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石油不仅是工业的血脉,也具有金融资产的特征。石油期货具有发现价格、规避价格风险等功能。我国作为能源需求大国,一直未建立起石油期货市场,使我国能源及经济安全受到潜在威胁。文章从期货市场的相关理论及我国石油行业现状出发,分析我国建立石油期货市场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最后给出自己的建议。
关键词:石油;期货;套期保值
中图分类号:F832.5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s).2012.05.42 文章编号:1672-3309(2012)05-101-03
一、石油期货市场
20世纪70年代的石油危机,造成石油价格剧烈波动,给世界经济造成了消极的影响,导致石油期货产生。石油期货交易量已超过金属期货,成为全球最大的商品期货交易品种。世界上主要的原油期货合约有3种,分别是纽约商品交易所(COMEX)的WTI(西德克萨斯中质原油)期货合约、伦敦国际石油交易所(ICE)的BRENT(北海布伦特原油)期货合约、新加坡国际金融交易所(SIMEX)的DUBAI(迪拜原油)期货合约。
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曾有8家石油期货交易所,推出过多种石油期货合约。但由于当时我国石油流通体制没有完全实现市场化,原油生产、进口及成品油生产基本国企垄断,石油产品定价采用双轨制,石油期货市场的存在加剧了石油价格双轨制和产销脱节的矛盾。石油期货于1996年暂停。2004年燃料油期货在上海期货交易所上市。
石油期货市场具有价格发现和风险规避等功能:
价格发现。期货市场价格是对未来现货价格的预测,期货价格可以作为现货指导价格。能够指导企业根据市场安排生产,提高社会资源配置效率。
风险规避。风险规避依赖于价格发现,通过套期保值实现。期货价格和现货价格变动方向一般一致。故可通过套期保值,使期现货市场交易的损益相互抵补,锁定企业生产成本或产品价格,规避价格风险,确保既定利润。
二、发展石油期货市场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必要性
1.有利于争取石油定价权,增强国际竞争力
中国是石油消费第二大国,目前原油和成品油的定价机制主要是参考国外原油进行的。
国产原油:中石油和中石化集团之间购销的原油价格由双方按照国内陆上原油运达炼厂的成本与进口原油到厂成本基本相当的原则协商确定。购销双方的结算价格由原油基准价和升贴水两部分构成。原油基准价由国家发改委根据国际市场相近品质原油的离岸价加关税确定。升贴水根据国内外油种质量差价以及市场具体情况来确定。
成品油:当国际市场原油连续22个工作日移动平均价格变化超过4%时,可相应调整国内成品油价格。当国际市场原油价格低于每桶80美元时,按正常加工利润率计算成品油价格。高于每桶80美元时,开始扣减加工利润率,直至按加工零利润计算成品油价格。高于每桶130美元时,采取适当财税政策保证成品油生产和供应,汽、柴油价格原则上不提或少提。
根据我国原油和成品油的定价机制,中国只能被动接受国际油价,缺乏价格发言权,国际油价的剧烈波动,会给我国经济带来严重影响。目前国际市场上缺乏反映亚太地区石油供求的原油价格体系,尤其缺乏反映中国供求的原油价格体系。随着我国原油对外依存度不断提高,我国迫切需要建设原油期货市场,有效避免石油价格风险,保障国家经济社会及能源供应的安全。
2.有利于实现套期保值,规避风险
在炼化企业成本中,原油成本占95%以上。原油价格直接决定了炼油效益。在原油国际贸易中,计价公式为:与布伦特联动的原油现货一般为提单日五天、提单月或其它月全月平均价及固定价;与迪拜、阿曼联动的原油一般为提单月全月计价;印尼、文莱及部分马来西亚原油提单月全月计价,越南及部分马来西亚原油提单周三周计价。再考虑到原油运输、接卸、储运等环节消耗的时间,多数原油是以到厂前2-3个月价格购买的,而成品油价格则是根据22个工作日的国际油价制定的。在2012年国际油价先涨后降的情况下,各炼厂纷纷亏损。若能利用期货进行套期保值,则可控制公司成本,锁定利润,规避风险。
原油价格直接决定炼化企业资产的质量,由于我国原油及成品油定价机制较为透明,油价调价时间滞后,国内油价很容易为国际投资机构操纵,这就相当于炼化企业资产被他人操纵,石化行业的资产安全将受到严重威胁。
