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馨香与金箔》:种族、性别与女性抗争

来源 :名作欣赏·学术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382169433521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马来西亚裔美国籍作家林玉玲的小说《馨香与金箔》是一部跨文化、跨民族的后殖民文学作品,讲述了亚裔女性在种族和性别的双重压迫中积极抗争寻求自我的故事。本文以后殖民女性主义理论为支撑,分析小说中女性受到的双重压迫和多重抗争的表现,旨在呈现第三世界女性的生存困境,解构殖民主义和男性中心主义的权力话语。
  关键词:林玉玲 《馨香与金箔》 后殖民女性主义 压迫 权力话语
  马来西亚裔英语作家林玉玲(Shirley Geok-lin Lim,1944— )著作颇丰,多次获得国际奖项,值得我国学术界的关注和探讨。其小说《馨香与金箔》(Joss and Gold)主要讲述了马来西亚华裔女主人公利安、华裔丈夫亨利和美国白人男性彻斯特三人之间的故事。林玉玲在小说中描绘了亚裔女性、亚裔男性和帝国殖民男性思想的交锋,塑造了多位坚强勇敢的亚裔女性,体现了林玉玲对女性力量的赞扬与肯定,以及对权力话语的解构与颠覆。
  一、《馨香与金箔》中亚裔女性遭受的双重压迫
  后殖民女性主义作为后殖民主义和女性主义联合的结果,“致力于揭示和反抗帝国与殖民以及男性霸权,反对白人中心主义和男性中心主义”,为身处种族和性别压迫中的第三世界女性谋取平等权益。小说《馨香与金箔》聚焦后殖民地女性反抗种族、性别等歧视的生存抗争,鼓励女性努力实现自我价值。
  (一)种族歧视
  西方女性虽然遭受帝国男性的性别歧视,但她们仍与男性同胞构成同一族群,共同压迫少数群体。而殖民地女性却由于自身种族身份与性别身份等因素处于社会的最边缘,属于他者的他者。
  小说第一部分的背景设置在20世纪60年代的马来西亚。这一时期,占据话语权的马来民族坚持民族一元论,仇恨华裔、印裔等少数群体。小说中,华裔女性吉娜与印裔男友帕鲁因为血统差异遭到双方家人的强烈反对,两人决定以殉情来反抗。不幸的是,吉娜去世了,而帕鲁被医生拯救回来,其后一直活在痛苦中。马来人阿布杜拉谈及此事,认为“印度人和华人无法融合,在食物、习俗、语言上有太多不同”,“马来人和华人就像是油和水的关系也无法融合”。如果说阿布杜拉只是表达自己的民族观念,不涉及私情,那么他在面对华裔朋友利安时流露出的所谓优越民族对边缘华人的可怜与叹息就足以证明他在实际异族交往间的微妙歧视与区别对待。当他敏锐地察觉到已婚的利安对彻斯特怀有超乎朋友的感情后,他告诫她:“如果你是个马来女孩,我可以帮助你。可是你是个华裔,有时候我觉得这真是太糟糕了。”以上可以看出以阿布杜拉为代表的马来民族狭隘的民族观已经阻断了民族间互相交流融合的一切契机,也为不久后的故事高潮——种族暴乱埋下伏笔。
  除此之外,来自西方帝国的白人更像是肩负着文化殖民的使命来扶持他们眼中贫穷落后的马来西亚。小说中,彻斯特作为美国和平队a志愿者满怀激情地来到吉隆坡教授木工课程,但是当地的学生对他的木工活并不感兴趣,“人们不需要自己做家具,也不修理任何东西”。因此,彻斯特在越发了解马来西亚这个现代国家后,发现自己“不属于这个国家”,只得垂头丧气地回美国。作者对彻斯特前后态度转变的描寫可以看作是对西方殖民者无知自大的嘲讽。不止如此,彻斯特的种族观完全受到舍友阿布杜拉的影响,他曾说过:“马来文化是马来西亚这个国家唯一的真正的文化。”从中不难发现他偏执浅薄、没有主见的个性与强烈的种族偏见。
