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良科:美酒河泡出的硬汉子

来源 :江门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erryduand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日,笔者采访了中国白酒专家、贵州茅台集团将军酒业公司的董事长兼总经理吕良科先生。吕良科儒雅而潇洒的风度、激情而睿智的谈吐,尤其是吕良科一往无前的精神和扶贫帮困的善举深深感染了笔者,同时,吕良科也以他丰富而传奇的经历告诉我们,在这个最鲜活最立体的时代里,不必叹自己出身卑微,英雄不问出处;更不必叹自己天生苦命,命运就掌握在自己手中;尤其不必叹自己怀才不遇,一个人如果真“怀才”,那就像女人怀孕一样,即便想掩饰,也是会被人发现的。
  
  一、苦难童年:从赤脚就读到含泪辍学
  
  贵州,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辽阔的土地上,是一个边远偏僻的小省。习水,在贵州这个边远偏僻的小省里,它又是一个边远偏僻的小县。好在苍天并没有完全忽视这一片土地,它让一条充满了神奇色彩的赤水河从它的境内流过。
  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在赤水河域的习水县一个边远偏僻的小山村里,吕良科出生在一户贫寒农民的家中。
  上世纪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大跃进”、“三年自然灾害”、“文化大革命”……一系列席卷全国的天灾人祸接踵而至,以至于原本就一贫如洗的小山村更是雪上加霜。吕良科有兄弟姐妹七人,他排在老二,他的父亲是中国标本式的农民,母亲是中国传统型的贤妻良母,他的祖父在“大跃进”中活活饿死,祖母遭此打击导致双目失明……
  谢绝了死神邀请的吕良科用蓝布衣服包裹着瘦小的身体,打着赤脚进入了学校。寒冷的冬天,他的双脚冻开了口子,鲜血直流。
  小学毕业那年暑假,懂事的吕良科在征得父母的同意后,独自跑到邻村的小煤窑去当了一名背煤工。
  邻村有不少私人开办的小煤窑,在那些小煤窑里干活不但非常辛苦,而且还随时都有生命危险。吕良科背煤的那个煤窑,就是因为刚刚发生了一起瓦斯爆炸事故,窑主实在招不到人干活了,才勉强收留了矮小瘦弱的吕良科。
  吕良科进煤窑没几天,煤窑就又发生了一起塌方事故。
  那是一个阴沉沉的下午,煤窑里的人都下班出了煤窑了,只有吕良科,为了多背一点煤,还在煤窑里没出来。突然间轰的一声巨响,煤窑塌方了,煤窑的出口被堵死了。塌方很严重,而且人们在清理塌方的土石时,塌方仍在继续着。当人们都无力地瘫坐在地上,打算放弃那无望的营救工作时,突然有人发现煤窑不远处的一片坟地里,有一个蠕动着的黑影。
  那黑影就是吕良科。
  原来奇迹是这样发生的:当煤窑发生塌方时,吕良科被砸昏了过去,他醒来后,便开始在伸手不见五指的煤窑里,向着呼吸顺畅的方向摸索着爬行,他知道,呼吸越顺畅,便越接近出口。说来也巧,那煤窑里有一条采煤道,与另一个早已废弃了的煤窑是相通了的,吕良科就是通过那条采煤道,从那个废弃煤窑里爬出来的。那个废弃煤窑的出口就在那片坟地里。
  吕良科浑身多处受伤,尤其是左腿被砸得血肉模糊,缝了十几针。吕良科的伤还没有好,便又一头钻进了鬼门关似的小煤窑。
  那个暑假,吕良科背煤所得的工钱,除去医药费后,还剩下三块钱,那在当时买一双鞋子是绰绰有余的了,而他也是多么想与别人一样,有一双鞋子穿在脚上啊,但他在家乡小街上的卖鞋摊前徘徊了又徘徊,直到鞋摊收了摊,他也没有将那双在当时的他看来奢侈得无以复加的鞋子买回来,而是将钱交给父母留做学费。
  吕良科后来还利用星期天和寒暑假,经营起了从乡下收购鸡蛋到集市上去贩卖之类的小买卖维持学费,并终于拥有了一双属于自己的雨鞋。
  作为一个毫无背景的山里人,要想跳出“农门”,读书毫无疑问不失为一条好出路,吕良科决心为之一搏。心中有梦之后,他开始全力以赴了,人们经常可以看到,他连吃饭都在看书,连走路都在背诵课文。
  不过人们并不看好吕良科的前途,甚至有不少人劝说他没必要白费力气,他们认为山里人再怎么挣扎,也终究摆脱不了世世代代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命运,读书,充其量读个初中毕业就足够了。
  其实这也难怪人们,因为吕良科所就读的学校,由于教学条件极为落后等种种原因,有史以来一直没有人升入高中(学校只设有小学和初中的课程),学校因此被称为孵不出鸡仔的“死鸡蛋”(意为出不了人才)。
  吕良科初中毕业后,成了家乡的第一个高中生。
  进入高中之后,吕良科的学习成绩仍然名列前茅。
  遗憾的是高中毕业时,动乱中的中国尚未恢复高考,上大学需要凭关系搞推荐,结果没有关系的吕良科不得不含泪辍学回了家。
  不过对于胸怀大志的人来说,再大的挫折都是无法泯灭掉心中梦想的。
  