建立我国自己的石油期货市场,使我国具备石油价格的发言权,对于保护我国石化行业的资产安全,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3.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率
期货市场能够消除由生产时滞和其他自然、技术因素导致的价格不确定性,有助于熨平长期价格波动,使价格更准确的反映市场供求,为交易者提供准确的价格信号,促进产业和企业提升竞争力,提高生产要素使用效率。同时,期货市场可提供简洁和规范的交易流程,降低生产者及消费者寻求、签约和履约的交易成本,提高了运营效率,为社会创造价值,为交易者创造利润。
综上所述,利用石油期货来应对石油价格波动所带来的风险,对于政府和相关企业都是有意义的。掌握石油期货价格的波动规律及其与国外市场联动规律,对于我国经济的正常快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可行性
1.较大的原油交易规模
中国正处于以重化工业为主的经济增长周期中,近年来,我国石油消费量保持每年6%至7%的增幅。中国石油进口量占世界石油现货贸易量的10%,产量占世界原油总产量的5%。2011年进口原油25378万吨,比2010年增长6%。根据国家发改委的研究,2020年中国石油需求量将为4.5-6.1亿吨,进口量为2.7-4.3亿吨。这样庞大的数量反应了中国石油市场的重要地位,为中国发展石油期货市场、争取石油定价权提供了较好的环境。
2.适宜的石油行业产业结构
石油石化产品应用于国民经济各方面,石油产业从原油勘探、开采、加工,到石油炼制、石化产品生产,具有较长的产业链。而某种商品期货的产业链越长,则该商品从生产加工到成为最终消费品的过程中,涉及到的相关市场主体越多。这些主体都面临着原料和产品价格波动的风险,都有套期保值的需求,期货市场的潜在参与者越多,也就越容易成为活跃的交易品种。 同时,商品期货的现货产业结构,会对期货市场产生影响。企业产业链的纵向整合程度高,则可将外部风险自行消化,不一定需要借助期货市场。而中石油、中石化虽然均有上、下游组合,但中石油侧重上游,中石化侧重下游,二者均不能完全自行消化所有风险。因此,我国石化行业的现货产业结构适合推出期货交易。
3.我国期货市场具有类似经验
我国上海石油交易所于1993年推出石油期货交易,1994年日平均交易量超过新加坡国际金融交易所,其后虽被叫停,但通过对其建立直至停止过程的总结,我们对石油现货和期货市场机制以及石油管理体制的改革关系有了深刻理解。在此基础上,燃料油期货于2004年8月上市,吸引了众多燃料油生产和消费者以及相关企业进入市场,表明了燃料油期货的交易、交割、结算规则,以及技术支持、风险控制体系得到了认可,为推出其它品种石油期货积累了一定经验,为风险控制和市场运作奠定了一定基础。
4.我国商品期货市场正趋于规范和完善
我国期货市场经过20余年的运行和完善,确立了证监会对期货市场进行统一管理的体制,同时加强立法管理。1999年出台《期货交易管理暂行条例》及与之配套的《期货交易所管理办法》、《期货经纪公司管理办法》、《期货经纪公司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管理办法》、《期货业从业人员资格管理办法》等法规和规章制度,2000年成立中国期货业协会。我国期货市场的主体结构趋于完善,形成了较为规范的市场组织体系,为相关主体提供了一个套期保值的场所,并且为投资者提供了较为成熟的投资场所。
三、开设石油期货市场的风险
(一)市场机制不完善
1.石油市场有限开放
目前,国内石油市场依然处于有限开放阶段,国内原油主要由中石油、中石化和中海油生产,国外原油主要通过中石化、中石油、中化、中海油及珠海振戎进口,且中石油、中石化控制着绝大多数石化企业。在该体制下,即使推出石油期货,有限的参与者会影响市场的有效性。在市场化程度未到位的情况下,石油期货的推出面临较大障碍。
2.石油定价机制非市场化
由于“亚洲升水”的存在,我国原油进口价格高于欧美进口价格。同时,我国对原油和成品油的定价机制属于典型的政府定价,这种机制公开了我国贸易价格定价策略,会吸引投机者操纵国际原油价格,容易带来大规模投机或导致投资者不敢进场。同时,它不能反应国内市场的供需状况,反而易把外部市场的波动传导到国内期货和现货市场,影响期货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
(二)石油储备不到位
石油储备的不到位也对石油期货市场的发展有不利影响。预计到2012年末,我国石油储备能力约为3753万吨,即可实现约50天进口量的储备能力,仅为国际能源署要求的1/2,美国的1/8,欧盟的1/5。
