繁华却和大多数人一样无奈地游走到下一个城市,他来到浪漫的杭州却发现生活更加孤独,2011年他迎来人生的第33个年头,跨年之际游走在寒冷上海街头,心里惦念着台湾的老妈妈还有前方未知的人生路。
导演阐述
最后的成片表达的思考和意境是偏情绪性的,在这一年的跟踪拍摄过程中,导演自己也在一点一点地体验生活的成长,而《独舞》想表现的孤独感正是伴随着成长一起出现的。生活就像独舞,一边自我陶醉一边寻求掌声目光。
第九届“半夏的纪念”最佳音乐电视作品
《born this way》
导演:王嘉婧、王芯蕊、王小然、赵木子
时长:6分
影片类型:音乐电视作品
拍摄设备:佳能EOS 5D Mark II相机
获奖理由
精致华美的镜头组接,大方有力的剪辑理念,复杂而有序的场面调度,高超水准的后期制作,面对当下依然大热的音乐作品,该片显得大气成熟、游刃有余。对于女权主题的成功驾驭,作品中每一帧画面、每一处细节都是完美的例证。
导演阐述
做这个片子最开始是受到了这样一件事情的触动:有两位我十分敬佩的全面发展的师姐在求职过程中都曾遇到过简历面试阶段就被淘汰的事情,究其原因,与能力无关,只因在性别一栏填入的“女”字。曾有人对我说,女人想要成功,要么改变自己的性格,要么改变自己的性格。这也是全片的主旨。女主角不甘于被操控,只做玩偶一样的宠物,于是起身战斗,她选择的是改变自身,将女性特征化为武器去换取生存。而片中另一位重要女性是一直藏在男儿身下的男主角,在片中他一直是男性世界的权利制高点,然而实际他一直是一个女人,她想要证明的是女人同男人拥有几乎相同的能力,重要的只是一个机遇。有人会认为片子过于极端,让男人怀孕,让他们去争宠。其实这不过是一个小小的玩笑。我所期望的仍然是一个平等的世界,一份互相尊重的美好。
《老四》
一个女孩随男友回家探亲,偶遇老三有病的弟弟老四,她被好奇心与同情心的驱使试图接近老四却屡遭波折,正当两人感情产生微妙变化的时刻,老四却遭遇意外,女孩带着悲伤离开,怀念和希望却留下了。
导演阐述
《老四》这部片子的灵感来自于严歌苓的短篇小说《无非男女》,我被故事中一个身患重病的男人所感动。拍这样一个故事我并不想表达爱情,而是想写一种尊严,一个几乎被病魔折磨得魂不附体的男人,是如何靠尊严被爱上的。这爱越真切,就越能展示现实社会中审美的无能和道德的沦丧。就像影片中龙王庙的内殿的镜头表现的那样:空荡荡的,墙壁斑驳,房顶摇摇欲坠,就好像老四的内心:阴霾、荒芜。但在这萧条的环境中还有神像,还有香炉和供桌,还有信仰,老四的心灵也是如此,在他心底的最深处还有信念和希望。林采在内殿烧香预示着她就是那个点燃老四心中希望之火的人,但香总要烧尽,希望总是要破灭的。
获奖理由
影片剧作优秀扎实,演员表演精湛,叙事节奏从容流畅,不论是场面调度还是运镜拍摄,不论是情绪铺陈还是伏笔埋线,作者都驾轻就熟。片子风格工整严谨,情绪丰盛饱满、影像意蕴悠长。
盛世华光 静心聆听
第九届“半夏的纪念”还邀请到了许多业界专家和各大高校、媒体的专家学者的支持,为此,本刊特在现场采访了几位本届评委及嘉宾,来听听他们感受。
申惠善
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教授,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影视传播专业文学博士
我这次主要参加了剧情片的评选,总共评审了87篇作品。
观片的感受非常强烈,作品一点也不像大学生做的,非常专业、非常到位,和想象中大学生的作品不一样,后现代的素材不少,特别是影片的表达方式,一点也不老套,手法新颖,处理很灵活。
我想,中国历史如此悠久,地大物博,题材可以说是非常广泛,影像事业一定会得到很大的发展。
王向华
香港大学现代语言与文化学院院长
以本次“半夏的纪念”为一个窗口,我看到中国的年轻人非常有活力、有创意,因为有这么多的年轻人在做这些事情,我们的国家一定会更富强。参与了评片,看了许多作品,和一同评片的专家都有同样的感触,就是这些作品的水平非常高,这对学生来说是非常难得的,我们觉得影片的题材、摄影、色彩、音乐都非常好,我们很惊讶现在的大学生的水平这么高。
随着当前影像的发展,以及多媒体的出现让各种传播方式融合在一起,现在所有的影像作品既互相联系又产生撞击,让我们难以区分具体影像形态的类别,这对影像的发展繁荣是一个大大的促进作用。
周文
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副教授、博士。
学生们拍的纪录片更多地转向关注社会现实,这是今年评审的最大感受。前几年“半夏的纪念”参赛作品也是剧情片和纪录片为主,但是很多纪录片都是记录和观察形式,比方去年的作品《苹果树下》,非常不错,但关注的是边缘题材。
今年学生作品更偏向批判社会现实,这是一个亮点,以作品《回收北京》为代表,作者以整个北京的污染和垃圾处理为主题,拍了很多素材,下了很大的工夫,这部作品让人感觉很震撼。此外,相比往届征片,剧情片明显多了很多,水平也有很大提高,比如获奖影片《枪》,这部影片虽然场景很简单,就在一个密闭的环境里,但是镜头语言、光线都处理得很好,在情节控制上,整个影片对人物心理的刻画非常到位。
当前DV影像的发展越来越好,民间人士越来越多,作品的数量增多也带动质量不断前进,而人们的视野也越来越宽泛,题材涉及更广,借助各种影像语言,表现形式更多了,以纪录片和剧情片为代表,涌现了大量优秀的剧情片,将支撑着民间DV大力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