  二、自学成才:从民办教师到学校校长
  
  回家以后,吕良科志在改善家乡的文化结构,在辛勤耕耘着自己那一亩三分地的同时,还废寝忘食地教目不识丁的乡亲们读书写字,铲除愚昧的荒草,栽种智慧的果树,当了一名扫盲辅导员。
  一天下午,吕良科从外面回来,赫然发现自己的班主任老师和学校的校长就坐在自己的家里。原来学校领导考虑到吕良科的勤奋与优秀,决定聘请他返校任教。
  吕良科成了一名民办老师。
  吕良科一面教书育人,一面夜以继日地利用业余时间补充文化知识。经过严格考试,他以全县第一名的成绩,由民办老师转成了公办老师,用事实让人们信服了知识可以改变命运的道理。后来他还通过自学考取了贵州大学的文凭,让当年那个未曾实现的大学梦想,长成一朵灿烂的金菊怒放开来。
  在吕良科的耳提面命言传身教之下,他所教班级的学习成绩,不仅年年都是全校同年级中最好的,而且与那些优秀学校的差距也在不断缩小。由于教学成绩显著,深受学生的爱戴,在同事中也颇有人缘,吕良科升为校长。
  俗话说:新官上任三把火。对于吕良科来说,他的胸中,一直都是燃烧着一把火的。
  只是在担任学校领导之后,那把火,更是升腾起了熊熊的烈焰。
  吕良科引进了大批优秀的教师,并通过多种形式努力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在教学上,他大力提倡改革,变灌溉式教法为启发式教法,还经常组织学生开展各种课外活动,全面发展学生的素质。工作之余,他还创办了一份校报,从栏目策划到组稿统稿,再到编辑校对印刷,他都亲历亲为,还亲自主笔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让小小的校报大受青睐,激起了广大师生及家长们发愤图强改变命运的雄心壮志。结果,原本被称为“死鸡蛋”的学校变得生机勃勃欣欣向荣起来,尚文之风盛行,那些平时在赤水河边的沙滩上玩沙子的孩童们纷纷走进了校园,学校升学率跃居全县前列,走出了一批批优秀人才,这其中包括吕良科的两个弟弟,他们如今一个办起了公司,一个在公安部门担任要职。
  吕良科自学成才的事迹引起了贵州习酒公司的关注。
  