石油储备不足会对期货市场造成的不利影响有:(1)难以威慑市场。石油市场中有30%是投机交易,投机者会根据一个国家对石油价格波动的控制能力来进行投机。石油储备不足,则难以抑制期货市场的过度投机和价格波动、震慑过度投机、减少逼空行为。(2)达不到稳定油价,调节市场的效果。石油储备不足,则无法通过抛售储备石油来降低油价;也无法在价格低迷时增加储备,减少储备成本,或防止价格过低形成供应缩减。(3)无法实现期货和现货的配合使用。不足的储备石油难以应对突发事件,无法通过其进行期货波动的调节,将多余的储备作为期货的交割库配合使用。
(三)期货市场固有风险
1.基差风险
基差是现货成交价格与期货价格之间的差,基差风险指保值工具与被保值商品间价格波动的不同步带来的风险。基差的波动给套期保值者带来了无法回避的风险,直接影响套期保值效果。
2.投机风险
投机是期货市场中不可或缺的环节,投机者的存在可以承担价格风险、提高市场流动性,有助于形成合理的价格水平、保持价格体系稳定。然而过度投机使得交易者可以通过操纵期货市场价格,使价格发生大幅波动或严重扭曲,对市场的整体运行秩序造成干扰,也会危害其他期货交易主体的权益,增加期货市场发生重大风险的可能,甚至形成监管失控。
四、完善我国石油期货市场的对策建议
1.推动市场进一步开放
石油期货市场的发展,离不开市场上众多的参与者,而中国市场尚处于垄断阶段。要促进石油期货市场发展,就必须积极推进我国石油市场的开放,吸引鼓励更多交易主体,逐步减少国有石油企业的特权,建立公正、透明、规范、有序的石油市场。
2.建立健全相关法律体系及市场监管体系
法律法规的约束和规范是石油期货市场正常运行的基础,可以影响到国家的宏观调控。为实现对市场风险的控制,必须加快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设。
完善的市场监管体制是石油期货市场健康发展的保证,我国期货市场的监管主体包括政府主管部门、期货协会及期货交易所,政府主管部门在市场监管中处于中心地位。但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政府主管部门应以间接调控为主,不能随意影响期货市场的正常运行。同时,要大力加强行业协会和交易所的监管。
3.完善石油期货风险控制制度
期货市场具有较大风险,除了加强政府主管部门的监管,利用政府的管理和调控来控制市场风险,石油期货市场的微观风险管理也必不可少。这主要包括交易所、经纪公司、清算公司和客户的风险管理。
关键词:石油;期货;套期保值
中图分类号:F832.5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s).2012.05.42 文章编号:1672-3309(2012)05-101-03
一、石油期货市场
20世纪70年代的石油危机,造成石油价格剧烈波动,给世界经济造成了消极的影响,导致石油期货产生。石油期货交易量已超过金属期货,成为全球最大的商品期货交易品种。世界上主要的原油期货合约有3种,分别是纽约商品交易所(COMEX)的WTI(西德克萨斯中质原油)期货合约、伦敦国际石油交易所(ICE)的BRENT(北海布伦特原油)期货合约、新加坡国际金融交易所(SIMEX)的DUBAI(迪拜原油)期货合约。
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曾有8家石油期货交易所,推出过多种石油期货合约。但由于当时我国石油流通体制没有完全实现市场化,原油生产、进口及成品油生产基本国企垄断,石油产品定价采用双轨制,石油期货市场的存在加剧了石油价格双轨制和产销脱节的矛盾。石油期货于1996年暂停。2004年燃料油期货在上海期货交易所上市。
石油期货市场具有价格发现和风险规避等功能:
价格发现。期货市场价格是对未来现货价格的预测,期货价格可以作为现货指导价格。能够指导企业根据市场安排生产,提高社会资源配置效率。
风险规避。风险规避依赖于价格发现,通过套期保值实现。期货价格和现货价格变动方向一般一致。故可通过套期保值,使期现货市场交易的损益相互抵补,锁定企业生产成本或产品价格,规避价格风险,确保既定利润。
二、发展石油期货市场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必要性
1.有利于争取石油定价权,增强国际竞争力
中国是石油消费第二大国,目前原油和成品油的定价机制主要是参考国外原油进行的。