  (二)性别歧视
  父权制统治下的后殖民女性不仅要面对其他民族的歧视,还要面临同族男性的压迫。在马来西亚、新加坡等作风保守的亚洲国家,女性没有作为独立个体存在的价值,也没有追求幸福的自由。小说中亨利和利安的一段对话突显了家庭中丈夫对妻子身体占有之外的精神控制。在一次彻斯特、阿布杜拉、萨玛德和亨利讨论各自见解的场合中,利安因为不同意他们傲慢的论调说出了自己截然不同的观点,但几人无视利安的见解纷纷离场。随后亨利对利安开始了一番教育:“首先,你要接受人们的观点。如果你不同意,你得保持沉默。女人发表观点针对男人,会让男人感到失望。”利安听后生气地表示男人们都期望“女人没有拥有自己大脑的权利,女人就应该听从附和男人说的话”。亨利虽然在之后的对话中肯定了利安的聪慧,但仍明确表明:“你必须用你的聪慧来表达赞同而不是争论。”亨利对利安不经意间的言语压制体现了父权制下家庭内部的权力关系。父亲或者丈夫作为一家之主,掌控着绝对的权力与权威,女性和其他男性成员必须听令于这一角色。吉娜与帕鲁无法结合的主要原因就是来源于各自家庭中绝对权威的震慑。吉娜的父亲作为儒家传统的守护者,固守男尊女卑的传统观念,最后导致吉娜悲剧的发生。
  二、《馨香与金箔》中亚裔女性的反抗
  亚裔女性处在多重压迫之中,“单独反抗任何一种压迫都不能真正实现完全解放的目标”。面对多重压迫,我们需要建立多重批判策略。小说中的亚裔女性运用了多种方式改变自身处境,发出了自己独特的声音。
  (一)反叛传统的女性形象
  林玉玲为了构筑亚裔女性主体意识,将亚裔女性从文本边缘放置到文本中心,塑造了热爱自由、追求自我的亚裔女性新形象。
  首先,从外在打扮和习惯爱好来看,利安“喜欢像个男孩一样骑着摩托兜风。她的紧身牛仔裤把她大腿和小腿的曲线完美展现。她爱好抽烟,这点也让她显得格外引人注目”,“她就像个西方女孩行为大胆,说话大声,完全不在意自己的名声”。这些描写展现了利安自由洒脱的灵魂,也宣告着林玉玲力图打破刻板形象,重新定义亚裔新女性的尝试。
  其次,从内在思想来看,利安在朋友面前多次表达了自己渴望民族团结的多元民族观。“马来西亚就是一道罗惹b,如果混合得好,味道就会非常好”,“生活在这里的华人和印度人也是马来西亚人,重要的是你知道自己内心认可的是什么”,“给我们一点时间,我们就会成为一个全新的民族。不再是马来人、华人、印度人,而是作为整体的马来西亚人”。从某种程度上说,这是作者借利安之口表达自己包容开放的多元民族观,同时展现了利安独立思考、富有远见的能力。   最后,从个人行为来看,对于利安来说,保守无趣的亨利意味着婚姻和传统道德的束缚;而来自美国的彻斯特自带光环的血统和成长背景就像是磁铁一般紧紧吸引着利安,导致利安在种族暴乱那一晚与彻斯特意乱情迷,发生一夜情。这是利安蔑视传统、为爱疯狂的表现。
  (二)利安、艾伦和叶妈妈的姐妹情谊
  姐妹情谊是指第三世界女性基于相似的压迫经历建立起互相关爱的情谊。利安因与彻斯特的私情,生下混血儿素英,之后去往新加坡生活工作。与此同时,好友艾伦和前夫亨利的继母叶夫人伴其左右,三人共同承担起养育素英的责任。但在新加坡,“一个女人可以没有丈夫,但是一个孩子必须有父亲的姓氏”。尽管面对的歧视依然严重,但她们三人彼此依靠,互帮互助,为素英营造了乐观积极的家庭氛围。
  (三)妇女主义——利安、亨利和彻斯特的新型三角关系