  三、华丽转身:从宣教处长到企业领导
  
  贵州习酒公司生产的习酒,与国酒茅台一样,都是采用清澈甘美的赤水河水酿制而成。作为茅台的同胞小妹,习酒是个不折不扣的“酒中美女”,含情脉脉,如梦如幻,倍受世人的宠爱,被尊为贵州省的省酒。习酒公司所在地的习水县的财政收入,有百分之七十五以上来自于习酒公司。习酒公司的领导三顾茅庐,又通过让教育部门和政府机关的领导亲自出马等方式,聘请吕良科担任了习酒公司宣教处的处长。
  吕良科建立了习酒电视台,开办了新闻、点歌、录像等节目,并将习酒公司的内刊由单版改为双版,办得有声有色,丰富了习酒的文化。在公司委派他赴北京进修学习期间,敢作敢为的他还在北京反客为主,举行招待会,他豪迈的性格和机敏的谈吐,让全场的专家教授们无不为之折服,为北京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进修归来后,吕良科更是为习酒开展了一系列强大有力的专题宣传,提升了习酒的知名度,促进了习酒的销售业绩。
  由于工作特别出色,吕良科升任为习酒公司的总经理助理,最后他担任了习酒公司的董事会董事兼副总经理,为习酒的发展,为习水县的经济建设立下了赫赫战功。
  贵州省政府让吕良科出任了贵州珍酒厂的经营厂长。
  贵州珍酒厂是在国家老一代领导人周恩来总理的关怀下创建的,其生产的产品珍酒曾先后获得国内外大奖二十余次,被誉为“酒中珍品”,供不应求,但是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珍酒厂处于停产状态,濒临破产。
  吕良科正是受命于珍酒厂危难之际。
  当吕良科风尘仆仆赶到珍酒厂时,迎接他的,是荒草萋萋的厂容和职工们冷漠的脸色。原来此前珍酒厂的领导已经换了一拨又一拨,但结果不但未能给企业带来多大福利,有的领导反而使企业雪上加霜,职工们早已对走马灯似的领导们失去了信心,对于吕良科的到来,也就未抱希望冷眼旁观没有好脸色了。
  吕良科经过深入调研,找出企业败落的根本原因是受体制的束缚所致。吕良科对企业的体制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特别是在营销方面,他深知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市场经济条件下,“酒好不怕巷子深”的年代已经成为了一去不复返的历史,再好的酒也需要吆喝,于是他一改厂里历来守株待兔的“坐销”方式为主动出击深入市场的“行销”方式,并根据市场需求,大胆作出了将原本是酱香型的珍酒改为浓香型珍酒的决定——当时,老品牌珍酒是酱香型,而市场上对白酒的偏好却已慢慢转到了浓香型。吕良科率领科研人员相继研制出了“遵义号”和“大元帅”等浓香型新品珍酒。在市场营销的概念还比较模糊,书籍也比较少的当时,为了拉动新品珍酒的销量,吕良科想出了不少新奇的点子,比如在酒瓶子里装港币,并提出拥有港币万事如意的口号。那时候港币并不多见,许多人对港币怀有很大的好奇心,为了一睹港币的“芳容”,纷纷掏钱购买珍酒。在吕良科一系列富有创造性的推广中,珍酒又开始深入人心,在遵义乃至全国各地畅销起来,珍酒厂又焕发出了盎然的春意。当贵州电视台的记者到珍酒厂采访吕良科时,珍酒厂的一位老职工激动地说:天还是这片天,地还是这块地,厂还是这座厂,但是自从吕厂长(吕良科)来后,厂里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了!
  吕良科的卓越引来了中国白酒界的青睐,不少业界大鳄纷纷向他抛出了橄榄枝,开出年薪数十万甚至上百万的优厚待遇,聘请他“出山”相助,但都被他婉拒了,已经在白酒行业摸爬滚打了数十年,积累了丰富的白酒研发和营销等经验的他,决心自己创业了。
  而机会之门总是为有准备的人打开。
  
  四、将军亮剑:从割据一方到征战全国
  
  赤水河,不知从哪一朝哪一代起,人们就给它戴上了美酒河的桂冠。而受恩于这条河的人们,则怀着崇敬的心情,将它称之为神河。被世界公认为“三大蒸馏名酒”之一的声名赫赫的国酒茅台,就是这条神河奉献给世人的一代骄子。相传,在赤水河域的古习国有一位身经百战屡建奇功的大将军——习将军,凯旋时国王为习将军设宴庆功,出征时国王为习将军摆酒壮行,习将军英姿飒爽,佩剑举觥,千杯不醉,被世人奉为了美酒河的酒神。
  大凡喜欢喝酒的人都知道,白酒主要分为以茅台为代表的酱香型白酒和以五粮液为代表的浓香型白酒。酱香型白酒幽雅细腻回味悠长,但美中不足的是略含酸、涩、苦的味道,而浓香型白酒虽然具有入口爽好下口醒酒快等优点,却也存在着味短、平、淡等遗憾。有鉴于此,中国茅台集团公司经过整整十年的科技攻关,将酱香型与浓香型分型发酵,混合蒸馏,优化组合,避短扬长,酿成了一款高档的兼香型新品白酒,并以酒神之名将该款白酒命名为习将军。
  茅台集团公司将习将军的全国经销权授予给了吕良科。
  这个授权可不得了!
  要知道,身为国酒的茅台可是中国当之无愧的白酒第一品牌,为维护品牌形象,茅台集团公司是从不轻易开发新产品的,更不消说将经销权,尤其是全国的经销权外授了。
  具有强大的品牌背景,又同时兼有茅台的绵甜爽口与五粮液的幽雅味长的习将军,在以吕良科为核心的一大批酒业精英的运筹帷幄之下横空出世,开疆拓土,攻城掠地,在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拿下了整个贵州市场,割据一方之后,又浩浩荡荡直抵深圳、进军北京、登陆海口、空降武汉、攻克成都、占领西安……势如破竹般攻取了全国二十余个一线城市,加上已经成功上市的数百个中小城市,形成了征战全国的战略版图,同时,一首铿锵有力催人奋进的《习将军军歌》,也以铺天盖地气吞山河之势震荡着神州大地,成为了中国白酒界的一大奇迹,而吕良科的在茅台集团公司的授权下建立的茅台集团将军酒业公司,也被茅台集团公司评为了五星级品牌运营单位。
  当然,在前进的道路上,无论谁都绝对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吕良科说,习将军的征途上同样是荆棘重重,但他信奉四百年前那个“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的蒲老先生的自勉联:“苦心人,天不负,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有志者,事竟成,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任何艰难险阻都休想挡住习将军前进的步伐。吕良科还说,其实世界上就只有两种人,一种是成功的人,一种是失败的人。成功的人面对失败找一万个办法解决问题,失败的人面对失败寻一万个借口逃避困难;成功的人精神抖擞走向成功,失败的人意志消沉走向失败。
  吕良科的人生就如一条志在大海奔腾不息的赤水河。
  