国产原油:中石油和中石化集团之间购销的原油价格由双方按照国内陆上原油运达炼厂的成本与进口原油到厂成本基本相当的原则协商确定。购销双方的结算价格由原油基准价和升贴水两部分构成。原油基准价由国家发改委根据国际市场相近品质原油的离岸价加关税确定。升贴水根据国内外油种质量差价以及市场具体情况来确定。
成品油:当国际市场原油连续22个工作日移动平均价格变化超过4%时,可相应调整国内成品油价格。当国际市场原油价格低于每桶80美元时,按正常加工利润率计算成品油价格。高于每桶80美元时,开始扣减加工利润率,直至按加工零利润计算成品油价格。高于每桶130美元时,采取适当财税政策保证成品油生产和供应,汽、柴油价格原则上不提或少提。
根据我国原油和成品油的定价机制,中国只能被动接受国际油价,缺乏价格发言权,国际油价的剧烈波动,会给我国经济带来严重影响。目前国际市场上缺乏反映亚太地区石油供求的原油价格体系,尤其缺乏反映中国供求的原油价格体系。随着我国原油对外依存度不断提高,我国迫切需要建设原油期货市场,有效避免石油价格风险,保障国家经济社会及能源供应的安全。
2.有利于实现套期保值,规避风险
在炼化企业成本中,原油成本占95%以上。原油价格直接决定了炼油效益。在原油国际贸易中,计价公式为:与布伦特联动的原油现货一般为提单日五天、提单月或其它月全月平均价及固定价;与迪拜、阿曼联动的原油一般为提单月全月计价;印尼、文莱及部分马来西亚原油提单月全月计价,越南及部分马来西亚原油提单周三周计价。再考虑到原油运输、接卸、储运等环节消耗的时间,多数原油是以到厂前2-3个月价格购买的,而成品油价格则是根据22个工作日的国际油价制定的。在2012年国际油价先涨后降的情况下,各炼厂纷纷亏损。若能利用期货进行套期保值,则可控制公司成本,锁定利润,规避风险。
原油价格直接决定炼化企业资产的质量,由于我国原油及成品油定价机制较为透明,油价调价时间滞后,国内油价很容易为国际投资机构操纵,这就相当于炼化企业资产被他人操纵,石化行业的资产安全将受到严重威胁。
建立我国自己的石油期货市场,使我国具备石油价格的发言权,对于保护我国石化行业的资产安全,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3.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率
期货市场能够消除由生产时滞和其他自然、技术因素导致的价格不确定性,有助于熨平长期价格波动,使价格更准确的反映市场供求,为交易者提供准确的价格信号,促进产业和企业提升竞争力,提高生产要素使用效率。同时,期货市场可提供简洁和规范的交易流程,降低生产者及消费者寻求、签约和履约的交易成本,提高了运营效率,为社会创造价值,为交易者创造利润。
综上所述,利用石油期货来应对石油价格波动所带来的风险,对于政府和相关企业都是有意义的。掌握石油期货价格的波动规律及其与国外市场联动规律,对于我国经济的正常快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可行性
1.较大的原油交易规模
中国正处于以重化工业为主的经济增长周期中,近年来,我国石油消费量保持每年6%至7%的增幅。中国石油进口量占世界石油现货贸易量的10%,产量占世界原油总产量的5%。2011年进口原油25378万吨,比2010年增长6%。根据国家发改委的研究,2020年中国石油需求量将为4.5-6.1亿吨,进口量为2.7-4.3亿吨。这样庞大的数量反应了中国石油市场的重要地位,为中国发展石油期货市场、争取石油定价权提供了较好的环境。
2.适宜的石油行业产业结构
石油石化产品应用于国民经济各方面,石油产业从原油勘探、开采、加工,到石油炼制、石化产品生产,具有较长的产业链。而某种商品期货的产业链越长,则该商品从生产加工到成为最终消费品的过程中,涉及到的相关市场主体越多。这些主体都面临着原料和产品价格波动的风险,都有套期保值的需求,期货市场的潜在参与者越多,也就越容易成为活跃的交易品种。 同时,商品期货的现货产业结构,会对期货市场产生影响。企业产业链的纵向整合程度高,则可将外部风险自行消化,不一定需要借助期货市场。而中石油、中石化虽然均有上、下游组合,但中石油侧重上游,中石化侧重下游,二者均不能完全自行消化所有风险。因此,我国石化行业的现货产业结构适合推出期货交易。
3.我国期货市场具有类似经验
我国上海石油交易所于1993年推出石油期货交易,1994年日平均交易量超过新加坡国际金融交易所,其后虽被叫停,但通过对其建立直至停止过程的总结,我们对石油现货和期货市场机制以及石油管理体制的改革关系有了深刻理解。在此基础上,燃料油期货于2004年8月上市,吸引了众多燃料油生产和消费者以及相关企业进入市场,表明了燃料油期货的交易、交割、结算规则,以及技术支持、风险控制体系得到了认可,为推出其它品种石油期货积累了一定经验,为风险控制和市场运作奠定了一定基础。