  妇女主义由爱丽丝·沃克提出,主张打破二元对立的男女关系,与男性共同抵抗性别歧视。利安、亨利和彻斯特是三角恋情的关系。在彻斯特离开马来西亚后,利安生下女儿素英。亨利发现素英的混血儿特征,遂与利安离婚。至此,三人的情感纠缠结束。但到了小说结尾,在叶夫人的遗嘱要求下,亨利回到新加坡抚养女儿素英。而彻斯特在美国妻子梅丽尔的强势要求下做了绝育手术,然后想到了自己唯一的骨肉,决定去新加坡探望素英。两位男性尽管各有目的,但素英多了两位陪伴自己成长的父亲。两位男性的到来也让利安重新回忆自己的过去,与过去和解。三人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达成了互相理解,他们共同承担女儿抚养责任的状态,可以说是一种新型的男女关系。
  三、结语
  本文认为林玉玲通过塑造后殖民地新女性形象,揭示了亚裔女性受压迫的本质是父权制和殖民主义合谋的权力机制运作的结果,表达了对边缘女性群体乃至受压迫的全人类的人文关怀。林玉玲是成长于殖民地的作家,她的《馨香与金箔》既是对边缘女性抗争的书写与赞扬,也是林玉玲个人经历的文学再现。
  (注:文中有关该小说的引文皆为本文作者所译。)
  a 由美国总统肯尼迪于1961年提出建立的组织,意在向发展中国家或地区提供两年服务,输出美国价值观。
  b 英文名为Rojak,是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常见的水果蔬菜混合沙拉。小说中意指马来西亚多元民族混合的状态。
  参考文献:
  [1] Lim, Shirley Geok-Lin. Joss and Gold [M].New York:The Feminist Press,2001.
  [2] 肖麗华.后殖民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
  基金项目: 本项目获广西民族大学研究生创新计划gxunchxzs2019115资助
  作 者: 杨婕,广西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2017级英语语言文学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编 辑:赵斌 E-mail:mzxszb@126.com
其他文献
摘 要:艾丽丝·门罗在自己的作品中反复演绎“红鞋”这一童话主题,《幸福过了头》中的《温洛岭》一文讲述两个出身贫苦地位的女孩面对“红鞋”诱惑时的种种表现。妮娜和“我”恰好映射着安徒生童话《红鞋》珈伦的双脚和灵魂。借助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我们得以理解妮娜是在不同层次的需求驱使下一次次穿上又脱下红鞋,最终还是为需求的满足而沦为红鞋的奴隶;而受过高等教育的“我”因为感受艺术的“高峰体验”而达到了自我实现,
期刊
摘 要:长篇散文《白马部落》选择十七位各具特点和代表性的白马人进行“聚光”描写,不仅真实地写出了他们各自奇特的人生际遇和不同命运,从而绘制成一张“原生态白马社会的完整拼图”,也由此启示我们:树立民族意识、强化历史意识是散文发展新突破的重要关节。  关键词:《白马部落》 民族意识 历史意识  所谓“民族意识”,即指作家站在全民族(在我国,即中华民族)利益的视角上选材构思、审美创美的自觉意识,是作家创
期刊
摘 要:日本近代著名作家永井荷风一生著述极为丰富,创作期长达六十余年。虽然永井荷风很早就被介绍到我国,却明显受到冷遇,这与荷风在日本近代文学史上的地位是不相称的。本文以1980年为界考察我国对永井荷风文学翻译、研究的具体实态,总体来看我国的荷风文学翻译与研究仍处于初始阶段。  关键词:永井荷风 中国 翻译 研究  一、引言  日本近代作家永井荷风(1879—1959)的文学创作横跨明治、大正、昭和
期刊