  五、勇往直前:从顽强成长到基业长青
  
  拿破仑有句名言:驯鹿所带领的狮子军团,再也不是狮子军团。这说明领导者对一个团队是多么的重要。但一棵树再大也不可能构成一片森林,一根栋梁再大也不可能撑起一座宫殿,作为一个高屋建瓴的领导,再有经天纬地之才也不可能事必躬亲面面俱到。将军公司里可谓人才济济。像公司的副总刘飞先生就是一个大有来头的商业奇才。刘飞也出身贫寒农家,从一年级起年年都当班长的刘飞,初中都未毕业便不得不因为家穷而辍学外出闯荡,吃过常人难以忍受的苦,做过常人难以做到的事,终在历史文化名城遵义打出了一片天地,其麾下的事业还涉足广告传媒与房地产业等领域。将军公司庞大的职员队伍里,还有不少来自教育界和政府部门的精英,当然更多的还是来自白酒行业的豪杰。公司还招募了一大批品学皆优的大学生和硕士生,为公司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和活力。
  吕良科凭着自己卓越的才干、出众的人格魅力和一往无前的精神,率领着将军公司的全军将士意气风发指点江山挥斥方遒纵横捭阖,使“习将军”成为了一支受人尊敬的力量,正如吕良科亲自作词的《习将军军歌》所唱:
  
  我们是坚强的集体/我们是钢铁的军队/我们拓土开疆亮剑无悔/我们勇往直前绝不后退/学习就有提升/实践就有智慧/团结就有力量/拼搏就有作为/再大的困难压不垮/再强的对手也无畏/我们是战斗的集体/我们是胜利的军队……
  
  现在,将军公司已经成为了一个专门从事习将军等名酒品牌全国营销管理的专业营销机构,具有良好的研发、营销、财务、物流等综合管理能力。吕良科说,他将一如既往地勇往直前,把将军公司打造成贵州最强、全国一流的专业营销公司,并在健康的企业文化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中国的企业如何真正形成良好的公司治理,使将军公司从一个顽强成长的企业,成为一个基业长青的企业。
  吕良科在管理着将军公司的同时,还担任着贵州省企业文化研究会的常务理事等社会职务。始终对知识孜孜以求的他,不仅钻研经济管理、市场营销等专业知识,还博览群书,广泛涉猎,注意自身素质的提高。在面对记者的采访时,他侃侃而谈,头头是道;在应邀参加的由各级政府机关和企事业单位举办的辩论赛中,他舌战群儒,语惊四座;他在文学方面也颇有造诣,即兴作文,出口成章,并有诗文见诸于报刊。如果不是由于思绪每每飘荡于市场前线以及企业内外的种种事务之中,颇难成笔的话,其建树显然不可估量。
  