4.我国商品期货市场正趋于规范和完善
我国期货市场经过20余年的运行和完善,确立了证监会对期货市场进行统一管理的体制,同时加强立法管理。1999年出台《期货交易管理暂行条例》及与之配套的《期货交易所管理办法》、《期货经纪公司管理办法》、《期货经纪公司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管理办法》、《期货业从业人员资格管理办法》等法规和规章制度,2000年成立中国期货业协会。我国期货市场的主体结构趋于完善,形成了较为规范的市场组织体系,为相关主体提供了一个套期保值的场所,并且为投资者提供了较为成熟的投资场所。
三、开设石油期货市场的风险
(一)市场机制不完善
1.石油市场有限开放
目前,国内石油市场依然处于有限开放阶段,国内原油主要由中石油、中石化和中海油生产,国外原油主要通过中石化、中石油、中化、中海油及珠海振戎进口,且中石油、中石化控制着绝大多数石化企业。在该体制下,即使推出石油期货,有限的参与者会影响市场的有效性。在市场化程度未到位的情况下,石油期货的推出面临较大障碍。
2.石油定价机制非市场化
由于“亚洲升水”的存在,我国原油进口价格高于欧美进口价格。同时,我国对原油和成品油的定价机制属于典型的政府定价,这种机制公开了我国贸易价格定价策略,会吸引投机者操纵国际原油价格,容易带来大规模投机或导致投资者不敢进场。同时,它不能反应国内市场的供需状况,反而易把外部市场的波动传导到国内期货和现货市场,影响期货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
(二)石油储备不到位
石油储备的不到位也对石油期货市场的发展有不利影响。预计到2012年末,我国石油储备能力约为3753万吨,即可实现约50天进口量的储备能力,仅为国际能源署要求的1/2,美国的1/8,欧盟的1/5。
石油储备不足会对期货市场造成的不利影响有:(1)难以威慑市场。石油市场中有30%是投机交易,投机者会根据一个国家对石油价格波动的控制能力来进行投机。石油储备不足,则难以抑制期货市场的过度投机和价格波动、震慑过度投机、减少逼空行为。(2)达不到稳定油价,调节市场的效果。石油储备不足,则无法通过抛售储备石油来降低油价;也无法在价格低迷时增加储备,减少储备成本,或防止价格过低形成供应缩减。(3)无法实现期货和现货的配合使用。不足的储备石油难以应对突发事件,无法通过其进行期货波动的调节,将多余的储备作为期货的交割库配合使用。
(三)期货市场固有风险
1.基差风险
基差是现货成交价格与期货价格之间的差,基差风险指保值工具与被保值商品间价格波动的不同步带来的风险。基差的波动给套期保值者带来了无法回避的风险,直接影响套期保值效果。
2.投机风险
投机是期货市场中不可或缺的环节,投机者的存在可以承担价格风险、提高市场流动性,有助于形成合理的价格水平、保持价格体系稳定。然而过度投机使得交易者可以通过操纵期货市场价格,使价格发生大幅波动或严重扭曲,对市场的整体运行秩序造成干扰,也会危害其他期货交易主体的权益,增加期货市场发生重大风险的可能,甚至形成监管失控。
四、完善我国石油期货市场的对策建议
1.推动市场进一步开放
石油期货市场的发展,离不开市场上众多的参与者,而中国市场尚处于垄断阶段。要促进石油期货市场发展,就必须积极推进我国石油市场的开放,吸引鼓励更多交易主体,逐步减少国有石油企业的特权,建立公正、透明、规范、有序的石油市场。
2.建立健全相关法律体系及市场监管体系
法律法规的约束和规范是石油期货市场正常运行的基础,可以影响到国家的宏观调控。为实现对市场风险的控制,必须加快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设。
完善的市场监管体制是石油期货市场健康发展的保证,我国期货市场的监管主体包括政府主管部门、期货协会及期货交易所,政府主管部门在市场监管中处于中心地位。但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政府主管部门应以间接调控为主,不能随意影响期货市场的正常运行。同时,要大力加强行业协会和交易所的监管。
3.完善石油期货风险控制制度
期货市场具有较大风险,除了加强政府主管部门的监管,利用政府的管理和调控来控制市场风险,石油期货市场的微观风险管理也必不可少。这主要包括交易所、经纪公司、清算公司和客户的风险管理。