摘 要:《树影》作为日本“原爆文学”的代表,以长崎为背景,描写从“二战”后第三年到第十五年这十多年间华侨妇女柳庆子同日本穷画家麻田晋之间的恋爱悲剧,以及两人都死于原子弹后遗症的共同遭遇,来烘托原子弹带给日本人民的灾难。佐多稻子一生两次加入共产党,最后被开除党籍。作为左翼文学家,她在侵华战争中成为战争支持者,战后对自己的战争责任避而不谈。她的小说《树影》仍是突出战争对日本人民的伤害,但进步之处在于借
期刊
摘 要:吉田兼好《徒然草》内容广阔,寄蕴繁复,具有独特的文化表征。一方面其根植于日本民族传统文化土壤之中,投射出对于日本内部文化的承继性,另一方面它积极摄取外来文化因子,反映出强大的文化包容性。本质上,可将其视作日本文化与外来文化相互交融塑造的一个生动的文学缩影,具有深远的跨文化研究意义。  关键词:《徒然草》 吉田兼好 文化吸纳  作为日本中世纪古典文学三大随笔之一,吉田兼好的《徒然草》以其清雅
期刊
摘 要:电影《辛德勒的名单》运用交叉剪辑的方式将“二战”中波兰犹太人群像嵌入连贯紧凑的主线故事中,在20世纪犹太难民的特殊历史境遇与原著小说情节与人物的基础上,为观众呈现身份背景各异的边缘人物形象,组成犹太人从沉沦到救赎的“二战”生活历史。本文试图将电影中各色人物原本在主线故事中碎片化的叙事段落重新衔接,唤起大屠杀影像叙事中极易被淹没的平凡众生的强烈在场,并从《辛德勒的名单》对边缘角色的成功塑造这
期刊
摘 要:作为旅美华人作家,白先勇和严歌苓都曾在他们的移民小说中致力于女性身体书写。他们一方面突破传统禁锢,用大胆的笔触刻画女性之美,建构女性主体与自我,另一方面又将女性置于绝望的生存困境,书写她们在隐忍或挣扎中的自我救赎方式。  关键词:白先勇 严歌苓 移民小说 女性 身体叙事  作为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旅外作家和八九十年代的“新移民作家”,白先勇和严歌苓都曾创作过一系列“移民小说”。“到了一块新
期刊
摘 要:作为20世纪初期中法两国女性主义文学代表作,《流浪女伶》和《莎菲女士的日记》在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形象的设定方面呈现了极大的相似性,推动了文学领域内女性意识的表达和女性话语权的构建,两部作品对各自国家后来的女性文学发展都起到了深远的推动作用。但是受社会背景的影响,两部作品在对女主人公性格的塑造上仍有不同之处。  关键词:女性主义 《流浪女伶》 《莎菲女士的日记》 契合 差异  20世纪初,女
期刊
摘 要:永贞革新,是为了改变“安史之乱”以来的混乱局面而进行的一场政治革新运动。这场运动以革新派和反对派的斗争为主,以王叔文集团的失败告终。从参与人员来看,白居易位卑名小,算不得事件的直接参与者。但他有一部分作品,反映了这一时期的情况;革新失败后,白居易和革新集团的一部分成员是有往来的,不仅如此,革新派提出的种种举措,与白居易的政治观念有很大部分的重合之处。由此观之,永贞革新这场政治事件和白居易的
期刊
摘 要:《诗经》本身作为传世经典,其文献学价值已经在长达千余年的研究中被不断证明和强化;而作为杰出的文学著作,在推进后世文学创作进一步发展方面,其艺术价值同样不可磨灭。《诗经》之所以具有历久弥新的品鉴价值,除却“赋”“比”“兴”抒情手法的确立和成熟外,在叙事表意的过程中,另有其他形式多样的表现手法在发挥重要作用。本文主要以《诗经》中典例为据,试从“叠字吟唱,循序渐进;反向逆志,寓物情味; 罗织意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