  六、心怀大爱:从富翁专家到慈善大家
  
  吕良科先生更是一个心怀大爱的人。
  刀砍斧削般刚毅的脸,嵌着一双细长而有神的眼睛,发射出锐利的光芒,给人的感觉像一把锋利的宝剑。其实,吕良科不仅刚毅,也很和蔼。黔北大山的坚强与赤水河的柔情完美地集于一身。
  当今社会,所有的竞争,归根结底其实就是人才的竞争。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吕良科不仅让将军公司成为人才愿往的“高处”——在将军公司里,就是一个普通区域市场的经理,都有可能拿到超过20万元的年薪。而且吕良科还深知,高薪是留住人才的一个重要因素,但绝对不是决定的因素,倘若是真正的人才,他会既重视眼前的所得,还会更加重视长远的发展,同时他还会随时都有一种使命感,希望自己有所作为举足轻重,而不是一个可有可无的人。为此,吕良科不仅为员工们创造了尽情展现才华的舞台和不断提升的空间并佐以良好的薪酬制度,而且在组织员工学习知识、参加技能培训的投入上毫不吝啬,工作之余,吕良科更是与员工们同乐同醉同歌同舞,为员工们排忧解难,做员工们的朋友、知己。吕良科说,与员工们打成一片的真谛,不是作秀,不是笼络人心,不含虚伪的成分,而是真心诚意对员工们的感激、关爱和尊重,因为公司的成就是大家共同劳动创造的,公司的发展更是离不开大家的齐心协力,只有这样做才合情合理,领导和员工是合作关系而不是主仆关系,大家在人格上是平等的,一个高高在上独断专行颐指气使的老板,天长日久后势必会成为孤家寡人独力难支,那样的老板领导的企业也只能是“有限”的公司。人非草木,孰能无情?遇到吕良科这样的老板,员工们自是感动不已,正所谓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员工们遂将感动凝成了一股向心力,于是将军公司便拥有了一支同心同德的钢铁军队,奋蹄扬帆披荆斩棘乘风破浪,在中国白酒界脱颖而出,领衔行业之风骚。员工们在豪情得以尽情迸发、才华得以尽情挥洒的同时,自然也获得了丰厚的回报。员工中目前已经涌现出了十余名在公司里白手起家的中产阶级。
  物换星移。中国白酒市场在经历了促销战、广告战、概念战、终端战和渠道战等等营销大战之后,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成熟和公众消费的日益理性,吕良科认识到单纯的某种营销战术或单方面的优势已难以确保品牌的永继成功,企业市场竞争力的形成不再是单个或几个因素在起作用,而是众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现在的市场已经进入了全面营销的时代。在此背景之下,吕良科不仅为与将军公司合作的经销商提供产品和政策支持,还对其进行指导和培训——当然也学习和借鉴对方的优点,并投入巨资打造网络化营销系统,加强企业与经销商以及消费者之间的信息交流,紧跟市场脉搏,并在此基础上开展营销活动,实现公司的营销目标。将军公司在吕良科这个优秀舵手的掌舵之下,让与之合作的不少经销商由刚开始与将军公司合作时的几十万身家变成了上百万身家,同时也让不少经销商从百万富翁行列跻身于千万富翁行列了。
  由于将军公司造就了大批的富翁,被业界誉为了培育富翁的摇篮,而作为公司舵手的吕良科,则被公认为制造富翁的专家。吕良科说,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思想观念早已不再适应这个高歌猛进的时代,现在应该是“路漫漫其修远兮,我们将上下而求索”了,只有将“吾”变成“我们”,把众多力量凝成一股向心力,才能获取更大的成功,推动社会的向前发展,凡是只谋求私利,不顾全大局的个人或团体,终归都是成不了大气候的。
  出身贫寒农家、饱尝生活辛酸的吕良科十分热心公益事业,关注世间疾苦,他经常参加并组织各种公益慈善活动,为贫穷地区和困难学子捐款捐物,奉献出自己一片赤诚火热的爱心。今年3月中旬,他到云南出差期间,目睹了云南地区受旱的灾情后,禁不住热泪盈眶,遂向灾区人民捐献了5万元人民币。吕良科先生说,“大跃进”、“三年自然灾害”和“文化大革命”那些史无前例的天灾人祸,在现在的年轻人眼里,可能只是一个概念、一个只具有历史意义的名词而已,但对于他来说,他所耳濡目染切身经历的那些因为天灾人祸和贫穷落后而导致的流离失所,惊慌失措,饥馑疾患,暴亡早夭,一直都是他刻骨铭心惊心动魄的记忆,他从边远偏僻的家乡一路走来,遭遇了太多的幸福和感动,他应该惜缘感恩,担当责任,尽自己微薄的力量回报这个以博大的胸怀接纳了他哺育了他的世界,帮助需要帮助的人。
  吕良科先生对尼采的超人哲学极为推崇。他说,人类生存的目的就是为了使生命延续得更美丽,而要使生命延续得美丽,就必须主宰自己的命运,超越自我,勇往直前。正是在这种思想观念的支配下,他拉着生活的纤绳,不畏激流险滩,不畏山高路远,一步一步,坚定向前,一声声高亢的歌声,在赤水河上空悠悠回响……
  
  责 编:熊正红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